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踏遍日月星辰,走过千山万水,吟风弄月,舞墨捻香,行走在文字里的女子,最美。
行走在文字里的女子,有一种纯洁之美。文字里的女子,是心思细腻的。一朵花里一片山水,一缕风中一份奇缘。一草一木皆是一种微渺的触动,碰撞她们心中的神秘园,那便是笔下碧水蓝天的桃花源。
行走在文字里的女子,有一种清薄之美。文字里的女子,是多愁善感的。一曲一伤一记忆,一字一情一风月。一心一人一生情,一世一缘一长守。她们的心都是柔软而脆弱的,一曲音乐,一阕文字,便能引出她们伤感的情怀。此情无关风与月,却徒留独自伤悲。
行走在文字里的女子,有一种梦幻之美。文字里的女子,是浪漫多情的。她们梦想着笔下的山山水水,向往着梦中的碧海蓝天,憧憬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旧梦,守候着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天生浪漫的情怀惟有寄托于水墨江南里,望一川烟雨,等一场邂逅。
行走在文字里的女子,有一种迷离之美。文字里的女子,是感伤动人的。通过文字抒心意,透过现实梦仙境。她们大多想要梦回唐诗宋词的年代,梦那一场烟花雨,灿烂的绽放。现实的无奈,往往用文字里的天上人间来逃避。向往田园,向往日月山水,向往穿越时空的爱恋。
文字里的女子,远远地望着,朦胧中透着一种若仙般的美。你若走近,你会心动于她笔下的柔情似水。你若懂得,你会倾心于她内心的田园净土。文字里的女子,大多只执著于自己的文字。只有文字才不会离弃自己,无论何时。与文字相伴,才不会孤独。渐渐习惯了做文字的俘虏,不与人喜,不与人悲。你会以为文字里的女子是那样遥不可及。那是你没有走近她的内心。
你若遇见这样的文字女子,请不要爱上她。因为她的执著,是你承兑不起的深情。你若无法许下天长,请不要诺言地久。
你若遇见这样的文字女子,请不要伤害她。因为她的柔情,是你无法割舍的离歌。无论外表多么坚强,内心却是纤纤若水。
你若遇见这样的文字女子,请好好珍惜。以一番侠骨柔肠,暖化她冰冷的心。文字里的忧伤往往湿了读者的眼眸,伤了自己的心,无关风月的悲伤。她需要温暖,她喜爱温暖。并不如你所见到的她,一般清冷。你若懂得,她便倾心。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那便是文字里的女子。若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如水般的情怀,如月般的诗魂。于静夜慢慢飘洒,曼妙倩影牵动了谁。指尖生花,情到深处便是真。笔墨含香,爱到痛处便是疼。你若遇见,请加倍珍惜。这样的文字女子,实则令人心疼。
行走在文字里的女子,有着江南的梦,琴海的心,古韵的柔,唐诗宋词的妙笔。怀着淡雅的墨香,执着烂漫的真挚。你若懂得,你会感动,你会心动。然而,你始终不懂她为何流连文字徒伤悲。你不懂,那是你没有走近文字,走近她。
有些文字,需用心读。有些人,需用心品。你若用心,你便懂得。你若懂得,那便足矣。
天高云淡,秋意盎然,千古文人为秋色赋词吟咏,我漫卷诗书,行走在唐诗宋词里的秋天,别有一番情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代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以十分清新的格调,将秋天演绎成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把我们带进一幅雨后山村如洗的自然画卷中,令人陶醉神往。皎皎明月,清澄空明;碧碧青松,亭亭净植;幽幽清泉,潺潺流淌全诗动静结合,含蕴丰富,营造出一个清澄透明、雅致空灵的迷人世界,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作者的高洁情怀。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宋代范仲淹的《苏幕遮》声情并茂,意境阔大。这里,碧云蓝天,黄叶满地,无边的秋色连着水波,寒烟凄迷。山峰衬着斜阳,一齐倒映于河水之中,无情的芳草铺向连落日余晖都照射不到的天边。面对眼前的悲凉秋景,思乡的情怀令作者黯然感伤。乡思绵绵,乡情依依,都借助对秋色的描写,跃然纸上,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成为千古绝唱。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代杜牧笔下的《山行》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的枫叶如火如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启迪和鼓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采用白描手法,融写景、抒情为一体,描绘了深秋凋零寥廓的景象,以潇潇秋雨、凄紧的霜风、冷落的关河、残照的夕阳将秋色渲染得凄清寒凉,充满了萧瑟、肃杀的悲秋情调。全诗景色苍茫壮阔,境界高远雄浑,又极富情感色彩,深受大文豪苏东坡赞赏,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代刘禹锡的《秋词》,另辟蹊径,一扫传统的悲秋之气,唱出了一曲高昂激越的秋的赞歌。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细细品味这唐诗宋词里的秋天,让我的心灵得到诗意的栖居,生命从此多了一份恬淡与静美。
爬香山,从东门到香炉峰有一条青石板路。路上古迹不多,但社级而上,迂回路转,路两旁杂生松柏。松柏树干粗壮,苍劲高耸,枝叶繁密,肆意地阴翳着整个路面。路便幽静,深邃,沿着山的坡度一直铺陈上去。
青石路之外,便是依着山的陡缓生长的密密的灌木丛。秋冬交界之际,灌木的叶子早已飘落殆尽,只留下粗粗细细的枝条毫无遮掩地错综在空荡荡的山坡上。因没有绿的点染,山便还原于本来的色彩,荒芜里浸透着凝重、含蓄的清幽之感。
路的背景是满坡的萧落之色。
沿路一直蜿蜒着走过去,到达香炉峰,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和具有一定的耐力。走走停停,回首来路,再搜寻前路用来歇脚的下一个驿站,一停一走,沿路的风景也就断断续续地被镶嵌在眼底.站在路中看身前身后,是线条的拉长和交叠出来的深远,站在山梁看眼帘之外,是面与面组装起来的缥缥缈缈的空间,南坡是赤褐主调的树柏,北坡是星点未化的白雪,再往远处就是在惨淡的夕阳下映照着的绵延不断的群山和空谷相连。
很早的时候就对路、对荒芜情有独钟,故而,每到这样的时节在心底便横生一种徜徉在此路,行走在这条路上的惦念。
在这条路上行走,总有一片感慨。路在脚下游移,心中就再现着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曾出现过的相同感觉,那就是随着路的向前延伸,在心底既渴望见到路的尽头的模样,又希望路在脚下就这样始终纵深开去,没有终点。
于是,在心底里流浪。放逐一份庸懒的心怀,也牵拉一份目之所及的存在。此时,人置身在路上,就好象行走在不是通往山之颠的有寻之路,而是正在攀爬着自己茫茫的人生之路。
在滚滚凡尘中过往,谁又能总是数说得清随风而逝后的足痕,谁又能在举步之前对前路有一个清晰的预算?就像这沿路不断变幻着的风景,在风尘中正擦拭着你的足迹,召唤中也在虚幻着你对前路的一份期待。正因如此,人才以感恩的心态赞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险象逢生,才以无限的豪情寄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企望。
足下所踏,无论是怎样的一条路,等走过一切之后,恐怕留下的除了路本身,便是沿路走过来的风景。人就是这样,走向永恒的同时,也是在走向虚无。这也许就是人在旅途的情结所至,也许就是我在路途中总是私心地愿望所在。
所以,我对路的赞美,不是历尽磨难,大彻大悟而后的“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终点之美,而是,不管来去如何,用一种对现在热爱的心态,一直行走在路上的过程。
文章来源:http://m.qg13.com/q/530097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