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猜谜识浮萍

把我们的爱情写成生动的故事,想到以前的时候我会翻看我们的故事,我们究竟记录了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猜谜识浮萍",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猜谜识浮萍

有年夏天,一个下雨的午间,李时珍采药途中来到河边一条小船上避雨。老渔翁和他的两个孙子热情接待了他,也从包里拿出一壶酒,与主人共酌。渔翁把自己知道的药物知识都告诉了。

饭毕,老渔翁微显醉意,对李时珍说:“这里还有一种良药,能治身痒、癣疮、麻疹,你晓得不?”

“它长在何处,有何特征呢?”

“它长在水上,离我们很近。”

“愿闻其详。”

老渔翁捋捋胡须,笑哈哈说:“我出条谜语,你猜猜看。天生灵草无根生,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飘水面。”正猜想着,旁边渔翁的大孙子也说要出谜,随口吟道:“有根不带沙,有叶不开花。最爱随风飘,江河都是家。”没等反应,一旁的小孙子也抢口摆头吟道:“有根不着地,见叶未见花。整日被风逐,亲水便落家。”

听完,望着水面,思索片刻,忽然眼前一亮,他指着船外那种在风雨中飘飘悠悠,团聚不散的水草,对老渔翁说:“老人家,您祖孙三人的谜语乃同一谜底。就是浮萍。”渔翁点点头,连同他的孙子,都笑了。

后来,在《本草纲目》详细记述了浮萍的形状与功用,并接着渔翁的谜语诗续写道:“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时须在七月半。选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镤头上也出汗。”

这只是个传说。其实,浮萍入药首载于《本草纲目》,系水生漂浮草本植物紫萍的全草,全国分布广泛,夏季捞取,晒干使用。其性味辛寒,有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之功,可治疗风热感冒、发热无汗、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等病症,是临床常用的发散风热药。

情感编辑推荐

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决定重修本草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记录爱情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我们究竟记录了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决定重修本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决定重修本草

李时珍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滔滔洪水如猛兽般冲决了江堤,蕲河两岸的千顷良田顿时化作一片汪洋。乡亲们流离失所,到处是一片哭声。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病魔无情地吞噬着无辜的生命。李时珍目睹惨景,心如刀绞,和父兄一道,没日没夜地救护着病人,不知把多少濒临死亡的人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叫道:“李大夫,你给评评理!我爹吃了这家伙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我去找他算账,他硬说药方没错。我们信得过你,你给看看。”说着把给父亲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喏,这就是药渣。”李时珍抓起药渣,一一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自言自语道:“这是虎掌啊!”那江湖郎中一听“虎掌”,慌忙分辩说:“我绝对没开过这味药!”

“那肯定是药铺弄错了!”年轻人说着,就要往门外冲。李时珍忙拉住他,说道:“别去了,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就以《日华本草》的记载来说,就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了??”“对,我开的是漏蓝子!”江湖郎中急急地插了一句。“是啊,药铺有医书为据,打官司也没用。”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这一桩桩、一件件药物误人的事,在李时珍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会耽误治病,重者要害人性命啊!

深夜,月光如水,烛光摇曳。李时珍和父亲在灯下倾心而谈。听了儿子的一番宏论,李言闻语重心长地说:“你想重修本草的想法不错,可是难啊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恐怕只有朝廷才有这么大的力量。何况,关于本草的书,相当浩繁,你虽然读了一些,可研究得还很不够,远远不能适应修书的要求。还是先在读书上狠下一番功夫吧,你说是不是?”

父亲的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李时珍的心。在以后的10年中,他全身心地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医书宝库中,熟读了《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以及历代名家著述和大量关于花草树木的书籍,单是笔记就装了满满几柜子,为修订本草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修正前人本草之误


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修正前人本草之误

李时珍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到本草“关系颇重”,而古代本草中“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为了纠偏正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劳动大众求教;为了考察药物的形态、生长、性能,他不惜远涉千山万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李时珍对宋代苏颂《图经》中的老鸦眼睛草与龙葵龙珠之考证即为一例。李时珍曰:“龙葵、龙珠,一类两种也,皆处处有之。四月生苗,可食,柔滑……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杨慎丹铅录,谓龙葵即吴葵,反指本草为误,引素问、千金四月吴葵华为证。盖不知千金方言吴葵即蜀葵,已自明白矣。今并正之。”李时珍的这一段叙述不仅将龙葵、龙珠作了归并,辨正了《图经》老鸦眼睛草与龙葵各立一条之误,还辨正了杨慎龙葵即吴葵之失。论述透彻、明确,使龙葵、老鸦眼睛草、龙珠、吴葵、蜀羊泉等之间混乱的名称得以厘正。

古代本草常将通草与木通相互混淆,或将两者视为一物。李时珍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纠正了前人的这一错误。《神农本草》之通草,《本草纲目》释名为五代南唐陈士良《食性本草》之木通。时珍曰:“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混注为一,今分出之”。他在“集解”项作了进一步详释,“其枝今人谓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两者皆通利也。”

菝葜、土茯苓是古今长期混乱品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茎生细点,其叶不对,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其根如菝葜而圆,其大如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生动简要地描述了土茯苓原植物的特征:苓蔓生,叶状如竹叶,大而质厚。根状茎细长,每隔一段间距生一肥厚的块状结节,这与百合科菝葜植物土茯苓(光叶菝葜)的特征完全吻合。特别是说“赤白”二种,真实无误,因其生长环境质地的差别,虽同种植物,亦有赤白之分。李时珍不但对药物标本及性状进行研究,而且还将研究结果与古文献进行比照考证。他说:“按中山径云,鼓镫之山有本草焉,名曰荣草,其竹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并找到“食之已风”的疗效。他还说:“诸医无从考证,往往指为萆?Z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参考之。但其功用亦颇为相近,盖亦萆、菝葜之类也。”李时指出古代医家对此无从考证和相互混淆的药物加以订证和区分。

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区分出白花蛇和蕲蛇


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区分出白花蛇和蕲蛇

蛇,谁都惧怕三分,但却是名贵中药材,历代有识之士,将其作为医药的象征。李时珍对蛇的研究颇有独钟。

自古以来,蕲州就是白花蛇集聚之地。由于白花蛇是名贵中药材,所以历代宫吏都以向皇宫进贡为借口,挨户摊派,逼着群众上山捉白花蛇。凡不按期如数上缴蛇者,轻则鞭笞,重则杀头。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白花蛇,谁叫你能避风邪!州中索尔急如火,县官派人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但是,白花蛇“其走如飞,牙利而毒”,一旦伤人,极易送命。故很多人便从蛇贩子那里买来交差。

李时珍考察药物来到蕲州,发现蛇贩子的白花蛇与蕲州当地所捉的白花蛇有些差异,便留心观察辨认。他和蕲州捕蛇者一起,去盛产白花蛇的龙峰山仔细观察数日,结果终于发现蕲州白花蛇最喜欢吃的是又臭又辣的石楠藤。尔后,他下山调查蛇贩子,方知贩子们的白花蛇是从江西兴国县山区逮的,那地方的蛇以食小虫和鼠类为主,且没有毒。李时珍向蛇贩子和捕蛇者各买了一条蛇,在比较中发现:两蛇虽然都是“黑质而白章”,但蕲州蛇肋下有24个斜方格,且比兴国蛇稍短小;蕲州蛇死不闭眼,兴国蛇死即瞑目;兴国蛇虽有除风湿和除筋骨痛的效果,但远不及蕲州蛇的效果好。兴国蛇遍布全国,产量较大,而蕲州蛇仅产蕲州,外地很少见到。

于是,李时珍便把这些鉴别要点写成了《蕲蛇传》。至此,中药材中便有了“白花蛇”、“蕲蛇”两种药名,既方便了后世医生的临床应用,又避免了大量误用蕲州“白花蛇”而发生中毒现象

李时珍的故事:发现“仙果”只有生津止渴的功效


李时珍的故事:发现仙果只有生津止渴的功效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人。他的祖父、父亲都当过医生。父亲李言闻对药草很有研究,李时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常常跟小伙伴一起上山采集各种药草。日子一长,他能认得各种草木的名称,还能知道什么草能治什么病。他的医药知识渐渐丰富起来。

但是,在那个日子里,做一个普通医生是被上层社会看不起的。李言闻自己是医生,却要李时珍读书应科举考试。李时珍在父亲督促下,在十四岁那年考中秀才,但是以后参加举人考试,三次都没有考中。别人都替他可惜,李时珍却并不因此失望。他的志愿是做个替百姓治病的好医生。

打那时候起,李时珍就一心一意跟他父亲学医。正好在这一年,他的家乡发生一场大水灾,水退以后,又流行疫病,生病的都是没钱的穷百姓。李时珍家并不宽裕,但是父子俩都很同情穷人,穷人找他们看病,他们都悉心医治,不计报酬。老百姓认为他们医术高明,治病热心,都很感激他们。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许多古代的医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医书。汉朝人写过一本《神农本草经》,以后一千多年,不断出了许多新的医书。李时珍常常替当地的王公贵族看病,那些贵族家里藏书不少,李时珍就靠他行医看病的方便,向王公贵族家借图书看。这样一来,他的学问就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高明了。

李时珍的名气越来越响,被他看好病的人,到处宣传李医生好。附近州县得病的人,也赶来请李时珍看病。

有一次,楚王的儿子得了一种抽风的病。楚王府虽然也有医官,但是谁都没法治好。这孩子是楚王的命根子,楚王怎么不着急?有人告诉楚王,只有找李时珍,才能治好这种病。楚王赶快派人把李时珍请到王府。李时珍一看病人的脸色,再按了按脉,就知道孩子得的这种抽风病是肠胃病引起的。他开个调理肠胃的药方,叫人上药铺抓了药。楚王的儿子一吃药,病就全好了。

楚王十分高兴,再三挽留李时珍在楚王府呆下来。没有多少日子,正碰上朝廷征求人才。楚王为了讨好明世宗,就把李时珍推荐到北京太医院去。

太医院本来是国家最高的医疗机构。可是在那时候,明世宗对真正的医学并不重视,却迷信一批骗人的方士,在宫里做道场,炼金丹,想凭这些办法使自己长生不老。李时珍是一个正直的医生,看不惯那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他在太医院呆了一年,就辞职回家。

李时珍辞去官职,回家的路上,顺便游历了许多名山胜地。他上山不是为了欣赏景色,而是为了采草药,研究各种草木的药用性质。有一次,他到均州(今湖北均县)的武当山去,听说那里产一种榔梅,吃了能使人返老还童,人们把它称作仙果。宫廷的贵族都把它当作宝贝一样,要地方官吏年年进贡,并且禁止百姓采摘。李时珍可并不相信真有什么仙果。为了弄清真相,他冒着危险,攀登悬崖峭壁,采到了一颗榔梅,带回家乡。经过他详细研究,才知道那种果子只不过像一般梅子一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根本谈不上什么仙果。

李时珍从长期的医疗工作和采集药物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学的资料。他发现古代医书上的记载,有不少错误;再说,经过那么多年代,人们又陆续发现了许多古代书上没有记载过的药草。他就决心编写一本新的完备的药书。辞职回家以后,他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写成了著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在这本书里,一共记录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收集了一万多个药方,为发展祖国的医药科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名人故事)。

《本草纲目》出版以后,一直流传到全世界,已经被翻译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俄文、拉丁文等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医药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至于那个迷信炼丹、一心想长生不老的明世宗,不但没有能长生不老,却因为误服了有毒的金丹,丢了性命。明世宗死后,他的儿子朱载垕(音hu)即位,就是明穆宗。

生似浮萍


浮萍是一类水上的植物,漂浮水面,却没有像莲花那样扎根在泥土中,也没有濯清涟而不妖的花朵绽放。人们平日里谈起浮萍,仿佛总带了些贬义,用以形容人没有根底,只知炫耀,或是经不起考验。

纳兰性德借浮萍写自己一生际遇,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其实他何尝真正飘零,比起茅屋顶被秋风吹起的杜甫,比起落魄在烟花巷陌的柳永,平步宦海、仕途平顺的他堪称幸运,但偏偏天教心愿与身违,功名利禄对他只是过眼云烟,官场的庸俗生活让他的心没有停泊的港湾,作为心灵依托的爱情又中道而殇,他漂泊的不是身,而是心,是永远找不到归宿的灵魂发出的悲歌。

关于浮萍有着美好的传说,杨花入水,化作浮萍。所以苏轼写杨花,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王国维写,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在蘅塘退士编纂的《宋词三百首》中已经对苏轼的词给出注解,指出杨絮会飘到水中变成浮萍,实乃谬误之认识。但是,这其中凄美的联系,仿佛转生来世,纵使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想法,也令人产生无限的情思。国学大师王国维大抵也是明白的,但他执念地书写着柳絮化作星星点点的浮萍,相信着同样漂泊的生灵总有着相似的灵魂。

上天造物的玄妙难以参透,似简实深,看似了无根基的浮萍能够千百年来地生存着,实则是有自己的生存智慧。浮萍轻易不沉于水,是因为叶子边缘有缺口,不至于积水,所以可以抵御普通的雨水。至于暴雨来袭,有时也会造成些损失,所以文天祥感叹云:身世浮沉雨打萍。

即使如此,浮萍作为低等的生物,也往往有比作为高等生物的人类更强的生命力。一度造成物种入侵危机的水葫芦,又名凤眼莲,也是类似于浮萍的浮水植物。

浮萍无根,人又有什么样的根基呢?无非是给自己努力寻找些安身立命之本,不过都是在尘世的生命之海中浮浮沉沉罢了。

识秋,以素心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想到以前的时候我会翻看我们的故事,我们究竟记录了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识秋,以素心",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疏眉半卷红尘墨,蝶彩诗风婉约歌。

暗隐灵台伸远近,淡含竹影共婆娑。

浓篇粉谢兰亭剪,瘦笔花开菊意拖。

两片云裳清袖底,一朝秋色素心磨。

题记

花落谁言芳草疏,等闲秋色梧桐雨。转眼,秋临几许,而江南依旧绿意葱笼,似乎还沉睡在春的记忆里,忘了醒来。推开窗,入眼点缀的,还有剩许清新的香息围绕,只是不如烟花三月般的绚烂,倒有一丝静谧中,含着沉稳,小心翼翼绽放。还有那寄托归鸿的心声,疏离淡漠了几分。

秋,在诗人眼中,有一江春水的浪漫,也有落叶满地般的惆怅,一支素笔,在纸上,演练人间烟火,悲欢离合,月圆月缺,总是荡气回肠诉说。用伊人在水一方描绘秋,恰合江南的温婉,若清风小镇里,那位倚窗的女子,一眸秋水,一抹身姿,欲诉而隐含的羞涩,所有的章节以朦胧装点,更添了诗人笔下无限的遐思

一片叶子落下,漫天的飞舞,秋意瞬间朦胧。蔓延了一春一夏的绿意花红,从张扬到素静,于沉稳中,一点点褪掉五彩华丽的罗衣,直至安然谢幕,诠释了一整个生命的悲欢离合,最后落下句点。而天空下的日子,依旧有风有雨,有日落日出,恰恰彰显光阴的无情,不会因万物转变而停留半步。

踏上秋的征程,人心,又何尝不是一次次经历岁月的打磨,心思渐渐,若落于幽径般的清宁;若风雨中浮浮沉沉的一叶小舟,磨砺后,择一隅,安然落居,山河般的稳中修静。

蒙蒙,我于秋的清宁中,舒适地醒来,窗外,一夜的风,落叶虽些许如雨,恰闻到岁月丝丝洗礼后的味道,一缕缕,承载着季节删繁过的简约,以厚重之笔远近轻描,内敛却亲和委婉。一点相知,多少眷恋,在懂得之间,与秋齐眉而握,清澈明眸,明眸而入骨,直达心底安置。

秋,也有属于自己的花香,经历一场光阴的雕刻,所有美好惜金,那一脉馨香,隐隐淡然,一种欲诉而不言的低调,舒适,静态。恰如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明了。

一程旧事,过往浮烟,伴随素色流年渐行渐远,回眸点滴,那风轻云淡后的天涯,缤纷何处?一份领悟,几丝浮雨,在萧瑟中提炼升华成长。心底的存盘,是一段过时的泡沫剧,而情节悲喜,回放,是搁浅后的一点点淡然。阳光,依旧朝南,明媚还剩几许,暖意,自给自盈,窗中岁月,便不再疏离与薄凉。

岁月,渐行渐远,一路的风景,流连也好,不舍也罢,一程山,一程水,都会画上一段的句点。而我们的句点中,凝望来时路,凝望回忆。倘若懂得慈悲为怀,不管时光如何丈量,心底,自然会珍藏一份美好。情意的悲欢,不言,不怨,只收藏一份懂得,是岁月回报给你的厚重沉稳,滋生一缕缕的感恩,丰富了诗意人间的繁华,沧桑别样的体会。

将秋意的一缕素然,安于掌心,平日里,用一笺一语,清浅中修饰风雨不定,而后搁浅放下,回赠给岁月。只管用坦然之心,看枝头苍翠,闻桂雨临窗,入眼的,都是秋赠予的丝丝静美。纵然人生薄如纸片,四季的画轴描摹后,也是精彩中定格下的一笔,渐渐于秋色中淡定。

喜欢对着光阴诉说悲喜,那些一字一句,都是步过一山一水,百转千回下,沉沉浮浮而得来。一直觉得,所有的遇见,都是宿命安排好了的,于是,这人生的风景,当轻轻路过,惊鸿一瞥间,谁惊艳了谁的时光?谁的眉宇宽阔,又定格了谁心底抹不掉的烙印?四季变迁总是无常,人的情感生活,也会在现实的理智下而随之安顿好,悲喜全在心底,不言不语。

当品过了春,遇到了风;途经了夏,又经历了雨;于秋中领悟渐次厚重,人生的阅历渐渐多了,就会懂得,一颗虔诚之心是多么的重要。

剪一段过往,凝聚一脉心香,雕刻在水墨里,便成了荡气回肠的一个个缩影,浅唱低吟中,盈一怀诗意,落笔间,用生命的领悟,提炼精华,那么承载的一笔笔经年,便可于磨砺中,一次次净化开阔心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生活,大繁能简,大贵拥凡,大悟以钝,贫悦知足。人生各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观其之闹,学以静思;学其之长,补己之短。三人行,必有我师,学其身正,观己以镜。心境,方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光阴走过,品尝着自给酿制的苦与甜,跌跌撞撞里,一个经历,痛而不言;一次领悟,笑而不语;只管让生命入到平凡中,给心容纳自然,空间便可呼吸。生活,捡拾品阅的,都是细微人生中的残缺之美。唯有品尝残缺的痛,快乐,才会一点一滴,体现在现实生活的小细节里,且行且珍惜着

秋风催叶落,薄幕已更衣。一直亲临风雨,过往的一些沉重,被时光打磨平了,老在心底,成了饮到最后的一盏无味凉茶。不羁的性子,那孤傲,被岁月锤炼了一份沉稳和懂得,深藏于骨子里,静默于红尘,安守生命不变的底色。生命里的相遇,有些欢喜,弹指若烟;有些无缘,因不懂,也就走不进心里;那些聚散,牵牵念念的,却也温暖了一段似水年华。

一个人,懂得了呵护自己,生命走过的酸甜苦辣,都是一笔不可复制的历练财富。岁月,是一盏五味杂陈的茶,闻的是况味,品的是心境,拈花一笑时,所有光阴的恩赐,也会在心底渐渐明朗。

都说秋水无尘,行走于岁月的泓流里,要想不被浮华染指,需要一颗静谧之心,凝聚一双慧眼,面对某些物事,明而不解,知而不言,感知于心便可。生活,历练到最后,是感恩,是一缕淡淡的素心,呵护着内心一程程的风景,日子也就稳在心安里,调养身心,愉悦身心。

一些风起、云涌,只管低眉浅笑,因为时光的格言,终将一点点见证风轻云淡。人心,当以秋中沉淀浮躁。岁月,虽用种种的微苦,让你在饱尝风霜中感悟失去,却又不时地回赠新的绿意甘泉,又让你从中滋生无限感恩,用心解读,入世,随缘而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若某一天,我终于可以老在光阴的杯盏里,那么请让我以青山秀水的委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回报给岁月,一程烟火里的安暖。

人生如浮萍,但心安即是归处


不迎合任何人,亦不取悦任何人。只想做到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属于自己简净如水的一生。

幼时住在乡下,最喜欢的莫过于一个人读书写字。又或是独自跑到乡间小路,去找寻那曼妙生姿的花草与旖旎的风景。记得那时,我尤其钟爱蒲公英。喜欢一个人坐在大石头边,手捧着一株蒲公英,轻轻地将它吹散,亦或是随着阵阵微风让他的花瓣四处飞扬。许是落入池水之中;许是落到某处荒无人烟之地;又或是落到某处生机盎然之地;不管它去往何处,飞往何方,落到何处就在何处落地生根,再次生根发芽,再继续自己的人生之旅。

每当看着蒲公英的花瓣随风漫天起舞,我的心亦随着它的飞舞而慢慢飞翔,我不知是风把我心带到更高更远的地方,还是蒲公英的飞舞让我的心也更着扬帆启航。我只知道,我是深爱蒲公英的,喜欢它那纯净的白色花瓣,更喜欢她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随风而来,随风而去,来去随心,没有挂碍,是何等的令人向往!

可直到长大之后,才开始懂得蒲公英的离去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它的身不由己。无论它做何选择,都注定只能随风而去,由不得自己做主。该去往何方,又会在何处落地生根,何处又才是自己的归宿,它都一无所知。只是漫无目的地飞扬,又漫无目的地找寻下一个方向,它看似自由自在,实则万般无奈。

幼时只知道它的自由,却不懂它的身不由己。只知道它可以随心所欲去往每一处,却从不曾知晓,这是不是它内心真正的所愿?是离去还是留下,是驻足还是漂泊,它都注定只是红尘过客,来来去去,又可曾有过片刻的停歇?漂泊流浪了一生,可有一处真正收留过它的心,给予过它的片刻的温暖?若注定一生孤苦无依,无处为家,那么它这一生活着又是有何意义?

每每想到如此,心中总难免为此感伤。

或许每个人来到世上,历经红尘百千劫难,受尽诸多人情世态的洗礼,终是有着太多的身不由己,有着许许多多的言不由衷。

我们也曾一度满腔热血与激情同命运抗争,但也曾多少次被岁月的风尘埋没了自己的初心,迷失了方向?原本人生所制定的计划,也被岁月无情的摧毁,到头来很多时候却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我们犹如风中的蒲公英,努力想抓住些什么,却永远注定只能孑然一身,踽踽独行。这一生四处漂泊流浪,所求的,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更好的前程?还是为了命途里的归人,又或者只是为寻求一个最终的归宿?

人生如浮萍,聚散太匆匆,你我走在这喧闹的凡尘,终有掩不过的忧伤,也终不过只如一叶孤舟,独自漂泊,独自前行。天地渺渺,却无处可以安顿自己的身心。

也许我们所找寻的,是那一方心灵的净土,不是可以躲避风雨的屋檐,也不是可以接纳我们的驿站,而是可以让心灵得以释怀,得以安然栖息的地方。就如三毛所言那般∶人的这一生至少要有一个理由去坚强,要有一个理由去流浪,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又或者,是如苏东坡所言∶此心安处是吾乡。若无处为家,便让四海处处为家,只要心安,无处不成家,无处不是故乡。

三毛的一生,足迹遍布48个国家,她的行文犹如她的人格,洒脱不羁,随缘放旷。她这一生,虽一直都在流浪,心中却永远有一个温暖的家,那便是她的撒哈拉。她心中的那片净土,支撑着她,走过万水千山。她向往自由,故而从来都是来去随心,聚散随缘。没有过分的纠缠,亦没有过多的执念,一切皆随缘,因而活得洒脱,活得自在。

而我,虽知人生长路漫漫,不知前方会有多少艰难险阻在等着我。亦不知,今后会行往何处,去往何方,但我仍会深信,心安即是归处。

我以梅花自喻,以文字作我此生修行。安然于世,不与人争。只想努力地活出自我,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不迎合任何人,亦不取悦任何人。只想做到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属于自己简净如水的一生。

读一人苍老,识一城风雨


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会发生很多的事情,记录爱情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有哪些浪漫的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一人苍老,识一城风雨,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座城的底蕴如何,文化价值如何,只需要读一个活在城里的老人。既刻间就能可爱又不失尊严的自然洒露着,不带做作或矫情,不被流年不安的心事打扰,不让匆忙的欲望划破恬静的光阴。

它是岁月蹉跎的见证,或悲伤,或欢喜,沐浴一阵清风,躲让一场丝雨,包容一束花开,诸事种种没有许多可以埋怨的理由。

那个人,须长年居住于此,不是偶尔心血来潮的旅居,不是躲避心事的隐藏,亦不是欢于淡泊的体验,更不能以借口的方式靠近,自然流露的神情方才最真,似乎它们已挥然一体,不知是城市提升了人的品格,还是人拔高了城市的灵魂,一切都那么舒适自然。

品读一座城,需着选一个细雨微风的日子,缓慢的走在宽阔的湖边,看停泊的船只,优雅的飘身于雨里,看垂钓的老者,披一件厚厚的蓑衣,目不转睛的盯着鱼竿,深怕刹那的时间,错过美味的鲜鱼。就那么望着,透过蒙蒙丝雨,静静走进它的内心,都说安详的心态,方才可以见识一个人的本质,那么一座城的面目,也该需要祥和的气氛,我们看到的一切才显真实。

有时,难免让浮躁的生活扰了平淡的梦,未知的茫然慌了脚步,双眼被蒙上厚厚的一层灰,试图看清却依旧朦胧,不知是拒绝了观赏,还是被无心的忽略了。

不知是我浅薄的经历,不足以平静一颗心的躁热,还是粗糙的文字不够表达内心的想法,总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想要深刻的追逐,却让风吹,乱了思索的心,想要择居一座城,却格格不入,似乎不求功利的心,放在哪里都是无法了然的诡异,诚心待人的态度,却总被欺骗的谎言回报。

许多时候,好不容易爱上一座城,却又不得不急急离开,只能在迷罔的梦里,幻想曾经向往种种,期盼种种,还是不得已无奈的接受已经成真的现实。

倘若可以,愿居住在靠近湖旁的山脚,日子过得简单随意,门前的空地上,洒下一些青菜的种子,屋顶上做几株漂亮的喇叭花,同周围的邻居,闲叹趣说,与年迈的老者,一同赶牛牧马,随意的摘一些野菜,捡一些精致的落叶,不觉然平淡的度过时光。

夕阳归尽,在凉意微袭的房顶,放一张木制的桌椅,几本脱去光华的书,一位知心舒心的伴侣,一同品一篇文章,读一段诗意的句子,写一些零碎的文字,不求精心修饰,只愿平淡逼真,舒服悦人。

可惜,许多时候,简单反而遥不可及,想要静心不求,还是跟了潮流,还是随了沧桑。

你的城市,你的心,一样隔着我无法越过的沟壑,以为触手可及,实则百般艰难。

路过你讲述故事的城市,一盏灰暗的灯,照着我身后的影子,逐渐拉长,拉长

文章来源:http://m.qg13.com/q/537517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