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春意浓浓话春联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等到我们都老的时候就翻出来回忆,怎么样才称得上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意浓浓话春联,欢迎阅读与收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有关春联的描述。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中国老百姓之所以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是因为中国人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欢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

一副好的春联能够反映主人的品味和文化修养。如,窗外青枝吐翠日作画,屋内红袖添香夜读书,其中诗情画意,引人入胜。又如,三载寒窗拂扫冬雪遍地,万里鹏程扶摇春风满天,此联意蕴深邃,不同凡响,令人回味无穷。再如,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读罢,给人以春天美好的意境。

我从记事时起,就承担起了贴春联的重任.贴春联,那可是我的得心应手活,用刷子沾上浆糊或胶水均匀涂在春联背面,这样就可以将春联往门上贴了。贴好后,我还要仔细端详一下,生怕把春联贴歪了,影响美观和心情。于是,每次在将春联贴上去前,我都会认真地把它先行端正好,再用双手把春联抹平使其固定在门上,这才算是大功告成了。每当贴好春联后,我心里总是喜滋滋的,也许这就是辛勤劳动后的快感吧。今年不同往年的是,儿子主动提出来要帮我贴春联,我欣然应允了,尽管他贴得不是太令我满意,但总算让我感到了一丝欣慰,看来儿子真的长大了。

其实,贴春联也很讲究上下联区分与贴法,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懂得这些规矩。1、对联要注意声律相对,判断上下联,按最后一字的平仄来区分,上联上仄声(拼音三四声),下联为平声(拼音一二声);2、按对联内容因果分上下联,前因后果;3、按对联内容时间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4、按空间大小分,小在前为上联,大在后为下联;5、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贴上联,左手方向为下贴下联。

在我们当地,过春节除了贴春联,还同时有贴喜钱的。80年代初期,尽管农村经济困难,但家家户户还是免不了要贴春联、贴喜钱的。现在的人家,除了大大小小的门上要贴上喜钱外,其他如三轮摩托车、拖拉机、农用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上面都要贴上喜钱,以象征给来年带来好兆头,好财运。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认知观念同样在改变,春联上写的内容也一度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改革开放时,改革、开发、开放、创新等词语是较为抢眼的,如今,包含中国梦、青山绿水、依法治国等字眼的春联似乎成了主旋律,反映了时代的气息。我对购买春联向来也很挑剔,大富大贵的字眼从来跟我不沾边,偏爱励志、咏梅、颂竹、歌功颂德方面的对联。每逢过年前二十天左右,大街上的对联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那些日子,我为了能买上中意的春联,都会刻意上街多转上几圈,从来不会将就了事。

每年春节期间,亲戚之间免不了要相互拜访,美味佳肴不是我的最爱,唯独各家各户门上贴的春联值得我驻足欣赏,细细品味。

每逢外出游玩,春联(对联)也一直是我眼里最好的风景。有一次,汽车行驶至安徽省境内,远远看见农户人家门上的春联,横联是个春字,就感到十分好奇。当时不知道是何用意,后来细细一想,联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才恍然大悟,春不就是希望的代名词吗?不就代表着老百姓对来年春天的期盼吗?!m.QG13.cOM

那一年去杭州游玩,西湖美景固然是要去看的,但岳祠里岳飞的高大形象更是我非看不可的风景。因为,我从小就有个英雄情结,岳飞的名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曾经不止一次地鼓励过我,在人生的路上勇往直前,从不后退一步。岳祠里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便是对岳飞的真实写照。岳飞庙门口的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每当我看到这里,不得不被岳飞那大气凛然的民族气节所震撼。

城里过春节贴春联的氛围远不及农村那样浓烈。按照惯例,每年大年三十,我们一家三口都要回到农村过春节,除了贴春联、贴喜钱、放放鞭炮外,今年还特地买了一对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门前,给节日的喜庆气氛装点了更加亮丽的色彩。年迈的母亲好奇地问,这个得花多少钱啊?我迅疾回答她,没多少钱,也就50块吧,让您开心呗!母亲的脸上扬起了从未有过的笑容,我也向着她会心地笑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国人,每逢过春节,家家户户都离不开贴春联,放鞭炮,庆祝新春的来临。我以为,老百姓看起来贴的是春联,实质上,更多的贴的是希望,贴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贴的是对来年丰收的憧憬

情感编辑推荐

春联依旧


那年春节,我在皖南一座山清水秀的小城采风。那里未被开发,在破旧中保留着10多年前的样子。那些昔日的门面吸引了我,因为那一块块细长的可以自动上下的门板,像极了电影中的林家铺子。

突然,一副春联闯进了我的视线玉贞西去已三载,世林抱病在人间,很一般的书法,不太工整的上下联,写在黄色的纸上,贴在极为破旧的门板上,在正午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苍凉。

听说,按照小城的风俗,家中有人去世,第一年贴黄色的春联,第二年是绿色的,第三年就可以用红色的了。我不明白这个叫世林的人为什么要在玉贞去世已3年的时候,还用黄色的春联。

随后的几天,我多次经过这条小街,黄色的春联依旧,门却始终是关着的,不知道那个叫世林的人是外出拜年了,还是始终待在屋里。

第二年春节,我又一次去小城。那户人家贴的仍旧是黄色的春联。

第三年春节,我几乎是为着春联去的那座小城还是黄色的不工整的春联。随后的几天,我从小街一次又一次地走过,那一扇斑驳的门却永远是关着的。

这扇门后面,有着怎样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后来听小城的人说,玉贞和世林只是生活在这条小街上的一对普通夫妻。他们每天在门口放一个小小的炉子做鸡蛋饼,世林做饼,玉贞收钱。人们常常看到,天热的时候,玉贞不时用一块儿小小的毛巾为忙碌着的世林擦去额头上的汗水,世林回报玉贞一个温暖的眼神。生意不太忙的冬日午后,世林会拉着玉贞的手放在炉火上取暖,两人头碰着头低声说话。世林右手的食指断了半截,玉贞常常捧着他的右手仔细端详。

鸡蛋饼的生意不好也不坏,这一家人的生活很安静。他们有两个孩子,成绩都不错,放学后就在后面的院子里静静地看书、玩耍,和周围的人没有太多家长里短的事情。他们不是本地人,所以邻居们对他们的了解也很少,只知道他们做的鸡蛋饼味道不错,两口子从来没有打架吵嘴的时候。

后来玉贞染病去世。办完玉贞的丧事后,世林变卖了家里的东西,带着孩子离开了小城,但房子却一直空着。每年除夕,世林都会赶来给玉贞上坟,然后贴上一副不工整却像日常对话一样的春联。

我曾想,这恐怕就是这对恩爱夫妻的全部故事了。没想到,在一个小村里,我很偶然地听说了他们来小城之前的那些事。

世林和玉贞是邻居,两小无猜,一同在村里的小学读书。世林的成绩不好,初中毕业后就回家学木工手艺了。玉贞的成绩很好,初中毕业后上了一所中专学校。世林很喜欢玉贞,玉贞却只当他是邻家哥哥。

在学校里,玉贞喜欢上了自己的老师,老师教她画画、弹吉他。

有一天,留宿在老师宿舍里的玉贞被人发现了。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足以让所有人震惊,况且那个老师是有家庭的,玉贞的命运可想而知。学校要开除那个老师,并且处分玉贞。多重压力之下,老师选择了逃离,从此音信全无。

玉贞的精神受到刺激,变得木讷无语,学校让她办了退学手续。玉贞的父亲觉得自己颜面扫地,唉声叹气地将她领回家,对她非打即骂。母亲赶紧托人说媒,希望能将她远嫁。玉贞父母唯一的要求是,这个男人必须带着玉贞离开村庄,越远越好。

世林默默地、毫无指望地喜欢了玉贞那么多年,得了这个机会欣喜异常。他不顾家人的反对,自己去玉贞家提亲。那时玉贞的肚子已显山露水,世林不介意,玉贞也就没隐瞒。她对世林说,自己会好好同他过一辈子,但条件有两个,一是让她顺利生下肚子里的孩子,二是带她去一个有着古老石桥和长条木板门面的小城她在老师的画中见过这样的地方。

世林领玉贞离开的时候,他的父亲气急败坏,一榔头砸中了他右手的食指,从此与他恩断义绝。村里的人从此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一年春天,有人在点点夕阳中看见过坐在玉贞坟前的世林。他在玉贞的坟墓周围用碎玻璃围了一圈,然后独坐在一边沉思。夕阳照在玻璃碎片上,发出金色的光。

世林用那一副副黄色的春联留住的,不仅是他与玉贞共同走过的那些飘着面粉、小葱和鸡蛋香味的寻常日子,还在年复一年的岁月中,完成了与妻子跨越时空和生死界限的对话。爱,有时候仅仅表现为固执地怀念,就像世林在玉贞离开3年后,依然固执地选择黄色的春联。

胭脂春意


七分鹅黄,三分新绿。春风吹来,柳婆娑;天边一抹胭脂色,日升日落时最浓。春天里常常梦回,只为怀念那朵还没有盛绽就已凋落的桃花。梦里胭脂醉,热泪湿脸颊。

三儿的工作很忙,在一家公司加工出口件,过着三班儿倒的日子。没办法,平凡的人总要为柴米油盐付出代价。三儿的代价就是十八年的大好青春都用在了工作上。弹指间已四十挂零,唯一值得骄傲的是妻子温柔,儿子懂事。

三儿有一个习惯,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总要请两天假回老家,名义上是看望父母,其实是为了看一眼家乡山坡上那棵正花开灿烂的桃花。更确切地说是为了看一眼埋在桃树下的一处荒冢。

三儿时常望着家乡的青山外发呆,泼墨的山形,远树凝寂。有时一直站到黄昏,看天空轻柔的暝色,听归鸟声声。山坡上那棵桃树是他和莹莹亲手种的,如今已枝繁叶茂,树下成荫。莹莹比三儿小两岁,那一年莹莹十四岁。他们手牵着手一同到村后的山坡上放着羊,读着书。

三儿和莹莹从小一起长大,又在同班,说是青梅竹马一点儿都不过分。三儿学习很好,时常和莹莹谈着理想,两个人约定要一同考上大学,到山外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莹莹学习不是太好,却事事都顺着三儿,三儿说要一同考大学,莹莹一百个支持。即使学习不好,也会一直陪着三儿学习,所以村里人便会时常看到三儿和莹莹出双入对,形影不离。就会有好事的村民开着他们的玩笑:莹莹长大了一定要给三儿当媳妇呦!三儿的心思都在学习上,莹莹却羞红了脸,如同一朵刚刚含苞待放的桃花。

在山坡上读书时,有时莹莹故意把母亲的胭脂涂到脸上,抹了红嘴唇,在三儿跟前晃悠;问三儿:三哥,看我的腮红好看不?大眼睛眨着,一头长发甩到身后,等着三儿的回答。三儿嘴里说着好看,眼睛却没有离开书。莹莹就会假装生气,三儿只好放下书,仔细打量着莹莹,嘴里赞美着:莹妹真好看,和桃花一样漂亮!这句却是三儿的心里话。莹莹立刻转忧为喜,目视着远方,眼里满是憧憬。

三儿和莹莹种的那棵桃树,已经长到了一人多高,春来时满树的桃花开放,像是在山坡上燃起了一团火,树下又会多了两个少男少女的身影。有时也一同看小说,到忘情处,花瓣落在肩头都没有察觉。

一场狂风吹落了满树的桃花,也吹落了埋在三儿心里那个美好的梦。就在两人沿着村外的道路赶羊上山时,一辆疾驰而来的农用三轮车向三儿驶来,三儿只觉得身子一晃,被身边的莹莹推到了路旁。三轮车驶过,莹莹却是满脸血迹倒在了地上。莹莹三儿的喊声震动了远近的群山,久久回响在山谷中。

那朵桃花过早的凋谢了,花瓣隐进了泥土,已经走进了下一个轮回。莹莹被埋在了那棵桃树下,没有碑,只有一个土馒头。春风透过树枝,在轻轻地哭泣,鸟儿啁啾唱着挽歌。在三儿心里有一座永远不倒的碑,一朵永开不败的桃花正在笑迎春风。清纯的眸子,圆圆的笑脸,飘逸的长发,在三儿心中是一幅清晰的肖像。而现实里却是:伊人长眠荒冢内,只剩桃花伤春风!三儿的泪被风吹干了,梦里却时常泪湿衾枕。

站在桃树下,柔柔的风抚着三儿的脸,似那柔情的顾盼。桃花上一抹胭脂红,染红了春天,染红了天边的云霞。虽然没有成就一番事业,为了心中的那朵桃花,三儿会好好活着。

春天里的爱恋,一抹胭脂春意,让人怀念一生,牵挂一生。

后记:时至清明,只为祭奠一场清纯的爱恋,祭奠已经被埋葬的梦!

师恩浓浓


匆匆岁月,灼灼时光。恍然之间,大学也过去两年有余。读书的岁月里,教过我的老师有许多,或严厉,或和蔼,或逗趣。在我的成长学习中,他们都帮助了我许多,而此刻,我记忆最深的,是高中的叶老师。

记忆中的他,三十来岁,看起来有一米七多的身高,一头短簇簇、硬刷刷的头发,黑框眼镜下一双小而敏锐的眼睛,瘦却硬朗的身板,时常一身休闲打扮。他是我们的班主任,神出鬼没的班主任,说他神出鬼没倒是一点也不夸张。

当时我们班在一楼最角落的位置里,只有一个门,除开后墙和讲台,两边的窗户都是草地花园。而我们的班主任叶老师,总会出其不意的出现在各个可以看得到我们的位置里,或远或近。虽然知道老师时不时地在看,但由于老师动静太小,我们总无法察觉。时而聊起他,大家会说:指不定陆澄会在哪里出现呢。然有这么一次,作为班上好学生的我,也被抓了个现形。那场景至今犹记。那是一次数学课,数学老师很认真地讲着试卷,尽管你一眼望去班上也可能没几个人听课,老师仍然滔滔不绝,热情洋溢。坐在窗边第三排的我,一手握着笔,一手压在试卷上,然而眼睛却不自觉地看向了同桌的漫画书,一看就是一节课,就连下课铃响了也没有听到。正看得入神,很好看啊忽的耳边响起了班主任的声音,夹带着一点怒气。是不是他又说了一句,我心中升起了犯罪感,然未发一言,说完他抄起同桌的漫画书,径直走了出去。我内心是充满愧疚的,毕竟老师是多么地希望我能成才,我却在第一次月考后放纵了自己,成绩直线下滑。第一次月考,我考了班级第一,级里也算靠前,他很兴奋的在班上表扬我,表扬我的刻苦好学、不受干扰,虽然他教的那门物理我考得最差,甚至在班上都是倒数。犹记得当年,为了我那几乎零基础的物理,老师甚至登门造访了。

周日,睡意浓浓,不愿起身。弟弟又跑过来叫我起床,我捂着被子不肯起床,你老师来了弟弟扯我的被子,我睡眼朦胧地说:我不相信,高中老师都没家访过。说着又翻了个身。弟弟没再理我,走了出去。奖状很多啊,读书是不是很厉害听到声音,我立马弹了起来。瞄到弟弟羞涩回应的表情,没有,一般。确定是老师来了,我迅速地收拾了下自己。收拾完毕走出房间,看到了一脸笑容的叶老师和弟弟坐在沙发上交谈。我的到来终止了他们的谈话。老师微微一笑:起来啦。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拿出了一张草稿纸,问我:物理有什么不懂的吗?说着一一将知识点给我理了一遍,让我不懂可以多问他。后来又聊了好多学习上的事,叮嘱我好好学习,但是晚上也别熬夜。至今心怀感激,为老师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关怀。坚持就是胜利,只要你不半途而废。临走前他再次叮嘱,这句话我记忆犹新,以至于后来每次想放弃都会逼自己坚持。

老师也常以朋友自居,说自己是朋友而非老师,也的确,他的学生许多都对他直呼其名,男生们甚至常约他出来一起打球。印象中的他,就是如此,时而风趣幽默,时而严肃拘谨。生活上照顾,学习上关心,教我以真理,授我以知识,得以良师若此,何其幸运。师恩浓浓,师恩难忘!

鸟上枝头,春意正浓


谁是你琴下,那个幽怨的人啊?但一定不会是我吧,我已为你满面凝霜,蹉跎年华,我已为你丢掉了那个丢掉了就再也找不回来的模样。前程是你要的远方,我陪你义无反顾去追逐,去仰望。

一只鸟儿,衔来了春天的温暖,将巢穴高高地筑在树上。躲过人类的侵害,也躲过侵略者的掠食,在高高地树上,繁衍生息。春光正好,花儿不愿意辜负,就把香味一股脑地向四外传播,等在房间里幽闭的人,也终于知道,春天已经来临,应当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为自己的生命创造一些美好的际遇。

与一只蝉不期而遇,它高高地在树枝上蛰伏着歌唱,经过这里的人,如果不仔细向树叶丛中去探寻,你根本不知它的踪迹,为这光阴的美妙,已书写了无数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像个孩子一样,用着孩子一样的嗓音去附和,那曲儿,仍旧是人类不可弹奏出来的佳音妙曲,仍旧是这个世间,上帝赋予它最得意的歌唱本事。邂逅一个爱唱歌的你,我就爱上了自己的嗓音,原来我也可以有这样的天赋,闲余惬意的时光中,无意地就唱出了你的心声,歌颂着你的灵魂。

把锄头放下,劳碌的时光里也要懂得修身养息,把心灵放空,适当的时候也应该让紧绷的神经稍微地得到松弛,放松。阳光热烈地打在头上、脸上,心疼你作为一个农民,而轻贱了自己的肤色。你可以不用这么忙碌,不必这么奔波,累了就丢下锄头,躲到自己的小屋,与亲人对话,与爱人争嘴,错的对的你都不应该过问,你只是需要做回一个真正的自己,懂得付出,懂得忍让,也要懂得心疼自己!

翩翩飞舞在山峡之间,我就是那只勤劳的小飞燕,当你眺望远方时,总能看到我轻巧而忙碌的身影。想化身成你身上的一片羽毛,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不会惹你厌倦,也不会碍你伤神。我就随你轻轻盈盈地飞,自由自在地飞,从清晨飞到黄昏,从海角飞到天涯,也不会感到疲倦。我愿意是你展翅蓝天下,海水中那个你最真实的样子,安宁而慈祥,广阔而仁爱。甚至你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我斩于马下,但我仍然愿意为你披肝沥胆,驰骋天下。

谁是你琴下,那个幽怨的人啊?但一定不会是我吧,我已为你满面凝霜,蹉跎年华,我已为你丢掉了那个丢掉了就再也找不回来的模样。前程是你要的远方,我陪你义无反顾去追逐,去仰望。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渡过彼岸,等待的那个人是不是还会像想象的那样,在等待着你的靠近,与她并肩成长?帆影细致地雕琢你盼望的那个模样,越来越近,也越来越让人感到害怕,生怕迈错一步,就与她擦肩而过,各自天涯。

像一株野草,在这春天野蛮地生长,长满每一条你可能会经过的栈道,是否就不算辜负了这春光?爱你的人总会像路人一样存在,你不够留心,就会错过很多正期待与你不期而遇的人。她总会像尘埃一样的存在,毫不起眼,当你历尽了尘世的铅华,猛然间你才觉得她对于你生命的重要。

多想与你,在这尘世,像一对情侣鸟,只在沧海一树,共筑我们心爱的小巢,然后修身养息,恣享生命。像一朵新开的小花儿一样留住你的表情,情绪优异时,你就蹦着跳着写满我稚嫩的诗句;像一双小巧的手掌捧住你的身轻,生计捉禁见肘时,你就执着地,毅然捍卫着我们的爱情,那么动人,那么轻易地就融化了我的心!

浓浓乡情 淡淡乡愁


远离故乡,惜别故土,屈指一算,已将三十余载,而家乡的一草一木,田间小路,天蓝云淡,淳朴民风,夜晚满天的繁星,麦场里层层叠叠的麦草垛,深秋收获后路边留下的包谷杆,田埂上的野花,田间地头悠闲吃草的牛羊,路边参天的白杨树和夏季崖边的槐花,果园的果子,却是我永远不能割舍的美好回忆。

我的老家位于关中西府,属于宝鸡辖区的扶风县召公镇,南北东西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哪里有生我养我的的故土,有西北汉子的淳朴、厚道、善良和浓浓乡音和记忆中的童年往事,有周原遗址的宏伟遗迹和商周文化的遗俗民风,有大唐盛世法门寺晨钟暮鼓的回音缭绕。

虽远离家乡几十年,却仍然是乡音未改,习俗依旧,因为那是一方水土养育了我,哪里有祖辈的足迹,有我血脉相承的父老乡亲、亲戚朋友、儿时一起玩大的发小,还有村里父母亲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而今却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的院落和庄基地,这份浓浓乡情,淳朴的乡音永远不会让我改变。

离别家乡,是因为父亲在外工作,我们还年少,家中无劳力,无奈之下,父亲按政策解决了户口,我们有了城市户口。临走时,与村里街坊邻居告别,乡亲们依依不舍,双眼饱含热泪,握着母亲的手,千叮嘱万嘱咐送我们到村口,看到乡亲们渐渐远去的身影,当时40多岁母亲哭得最伤心动情,毕竟这是母亲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土,这里有着母亲逝去的青春时光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有她恋恋不舍的老人和兄弟姐妹,母亲好长一段时间都不能适应过来,真是故土难舍呀!

记忆中的老家,过去由于娱乐活动少了又少,人们整天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复着繁琐而又辛劳的农活,整天忙碌在地里,到年底却只是分得仅有的一点口粮,生活可以说是艰辛而平淡,却总是快乐着一如既往。

对我来说,儿时最美好的记忆,就是盼着礼拜六早点放学,相好的几个玩伴一起去村头的麦场麦垛里打闹,等着去看露天电影或者跟着母亲去村西头,村西头有一个不知那个年代的石磨,母亲每次都提前把自产的辣椒用火焙干,把辣椒放在石碾子上边,蒙布的毛驴有节奏的转圈,经过一段时间的碾扎,辣椒的香味四处飘香,玩伴们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烤锅盔,撒上盐,抹上碾好的辣子酱,那味道天然醇香,对过去的我们来说,虽然吃的满身冒汗,四肢乱晃,可那就是我们解馋的最好的美味佳肴。

夏忙秋收,是老家最忙的季节,也是乡亲们最高兴和盼望的日子,忙活了大半年,该是收获,颗粒归仓的美好季节,农家小院,处处一片丰收喜悦的景象,院中房檐下,树叉上满是堆满的包谷和红火的柿子,屋里粮仓里满满的麦子,这也是乡亲们辛苦一年的收成和结果,虽然累了,心里却全是喜悦和激动。

眼看天气转冷,冬季的脚步慢慢临近,过去似乎下雪的机会很多,一望平川,漫山遍野,白茫茫,雪皑皑,特别寒冷。乡村之间的路似乎也少的可怜,有路,也是羊肠土路。雪地中,人们仅凭借印象踏着别人走过的脚印,赶往各自记忆中的家。这一季节,对乡亲们来说,是相对最悠闲、舒适的日子,家家户户房顶冒起白烟,升起了火,烧起了热乎乎的炕,农田地里的活,天寒地冻,该好好休息,歇歇脚了。

记得小时候,这个季节,奶奶都要去姑姑家住上十天半个月的,奶奶是小脚,我就成了奶奶的拐杖,过去交通不便,十几里的地方。我和奶奶走走停停,几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姑姑所在的羊吉岭乡。在姑姑家,记忆最深的就是,村里的豆腐坊,姑姑每天早早起来舀一碗黄豆去换豆腐,领着我,去豆腐坊,刚出锅的卤水点豆腐,师傅用勺挖一碗刚出锅未成形的豆腐,就是豆花,回家放上调好的蒜汁,油泼辣子,当时,唇齿间淡淡的苦味,浓浓的老豆腐的余香,感觉那味道真是纯正呀!

冬季来临,就盼镇上赶集、过会,到了这个时期,附近周边做生意的都提前支起帐篷,占好摊位,搭起锅灶,最让我难以忘记的就是家乡集市上的羊肉泡馍。过去虽然家里不富裕,可母亲,每逢赶集过会,都要早早起来,烙好锅盔馍,去集市上端一盆热乎乎的羊肉汤,给我们姊妹们改善生活,还得悄悄吃,生怕街坊邻居说三道四,毕竟过去生活条件还是不好,还好父亲在外工作,家里还算可以接济上,那个时候,我感觉姊妹们是最幸福的,母亲是最温馨的,现在不时还想起妈妈的味道。

母亲干活是一把好手,虽是农闲寒冬,母亲却一点也闲不住,每年冬季,母亲总要点上煤油灯,不是纺线,就是织布、纳鞋底,夜深人静,老屋里总能听到纺车咯吱咯吱和母亲脚踩织布机和梭子穿梭的咯噔咯噔的声音,白布织好,每到赶集时间,几个姨都来了,谁也闲不住,都搭把手,在院子里搭锅染布,一年四季,姊妹们的内衣,布鞋、鞋底和炕上的床单都是母亲一手操劳缝好做成的,母亲也不吝啬,临走,还给她的姊妹们每人都给一些,想起来,多让人心酸呀,可惜,母亲却已经永远离我们而去,只能把这美好的回忆永远埋藏在深深的记忆中,寄托对母亲不能忘记的切切哀思。

到了腊月,过了腊八,乡村四野,农家小院,处处有了新年的味道。乡村四野,邻家小院,条件较好的开始挂粉条、挂面、杀猪、炸油锅,卯足了劲,来犒劳辛苦一年的家人和自己,准备着招待亲戚朋友的年货。

终于熬到年三十晚上,年味更足了,贴窗花,贴对联,贴门神,放鞭炮,给灶王爷添供品,到了该团员的时刻,不管一年来兄弟关系好坏,到该吃年夜饭的点上,弟兄们都要各自在自己家做好一盘菜,领着媳妇、子女,哪怕是简单的猪肉冻粉条,一瓶高脖西凤酒,都要去老人那里拜年、团聚、守岁。老人发完压岁钱,兄弟们都盘腿坐上热炕,围着小炕桌,说说家里的家务事,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好年景,好收成,儿孙满堂,其乐融融,一起守岁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村里村外祥和喜庆,街坊邻居相互祝福,拜年问好,预示着新的一年已经来临,人们开始要走亲串友去拜年,路上多了走亲访友的人流,妇女们头上的各色头巾和手中的各种灯笼格外显眼,在白雪之中显得格外喜庆。

走完亲戚,又该忙活闹十五了,家家户门挂上了大红灯笼,院子照壁也不例外,点上里边装满菜油,放上灯芯,用胡萝卜刻成的各种蜡烛,摆上各种属相造型的馒头,四处通亮,红火喜庆。十五这天,镇上组织,乡亲自发,耍社火,踩高跷,搭台唱大戏,以各种方式洗涮一年的辛劳,辛苦劳作的一年总算结束,临近开春,田间地头,乡间小路上又多了许多忙忙碌碌,日复一日与庄家为伴的乡亲们,辛勤耕作,盼望期待的新一年又开始了。

记忆中的东西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就像旧挂历偶尔还想去翻翻,去寻找一下逝去岁月的记忆和对经过往事的回忆。而家乡的记忆更是一壶陈年的老酒,醇香可口,总是有品不完的味道。家乡记忆也是一幅永远不能描述完的心灵画卷,因为那里有我血脉相承的根,有生我养我的源,更有浓浓的乡情和记忆中的淡淡乡愁。

情浓浓,路漫漫


我是个慢热的人,很慢很慢,近乎于冷。对人对事如此,对书也如此。自小不喜欢这般性格。无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至今仍保持着本色。有人说,性格无优劣之分,对慢热的人来说,真是莫大的安慰。

一本书,在大宝的书架上,躺了很久很久。从没翻动过。没有理由,也没有欲望。

一首诗,在洛夫的诗集中,读了很久很久。还没有读够。因为爱,浓浓的爱。

慢慢地,也爱上了《世说新语》,有了翻动的欲望。一小段,足矣打动我的心,足矣让诗人抒一段情,那是怎样的一篇故事,又是怎样的一本书?

很久很久,在暗恋这一本书,依然没有翻动。爱上一本古文书,一本厚如词典的书,并不容易。对于一个慢热的人来说,更是如此。那需要更多的能量和勇气。我耐心地等待着那个时刻。

一个月光柔和的夜晚,那本热恋已久的书终于从书架上捧得了手上。那一刻,内心充满了幸福之感。我的暗恋之旅也开启了新的一页。

犹如浩瀚之海的一本书,想要找到最爱,并非易事。也许在寻找的路上,还会有更多的惊喜。我这样安慰自己。

这条恋爱之路,也许很久很久,很慢很慢,但不会放弃。对于慢热的人来说,一旦爱了,恋了,就会覆水难收。

人世间,人在走,事在变,慢热之人谈一场成功的恋爱并非易事。于人如此,于事亦如此。书却不同,只要你不弃,它就不离。它永远在那里默默地,无条件地等候你。所以,爱人,爱事,更爱书。

情浓浓,路漫漫。

浓浓乡情·淡淡乡愁


远离故乡,惜别故土,屈指一算,已将三十余载,而家乡的一草一木,田间小路,天蓝云淡,淳朴民风,夜晚满天的繁星,麦场里层层叠叠的麦草垛,深秋收获后路边留下的包谷杆,田埂上的野花,田间地头悠闲吃草的牛羊,路边参天的白杨树和夏季崖边的槐花,果园的果子,却是我永远不能割舍的美好回忆。

我的老家位于关中西府,属于宝鸡辖区的扶风县召公镇,南北东西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哪里有生我养我的的故土,有西北汉子的淳朴、厚道、善良和浓浓乡音和记忆中的童年往事,有周原遗址的宏伟遗迹和商周文化的遗俗民风,有大唐盛世法门寺晨钟暮鼓的回音缭绕。

虽远离家乡几十年,却仍然是乡音未改,习俗依旧,因为那是一方水土养育了我,哪里有祖辈的足迹,有我血脉相承的父老乡亲、亲戚朋友、儿时一起玩大的发小,还有村里父母亲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而今却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的院落和庄基地,这份浓浓乡情,淳朴的乡音永远不会让我改变。

离别家乡,是因为父亲在外工作,我们还年少,家中无劳力,无奈之下,父亲按政策解决了户口,我们有了城市户口。临走时,与村里街坊邻居告别,乡亲们依依不舍,双眼饱含热泪,握着母亲的手,千叮嘱万嘱咐送我们到村口,看到乡亲们渐渐远去的身影,当时40多岁母亲哭得最伤心动情,毕竟这是母亲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土,这里有着母亲逝去的青春时光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有她恋恋不舍的老人和兄弟姐妹,母亲好长一段时间都不能适应过来,真是故土难舍呀!

记忆中的老家,过去由于娱乐活动少了又少,人们整天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复着繁琐而又辛劳的农活,整天忙碌在地里,到年底却只是分得仅有的一点口粮,生活可以说是艰辛而平淡,却总是快乐着一如既往。

对我来说,儿时最美好的记忆,就是盼着礼拜六早点放学,相好的几个玩伴一起去村头的麦场麦垛里打闹,等着去看露天电影或者跟着母亲去村西头,村西头有一个不知那个年代的石磨,母亲每次都提前把自产的辣椒用火焙干,把辣椒放在石碾子上边,蒙布的毛驴有节奏的转圈,经过一段时间的碾扎,辣椒的香味四处飘香,玩伴们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烤锅盔,撒上盐,抹上碾好的辣子酱,那味道天然醇香,对过去的我们来说,虽然吃的满身冒汗,四肢乱晃,可那就是我们解馋的最好的美味佳肴。

夏忙秋收,是老家最忙的季节,也是乡亲们最高兴和盼望的日子,忙活了大半年,该是收获,颗粒归仓的美好季节,农家小院,处处一片丰收喜悦的景象,院中房檐下,树叉上满是堆满的包谷和红火的柿子,屋里粮仓里满满的麦子,这也是乡亲们辛苦一年的收成和结果,虽然累了,心里却全是喜悦和激动。

眼看天气转冷,冬季的脚步慢慢临近,过去似乎下雪的机会很多,一望平川,漫山遍野,白茫茫,雪皑皑,特别寒冷。乡村之间的路似乎也少的可怜,有路,也是羊肠土路。雪地中,人们仅凭借印象踏着别人走过的脚印,赶往各自记忆中的家。这一季节,对乡亲们来说,是相对最悠闲、舒适的日子,家家户户房顶冒起白烟,升起了火,烧起了热乎乎的炕,农田地里的活,天寒地冻,该好好休息,歇歇脚了。

记得小时候,这个季节,奶奶都要去姑姑家住上十天半个月的,奶奶是小脚,我就成了奶奶的拐杖,过去交通不便,十几里的地方。我和奶奶走走停停,几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姑姑所在的羊吉岭乡。在姑姑家,记忆最深的就是,村里的豆腐坊,姑姑每天早早起来舀一碗黄豆去换豆腐,领着我,去豆腐坊,刚出锅的卤水点豆腐,师傅用勺挖一碗刚出锅未成形的豆腐,就是豆花,回家放上调好的蒜汁,油泼辣子,当时,唇齿间淡淡的苦味,浓浓的老豆腐的余香,感觉那味道真是纯正呀!

冬季来临,就盼镇上赶集、过会,到了这个时期,附近周边做生意的都提前支起帐篷,占好摊位,搭起锅灶,最让我难以忘记的就是家乡集市上的羊肉泡馍。过去虽然家里不富裕,可母亲,每逢赶集过会,都要早早起来,烙好锅盔馍,去集市上端一盆热乎乎的羊肉汤,给我们姊妹们改善生活,还得悄悄吃,生怕街坊邻居说三道四,毕竟过去生活条件还是不好,还好父亲在外工作,家里还算可以接济上,那个时候,我感觉姊妹们是最幸福的,母亲是最温馨的,现在不时还想起妈妈的味道。

母亲干活是一把好手,虽是农闲寒冬,母亲却一点也闲不住,每年冬季,母亲总要点上煤油灯,不是纺线,就是织布、纳鞋底,夜深人静,老屋里总能听到纺车咯吱咯吱和母亲脚踩织布机和梭子穿梭的咯噔咯噔的声音,白布织好,每到赶集时间,几个姨都来了,谁也闲不住,都搭把手,在院子里搭锅染布。

一年四季,姊妹们的内衣,布鞋、鞋底和炕上的床单都是母亲一手操劳缝好做成的,母亲也不吝啬,临走,还给她的姊妹们每人都给一些,想起来,多让人心酸呀,可惜,母亲却已经永远离我们而去,只能把这美好的回忆永远埋藏在深深的记忆中,寄托对母亲不能忘记的切切哀思。

到了腊月,过了腊八,乡村四野,农家小院,处处有了新年的味道。乡村四野,邻家小院,条件较好的开始挂粉条、挂面、杀猪、炸油锅,卯足了劲,来犒劳辛苦一年的家人和自己,准备着招待亲戚朋友的年货。

终于熬到年三十晚上,年味更足了,贴窗花,贴对联,贴门神,放鞭炮,给灶王爷添供品,到了该团员的时刻,不管一年来兄弟关系好坏,到该吃年夜饭的点上,弟兄们都要各自在自己家做好一盘菜,领着媳妇、子女,哪怕是简单的猪肉冻粉条,一瓶高脖西凤酒,都要去老人那里拜年、团聚、守岁。老人发完压岁钱,兄弟们都盘腿坐上热炕,围着小炕桌,说说家里的家务事,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好年景,好收成,儿孙满堂,其乐融融,一起守岁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村里村外祥和喜庆,街坊邻居相互祝福,拜年问好,预示着新的一年已经来临,人们开始要走亲串友去拜年,路上多了走亲访友的人流,妇女们头上的各色头巾和手中的各种灯笼格外显眼,在白雪之中显得格外喜庆。

走完亲戚,又该忙活闹十五了,家家户门挂上了大红灯笼,院子照壁也不例外,点上里边装满菜油,放上灯芯,用胡萝卜刻成的各种蜡烛,摆上各种属相造型的馒头,四处通亮,红火喜庆。十五这天,镇上组织,乡亲自发,耍社火,踩高跷,搭台唱大戏,以各种方式洗涮一年的辛劳,辛苦劳作的一年总算结束,临近开春,田间地头,乡间小路上又多了许多忙忙碌碌,日复一日与庄家为伴的乡亲们,辛勤耕作,盼望期待的新一年又开始了。

记忆中的东西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就像旧挂历偶尔还想去翻翻,去寻找一下逝去岁月的记忆和对经过往事的回忆。而家乡的记忆更是一壶陈年的老酒,醇香可口,总是有品不完的味道。家乡记忆也是一幅永远不能描述完的心灵画卷,因为那里有我血脉相承的根,有生我养我的源,更有浓浓的乡情和记忆中的淡淡乡愁。

浓浓的奶香


佳威,来,奖励你一个奶糖吃。好--我用稚嫩的声音回答道。

当时,我只是一个四五岁的幼稚小男孩,哪里懂品味的含义呀!只知道把外包装用手撕掉,然后狼吞虎咽的把糖嚼碎,咽到肚子里。哪里吃的出糖的味道,是甜,是酸,还是苦只是听大人们说,经常吃甜食容易得蛀牙。蛀牙是什么?是吃的吗?幼小的我,听不懂大人们话语的意思。

太阳,又露出了它那磅礴的身影,一阵微风与我撞了个满怀......

外婆,外婆,我要吃糖,我要吃糖,给我一元钱。我不讲理地死缠烂打起来。不行,你已经吃一袋了,再吃,容易得蛀牙的。外婆用极其沧桑的嗓音回绝了我,而我却一点也不知趣,继续死皮赖脸求着外婆。当时外婆不理睬我,还唉声叹气,好像对我有点不耐烦了,有眼色的我也不敢多问一个字了,随即迈着小小的步伐,向卧室走去。

可我还是不甘心,因为糖的魅力实在太大了。我趴在卧室门口的地上,露出了小小的脑袋,在偷偷观察着外婆。突然,只见外婆向院子走去,我趁这时间,溜到了外婆的衣服跟前,悄悄拿出了一元钱,快速向小卖部跑去。可一出家门,就发现外婆在门口守株待兔,原来外婆早就看出了我的小九九,真不愧是我的亲外婆啊!

外婆好像真生气了,拉住我的手,到床边的抽屉里拿出了一块糖,我顿时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可外婆却对我说了一句无比深奥的话:我宁可你有一颗蛀牙,也不愿让你丧失道德!

现在的我已经12岁了,爸爸妈妈经常说我是一个小大人。而外婆早已去世,永远离开了我们。

又是新的一天,我撕开红色的外包装,把白色的奶糖放进嘴里,心里泛起一阵阵涟漪。浓浓的奶香味,传遍了整个shenti,胜过了世间所有的美味。

毫无声响的咀嚼中,两行眼泪,从我的脸颊悄然滑落我又想起了亲爱的外婆。

文章来源:http://m.qg13.com/q/529205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