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老父亲,老布鞋

把我们的爱情写成生动的故事,记录爱情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情,有哪些浪漫的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父亲,老布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在博山偏远农村,只听大人们说起县城博山是个繁华的大城市,却也只是想象她的模样,从未身临其境感受她的繁华。对于博山的那些老文化,也只能道听途说,用来满足好奇之心。因为家境不佳的原因,在镇上读完初中便告别校园,总想着为父亲分担一下生活的重担,有了去城里闯一闯的念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更有老布鞋,老父亲的情,满载着亲情与希望伴我一路风雨,美了我人生每一步。

那一年的初春,简单的行李,一身粗旧却干净的中山装,脚下一双崭新的老布鞋。踩着熟悉的乡间小路,不敢回头,不忍看那老柳树下,热泪两行的老父亲。只能把那份山高水阔,却又依依不舍,些许茫然的情绪塞进心底,泪眼朦胧中,瘦弱的身影渐渐消失在父亲的视线之外

走进儿时梦寐以求大都市博山,车水马龙,行人匆匆,霓虹闪烁,老城的繁华给了我短暂的欣喜。真正走进博山看到了发达的工业、飘香的美食,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无不透着她古老而厚重的神韵。可是一天,两天,游走在大街上,无数的招聘广告被一句句满员遗弃在了垃圾箱。忽然便感觉到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身无一技之长,又不曾受过多少教育,似乎刚刚还热情高涨地闯劲,转身已在谷底。几十块钱的盘缠数了又数,面对霓虹闪烁,欢歌笑语,心里竟隐隐有了一丝恐惧。一时间顿感如此的孤独无助,茫然不知所措。

夜空繁星闪烁,行走在西冶街上,大颗泪珠悄然滑落,砸到脚下穿的那双老布鞋上。忙俯身掸了掸鞋面,此时似乎蓦地想起一个声音:我儿子要去大城市打工了,我得让他穿得精神点。 这是临行前父亲托人买鞋时说的一句话。还记得父亲把皱巴巴的五毛、一块凑成的三块钱递给在供销社上班的亲戚时,亲戚眼中闪过的一丝鄙夷,让我心中隐隐地疼,也暗暗下定了决心。这不是一双单纯的布鞋,它有老父亲的爱和疼惜,更是一种激励。

少年壮志不言愁。我使劲把xiong脯挺了又挺 ,擦干眼角的泪,换上黄胶鞋,将老布鞋擦拭干净,小心收进背囊,欣然迎接黎明地到来。

乍暖还寒,熬过漫漫长夜,黎明如约而至,工作也伴着朝阳一并到来。尽管只是一份建筑小工的工作,但此时此刻却是最适合一个浑身力气的乡下娃子。并没有欣喜若狂,只是对背囊里的老布鞋说了一句:老爸,放心吧,不管干啥,儿子定会干出个样子来!

红砖、钢筋、混凝土、机械轰鸣;汗水、泪水、灰尘漫天,但从不曾畏惧苦与累。斗转星移,日月交替。小工到匠工、工长,再至包工头,每一次家书都是骄傲的喜悦,没有一滴泪的影子。梦里常常看到老父亲欣慰的笑容,溢满了沟壑纵横的面庞,而我早已泪湿枕头。

时光荏苒,背包中的老布鞋一直没舍得穿,只是在想家或迷茫的时候总喜欢悄悄与它对话。而正是这双老布鞋的魔力,让我渐渐拼出了房子车子,娶了美丽的妻子,抱上了可爱的儿子,还有工作中留下的一道道伤痕。见证了老城博山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到了博山繁荣的欣慰。一切一切都是生活的馈赠,值得我一生珍惜珍藏。

转眼又是一年,穿上老布鞋,带着离家时梦的荣耀,微笑着驾车奔向来时的路。村口柳树下,隐约中看到,一个有些佝偻的身影在急切地左顾右盼。

情感编辑推荐

孤独的老父亲


一年多没有回家了,孩子放假了,怎么都得回去一趟,家中的老父亲已八十多岁了。买好了东西,领着女儿,兴奋地踏上了回家的征程,一路风尘,一路劳顿,终于回到了我那熟悉的故乡。

一进家门,随着女儿一声爷爷的叫喊,父亲仍然象往日一样,急急忙忙迎了出来,一看他老人家,身体还好,我的心踏实了好多。这时,哥嫂都来了,大家互相之间问寒问暖,父亲笑容满面,拉着孩子的手问这问那,但,我却感觉到了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放父亲的话明显的前言不搭后语,有些问话显然带着他年轻时的[欣赏雨季爱情故事网]生活条件还是比农村好一些,不说别的,就北方冬天的冷,在农村就是对老人的一大威胁。

面对父亲,我思绪万千。这些年,我总是以工作忙,女儿需要人照顾为理由,一次次地取消了回家的计划,虽然工作渐渐有了头绪,女儿也渐渐长大了,可我却失去了许多和父亲相聚的日子,总以为,机会会很多,总想有时间的话要完整的听听父亲讲述他的过去,我们这个家族的历史,现在看来这已是不可能的了。

如今的父亲,脑子在一天天地退化,以往的一切,已渐渐从父亲的记忆中消退,这个世界好象离他越来越远,他常常一个人说着莫明其妙的话,沉津在别人无法理解的他自己的世界中,他的行为已像一个二岁的孩子一样,所不同的是,孩子会常常笑,而我的老父亲却很少有笑声,只有不断的叹息声,叫人听了无比辛酸的叹息声,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悲苦的事情在人的记忆中具有更长的生命力吧。

这样发展下去,也许有一天,父亲会连自己的儿女也不认识。难道,上帝让人一无所知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来,还要一无所知地回去,那么,这一生的竟争角逐还有什么价值?人生中还有什么不能释然面对?

怀念我的老父亲


我的父亲离开我们18年了,每当想起父亲,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心酸,愧疚会瞬间涌上心头。感觉欠父亲的太多太多,因为在父亲去世前的一年都是在病床上,而我却没能到床前尽孝,都是姐姐一人承担着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住院治疗由于没有其他亲人,在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刻,都是姐姐一人守在床前。忆起此事,也感觉很对不住姐姐

在父亲去世的这些年,我常常会梦见父亲,可从没看到过他生我的气,而且总是看到他那慈祥的面容,仁慈的看着我,不说话就已感受到他对我的原谅及宽恕,逢此景,梦里梦外我都会非常自责,每次醒来,都会好一阵子转不过神儿来,似梦非梦,似醒非醒,有父亲的梦境总想晚一点儿醒来,哪怕能让我看看他老人家也好

在我十岁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我们,当年,姐姐考进了大学,我只好辍学在家帮父亲打理家务,那时候不懂什么是生离死别,总感觉妈妈还会回来,懵懵的在期盼中等待着父亲带着我们,又当爹又当妈,既要下地干农活,又要打理家务,为了能让姐姐安心读书,父亲辞去了他热爱且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教育事业,在家安心种地、养殖搞副业,赚钱供姐姐读大学。我自然就成了他的小帮手,帮他做饭,洗衣,割草,喂猪把家里整理的干干净净。父亲总是夸我手巧、聪明、能干;可他不忍心让我辍学在家跟着他学种地,决定等姐姐毕业后还让我继续读书。无论多么困难,父亲还是做到了。感恩父亲给了我重返校园的机会 ,感恩父亲的决定改变了我的人生;父亲为了能让我们学习,努力地创造着条件,父亲深知知识的重要。

父亲成长在哪个饥寒交迫的年代,弟兄四个,排老四,很小就得干活,挣公分补贴家里,贫穷的家境无法满足他想读书的yuwang,听父亲说,为了去站在教室外面偷听讲课,被我伯伯们拉回去打过好几顿,就那样,父亲依然坚持,最后我大伯答应让他上午读书,下午干农活。就这样的半日旁听,半日劳作,父亲在18岁那年念完了初小,后来的知识都是在自学中得到的。在那个知识贫乏的年代,为了让更多人能读到书,父亲就担起村里的老师,一个人教一到五年级的课程。以父亲的话说,他也是边教边学。

父亲很懂感恩,他非常感恩我大伯给了他学习的机会,掌握了基础知识。每逢年节,他都会去买好吃的去看我大伯大娘,对大伯,他就像对待长辈一样的尊重。大伯去世时,父亲万分悲痛,我亲眼目睹父亲披麻戴孝为大伯送终。

父亲酷爱学习,很爱看书,也常教我们要多看书。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床头总有好多书;父亲非常爱惜书,每一本书他都会把书皮包好,压展,写上名字,放在书柜里,看时拿出;那时我家的书柜是一个木制的箱子改装的,也是我家唯一的除床以外的家具,木制器具毕竟不能防潮,也不能隔鼠,过段时间都要把书凉晒一下,有时发现老鼠把书咬破了,父亲就会很心疼,可当时那个环境也没更好的办法,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父亲就会把心爱的书堆在床头我还说过父亲,书放在那里睡觉舒服吗?父亲笑笑说:我的书中有黄金,若不看好遭鼠啃,为此,我还神秘的把那堆书翻过好几遍,可连黄金的影儿也没见到,到后来才知其意。

父亲非常勤劳,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了;父亲为了在门外的地里种些蔬菜调剂生活,还专门打了一眼井,那时我们那里好多人只会种庄稼,不懂种菜,于是父亲种的菜就成了我们街坊邻居、对门是户的公共菜园子,都可以来地里采着吃;父亲就是这样,不惜力气,对自己小气,对他人大方,用他的话说就是:别人吃了会传名,自己吃了填肚坑正是父亲这种气度,每逢农忙,村里都会有好多人来帮忙干活。

父亲勤俭节约,从不剩饭,衣服也是很破旧了还穿,可他对亲戚朋友可是非常大方。他总是给我们讲什么是舍得,有舍才有得;吃饭只吃七分饱,做人要做十成(实诚)人;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等等都是他那时教我们怎样去做人引用的谚语名句。

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的生活非常辛苦劳累,他从不舍得闲下来,白天几乎都是劳作,他有干不完的活儿,忙碌成了他的日常,爱干活他是全村出了名的,直到后来父亲住进医院。他的病就是过于劳累,积劳成疾,尽管姐姐给父亲尽心尽力的用药,也没能挽回父亲的生命。

父亲离开了我们,但他老人家的待人处事、做人准则时刻影响着我们,在后来的人生路上,非常受益;直到自己有了孩子,时常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父亲离我们而去了,可他的精神财富一定会代代相传,影响着我们的后人!

缅怀父亲,深深感恩,我把深深的思念送给在天堂的父亲,愿父亲在天堂一切安好!

忆老父


一世清贫一世仁,一生弥陀访道真。一笔飞墨人堪羡,一语惊言智慧深。一怀慈爱成追忆,一路相望游子音。一曲离殇蓬莱去,一任真灵伴行云。一字一句一回首。耄耋身影梦里寻!

与吾乐道游

那年,我像一只南迁的孤雁,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家乡和年迈的父母。

曾无数次在梦中看见父亲憔悴的身影,曾经无数次彻夜难眠,悄悄的泪如雨下,只为那屈指可数的相见。他善良,聪明,朴实,时尔邋邋遢遢,幸尔有母亲最贴心的爱护

端午节前,浓浓的粽香载着沉重的心情,我回去看了他。病床中,那枯廋的身形,痛的我无法呼吸。。。生活啊生活!让我没有选择,一曲《钗头凤》让离别倍觉悽凉,泪水已浸湿了手中的车票,车徐徐的开走了,我的心也碎了

那年七夕,楚楚秋风满含刻骨离殇从家乡徐徐吹来。或许眼泪早已流干,或许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我只是呆呆傻傻,面无表情,不知所措。。。想到他往日沉默的疼爱,想到他毫无保留的付出,想到他怒不可厄的隐忍。当我在次出现在家门口时,眼前的一幕已再也不堪回首。

父亲用辛酸的纸章折叠成一千只纸鹤用深远的目光送儿女们平安远航。父亲是别墅下坚实的基石,用厚重的沉默挺起着四季的幸福。父亲的叮咛是旷谷的回音,声声悽婉,久久回荡。我停靠在时光的驿站,徐徐回望,视野渐渐模糊,泪已蹒跚

一直善解人意的老父亲,他安静的离开了,不去打搅任何人。若您天堂有知,原谅女儿没能陪您最后一程。在那遥远的天堂,是否也飘着家乡那迷人而又亲切的雪花。

到底是清明的雨多,还是清明情结的奈何。滂沱的大雨伴着声声春雷,时而切切,时而咄咄。不知它们在诉说着什么?是生死两茫茫的惆怅!还是心有不甘的感慨!岁月无情痛彻心扉的离别,最终化作松涛月影下的孤冢,一声叹!无语对苍天;可无憾!孤身只影在天边,一杯浊酒雨翩跹

母亲的布鞋


那一针一线走过的针脚,就像是时间的沙漏。那鞋底密密麻麻的针线是母亲的岁月我的年华。看见窗外昏黄的路灯,我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在电灯下为我们赶做布鞋的模样。

已经有好些年没有穿过母亲做的布鞋了。那些年家里面很贫困,一家人脚上穿的都是母亲在夜里赶做的布鞋。在我念初中以前,家里没有电视机,每天晚上母亲都会拿出她那个装着针线,条绒布,松筋,针锥,顶针的宝贝莆篮坐在土炕上为我们缝补破了的袜子,裤子和衣服。缝补完以后便是做布鞋。做布鞋之前是有几道工序的。

首先要按照鞋样裁剪鞋底,鞋帮,这些工作做完后便是搓麻绳。搓麻绳的麻大多都是从外婆家拿来的,外婆家在山里,他们每年都种麻子,搓麻绳的材料就是麻树的皮子。外婆闲的时候会给母亲拿搓好的麻绳,忙的时候就给母亲一堆麻。母亲用完外婆给的麻绳就自己搓。搓麻绳既是个苦活,也是个细活。搓麻绳之前,首先要把乱麻理整齐,撕成一长片,一长片的,撕的要均匀,既不能宽,也不能太窄。撕完之后母亲便伸出腿,撸起裤腿,把麻放在腿上,蘸点唾沫用手搓。我有时候也会捣乱,坐在母亲旁边学着母亲的样子搓麻绳。说实话,搓的时候腿上也挺疼的,搓的麻绳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同样要均匀。搓好需要的麻绳之后,就是纳鞋底,纳鞋底的时候有个辅助工具,叫夹板,高约五十厘米,呈三角形状,母亲把裁好的鞋底夹在甲板上,两腿夹住夹板便纳起了鞋底。那鞋底和做鞋帮是吃力的,既费眼睛又费力气。母亲的手指经常被磨起着血泡。

母亲在一旁做鞋,我在一旁写作业,这就是我童年的夜晚。我瞌睡了便躺在了母亲的身边进入了梦乡。有时候半夜醒来还能瞥见在暗淡的电灯下,两手繁忙的母亲,那针线飞走的声音像极了一首有旋律的曲子。母亲的影子映在墙上宛若一幅无价的墨画。

那时候我是个调皮鬼,鞋和袜子的脚尖总是先破,母亲骂我穿鞋像吃的一样。一家四口人,脚上的鞋都是母亲一人在做。平时她还要忙里忙外,洗衣做饭、下地干农活。

每当换上母亲做新鞋,内心出格高兴,连走路都轻轻的,生怕弄破或弄脏鞋子。母亲做的布鞋穿在脚上非常的舒服,走起路来感觉两脚特给力。

上初中后,身边的孩子都穿上了各式各样的休闲鞋,球鞋,我盯着自己脚上的布鞋,感觉到了那么一丝的自卑。当别人那眼睛有意无意地盯在我这双布鞋上时,我年少的虚荣突然膨胀了起来。我的也开始像家里面要那些好看的鞋子了。

那时候家里的条件稍微好了一些,地里增加了几个塑料大棚,母亲更加地忙了。母亲没有时间再做纯手工的布鞋了,我和妹妹的鞋也开始买着穿了,只有她和父亲的鞋还是布的。直到今天,他们大多时候穿的依旧是布鞋。

如今,我已经结束了学生时代,走出了农村。城里的路虽然干净、平坦,不像乡村的土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但穿着锃亮的皮鞋和昂贵的休闲鞋,脚下的路却没有那么亲切了。穿着买来的鞋,走不上多少路就感觉脚底不舒服。不像母亲做的布鞋,不管走上多远,脚底都是舒适的。穿着母亲做的鞋,永远都不会迷路。

以前每次回家,踏进村子,我都感觉我像是一个外乡人,那明亮的皮鞋让我的浑身都感觉不舒服。走在田间地头,我的脚就像被上了枷锁。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每次都会为我准备好布鞋。穿着它,走在家乡的小路上,内心是温暖的,有一种满满的骄傲和自豪感。双脚也是轻松的,就像飞出了笼子的鸟儿,找到了久违的自由。

那些留在岁月里的布鞋,那上面的一针一线就像如今母亲爬满皱纹的额头。它曾是我和母亲最珍贵的记忆。是那一双双布鞋给了我行走天下的动力;是那一双双布鞋,让我找到了远方的路;也是那一双双布鞋,没有让我迷失在城市的繁华中。

母亲的布鞋,我脚下最有力的支撑。穿着它,走四方的路才会更加地宽阔。穿着它,在任何时候,人都不会忘本。电灯下的母亲,针脚下的布鞋,我人生路上永远的照明灯。不管在哪里,我都会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像母亲的针脚,那么踏实,那么细致,那么认真。

书房里的两双布鞋


两年前,我有幸赴革命圣地延安学习。

第一次踏上贫瘠的黄土高原,我打起百倍精神瞻仰那里的一切。隔着车窗放眼望去,广袤无垠的千沟万壑,形成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与江南风光有天壤之别。还未下车,我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那趟红色之旅,不仅让我接受了延安精神的洗礼,而且实地感受了奠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基石的一点一滴,受益匪浅。

记得在梁家河参观习近平同志当知青曾居住的窑洞时,一位跟母亲年纪相仿的大娘摆着几双手工布鞋叫卖。瞥见陌生而又熟悉的布鞋,我不假思索花一百元买了一双。同行的学员嘀咕太贵。可他并不懂我的心思。

我出生在改革开放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内地农村的生活更为艰苦,衣食住行与如今相比,可谓天差地别。虽然我很多年没穿过布鞋了,但我清晰记得小时候穿的鞋基本都是母亲自己纳鞋底做的。

打袼褙、纳鞋底是那个年代物尽其用的技术活,除了考验心灵手巧,同时传承节俭家风。就说打袼褙用的布片、布头,主要来源于旧衣物、床单,或者从邻居家拾来,五颜六色、形状不一。

每年春天,勤劳的母亲就开始留心收集布片、布头,洗净晒干后慢慢积攒。等到秋冬农闲时节,布片、布头积攒够数后,母亲就开始打袼褙。她会选个晴好的天气,卸下一块木门板,平放在两条长凳上,把烫平的布片、布头一层一层用米糊有规则地糊在门板上,等它干透成型后,揭下来阴干风干。远远望去,那些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布片、布头,经过母亲灵巧的双手糊成之后,好似艺术大师挥毫泼墨完成的多彩油画。

母亲打袼褙不但打的快,一上午能打几块,而且打的美,美得如同油画自然而又个性鲜明。这并非夸张。据传,曾有一位法国记着来到中国,第一次见到心闲手敏的乡村妇女打的袼褙时,十分惊讶地说:真像毕加索的油画!

待袼褙干透后,母亲开始剪样准备纳鞋底。纳鞋底不仅需要技巧,而且需要力气和耐心。母亲把剪成样的袼褙一层一层摞起来,用白棉布封面,然后一针一线地纳。先用锥子打眼,然后用顶针顶着大马头针带着麻线穿过去,循环往复若干次之后,鞋底大功告成。当我问及母亲,为什么每纳几针要把锥子或针在头发里捋一下。她说,那样可以使锥子和针更顺滑,还可以提神。

每当看见母亲坐在大门外纳鞋底时,调皮好动的我也能安静下来欣赏她的一举一动。只见母亲一锥一眼,一针一线,一顶一拉,动作十分娴熟,还不时聊着天。一双鞋底需要多少次这样的重复,我无法去估算。虽说一个农闲时节,母亲纳鞋底的任务量很大,但她纳的鞋底针脚整齐、线距均匀,横成列,竖成行,在我心里堪称艺术品,丝毫不亚于机器制作。

精明贤惠的母亲从小跟外婆练就了过硬的针线活,令乡亲们羡慕不已。每到农闲时节,和善的母亲除了给自家人纳鞋底做鞋,还经常教乡亲们打袼褙、纳鞋底,甚至帮助他们一起干。一群善良朴实的农妇在冬日暖阳下,围坐在一起纳鞋底,谈笑风生,用针线纳出清苦而又幸福的生活。

随着时代变迁,物质条件日益改善之后,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鞋子能满足不同需要。不知从何时起,打袼褙、纳鞋底的手艺逐渐淡出乡亲们的生活。

我上大学那年,母亲特地打袼褙、纳鞋底做了一双布鞋送给我,其用意不言而喻。

离乡背井的二十多年里,那双从未穿过的布鞋跟着我走南闯北,仿佛母亲陪在身边教导我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更为有趣的是,那双完好如新的布鞋,两年前多了一位从延安远道而来的朋友,如同孪生姊妹一样,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房里。

今日今时,虽然勤劳的母亲打袼褙、纳鞋底的岁月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每当年逾古稀的母亲谈及这门快要失传的手艺时,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怀念父亲


在我18岁那年,父亲因为一场疾病,永远离开了我们。

这10年里,我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他。

记得我小学五年级那年,在学校与一个同学打闹玩耍,因为不小心推了别人一把,直到导致那个玩耍的同伴一只脚骨折。骨折的那小伙伴的妈妈是村里有名的怨妇,领着娃就上我们家开骂。当父亲看到那胖女人叉着腰站在我们家门口把我们家祖宗十八代骂完后,他放下手中的农活,什么都没说,骑着自行车把那孩子送去镇上医院,还很不好意思买些两斤肉和一些鸡蛋送去人家家里赔不是。

回到家,父亲黑着脸,我躲在小房间故作镇定写作业,不敢多喘一口气。

估计是我那段时间太调皮捣蛋惹了不少事情,父亲这次是真的生气了。

这是记忆中父亲惩罚我最重的一次,我趴在屋子中间的椅子上,父亲拿着厚厚的竹板,重重地砸在我的屁股上,边砸边训我。我哭得稀里哗啦。村里的一群小屁孩围在我家门口,看着父亲打儿子,在一旁哈哈大笑。

近一寸厚的老竹板被打断成好几截,奶奶从很远的小屋拄着拐棍跑来,边跑边骂打不得咧会打死孩子的。那一次我差点晕了过去,屁股上一条条厚厚的血印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后来想想,我能感受到父亲自己在打我那一刻内心是多么的煎熬与痛苦。一方面恨铁不成钢,另一方面又是打着自己亲骨肉。如今想想,父亲在下手打我的那一刻,内心的痛比我屁股上的痛还要痛百倍千倍。

从小父亲对我管教就是这样严厉,不允许我跟其他小伙伴出去玩,不让我看电视打游戏,不给我买气枪买玩具,每天都是逼着我去读书写字。他经常告诫我,日后你千万不能像你父亲一样没出息,你要混得比你爹好。

我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在父亲的严加看管中度过的,父亲在我的童年没有给我买过什么特别的东西,唯有一次,他给我送过一块腰表。

那是在小学五年级,一时间班上几个同学开始炫耀起了一款长得像bb机又不是bb机可以挂在腰上的表。母亲宠我,虽然有时候会惯着我,但是当时面对这样一块19元的表,她也不敢擅作主张给我买,我不敢跟父亲要,只能缠着母亲每天都挂在嘴边。

估计是这个小小的心愿在我嘴边挂得太执着,母亲有些感动。有一天,她笑着告诉我说,马上期中考试,你爸爸说如果你考得好就给你买那块表。

有时候,往往一个小小的目标能够激起一个孩子无限的潜力。

那一次期中,我数学拿了93分,全班50个孩子中排名第三。我把试卷很整齐的放在妈妈的梳妆台上,用一个火柴盒压着,鲜红的分数印在洁白的纸上,如同闪闪的红星照射着光芒,那是一个孩子内心最期待得到肯定的红星。

从学校放学回来,红领巾伴随着阵阵清风在xiong前飘扬,我哼着歌,满脑子都在期待着回家的喜悦。

试卷已经被爸爸看过,上面还写着几个字:吾儿能干,继续努力!

一旁的抽屉里放着我惦记已久的bb机。

那一刻,我觉得世界上有爸爸的爱,真好。

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朴实无华、勤劳上进的农民,他文化不高,却非常爱学习,家中到处都是他抄写的学习笔记。他自学蔬菜种植技术,不安于种田种地,自主创业搞蔬菜种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让一个大家庭过上好日子,让两个孩子读书成长成才。

如今,我和姐姐都已在在城市里安家立业,母亲也跟随在一起生活。虽然父亲已经离开很久,但我们时常还感觉到他就在我们身边。

他看着我们成长,笑着,幸福着。

文章来源:http://m.qg13.com/q/526270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