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爱里成长丰满,也会在爱里沉沦堕落,只有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我们才有可能收获美满,在错误的位置上就只是在守着绝望说希望。
女孩和恋人已经分开很久了,可还是没有遇见新爱情,她关起了心门,不愿再去推开一扇新窗,前男友的身影留在了她以后的生活里,走不远又拉不近。她时时打听着前男友的消息,固执地认为他离开了自己也一定过不好,她常常幻想着重拾旧爱,仿佛现在的一切都是为那一天做准备,她还不断地出现在前男友的生活里关怀送暖,尽管换来的是更多的漠然,她也不承认那其实已是无爱的纠缠。
她说她忘不掉,她说她找不回,当她靠着回忆都不能再记清他的模样时,她还在那顾影自怜等待着他能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把自己紧紧拥抱。她偏执地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所以不能接受那个男人不爱她,可情感世界里的男女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摆错了自己的位置再爱也是不对了。
女人三十多岁了,依旧形单影只,经济宽裕,只是没有爱情也没有男人。她不是没爱过,也不是没人爱,可就是找不到可以全身心托付的那一个。她说没要求,其实是高要求,她说无人可依,其实是把自己交给谁都不放心,怕受伤的结果就是孤单着,或是清高着,最终失去爱与被爱的机会。
完美本身无可指责,但处处以完美的标准去要求人生里的大小事情、凡人间的恩恩怨怨时,完美就成了一种病。不能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男人,因为这也就是在说世界上也没有了什么好女人,好男人和好女人都藏在平淡相守的岁月深处,不到火候没有耐心你根本看不到。别以为你就能拣到现成的好男人,公主当然可以嫁王子,可你毕竟不是公主,也不够灰姑娘的姿色好运,就别总是非王子不嫁了。
每个人在生活里都有自己的位置,如果只是或已是陌生你就任其擦肩而过,淡淡一笑不必挥手,如果成为朋友你就选择有距离的握手,需要的时刻就在身边,就算已经是肌肤相亲的爱人,你也要为自己和对方留出一片放飞心灵的芳草地。我们都不要太远,也不能太近,爱过的你们已经身处在两个天地里,越走就遥越远。可女人因为她们的感性思维模式,尤其在这样那样的位置上放不正自己,好奇就忍不住探究变成大嘴巴,爱上就喜欢干涉变得不讲理,恨上又疯狂偏执变为可怜虫。我们在爱里成长丰满,也会在爱里沉沦堕落,只有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我们才有可能收获美满,在错误的位置上就只是在守着绝望说希望。女人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就摆不正心态,也就摆正不了人生,事业会让你觉得疲惫,情感会让你沉入深渊,男人会让你迷失自己,错过了那些女人应该拥有的幸福与温暖,此生也就与美丽失之交臂了。
女人常常是摆不正自己的位置的,在追求间,在情感上,在执着时,甚至是在爱自己的那个男人心里。要知道,当你回回都说这很难的时候,不该过去的都已经过去,该过去的却怎么也过不去了。我们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和能过什么样的生活,也一直都是两回事,我们当然可以努力着让自己实现目标,包括让我们的爱永远,可不切实际的定位与骄傲任性的固执,只会让你在伤痛孤单里任年华白白似水。
看清楚自己比看清楚男人更重要,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问责男人,如果你站错了地方和立场,那么很多时候你的痛苦,真的和男人无关。亲爱的,让一个人获得幸福的奥秘,就是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一直以一种与幸福最接近的方式生活。
女人爱深情更浓,在爱里勇气十足,不爱的时候勇气却欠佳,心里的爱嘴上不一定会说,说出来的不一定是不爱,聪明也会在男人的愚蠢里糊涂,深情也会在自己的不舍里哽咽,可并不影响那风景处处在,一如人间四月天。这,就是我们的女人。
别纠结了,你总会遇到更合适的人的。
你看那个谁,以前感情也是不顺,遇到了现在的老公之后,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是呀,真正合适的人,才不会对你嫌这个嫌那个的~
遭遇感情挫折时,最常听到的就是这样的劝慰。但听完之后,往往更加没底——到底怎样的人才是合适的人?我怎么从来遇不到呢?!
一、 你想要怎样的另一半?
这个问题,我分别问了乖乖女Donna和女强人Cathy。
Donna斩钉截铁地回答:当然是像我爸爸那样的。
她的爸爸踏实稳重,性情温和,事业上虽然没有多大的建树,却也能够在一线城市为家人提供足够殷实的生活。对待妻女也是百分百的好,随叫随到,竭尽所能,常常被朋友嘲笑“妻管严”。Donna说,只有和爸爸一样的男人,才能给她安全感。
她的两位前任,无论性格还是长相,都与她爸爸有着80%以上的相似度。而且,在确认关系之前,Donna一定会带对方回家,让爸爸进行“鉴定”。得到了爸爸这句“小伙子不错,人很踏实”的评语之后,她才会真正投入感情。
想不通的是,前后两任鉴定合格、看起来也相当可靠的男朋友,最后都以劈腿这种很“渣”的方式结束了关系,让她三观尽毁。
不过,她的信念依然没有变:这么老实的人都会劈腿,那些表面上都能看出很活络的人,肯定更不靠谱。所以,我还是只喜欢踏实、不善于表达的那种类型。
Cathy的回答则是:我只想找一个不会整天缠着我的人。
独来独往,几乎是每个人对Cathy的评价。一群朋友欢乐聚会,她会因为别人无意中的一句话,立刻沉下脸走人。她刻意地和人保持距离,就如她身上永远穿着的那件线条冷硬的职业装,以及纹丝不能乱的头发。
她讲过她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和,又各自在外打工,她跟着奶奶长大。老人家身体不好,对孙女也并不上心,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她就需要自己照顾自己。她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五年级时,班上组织秋游,全班同学都开开心心地去了,她却因为奶奶不愿意交钱,只能留在家里自习。
从初中起,她就开始帮邻居家的小孩辅导功课,赚一点零用钱,随着年岁渐长,上学时学习、放学后打工,成了她的生活常态。习惯了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节奏,也没有时间交朋友。
如今,Cathy不仅有了自己的事业,还帮助家里改善生活条件,只是感情一直走得不顺。前任是大学同学,家境优裕,毕业后两人一起创业。
朝夕相处,Cathy渐渐发现对方似乎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在一次争吵之后,Cathy提出分手,然后开始玩失踪,对方濒临崩溃,发疯一样地到处寻人,据说闹了将近一年才放弃,至今还没有开始新的恋情。
Cathy说:我理想中的爱情状态,是两个人各自独立,不要有事没事腻在一起。毕竟,这年头谁也靠不住,只能靠自己,不把自己经营好了,以后什么都是一场空。
二、 离开家,才能邂逅爱情
每个人理想中另一半和亲密关系的类型,反映的其实是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Donna从小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对原生家庭无比依恋,想要永远生活于其中。因此,她坚定地想要找到像爸爸一样的另一半,继续过这样有安全感的生活。
Cathy习惯了自己搞定一切,与原生家庭情感疏离,更多是因为责任的牵绊。因此,面对过于“浓烈”的感情,她本能地想要逃走。
当我们尚未走出原生家庭,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没有在心理上真正成年时,很难自由、自主地构建真正适合自己的亲密关系,而是背负着过多的“家族业力”,在原地打转。而对原生家庭的认同抑或反叛,本质上都是一种限制。
回忆两次失恋,Donna感叹道:“每次都是在我完全信任、依赖对方的时候,忽然间,一切都变了。难道现在真的没有像我爸爸一样的好男人了吗?”
其实,对Donna的前男友而言,在恋爱中扮演“爸爸”的角色,照顾长不大的小萝莉,未必是他们情愿和擅长的。踏实沉稳是不假,但一个人拥有这样的性格特质,并不代表他一定很享受像父亲一样照顾对方。因为真正有深度的、坚实的爱情,只存在于两个成年人之间。
而让Cathy耿耿于怀的“黏人”前任,早在关系恶化之前就试图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你每天都扑在工作上,我们好久没有出去约个会了。”
但对于Cathy而言,这样的依恋太过于陌生,她没有发展出相应的共情能力,因此无法接收感情,更不知如何回应。向来独立又要强的她,甚至连温柔地和对方说句话都觉得别扭。于是,对方只好用强硬的方式表达意见、试图沟通,却导致关系降至冰点。
无论是过度依赖原生家庭,拒绝以成年人的身份走向社会,还是过早地截断了与原生家庭的情感连结,成为一个非常“独立”的人,无一不会导致我们建立亲密关系时遭遇阻碍。原生家庭幸福美满还是千疮百孔,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都已经是过去,无法再度“穿越”,去重新享受快乐或弥补遗憾。
越能放下过去,不再要求对方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越能扫除头脑中的干扰信息,创造性地在亲密关系中找到舒适自如的状态。
三、 “灵魂伴侣”≠人生解药
“结婚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直到现在,这句话还能引发无数共鸣。似乎只要“嫁得好”,就能物质精神双丰收。
所以,当下在朋友圈里流行着的“理想伴侣”“灵魂伴侣”这类词汇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期待——一旦合适的人出现了,我生命中所有疑难杂症都将迎刃而解,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每天如同生活在美梦中。
没有安全感、容易焦虑、缺乏耐心、脾气不好、不会赚钱、不够聪明,甚至外貌太普通,种种的缺憾,在一个所谓“合适的人”面前,都不再是问题。
在那部经典的爱情片《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中,4位女主角的爱情烦恼来自于对方不够爱或两人不够“合适”——
Janine纠结着丈夫和另一个女人的暧昧,惴惴不安;
Anna在有妇之夫和默默守护自己的“备胎”之间难以抉择;
Gigi一直在苦苦等待喜欢的人打来电话,却总是失望而归;
Beth想要和相恋多年的男友结婚,男友却认为保持现状就很好。
现实的爱情总是如此琐细,甚至千疮百孔,状况频出。只是,如果足够相爱、三观也足够合适,所有的彷徨就会自动消失吗?
比较有可能的是,你仍然会摇摆不定,缺乏安全感,不敢主动表达感情,也不知如何真正地接受爱。然后,同样的戏码继续上演,无论“初心”如何。
不管另一半是怎样的人,不管相处多么愉悦,对方都无法替你解决掉你在感情中显现出的深层问题,尤其那些源自原生家庭的部分。最有可能的反而是,他将让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突显和尖锐,迫使你不得不去面对。
他有可能挑动你的不安全感,不接电话、不回信息,偶尔玩失踪,却从不解释;
他有可能“侵犯”你的个人边界,要求你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他身上;
他有可能遇事暴躁易怒,让你重新体验原生家庭的可怕冲突;
他有可能冷漠疏离,任你如何表达感情都毫无回应,让你想起了童年时父亲的冷漠严苛;
他有可能吹毛求疵,让你仿佛又成为了那个一无是处的小孩……
为什么起初无比美好的感情,最终却能让人遍体鳞伤?原因就在于此——随着感情的深入,被刻意遗忘的旧伤也被触动。
即使修为再高,当潜意识深层的伤痛被人重新揭开时,都很难保持淡定。而我们的另一半,常常不自觉地以这样的方式,帮助我们看到自身疗愈、成长的需求。灵魂伴侣,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能够踩准你灵魂“痛点”的那个人。
Donna的“痛点”是安全感。温暖稳定的成长环境,以及父母的过度保护,让她把外面的世界视为危机四伏之地,试图通过与“可靠”的男人建立亲密关系,来规避所有的不安定因素。
Cathy的“痛点”是亲密感。成长过程中极度缺乏关爱,导致她难以处理和感情相关的议题,害怕依恋和被依恋,也拒绝共情。当对方想要走近一点时,她便不知所措,甚至责备对方“控制欲强”。
她们曾经的爱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合适的人”,精准地触发了她们的“痛点”,以及她们“爱无能”的一面,也揭示出她们心理成长的方向。
四、 你遇到的每个人,都是“合适”的
在亲密关系中,并没有绝对“合适”或“不合适”的人。因为你遇到的所有人都是一面镜子,忠诚地反射出你当下的状态,也是在这个当下与你最合适、最同频的人,不论你们的相处是否愉快。
每个人都带着旧伤的缺口在世间寻寻觅觅,想借由一个人、一份爱情,从此离苦得乐。然而,霸道总裁和傻白甜、女王和忠犬,类似这样双方能够互补到严丝合缝程度的理想爱情组合,只存在于小说和电视剧里,对于身处现实之中的我们而言,终极药方只能由自己亲手开出。
假如Donna在痛定思痛之后,可以暂且放下对安全感的执念和对儿童身份的眷恋,以成年人的方式去建立亲密关系,同时放松一点,接纳不确定性,真正地释放女性魅力,“被老实男出轨”的魔咒就很有可能被打破。
假如Cathy愿意学着打破僵硬的个人边界,在与外界互动时融入更多的感性和弹性,欣然接受对方表达出来的爱和依恋,哪怕只是以一个微笑回应;而在需要个人空间时,也以非暴力的方式进行沟通,那么,亲密关系也会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可能性。
很多人在感情际遇不顺时,会以“他不适合我”为由,抗拒着自己应负的责任。但是,你所感受到的那一部分问题,根源永远不在对方身上,而在于你自己。如果你并不是有意要以“不合适”来作为结束关系的借口,而是想要去改善关系,那么,是时候停止逃避了。
找到你的“痛点”所在
在你的亲密关系中,一再重复、并让你非常困扰的模式/感受是怎样?
对方说的哪些话、做的哪些事情,会让你瞬间爆发?
这些言语/行为,让你想起了什么?
循着以上三个问题,你可以找到你关系模式背后的哪些大大小小的“痛点”——比如最常见的不配得感(“我不值得被爱”)、不信任感(“我爱的人都会背叛我”)等等。
意识到对方的真正角色
如果把这些“痛点”视为考题,那么触发了“痛点”雷区的对方,就是你的考官。在考试中,你需要全力应对的是考题本身,而不是考官说了什么话、对你的态度如何、有没有帮你做题。
即使对方真的很过分,严重伤害了你的感情,你当务之急要解决的仍然是考题本身。当然,如果有必要,你可以果断把这位考官赶走,独自完成考试。但题目是一定要做完的,否则,还会有更讨厌的新考官出现。
尝试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
如果没有那些“痛点”的制约,你又会如何去处理感情中的困境?
想象自己当下正处于很有安全感、充分信任世界、懂得如何爱与被爱、拿捏得好个人边界分寸的状态,这时,再以新的视角来看待原先的老问题,寻求不一样的解决之道,把它们一一写下来,然后挑出一个最适合当下情境的方案。
在成长的每个阶段,“合适的人”都是不同的。相似的是,他们用各种方式,有意或无心地提醒你疗愈旧伤,继续成长。
当你在心理上真正成年,对自己当下所处的状态有了越多的觉知,就越容易遇到真正能够两情相悦、白头到老的人,磨合的过程也更加轻松顺畅,不再互虐。
他们是一见钟情,在大学那段时光里,他是如此痴迷于她,而她也是形影不离地跟随他。男子干净明媚,女子聪慧貌美,他们俨然是人们眼中幸福的一对。
然而,大学毕业后,他们面临着和大多数人一样的抉择:工作。最终,他选择了去上海这座繁华都市,而她因为父母的意见留在了原先的小城里。分隔两地后,思念难忍,她每个星期都会给他写信,将信折成纸鹤。夏天给他编织手链,冬天给他织围巾与手套。而他,也会给她回信,信里写满了对她的誓言。
时光荏苒,悄悄从指缝中溜走。而他们之间的感情,终如多数人说的那样,敌不过时间和距离。在这座遍地诱惑的大都市奋斗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大,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心想着一定要闯出一片新天地。
于是,他让她别老给他写信,别再寄些没意义的东西,不要分散他的精力,他的心里只有事业。
她觉得他变了,变得没有像以前那样关注自己了。她写出去的信,如断了翅膀的纸鹤,杳无音讯。
终于,他成功了,成了一家名企的策划总监,拿着令人羡慕的高薪,赢得了无数的鲜花与掌声。蓦然回首才发现,他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收到那纸鹤状的信件。她在夏季送他的手链也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名贵的手表。再也没有那些可以温暖他,让他觉得不寂寞的帽子与围巾。
他急了,眼圈红了,发疯般地回忆她,然后一直打电话,可电话再也无法接通,留给他的是无尽的自责与漫长的孤寂。
过了些年,他从朋友那儿得知,她已嫁人,不好不坏,但已经明确表示不愿意再见他。这时候的他,在物质上应有尽有,可收心了,想稳定了,身边却再也没有一个可以温暖他的她。没了她,他也再也爱不起来,不敢再提爱。
偶然的一次机遇,他认识了梅子。梅子是江南女子,清秀美丽,楚楚动人,待人温和,简直是以前那个她的加强版。是梅子的出现,才让他从她的阴影里走出来,让他重新萌生爱的希望。
两人相处一段日子后,他向梅子求婚,并且坦白了他的过去。梅子答应了他的求婚,她相信他是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婚礼上,持婚人问他,此刻最想对妻子说的是什么。他沉默了会儿,握住妻子的手,感慨地说:“此生,幸好没有早些遇见你。”周围响起掌声,可也有人不解:为何早些相识不是好事呢?
他依然沉默,未答,用坚定的眼神望着妻子。妻子眼眶湿润,她知道,眼前的这个男子,正是因为以前的种种经历,才让他此刻的眼神如此执着,如风雨洗礼后绽放的花朵,馥郁清香。他伸手擦去妻子眼角的泪,在那一刻,他心里温暖无比,因为妻子懂他的心,这胜于一切。
的确,倘若两人早些相识,他必然还是不会懂得什么是责任,不会足够重视爱情,还是会对外界的诱惑蠢蠢欲动,也不明白他终究要的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只有经历沧桑之后,他才知道自己不是伟人,他要的也只是如他一样可以彼此温馨相爱的普通女子。
年少时的爱情,好比开在悬崖边上的花朵,看似娇艳,可稍微意外的风雨,便会使它夭折而摔下去,爱情也就支离破碎。任何真挚的感情,都是时光的沉淀。
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那才是真的幸福。
(文/逆枫)
他突然间泪如雨下,
自己做过的所有蠢事,她早已经知晓,
只是她给足他成长的空间与时间,
她在认真地等待着一个男孩变成一个优秀的顶天立地的男人。
有时候,在爱的征程上,我们都需要等待、原谅,再等待和再原谅。
大家好,我是如意,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情绪这个话题。
在认知行为心理学的治疗过程中,咨询师经常会给学员布置一些作业,比如写情绪日记。
在婚姻情感咨询中也要用到很多认知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所以我们很多老师也会经常给学员布置情绪日记。
情绪日记的目的是帮助学员辨识自己的情绪是因为什么引起的,引起的是什么情绪,自己又是如何应对情绪的。
以便在下一次控制不了情绪,甚至被情绪左右行为时,可以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
多练习就可以做到和情绪友好相处,当坏情绪来时,就没有那么快去因为情绪突然爆发,自动化的做一些让自己事后后悔的行为了。
但在工作中我观察到,不管什么类型的咨询,大多数来访者和学员一开始都是难以辨识自己的情绪的。
比如说起一件事,咨询师问到“你是什么感受”时,对方的回答大多是,没什么感受,就是那样的感受。
或者用很简单的一两个词表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有三:
第一,情绪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感受。
每种情绪对应的名词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学习的,但如果家长也很不清晰自己的情绪,就会笼统化,粗糙的辨识孩子的情绪。
比如一件好事发生了,笼统的说是开心,忽略了开心中还有感动,还有激动,兴奋,期待等等。
一件坏事发生了,可能笼统的说是伤心,但忽略了伤心中可能有失望,委屈,对自己的怀疑等等。
这样对情绪的感受是,能体验到自己的情绪复杂,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达。
第二,家长随意将自己的感受投射给孩子,使孩子对自己情绪的体验不清晰。
比如一对等公交车的母子,孩子在车站等车想到要去哪里玩,非常开心兴奋,在车站跑跑跳跳安静不下来,而母亲因为公交车还没有来略感烦躁着急。
她看到儿子多动于是说:“是不是你也着急了呀?”这就是将自己的情绪投射给了孩子。
孩子因为还很年幼,会很容易认同母亲,于是会把本来自己的兴奋体验和着急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次数多了,在成长后,只要兴奋的事情跟等待有关,就会同时体验到着急焦虑·。
这就等于正向情绪变成了负向情绪。
第三,有些家长不允许孩子的情绪。
伤心不许哭,要坚强要做男子汉,哭了丢人等等;委屈时不许不高兴,不然就是玩不起,开不起玩笑;烦躁时不许发脾气,不然就被人笑话,就没有家教等等等等。
各种要求限制使情绪压抑,久而久之,要么成了心理学中总说的情绪情感隔离,表现是情绪比较淡漠。
要么是因为压抑,因为情绪总没有被看到,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总想爆发,这也是很多人控制不了情绪的原因。
既然模式已经形成,那我们该怎样写情绪日记才能达到了解情绪,调节情绪的目的呢?
1
记录激发起情绪的一个或一串事件
人格形成后,每次爆发情绪基本都是某一类型的原因引起的,也对同一类型的事件比较敏感。
记录引发情绪的事件,多记录几次,就能发现引爆自己情绪的原因。
比如我之前让学员记录,学员记录后发给我看:
其中有记录男朋友送了自己一件不够贵的礼物,会觉得男朋友不重视自己,觉得自己是便宜货,觉得生气,气到大吵一架。
父亲说自己工作不够好,还应该努力,也会气哭到一天不想吃饭。
这些记录说明她基本都是每次有不认可自己的价值时她就会崩溃,那么她要控制情绪的话,首先要自己认可自己,而不是一味的通过外界的反应让自己踏实。
如果自己是认可自己的,就不会再将自己的价值和礼物画等号,也就不会再为这类的小事去吵架闹分手。
还有些学员的记录中,你会发现总会对同一类人起情绪。
比如总是对强势的女人提的要求起情绪,那么这说明的可能是她的妈妈是非常强势的。
从小就是用强势干涉着她的生活,提出各种要求和控制,让她总是想逃离。
所以一旦后面遇到类似的感觉,就非常敏感。
这里的情绪是一种迁延,也是潜意识中的记忆,更是早期形成的保护自己的模式。
但现在长大,这种模式不仅起不了保护自己的作用,更有可能损坏人际关系和工作。
分清自己的情绪是对强势母亲的,就可以一点点改变对任何强势女人都敏感的情况。
所以,记录事件就是为了帮助自己分析情绪的来源,从同类型中能分析到自己情绪失控的原因。
2
尝试梳理混乱的情绪
前面我们提到,情绪是复杂的,开心时可能不仅仅是开心,同样难过时也会有其他感受。
尝试记录一个笼统情绪中的各种可能性。
比如被分手,可以记录有失去的痛苦,可能还有感到输了的挫败,还有被抛弃的委屈感等等。
甚至还有不服气,觉得你凭什么跟我提分手,应该我跟你提才对。
这样就可以清晰的知道自己这个情感集团中什么占优势。
如果是不服气占优势,可能是自己的竞争欲望另自己痛苦,如果是被抛弃的委屈,可能是潜意识中的抛弃感作祟。
对平时辨识不出情绪,控制情绪缓慢的学员来说,坚持写情绪日记是很有用的。
因为这会让潜意识意识化,但不光记录也要反思内省,有意识的去改变自己的模式,就会做到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快的感受到自己的情绪。
意识到自己是否又陷入在了情绪中,当意识形成了习惯,也就会越来越容易控制情绪。
最近有女孩子私信我说:“我总是对男友情绪失控,但我左想右想,他实在是太欠了!”
很多女生在交往的时候,更多的情绪并不在于表面上说的话,而是那些隐藏在字词背面的潜台词。
就比如说——“你玩吧”“睡觉了”“没生气”,虽然表面上是一种回应,但是潜台词却是“你要是真的不理我你就死定了”。
大多数男生并不能察觉到女生情绪的“待爆发”,所以这时负面情绪就产生了。
但要知道,男生并不是“恋爱一根筋”,而是有待发掘的“潜力股”哦!
五年前,我的朋友Y离婚了。
前夫是她的同学,家境比较差,两人的交往遭到了Y父母的激烈反对,前夫第一次上门时,Y父母把他的带来的礼物,直接扔了出来,扬言永远不会同意女儿嫁给他,并且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不洒泡尿照照自己。
Y觉得父母实在太过分了,就算不同意,也不至于这样去羞辱一个男人,何况家里穷又不是他希望的。
和其他人不同的是,Y和前夫受到的是双冲压力,前夫的父母知道Y父母的行为后,非常生气,觉得这样的亲家实在是缺乏素质,你可以不同意,但你为什么要侮辱我儿子?
很多感情父母越反对,彼此在一起的决心越强烈,两人分别偷了户口本偷偷去登记了,Y想着自己如此坚决,以后老公一定会很珍惜自己的吧?
双方父母见木已成舟,不情不愿接受了这个事实,但两家人相互看不惯这一点却没有改变。
在这样的氛围下,Y和前夫磕磕碰碰地度过了5年,有了一个儿子。
这时候,父母大概是老了,也可能是两人结婚久了,还有了孩子,关系反而慢慢地缓和了。
可令人唏嘘的是,当初双方父母反对时,两人一门心思想在一起,如今父母不再反对了,感情反而淡了,Y指责前夫不如以前那样爱自己,对不起自己曾经的义无返顾,前夫指责Y变了太多,在相互指责的日子里,前夫爱上了办公室里新来的实习生。
Y怎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大吵大闹,两人几乎成了仇人,什么恶毒的话,羞辱对方的话,全部说尽了。
离婚后,儿子归了Y,抚养费前夫支付得很不情愿,两人常常一语不和继续吵一架,那时候Y经常跟我说前夫种种恶劣的行径,我唯有叹息,当初爱得那么热烈的两个人,分手都分得这么激烈,不把最后一点情分消磨干净,彼此都不消停。
我曾建议Y打抚养费官司,但Y有个执念,认为打官司比离婚更丢脸,所以宁愿独自一个人抚养儿子,也不愿意拿回自己应得的东西,我自然也不好说什么。
这段失败的婚姻给Y的打击很大,使她几乎对男人失去了信心,觉得男人没一个可靠的,但她同时又不是那种强大到可以忽视年纪,忽视周围舆论的人。
三年后,她已经三十出头了,在身边人的催促和自我恐惧下,Y开始相亲。
第一个相亲对象是个35岁的离异男人,没有孩子,Y和他交往了半年,彼此感觉都不错,我们都认为Y运气很好,这个男人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性格脾气也都挺好的。
但是Y和他分了手,我们问为什么,Y说:因为孩子。
大家表示理解,毕竟有孩子的女人再婚,一定会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但Y接下来的话就令我们无语了:我希望我们结婚后,不要再生孩子了,我生过一次就不想再生了,但是他希望再婚后,能再要个孩子,我怕有了第二个孩子,他会对我前面的孩子不好。
站在Y的角度上,她一心替自己的孩子考虑,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剥夺另一个男人做爸爸的权利,好像也说不过去,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来看,都没有错,只能说彼此并不合适吧!
但接下来Y相亲的对象,离Y的要求越来越远,有的未婚男人表示接受Y,但希望Y把孩子送去给她前夫,还有的直接表示不能接受她的孩子,自然,Y和这些人都没有下文。
闲来无聊时,Y会郁闷地跟我感慨:“晚情,你说我还能找到合适的男人吗?我要求也不高,对我孩子好就行。”
我白她一眼:“少来,真要有个对你孩子很好,但其他条件很差的男人,估计你还是不愿意。”
今年,是Y离婚后的第五年了,也许是年纪渐大,她自己也焦虑起来,开始积极地参加各种聚会。
不得不说,Y的运气真的挺好的,在一次聚会时,她认识了一个38岁的男人,对方有个女儿,已经随前妻出国定居,Y对他很满意,觉得他成熟稳重,又没负担。
可是,没过多久,她又开始纠结了,说这个男人什么都好,就是对自己的孩子不好。我问她哪里不好,她说感觉对方和自己的孩子不够亲近,做不到视如己出。
我很认真地告诉她:本来就不是己出,为何非要强求人家视如己出呢?一个男人,只要不是心地恶毒,故意对你孩子不好,能做到接纳和善待,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视如己出的也有,但是很少,你非要强求这点,估计你这辈子都很难再婚了。
Y不愿接受,说我也是受你的影响,不将就自己的人生啊,有什么错?我撇撇嘴道:除了不将就,我还写过很多你的能力要配得上你的奢望的文章,你不能断章取义,只选取对你有利的那些观点,要你正视自己的观点就忽略不计。
Y备受打击,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别太高估人性,因为你会失望,就好比Y,认为不顾一切嫁给一个男人,对方从此就会珍惜自己一辈子,男人或许会因为你的义无返顾感动一阵子,但很少有人真的因此感激一辈子的,真正幸福的婚姻,靠的还是婚后的经营和相处,就如我们平时在说的,千万别躺在功劳簿上睡觉。
离婚后,Y一心要找一个对自己的孩子视如己出的男人,站在Y的角度上,这个要求也很正常,可是从人性的角度上,能实现的可能性却并不大,明明没有血缘关系,却一定要当成亲生孩子对待,我想说这种情况出现在知音杂志和电视剧里的可能性比较大,真实情况是:大部分人对于亲生的孩子和非亲生的孩子都是不同的,起码心里有很大的不同;二来,那些继父继母和继子继女相处好的,还需要满足另一个条件,那就是双方本性善良,都很好的接纳了对方,只要有一方有抵触心理,这关系就很难处好。
不对人性有过高的期望,并不是对人性失望,而是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明明是婆媳关系,就不要强求亲如母女;明明不是亲生父子,就不要苛求视如己出;明明需要双方维护的关系,就不要认为对方一生不变。
当你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后,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不会因为对方的行为没有符合你的预期而委屈从生、勃然大怒,因为没有过高的要求,所以对方的付出,往往成为你的惊喜,而你也将因为这些惊喜而变得更加柔和感恩,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心甘情愿为你付出,所谓的幸福,就是这么来的。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做到这八个字,你离幸福就不远了。
朋友燕子对自己特别抠,为此特别苦恼。
一起逛街,我发现不管她多喜欢的东西,只要价格超过 100 块,她都会非常纠结,也总能找到借口忍住不买。
想买件好看的裙子,“太贵了吧,算了”。
想买双显瘦的品牌鞋子,“好像也不缺鞋子,算了”。
想买支显气色的大牌口红,“平时也懒得化妆,好像没必要买,算了”。
明明是自己很喜欢的东西,也不是什么奢侈品,她目前的收入也完全能支撑得起,可她就是买不下手。
看到装修得很高大上的店,她甚至都不敢推门进去,觉得自己和那里的世界格格不入。
而看到特价打折的东西就控制不住要买,就算有些是不需要的,有些是质量很差的。结果用不了多久就堆在家里封尘,也舍不得扔。
我觉得她对自己苛刻了点,有些心疼。
但她对家人很大方,舍得买贵的东西,表达自己的重视和爱。
就拿这次疫情来说,之前28块钱一个的N95口罩她全给家人,自己用3.5元买到的普通一次性口罩。
护目镜也给家人人手一个,自己却不要。
“就是舍不得对自己好,好像什么都能将就”,她说。
大学有段时间做兼职,她赚了四百多块,刚好碰上当时的男友生日,她花了三百多买了一件品牌的羽绒服做礼物,“虽然心疼,但是值得”。
而买给父母的东西,她还有个习惯,就是当父母问她价格的时候,她都会故意把价格说低,怕父母觉得太贵而说她。
我发现,她不舍得对自己好的背后,是有一种执念:
我这种人,不配拥有那些贵的、好的东西,而我爱的人值得。
她舍得对任何一个她重视的人好,唯独忽略了自己。
“不配得感”就像一把无形的枷锁,把自己困住。
1
这种“不配得感”是怎么来的?
一个人的低配得感,是可以从环境中被教育出来的。
从燕子现在的行为模式追溯到原生家庭,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
一是,父母的“哭穷”教育,让她过早地学会了懂事,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小时候,燕子家里的经济条件真的很差,父母都是农民,早上四点多起床,干活到晚上七八点才吃饭,起早摸黑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一家六口人挤在一张床上睡觉;
一周最多只能吃得起一顿猪肉;
小学时一个学期学费两百多块,父母总要拖到学期末才能凑齐给她交……
她到现在还记得,每次被老师催交学费的那种窘迫和羞愧,只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父母也常教育她:
“你是穷人家的孩子,要懂事点,爸妈起早贪黑赚钱很辛苦的”;
“我们家和别人家不一样,你要争气,读好书才对得起我们”;
这些话在她心里打下了烙印,让她觉得:穷人家的孩子是不一样的,配不上那些好东西。
就连每次开头问父母拿钱买文具、工具书,她都会在脑子里盘算,父母要在地里忙活多久,卖多少斤的番薯、辣椒、茄子才能赚到这些钱。
懂事的她,很早就学会体谅父母赚钱的辛苦不易,每次看到父母为生活费或发愁或争吵,都觉得很无力,害怕自己的需求会让父母更为难。
她想要的东西,不敢说,也觉得不该说。
花家里每一分钱,她都充满负罪感。
所以,她从来不敢主动索取什么,经常被夸是家里最懂事的孩子。
每次看到别的小朋友有新书包、新衣服、新鞋子、新布娃娃,她都很羡慕,很想要。
但这个欲望一冒出来,她就会告诉自己:爸爸妈妈赚钱这么辛苦,我怎么能这么奢侈?
直到高中,她都是穿姐姐的旧衣服、旧鞋子,用姐姐的旧书包、旧笔盒。
再者,需求总是被忽略,便习惯性压抑自己的需求。
父母也经常忽略她的需求和感受。
小时候,她总是穿姐姐的旧衣服,于是特别想拥有一件新衣服。
但懂事的她,从来没表达过这个愿望。
她其实很希望,爸爸妈妈有一天能看见她这个小小的愿望,觉得这个女儿也应该拥有一件新衣服的。
但从来没有。
甚至有一次,剥夺了她获得新衣服的机会。
那次是过年,舅舅买了两件粉色外套,她和姐姐一人一件,她开心得几乎要哭了。
试穿之后,她的那件太大了,但她还是很喜欢。
当时还有个表姐寄养在她家,妈妈就让表姐试穿,刚好合穿。
妈妈没有征求她的意见,就很大方地把那件外套给了表姐,还跟她说:“等你长高了,你姐姐的那件就给你。”
她当场委屈到哭了,妈妈还骂她“哭什么哭,怎么这么不懂事?”
她一个人躲起来哭了很久。
因为父母认为她懂事,所以她不该有需求,就算有需求,也总是被忽略,得不到满足。
久而久之,总是“哭穷”的父母、忽略她的需求的的父母,就内化成她的“内在父母”。
在父母影响下总是得不到满足的她,就内化成“内在小孩”。
那个“内在小孩”心里形成了一套低自我评价:
我不配得到好的事物。
别人的需求永远比我的重要。
长大后,“内在父母”对“内在小孩”的要求,就让她不断重复体验早年的不愉快。
2
“不配得”的黑洞,难以填补
这种从小习得的“不配得”的底层信念,会让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欲望时,习惯性压抑和否定:“没必要”,“算了”,“我不需要”……
但压抑和否定了,不代表就消失了。
那些没有满足的欲望,一点点地在心底吞噬出一个深不见底的洞。
花一生的时间,不断地填,也填不满那种“不配得”的匮乏感和安全感。
还记得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里,那个贪官赵德汉吗?
他的豪华别墅里,一张床,一个冰箱,一整面墙,全都塞满了现金,他清楚地记得数额,是两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元。
而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住在破房子里吃炸酱面,每个月给老母亲寄300块生活费。
贪来的钱,一分钱都不敢花。
只因,“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
所以,哪怕他靠正常途径已经升到一定的官职,有一定的收入,也被很多人羡慕、夸赞,是一个大众眼中很优秀的人。
但他内心永远觉得不够,还要更多,更多,更多,甚至走上贪污的捷径去“赚”到满屋子的钱,也不敢满足自己。
因为在他心里,自己是不配的。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是这样,不管自己有多优秀,总是觉得不够好。
哪怕周围人都夸赞:你很优秀了。
那个自卑的“内在小孩”就会冒出来说:不,我很差劲,我配不上这些赞美,你们说的“优秀的我”不是真正的我。
那个“我不配”的声音,驱使着自己像一个永不疲倦的陀螺,用尽全力地转啊转,不敢停下来喘一口气。
总觉得只有很优秀的自己,才配拥有更美好的人和物,才配得上别人的爱。
有些人在面对一些非常优秀的伴侣选择时,总觉得自己不配得到更好的,因而选择了更差的对象,让自己“配得上”,更有安全感。
或者在面临更好的工作机会时,觉得自己配不上而退缩回避,一直强调:我不行的。
如果得到了,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运气太好了:“这些东西怎么可能属于我?”
一看到那些高于心中标准的美好事物,就下意识地拒绝拥有。
对自己永远是高要求高标准,而对外界,要求和标准可以一降再降。
不管有多“高配”的能力,都潜意识里选择了更“低配”的人生。
3
你配得上所有的美好
我们追溯到原生家庭,并不是为了指责父母曾经不正确的对待。而是去找到我们为什么会成长为今天的样子,去思考我们可以怎么做。
● 首先,承认并允许“我不配”的“内在小孩”存在。
“我不配”的想法存在,也不全是坏的,它也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好处。
比如做人做事可能会比较谦逊、踏实,不过度超前消费,不轻易被外界的物质迷惑。
别人有能力样样东西用大牌,我目前的经济能力就是承受不起,我接受这个事实。
承认它的存在,允许它呆在自己身边,不抵抗,也不压抑,就没那么容易被这个“内在小孩”牵着鼻子走,攻击自己。
● 再者,陪着“内在小孩”去打破旧有的认知模式。
在小时候的生存环境下,“我不配”是生长出来保护自己的防御模式,这让我们觉得安全。
但现在你长大了,有独立思考能力,也有能力去给自己创造安全感了,可以不必依赖家人生存。
试着去打破旧有的负面评价,当觉得“我不配”时,客观公正地审视自己的这个想法,走出那个小时候建立的安全区,用行动去挑战那些你觉得自己不配的事物。
比如价格高但质量更好的物品,你得到了,也很快乐。
各方面都比你好的伴侣,你拥有了,会很幸福。
更好的更有挑战的工作机会,你接受了,也可以应对。
看,你是值得的吧。
● 最后,尊重你的需求、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你要尊重它,并捍卫它。
真正让我们痛苦的不是“我不配”这个念头,而是背后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就像开头我说的燕子的故事,小时候最让她痛苦的不是被夺走的那件粉红色外套,而是被父母重视和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所以,当你一次次地被“我不配”的念头压抑时,问问自己:我舒服吗?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这么努力是为了什么?
心中有答案之后,用行动去滋养这个被忽略的“内在小孩”。
你会发现,你已经完全有力量可以满足自己想要的。
就算暂时没能力满足,你也配得上所有你想要的美好。
“配得感”低的人,往往在感情里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一方面觉得“索取”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又因为不会正确索取而吵架,结果变得更不敢表达。
而常见的错误索取方式就是:“你既然爱我,就应该…”或是“我这么爱你,你应该…”
但用爱和道理来约束别人,一定会引起反弹,因为它是跟人性的需求相逆的。
壹
跨年本来是开心的一天,结果我分手了。
车老师你好:
我今年27岁,女朋友25岁,我们在一起一年半。她是个很好的女孩,性格温柔大方,在生活中很能理解我。
跨年那天,朋友要来玩,我让她把家里收拾一下,她说自己感冒了不舒服,我说那就算了,你在屋里待着别出来了。
朋友玩到快12点我们就出去唱歌了,结果女朋友不高兴了,发微信叫我回去。因为已经答应朋友了,我也不好意思反悔,就没理她。
她就跟我提出了分手,说我不让她去客厅是因为自己没化妆,怕给我丢脸。我也不知道她怎么能联想到不化妆的问题,我真的哭笑不得。
这几个月我一直在想办法挽回她,可是她态度很坚决,我该怎么办?
答:
女生的心思都比较细腻,生病已经很难受了,你却没有关心她,只说让她不要出来,她一定会多想的。
而且,你没有考虑她的身体原因,知道对方感冒了还把朋友往家里带,之后把她一个人扔在家里,任谁心里都不会舒服的。
女朋友从跨年到现在态度都很坚决,说明她已经想好和你分开了,觉得没有你的生活会更好。在这里给你几个挽回的建议:
1、态度诚恳的道歉:
也许之前你已经道歉过很多次了,但是她没什么反应,这说明你没有意识到自己最严重的错误。
2、保持偶尔关心,但不要纠缠:
女朋友和你分手,就是觉得你不够关心她,所以在挽回时关心是必要的,但如果现在盲目纠缠,也会让对方觉得厌烦,所以把握好度,不要死缠烂打。
贰
因为家境好被分手,是我的错吗?
车老师你好:
我今年23岁,刚毕业不久,男朋友28岁,是派出所民警。他心疼我刚毕业没什么钱,所以从不让我买单,我喜欢什么东西也会立刻买来送给我。
但其实我家境不错,父母每个月给我的零花钱是他工资的三倍,因为我们在一起也就半年的时间,所以从来没有告诉过他这些。
也是因为想考察他对我是不是真心吧,我也心安理得的花着他的钱。
上周我们出去玩,我中途去上厕所,手机放在他那里,我回来的时候他面色铁青,问我为什么要骗他。
我拿过手机来一看,正好我妈打来了生活费,我慌张的跟他解释,可是他什么都不听,还说自己看错人了。
他执意要和我分手,我还能挽回他吗?
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男人给女人花多少钱,成了女人判断这个男人是否爱她的标准。
不管这个男人对她好不好,是否体贴温柔,只要花的钱不到位,都成了不爱女朋友的“渣男”。
其实你的想法我也能理解,你家境不错,刚恋爱半年对别人有防备很正常,况且你也想知道男朋友对你能好到什么程度。
但是这些做法在一个敏感的男人看来,就是在玩弄他的感情,花着他的钱却不给他真心。想要挽回对方,建议你写一封道歉信给他:
告诉他你并不是贪图他的钱财,而是刚恋爱想考察他,并且你也不想让他知道你家境很好,怕他心里有负担。
道歉之后果断断联,给对方一个冷静调整自己的时间,他肯定会回来找你的。
叁
我们商量好丁克,人到中年他却反悔了。
车老师你好:
我今年38岁,老公40岁,结婚时我们玩心都很重,不想生孩子约束自己,便商量好以后丁克。
结婚十多年了,放假就到处玩,轻松自由,我也一直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可是从去年开始,我发现老公经常会看一些少儿节目,在街上看到小孩也会跟我说,这个孩子真好看。
我问他是不是想要孩子,他一开始不承认,后来说是的。但是我已经不再年轻,如果现在生孩子想必身体也会受到很大的损伤,所以我没有同意。
从那时开始,老公就经常不回家了,我真的很害怕他去找别的女人帮他生孩子,我该怎么办?
答:
很多人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决定了丁克,人到中年却后悔了,这和一个人的心境有很大关系。
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都是个孩子,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怎么养孩子,年纪大了却觉得没有孩子,人生就是残缺的。
我觉得,你和老公在人生规划上出现了分歧,而你拒绝的太彻底,一点机会都没让对方看到,所以对方会觉得失望。
一日夫妻百日恩,老公肯定是不会轻易放弃你的,想和对方缓和关系,就要好好沟通一下,确定对方是不是真的很想要孩子。
如果对方要孩子的意愿特别强烈,你可以去医院检查一下,看看生育是否对自己的身体有问题。
你什么功课都没做,就觉得生孩子一定是行不通的,这太果断了。做了这些事情后,相信你们一定能重归于好。
•END •
文章来源:http://m.qg13.com/q/538104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