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我们往往身不由己地扮演着某个角色:要求苛刻、鞭策他人的狼(压迫者),热情细心、随时伸出援手的狗(拯救者),或是柔弱自卑、逆来顺受的羊(受害者)。职场上,没有人能避开戏剧三角形的心理游戏。来看看你自己是哪种角色占主导地位。
你是职场上的压迫者拯救者or受害者
战胜3000名竞争对手,维维安王进入了深圳地王大厦的一家外企,成为市场总监琳达庄的助理,同时还要为遍布全球的VIP会员编辑一本中英双语的会员杂志。
琳达庄非常漂亮,近乎板寸的短发充分地表达出她干练果敢的内在气质,她熟练掌握英语和法语,同时广东话和普通话也说得流利,打高球一杆进洞毫不犹豫。维维安立即就被自己女上司的美丽、气势和能力震住了。
后来她才发现这个女上司女魔头的一面:眼神犀利,要求苛刻,极重效率,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一切要完美无缺她这么要求维维安,是因为她本人就无数次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琳达庄跟穿Prada的职场女恶魔一样,要求维维安必须24小时开机。
有一次会员杂志与新闻发布会周期接近,可琳达庄毫不通融:必须同时完成!她被琳达庄彻底搞焦虑了。能够帮助她的,也只有她公司里的死党哥儿们了。他会时不时地请她吃哈根达斯,有时候还跟她一起声讨一下女魔头。要不是他的友谊和支持,我根本撑不到现在。
在职场上,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发生:滥用权威的主管苛刻地对待下属,最终由某个充满同情心的同事出面调和,安慰受冤屈者。在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卡普曼(StephenKarpman)的字典里,这类在职场上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冲突状态,被命名为戏剧三角形心理游戏。
三个角色一台戏:受害者(维维安王),压迫者(琳达庄),拯救者(死党同事)。绝大多数人都逃不开这种小游戏,不自觉地承担着某个主导角色。
狼:压迫者
在鞭策、教训他人的同时,往往也被囚禁在自己设定的规范和要求里
这是典型的压迫者形象:双臂交叉在胸前,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眉头紧锁,抬起眼从镜框上边看人;一开口就是批评指责,带着不容置疑、轻蔑甚至是愤怒的口吻。
在这些看似不可动摇的权威表现下,压迫者的内心往往伴着这样的独白:可能在别人眼里我是个恶人,不过我并非苛求挑剔,我对自己的要求一样严格,我能做到为什么他们就做不到?我怎么觉得自己是公司里唯一有责任感的人?
沟通分析专家克里斯蒂勒培蒂克林认为,压迫者大多数从孩童时期起就积累了很多的挫折和创伤,他们丧失了对人的基本信任,习惯把一切责任推给别人,并容易采取偏执和愤怒的方式,通过贬低他人来弥补自己的不幸。
这些身居高位的人在批评和惩处下属或者合作伙伴时,需要问问自己责骂他人的原因和依据,明确自己的权限,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
比如,是不是自己的要求太高,太追求完美?是不是自己因为缺乏休息而过于紧张?是不是因为家庭原因而情绪波动?是不是应该多花点时间在孩子身上?问自己问题,在自身找原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能凸显自己真正的需求,关注自己生活的选择,而不是把责任推给他人,怨恨他人。
压迫者在鞭策、教训他人的同时,往往也被囚禁在自己设定的规范和要求里。所以,如果你是职场上的狼,建议你采取放松疗法,不吹毛求疵,一切顺其自然,让身体的感觉和生活的快乐和谐统一起来。
狗:拯救者
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漠视他人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拯救者喜欢关心照顾人,喜欢操心,控制不住地想要帮人一把,干涉别人的决定。他那种想要帮助别人的热情,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是在漠视他人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拯救者的潜台词往往是我必须帮助他,他现在肯定焦头烂额,手足无措。
要摆脱不适当的救助陷阱,在提供帮助之前必须明确合理帮助的5个条件:受害者在语言上明确表示需要帮助;设定所能提供的帮助内容和时限(在之前,我能为你做的是);明确补偿条件(我帮你去......,你替我),以便使被帮助的一方不会有欠你人情的感觉;提供帮助时不可越俎代庖,替当事人完成一切,应该留给被帮助者个人参与和努力的空间;最后,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要保证帮助的目的是为了让受害者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羊:受害者
反复担当受害羊角色的人往往从小十分依赖他人,不断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
他们顺从恭敬,没完没了地嘀咕抱怨,内心抱着悲观的想法:发牢骚有什么用,别人的职位都比我高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经常处于劣势、低人一等,对于同事和上司的傲慢和侵略行为更多的是羡慕和欣赏(我怎么就做不到?他们能力真强!),或者有种想得到同事或上司同情和帮助的倾向,那我们就陷在了受害羊的角色里。
怎样才能避免成为人人欺负的对象?看清三角关系中各自的需求和心理,认清哪些事情让自己害怕或者超出了自己的承受力:计算机,法律,英语口语这些专业能力的缺乏,可能是导致你成为受害羊的原因。你当然需要通过个人能力的提升,改变弱势的地位。
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先确立简单的目标,比如每天早晨花10分钟浏览一下电脑里的邮件和文件,多了解公司里发生的事情,看看自己的职能和任务是否有增加。同时,要敢于向上司提出要求,而不是唉声叹气地抱怨。最重要的是总结过去。
因为反复担当受害者角色的人,往往从小十分依赖他人,经常遭受父母的虐待和指责,在学校里则可能是不受人关注的小可怜,自然而然形成自卑心理。外界的压迫常常会激活人们早年的不幸经历,受害者需要认清和接受自己的过去,摆脱消极的自我观念的束缚,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
人格的三种状态:父母我,儿童我,成人我
只要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牵涉到我们自我状态的表现。根据沟通分析理论,我们的人格模式由三部分组成:父母我,儿童我,成人我。
父母我:源于幼年从父母或父母角色的人那里承袭来的行为思考模式和感觉状态。儿童我:指重演儿时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多表现为情感性反应和有创造力的行为。成人我:则是一个人对既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进行理性分析后决策行动,即针对此时此刻所反应出的行为、想法和感受。
父母我使我们倾向于鼓励、关爱、赞许他人,其消极的一面会促使我们批评、贬低、禁止、惩罚和控制他人(压迫者的行为);或者相反,过于操心,有一种抑制不住的保护子女和帮助他人的需要,出于我这是为你好....。。的心理,常常介入别人的生活,替别人做决定(拯救者的角色)。
儿童我则多表现出自发的情绪和行为,容易感情用事、任性、自我中心,或者相反,自卑懦弱,屈从于人。当扭曲自己去顺从别人的儿童我占主导地位时,我们就会漠视自己内心的需要和欲望,感到柔弱无助、不知所措的时候,就会卑躬屈膝,去迎合别人的期待(受害者的状态)。
当父母我或者儿童我的某一负面因素占主导地位时,就会影响我们的成人我,使我们陷入压迫者拯救者受害者的三角戏剧冲突中。没有人能避开这种戏剧三角的心理游戏,因为每个人都一身兼有三我,且三种自我状态交互存在,随时根据具体境况凸显各自功能。
狼狗羊的微妙关系
伊莎贝尔克来斯培勒,心理治疗师,沟通分析专家,法国沟通分析学校创办人之一。
《心理月刊》:人们是否有可能避开这个戏剧三角形游戏?
伊莎贝尔克来斯培勒:基本上很少有人不被卷入这种游戏。即使我们并不接纳或者不主动引发这种游戏,我们也会被环境邀请去担当其中某个角色。只有那些拥有大智慧的精神大师可以逃开,他们非常了解自身的需求和状态,并且对他人的自我状态极其敏感。
我们是不是总是局限于某一个角色状态呢?
我们往往都有一个主导的角色位置,通常是受害者或拯救者,而很少是压迫者,因为我们从很小就学习令父母满意,服从权威,为他人提供帮助。一般成为压迫者的人都是那些总是感觉被攻击、被侵犯、被挑衅的人,他们通过压迫别人来保护自我。
但是,这个三角关系微妙的戏剧性就在于:我们会从一个角色跳到另一个角色。比如,拯救者会因为疲于帮助受害者而变成压迫者,受害者也会因为觉得亏欠拯救者而变成压迫者。
如何才能从这种游戏中走出来呢?
首先得认清自己的状态。一旦你觉察到别人传递的信息中有隐藏的动机,就需要通过提问题来解密:你到底想说什么?你到底希望我做什么?如果你经常卷入某一角色,感觉被困扰,就有必要向心理专家求助。
只有治疗师才能帮助你了解自己的潜能,解密表面和隐藏的信息。停止这类游戏需要个人努力发掘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掌控和发挥自我状态的积极因素。
有很多女生给老师留言问:分手之后还能做朋友吗?我问了一下她们现在的分手状态是怎么样的:
有的是联系方式都被拉黑删除了,连朋友都做不出了,现在想尽各种办法取得联系,对方就是不愿意加回她,闹得厉害一点的就,直接去他的家里,工作的地方堵他,让大家都很难做,对方问她想干什么,她说想复合,最后对方服软妥协了,愿意给她一个机会,但是要以朋友的名义,不过现在基本都是保持沉默。
有的如愿以偿跟对方保持了朋友关系,但是对方也不主动跟她联系,每次自己主动得到的全是敷衍的回复,鼓起勇气尝试了好几次,都无疾而终都快感觉自己快坚持不下去了,该怎么办?
挽回对方,借用朋友关系,的确是一个不错的点和突破口,我们在过往的文章里也有说过如何和对方做朋友的技巧,这样很方便在对方的世界里刷存在感,不用太过担心自己会被遗忘了。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作为挽回的主动方啊,朋友只是你挽回的一个掩饰幌子,如果对方太过慢热或者激进,基本不会有实际效果的。
学会用第三视角来看待分手
分手后,很多人都是抓着凭什么这样不放,而不是想为什么会这样,然后把对方仅存对你的一点好感都败光了,想得到的结果反而没有得到,还失去原本的优势
不会运用第三视角看待分手事实的女生,往往会沉迷于自己构造的世界无法自拔,感情问题都是双面性的,分手是双方都需要共同承担起责任。
这不是说你分手的时候,就必须自我怀疑啊,而是建议鼓励大家,多去学习,站在旁观的角度去分析事情的起因,多想想为什么,就比如说:
分析对方为什么会和你分手?
分析为什么你们的感情会到今日这个地步?
分析为什么这次分手怎么突如其来?
多想为什么有助你审视自身的问题,找到矛盾的源头,还有分手的导火线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经常和学员们聊到以自我提升为前提,进行一次高姿态的操作,千万不可以跪舔对方,但是我们在以朋友关系挽回的过程中,我们会有多次的试探的行动,都是以你为主导方的,所以,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在试探的阶段,如果你提出复合,对方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回避,证明对方已经进入了适应阶段,所谓的适应阶段,意味着对方已经开始尝试放下这段感情了,所以他会在感情上对你产生排斥或回避心理。
对方刚进入到舒适区的时候,你们的关系需要进行一个升级进价,比如说有3个阶段:最熟悉的陌生人、普通朋友、好朋友、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成功打断对方的适应期。
1、熟悉的陌生人
在这个阶段,你寻求对方的帮助,只要力所能及的范围,对方也会答应,但是仅限于此。
2、普通朋友
双方会进行少量的互动,最大的进步,就是会在情感上有一点交流。但是太频繁的交流,对方有时候也会回避,这是防备心理的潜意识反应。
3、好朋友
会主动向你寻求帮助,并且跟你产生互动,比如有高兴或者难过的事情,会向你倾诉,很明显的暴露了自己的情感需求。
这三个关系链的递进,根本目的是为了架起桥梁,给对方更多的缓冲时间。慢工出细活,所以,利用朋友的身份,还可以帮助增加后期感情的粘性。
那么如果你进入到好朋友的阶段,那么该怎么变成恋人呢?
1、时刻关注对方的需求
你要挽回对方,必须站在主动的位置,寻找对方的需求点,当然不是叫你去跪舔对方,而是有底线的改变付出。找到突破口,让对方重建对你的印象,让他去接纳重新改变的你。
2、引导对方为你投资
引导对方投资你,要懂得展示自己的优势,让对方看到你的自我价值,当然你不要把这个当成是什么买卖交易啊,这是一种感情上的交流,只有看到付出的行动,你才能认清对方的真实心意。
不要以朋友的身份默默爱对方
文章原标题《不是你爱的辛苦,而是太有心机了》
关于程凯的故事,我是从表弟那里零星听来的。
表弟年初去墨尔本留学,人生地不熟,程凯是他舍友,早他几个月在那学习语言课程。人很热心,也善于交集,表弟跟着他也算正式进入当地留学生圈子,从此,澳洲求学之路也不再孤单了。国人在外面其实还是很抱团,不管你从哪个地方来,大家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中国人。
程凯也算一个积极向上的有为青年,会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做些兼职,类似于开车送报纸的那种。上周末,他开车去郊区,不巧车半路抛锚,澳洲那地虽然我们没去过,但都知道他们地广人稀,在郊区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都不见半个人影的,报纸才送了一半,即使打汽车维修电话,也需要等很久。无奈,他只好坐在路边想着碰碰运气,看有没有熟悉地形的当地人,拉他一把,只要把车拖到最近的维修店就可以。
果然吉人自有天相,程凯刚掏出手机准备拍拍大美澳洲的风景时,他的车边停了一辆小大众,车窗摇下一个长发披肩的大眼睛女孩用流利的英语问他需不需要帮助?程凯一激动,忘记自己不是在中国,张口就说:“能麻烦你帮我把车拖到最近修理部吗?”女孩听他这么说显然愣了几秒,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张口说成了汉语,连忙摆手用英语向女孩解释。不想,女孩突然笑起来,说自己也是中国人,很愿意帮助他,刚好她知道这附近有个不错且是中国人开的汽车修理部。
程凯和女孩俩人一起将拖车绳勾住两车,女孩开自己的车在前面,程凯则坐进自己车里打方向盘,以确保车的方向。
那天修完车之后,他想请女孩和修车师傅吃顿饭,但是女孩学校有事,而修车师傅也走不开便放弃了,送完报纸回学校还向表弟提起这件事,懊恼自己当时太匆忙都没来及问女孩叫什么或者联系方式什么的。
有时候,当你心里一直念念一件事的时候,连上天也会帮你。这便是执念,当然,程凯并没有动了什么非分之想,他就是想请女孩吃顿饭,答谢她的帮助。
在外读书的留学生都知道,语言课到了会进行一次分班。程凯第二阶段的语言课居然和周末碰到那个女孩分到了一个班,还真是应了那句:“世界那么大,缘分就是这么奇妙。”
以程凯的为人和交际,很快和女孩熟识并成为了好朋友,知道了女孩叫陈灵,来这边读研,他们加上表弟和同屋另一个室友四人很快组成了一个小中国帮。一起唱歌、一起客服语言障碍,愣是在上周末还跑去大洋路玩了一趟。
陈灵生日,程凯还张罗朋友办了个小party,大家一起跳舞、喝酒玩通宵,在凌晨4点多,还带陈灵去山顶看日出,那时,整个城市还在熟睡,远处零星有几处灯光,路上偶尔有一辆开着车灯的汽车驶过,他和她站在山顶上欢快的数着倒计时,微风吹起陈灵的头发和裙摆,那一刻,程凯竟感受到自己莫名的心跳加快,他不知道是酒精的原因还是这样的夜色太美,反正那一刻他的心跳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加快跳动。
谁也不知道爱情会以怎样一副面容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它来了就是来了。
程凯开始关心陈灵,超过一个朋友界限的关心。感情这种东西女孩总要比男生敏感很多,尤其是爱情初期,陈灵发现异样之后,便开始躲着他。
一时间,陈灵对他就像对待瘟疫一样的躲着,这让程凯很迷茫。也很痛苦,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什么让陈灵这样讨厌。在几个朋友劝说下,陈灵才打算找程凯好好谈谈。她告诉程凯自己在国内有男朋友,两人的感情很好,在这里完成学业后她会回国,和程凯不会有什么结果。
他们谈话结束后,程凯消沉了一周,第二周他像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依旧义无反顾的对陈灵好,而且很豁达的告诉对方想多了,其实一开始他就拿她当好朋友。
年底,陈灵要回国,程凯知道后,便开始从网上订票,结果预订晚了没抢到票,他便花高价从代售点那儿买来票,为的就是希望能和陈灵坐同一班航班回去。表弟说,程凯说他放下了,其实他知道他根本没放下,内心纠结的很,只不过换了另一种方式守护她,就是希望陈灵别有什么思想压力,而自己承受着这一切。
听完他们故事,我想起大学好友,她从高中起就喜欢一个男生,而那个男生只拿她当好朋友,甚至要好友帮他挑选追女孩的礼物,每次好友都会按照自己喜欢的去挑,可想而知,那些女孩肯定不会喜欢,也不接受,男生就会顺手一丢给她,说反正用不着了,送给你好了。而她会很开心接受,甚至在内心有点小窃喜。
记得当时很埋怨好友,喜欢就去表白,干嘛自己窝在心里多难受。
好友告诉我说,自己又何尝不是觉得自己委屈呢?其实,有过一次喝醉酒向他表白,但是当时并没有醉,神智清醒的很,那个男生应付的笑着对她说,你喝多了,我送你回去。扶她下楼的时候,她清晰的听到男生自言自语说:“还好你是醉酒胡话,不然以后朋友都没法处了,自己可是从一开始就拿她当好朋友的。”从那以后朋友便再也没提过,有时候,她觉得自己应了网上句话的:“有多少人以朋友之名默默的爱着对方,关心着对方。
”让人满满的心疼,其实就是不肯承认自己太心机,从最开始就给对方设了局,把自己营造在以朋友之名爱着对方爱的辛苦和纠结中,并不知道对方心里更是负担满满,因为最开始你拿对方做朋友是有心机的,而对方却单纯的拿出了对待朋友的百分之百的心。其实这就是欺骗。
好友和那个男生后来还是好朋友,只不过她学着用一颗百分之百对待朋友的心与他相处,多年后,好友也找到了自己的真爱,还收获了一份友情。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沿途我们会遇见很多人,爱自己的、自己爱的、讨厌自己的、自己讨厌的……而最特别的,最珍惜的就是那份以朋友之名爱着对方的那个人,碰不得,伤不得,不要以为你以朋友的身份默默爱着对方,周围人都在替你喊冤叫屈,你就是最最不幸的。其实最痛苦最不幸的是对方,至少在友情的开始阶段你欺骗了对方。
如果你真的爱那个人,你肯定不甘于像朋友去守护她,那么就勇敢一点,有缘你们会是一对幸福的恋人,没缘至少你也不后悔。爱情是简单的,相爱的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能让彼此感受到,不爱即使你费尽心机也不会得到对方的心,何苦让对方为难,让自己那么累,寻找一份简简单单的爱情,快快乐乐去生活不是很好嘛!
- END -
木子
文章来源:http://m.qg13.com/q/525374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