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成功,你真心真意,他却虚情假意,你掏心掏肺,他却当你软弱。在复杂的成人世界里,我们可以用眼睛去感受万物的色彩,但唯有人心,我们是猜不透,也看不穿的。所以,不是所有的人,都配得上你的善良,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用心对待。1
知人知面不知心,保护好自己正是因为相信,所以才义无反顾,正是因为在乎,所以才奋不顾身,被欺骗了,才幡然醒悟,有时候,越深信不疑,伤的就越狠。真真假假,你分不清。你看不懂他的微笑是真情还是假意,你看不懂他的热情是否是别有目的。伤你最深的,往往是我们自以为很信任的人。因为我们将自己的软肋,自己的脆弱,都给了最信任的人。俗话说的好:“人心隔肚皮”。2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俗话说“万丈深沟终有底,唯有人心不可测”。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更何况是人心?人生在世,不做危害他人的事,但也不能没有防备之心。对嘴上抹了蜜的人更要谨慎,因为很容易掉进他们甜蜜的陷阱里。人都很现实,自己的利益永远在第一位,当你触及他们利益时,当然会选择出卖你。看人不能看表面,面对心口不一的人,时间会帮你证明。此刻要做的就是不轻易相信,守好自己的心。3你的心软迟早会害了你当需要你时,百依百顺,不需要你时,立马转身。有些事,知道就好,有些人,看清就好,站在高峰,我们才知道什么是虚无缥缈,处在低谷,我们才明白人间冷暖。对恶人善良,就是对自己的伤害。有些人,就是利用你的心软,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做个明智的善良人。有时候,你的善良是在助长他人的恶,因为你的心软放过了恶人,殊不知他下一次会伤害更多的人。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用心对待,珍惜我们该珍惜的,保护好自己,愿我们的善良都能被温柔以待!
“如果两个人没有爱了,是果断离婚更有勇气,还是凑合过下去更有勇气?”
——大概有感于近来几位名人大咖搅起的“离婚潮”,有人在微博上抛出了这样的小哉问。拉一拉下面回复中的意见,貌似多数讨论者都被这个伪命题绕进去了,对待婚姻和感情抉择层面的问题,依旧在所谓“勇气的比拼”上纠结。
此种思维定势,还更经常出现在围绕自杀展开的论辩当中。每当有什么人竟敢不顾一切地顾自摔门走掉,身后诸多质疑、盘诘声中,往往也总少不了那句尖酸的老词——“活着可比去死更需要勇气”。许多习惯性选择蹲姿的人,就靠这句辩护词给长脸,反而引颈傲然起来,就仿佛在漫长折磨的尽头,有一尊“最佳忍受大奖”和“生涯最具勇气人士赏”在等着他似的。
但我想提醒这些热衷增长受苦值的人士:一、在离婚问题上,勇气不是最高价值。幸福才是。二、离婚需要大决断的勇气。不离,有习惯、利益和互相拖垮的恶意就可以苟延。三、如果双方当事人早已“相恨”,整天“互殴”,离婚,是为了从此幸福。不离,是为了什么?延长不幸?
有话说:“人生中大部分痛苦,都缘于应当离场而不愿离场的执着。” 任何痛得死去活来,却熬着不愿分手、不肯撒手的关系,即使当事人抛出再高贵的理由,甚至声称全为了爱,我们也要敢于不留情面地揭穿:不, 这不是爱。这是病,得治。欢迎不同意此点的人组团来削我,我愿意为了捍卫这个观点,与人舌战三天。
惧怕分离,在心理学的解释中,是一种依恋障碍。起因于个体早期发展中与母亲的接触受挫而导致的分离创伤、缺失感和被抛弃感。进入成年生活后,为了对抗这种分离焦虑,他们宁愿寻找种种借口,深蹲在无法饱足、充满伤害的恶劣关系里,也不愿起身离开,去寻找平静。
而以灵性整合导师艾克哈特·托尔在其著作《当下的力量》中的观点来看,所有自孩童期起逐渐积累的负感受,都寄居于我们潜意识的深层, 最终聚集成为盘踞我们体内的“痛苦之身”(pain body),它嗷嗷待哺, 顽固渴求“滋养”,迫使我们以沉溺于负能的情绪及主动或被动经历一些创伤性事件去满足它。
我常对那些在糟糕关系中执迷而不懈的人说:“你对痛苦如饥似渴。”——听上去这有悖常识,却是不易被觉察的实情。多数人不愿面对问题、了算过往,不过是因为更加习惯于痛苦罢了。相较于脱离了恨怨纠缠之后的神清气爽,痛苦的处境才更熟悉,也更易得手。就像面对麻烦而无所适从一样,许多人更不具备处理幸福的能力。幸福感的陌生,更令人手足无措——它如此突如其来、前所未有,所造成的压迫感,叫人很想马上避开、逃走,或者尽快亲手结束它、葬送它。这也是我们总看到一些“专爱人渣综合症患者”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长期驻足在毫无价值甚至有危险的关系中而不思撤离的原因。
我深信,懂得并且敢于明智“劝离”的情感顾问,才是业界良心。对于那些明明走不下去、过不舒坦的,也就是那些“怨憎会”的白金会员们, 从来只该以干脆利落的一字赠送:分。
大多时候,你真的必须分个手、离个婚、跳个槽,炒股的就忍痛割个肉, 干黑社会的就换个大哥跟,才会见识到正确的、开阔的、快乐的和受益的。
在亲密关系的问题上,你必须从错的、恨的、糟心的“两个人的疯人院” 里飞越出来,才能享受接下来有可能发生的福利。这就像以色列人必须先跟随摩西,劈开红海,出了埃及,摆脱掉受苦的身份,摆脱掉认为自己只配受苦的低价值感、低自尊,以及“人生就是受苦”的毫无理据的万念俱灰, 才能找到那片神所应许的“奶与蜜之地”。
前阵子很火的日剧《最完美的离婚》中,有句台词可以当选全剧最感人告白。当结夏有些心虚地向追求她的淳之介坦白自己的离婚身份时,这位看上去有些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快递男却坦然道:“那也就是说,结夏小姐正在通往幸福的途中喽!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目的都是为了寻找幸福,不是吗?”
是呀。很多时候,聚合、捆绑只是恶意与懒惰的延伸,而理智地分手、毅然地离开,是对自己最大的善举。如果说所有的相爱都是六合彩,那么, 所有的分手也都值得我们庆幸——至少,它使我们从此走在去买彩票的途中。
- END -
匡匡
畅销书女作家
兄弟姐妹六人,他是老幺,算得上聪明伶俐,却不是最吃苦耐劳的。
他一生命运的悲苦,皆因娶了一个不会持家且胆小怕事的妻子。妻子年轻的时候很爱打扮,20世纪70年代初就烫着大波浪,穿红色的细高跟鞋招摇过街。在一个以朴素著称的年代,他觉得丢人,就偷偷扔掉那些过于时髦的衣服和鞋子。她不挣钱,对钱也没有什么概念,吃剩的东西总是倒掉。如果有马戏团来村里演出,她就一口袋一口袋地送粮食给人家。村里人都说,她是个败家婆娘。
他却没出息得要命。她倒掉的东西,他偷偷地捡回来,传出去,小气得出了名,连他的父母都憎恶他。尤其有了三个孩子之后,他更恨不得一分钱掰成好几份花。
在这个大家庭里,他是最没地位和面子的那个人,几乎到了不分任何场合就被父母训斥的地步。
别人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他的日子越过越难。气急了,他也骂自己的女人败家婆娘,要跟她离婚。妻子不服软,说离就离,扔下三个孩子就回娘家了。
第二天,他带着三个孩子去接她,恨恨地说:你这个疯婆子,我就不信你离开孩子能活下去。女人哭哭啼啼跟他回家了。若日子就这样过下去,倒也罢了,偏偏她出了问题。那年她被村里一个恶霸欺负,恶霸追着打她,她从村东跑到村西,又从村南跑到村北,最后藏到一个麦垛里不敢出来。他回来后要去找恶霸算账,她泪流满面,跪在他面前不让他去,说村里没有一个人能打过那人。那以后,她的精神出现了一些异常,没事的时候跟正常人一样,一旦犯病,就觉得满世界的人都追着她打。
当她疯疯癫癫、举止失常的时候,他就不让她出门。尔后,他发现,只要他大声地训斥她,她就能安静下来。可是,别人不明白,他怎么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暴跳如雷的男人。
孩子们渐渐长大懂事,他们看到的景象也是:父亲对母亲的粗暴无礼,母亲对父亲的唯命是从。
有时候,他也想过带妻子去看精神科,但他怕被周围人指指点点,他怕那些杀死人的唾沫星子。因此,在妻子不犯病的时候,他总是加倍地对她好。孩子们反感父亲的喜怒无常,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一起攻击他。
他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去母亲那里哭上一阵。母亲不知如何劝慰,便陪着他一起哭。六个孩子中,他的日子过得最艰难,当娘的也心疼。
不是从来没有过离婚的念头,他也发着狠说过不下一千次离婚,也曾闹到法院去,但每次气消了便不忍心再欺负她。算了吧,哪个家庭,不是一个哭的拉着一个笑的。
委屈一直存在,吵闹自然少不了。他在她面前,十足的大男子主义,甚至到了筷子不摆好不吃饭的地步。有什么不可以吗?同学们哪个找的老婆不比自己的好,我不抛弃你,已算仁慈了。她听任摆布,也心甘,没想过另一种人生。大女儿却看不下去了,在别人家里,女人总是很耀武扬威的,自己的母亲却像个奴隶,她气极了。大女儿就对父亲说:再这样下去,我就带着我妈离家出走!
孩子们眼里,他是母亲的霸王。孩子们不知,他的威严都是装的,其实,他有很多担忧。他怕死,怕痛,怕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怕生活中的各种意外
一份微薄的收入养一个家,他只有精打细算,存点钱也东躲西藏,买东西和人家讨价还价半天。他太抠门了,孩子们叫他守财奴。
就是这个守财奴,供三个孩子上了学,用从牙缝里省出的钱买了一套房,让一家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
孩子们参加工作后,都会给他交点生活费,他就拿这个钱去还账、理财。家里多了三个人挣钱,日子就好过多了。他开始承担起大家庭的责任,老父老母的医疗费基本就是他和二哥两个人出的。但在许多小细节上,他仍然是很小气。他的第一标准是先吃好,有条件的话再讲究穿,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能不买就不买。别人说他:你拿这么高的工资,还活得像个铁公鸡,你一辈子能快活一回不?
他说:怎么快活?总得拉扯这娘几个过下去,人生无常,谁知道明天会遇见什么事?
他的风险意识贯穿他的一生,他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他。让这一家人好好地活下去,是他唯一的准则。
他的一生是操心费力的一生。当吃穿不再成问题的时候,儿女们的婚事又个个不让他省心,没一个不让他着急上火的。然而不管怎样,三个孩子都结了婚,都有了孩子。他总该喘口气了,谁知道这个时候,一辈子没生过大病的老妻竟一病不起,生活几近不能自理。
女儿将母亲接到自己家里照顾,不过三天的时间,母亲就吵着闹着要回去。第一,她觉得住女儿家别扭;第二,她挂念老伴。他把老妻接回家自己照料。二女儿哭肿了眼睛,她确实没太多精力照顾母亲。少年时她发誓孝顺母亲,要带她远走高飞。其实,能承担母亲的人生的,只有父亲。这个问题,直到他们自己当了父母才明白。
这些年,他在孩子们心里的形象一直不够伟岸。年幼时,他们觉得他抠门;稍大一些,觉得他粗暴;青年时,觉得他迂腐;中年时,觉得他不够豁达他在孩子们的心里从来都不是一个成功的父亲,周围人也觉得他不像个爷们儿。
细想起来,他确实是个小人物,但至少,他没当生活的逃兵。
文章来源:http://m.qg13.com/q/540492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