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让我们透视同性恋心理

在恋爱时两个人都会有很多心理活动,我们总是不愿意去沟通而是喜欢去猜测,到底对方心里都在想什么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让我们透视同性恋心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族群人数的估计

同性恋人口到底有多少呢?目前比较为专家学者所接受的说法是总人口中的4%至10%的个体或多或少在其一生中会有过同性恋行为,而真正属不可逆转的同性恋人口,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从未在人类所建立的各个不同种族的社会中超过总人口数的5%,也有学者估计,在总人口中约只有2%的男性及1%的女性是属完全的同性恋者,据此估计,台湾地区目前的同性恋人口大概在五,六十万人左右。

同性恋恐惧症

Weinberg是最早使用同性恋恐惧症(homophobia )来形容那些极度惧怕与同性恋者接触的人,不过这群为数广大的人是不太可能是谘商服务的对象,因为他们不可能将他们的恐惧及嫌厌视为一种疾病,反而是不少同性恋者会内化社会对他们的恐惧及嫌厌而发展出自我仇视的态度,而有没有辅导员本身便是同性恋恐惧症的"患者" ?Hochstein调查访问了190位在美国各教会工作的谘商员发现,百分之二十的受访者自承患有同性恋恐惧症。

同性恋与异性恋者的差异

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的差异很难被指认,他们彼此间相似之处显然要多於相异之处,最大的差异之处是前者可感受来自同性的强烈的吸引力,而後者则倾向於只被异性所吸引.此外,两个群体间较大的差异是来自家庭的支持度的相差悬殊,异性恋者所遭遇到的社交或课业退步的难题较易获得家人的了解与支持,同性恋者在相较之下则需要孤军作战.一般人认为同性恋者多长於艺术或文学,但并未有确切的证据支持此种印象,在Bonnel所做的一项研究中,倒是显示同性恋者较一般人聪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显示同性恋者的人格特质与一般人无异。

扩展阅读

同性恋心理问题揭秘


我国的同性恋,乃至世界的同性恋不在少数,那么大家对同性恋的心理问题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就这个问题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同性恋心理问题揭秘:

一、对自我认同的茫然

心理专家表示,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和困惑,是同性恋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一类。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得求助者往往要背负巨大的精神负担,这可以通过同性恋心理咨询进行改善。例如,有些求助者虽然有喜欢同性的经历,甚至有过性接触,但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还有些求助者虽然不可抑制的喜欢同性,却又坚决地自我否定。

二、治疗同性恋者的各类心理障碍

同性恋者往往不能顺利被家人和社会接受,因此内心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却找不到宣泄的通道,很容易出现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男同性恋群体中性病、艾滋病高发,因此有性病疑病症状和艾滋病疑病症状的同性恋者也不再少数。这些心理障碍症状通过同性恋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和消除。

三、、“善意第三人”的心理调适

此“善意第三人”并非民法层面上的对象,而是指一些在与同性恋者交往或处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异性,他(她)们往往是同性恋者迫于家人和社会的压力所选择的对象。当这些不知情的第三人知道自己的恋人或伴侣喜欢同性,被背叛、被利用的想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打击。同性恋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这些“善意第三人”缓解和消除由于这类问题而面临的抑郁、愤怒、烦躁、焦虑、失眠等问题。

四、同性恋爱的感情纠结

同性恋者同异性恋者一样,也会在恋爱中产生矛盾、摩擦,也会有背叛和分手,并且同性恋者间的情变更加频繁。此外还有一些同性恋者因为爱上直人而痛苦不堪。这些愤怒的、悲伤的、无望的感情,郁积久了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无疑会给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而同性恋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边缘”同性恋是同性恋吗?


我们在恋爱时都是会有心理活动的,我们总是会不断地猜想对方的想法,到底对方心里都在想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缘”同性恋是同性恋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缘”同性恋真的是同性恋吗?同性恋之中的不少人对现实中的自己及其心理状态不能接受,就慢慢地与通行的朋友建立了类似的同性恋的关系。那么,这些“边缘”同性恋真的是同性恋吗?今天就请专家为我们详细讲讲“边缘”同性恋。

28岁的刘先生几年前毕业于W市,与大学同学云(化名)恋爱三年,并已有一年多的性生活史。2年前,就在他们谈婚论嫁时,由于事业发展需要,张先生到武汉来开拓市场。在遭到女友的坚决反对之后,他俩因激烈的争吵而分手。来汉后,面对事业上的种种压力,孤独无助的他选择了网上消遣。或许是出于好奇,他拜访了“朋友”论坛,并根据网上的信息找到了“朋友”们聚会的场所。他说自己刚开始被那些“朋友”的热情及真诚所感动,后来也就成为其中一员。虽然他觉得不再孤独,有了爱的温馨体验,但是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烦恼和焦虑。每当孤独时,自己会不自觉地进入那种场所,可是随之而来的则是后悔与担心,甚至是害怕。连他自己也不明白,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怎么就成了另一个男人的爱人?

近年来类似“同性恋”故事,时有所闻。心理分析认为,虽然其表现形式酷似同性恋,但从其生理或心理的需要来看,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假性“同性恋”。这部分人群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进入青春期后,体内性的驱动和渴求爱的本能使他们躁动不安,但又因种种原因,如婚恋失败、或是性意识的觉醒、体内性欲望的强烈冲动及其随之而来的身体和心理的种种反应,使他们不得不控制这种内在的冲动和必须采取掩饰行为。但正如弗洛伊德所分析的那样:当人们越是要控制这些本我的冲动,他们的自我意识里这些冲动将会变得更为突出。但是,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身份使之还必须压抑它。于是,在压抑原始冲动而又没能得到升华时,便选择了类似同性恋的生活方式,并跨越了人们较能接受的友情形式,产生了互相拥抱、接吻、触摸乃至效仿同性恋的体交行为,以满足爱与被爱的、身体与心理的需求。

被欲望与焦虑所困惑,急欲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以摆脱感情孤独而进入同性恋的“边缘”同性恋者,由于被这种不稳定、不安全(担心艾滋病的侵扰)、不被社会所接纳的关系所困扰,往往更加痛苦。

同性心理:同性密友是不是同性恋?


在恋爱时两个人都会有很多心理活动,我们总是会不断地猜想对方的想法,到底对方心里都在想什么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同性心理:同性密友是不是同性恋?",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近期问卷调查的结果,约有四%的高中男生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而有十二%高中女生认为自己也有这种倾向。这些数据很容易令人以为我们的青少年同性恋的比率是否节节升高,而引起学校老师与家长的担忧与关注。

事实上,家长与老师不必太过担心,即使是您的子女或学生对您坦承表示他有同性恋倾向或他是同性恋者,您都不必太惊慌,马上大惊小怪地急于要改变或否认孩子有这种倾向;应该以接纳、镇定的态度来协助他们进一步确认为什么他会认为自己有同性恋倾向或是同性恋者。因为很多青少年以为或担心自己是个同性恋者,而事实上他们现在是处于「同性密友期」,对同性同侪容易产生认同感与好感,甚至比较喜欢与同性朋友交往,使青少年误以为自己是同性恋,或被同侪认定为同性恋者,而感到困扰不已,其实这不是真的同性恋。

也有一种同性恋倾向是属于“情境式的同性恋”,比如在监狱、军队、男子学校或女子学校,比较容易发生情境性的同性恋。其中大多的成因是因为缺乏异性的情境因素,让当事人没机会学习如何了解异性、如何与异性展开关系、如何与异性相处等发展任务,使其交往的对象局限在同性之间。再加上升学主义的影响,多半的老师与家长通常不鼓励青少年交男女朋友,甚至坚持反对青少年与异性交往,因此青少年与同性朋友交往比与异性朋友交往的阻力较少,导致他们的情感或亲密需求转向同性同侪身上,而误以为自己是个同性恋者。

因此,学校老师与父母在得知学生或子女具有同性恋倾向时,不要太惊慌,应该接纳与倾听青少年对自己同性恋倾向的看法、感受、认同程度与困扰,协助当事人澄清对同性与异性者的情感偏好,评估是否真的属于同性恋者,还是只是处于同性密友期或是属于情境性的同性恋,以此作为因应或协助当事人的依据。

为什么会有同性恋呢,同性恋的心理是什么


在恋爱时两个人都会有很多心理活动,我们总是会不断地猜想对方的想法,到底对方心里都在想什么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为什么会有同性恋呢,同性恋的心理是什么",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同性恋,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他们因为个人爱好、习性、生理的相吸而走到了一起,同时他们也把对方当做自己的一切。因此,对于同性恋的人来说,往往也是比较有个性的人的。

形成同性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世界着名时装设计大师范思哲死于同性恋朋友的枪下,使世人震惊之余,对同性恋这个奇特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迄今为止,判断人的性别,是以其性器官的构造型式为唯一标准的;判断一种性行为的常态或变态,是以是否以异性为对象作为标准的。由于同性恋行为违背了性行为的常态标准,所以长期以来难以被多数人理解。但是,同性恋现象仍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过去和现在,上至伟大人物、下至市井平民的社会各阶层中。

而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同性恋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国家的法律承认了同性恋,丹麦已成为全球第一个同性恋婚姻享有法律权利的国家。

所谓同性恋者,是指性兴奋指向为同一生理性别的人。而同性恋,则为同性恋者发生的生理上的性行为。美国性科学家金西通过广泛的抽样调查,把人类的性爱分为六类:异性恋35%;主导异性恋偶尔的同性恋35%;主导异性恋稍多些的同性恋20%;几乎两者相等2%;主导同性恋偶尔的异性恋2%;同性恋4%。

根据这个分析可知,人群中的4%是绝对的同性恋者,也称素质性同性恋者,他们是同性恋队伍中的“中坚分子”,在男性同性恋活动中充当“妻子”,在女性同性恋活动中充“丈夫”、尽管近年有学者指出,金西调查有哗众取宠与伪造虚假成分。其数据并不准确,但它毕竟揭示了人类性生活多样性的一个侧面。

素质性同性恋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

我国有的学者认为,许多国内外同性恋材料表明,各种背景不同的同性恋者们都强烈地感到自己身体上长着一个异性的脑袋,也就是说,同性恋者的大脑性欲求(大脑性别或心理性别)和性器官性别型式是相悖的。

同性恋者那个异性的脑袋驱使他(她)们去寻求自己心理上的异性。事情在他(她)们那里被颠倒了,即生理上的异性是他(她)们心理上的同性,而生理上的同性却是他(她)们心理上的异性。可以设想,大脑中一定存在着性神经,那么大脑性神经支配性心理,性心理支配性行为。

一个人的性神经性别型式是先天生就的,这也意味着一个人的性兴奋指向是生来就被固定了的。同性恋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体的大脑性神经结构呈异性型,即素质性男性同性恋者的大脑性神经呈女性型,而素质性女性同性恋者的大脑性神经呈男性型。

我们可以把从男性脑神经型到女性脑神经型看成一个连续流。当个体大脑性神经结构的性别和性器官的性别一致时,个体是绝对的异性恋者。一旦个体大脑性神经结构型式向导性方向变化,个体便或多或少表现出身心的异性倾向。当其变化不超过连续流的中界时,个体表现为主导异性恋偶尔的同性恋;当其变化到达中界时,个体表现为两性恋者;当其变化越过中界时,个体表现为主导同性恋偶尔的异性恋;当其变化到达连续流的终端并与异性生殖器官性别吻合时,个体便是绝对的同性恋者。

有些学者则认为,同性恋的成因在于个体染色体和内分泌指标异常;其他同性恋者的诱惑;特定时尚、思潮影响;母强父弱,家庭教育失当等等。

辨别同性恋心理的方法


在恋爱时两个人都会有很多心理活动,我们总是不愿意去沟通而是喜欢去猜测,想知道对方都在想些什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辨别同性恋心理的方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日,南京聚众淫乱案在社会上受到广泛的关注,在这起聚众淫乱中,这4名同性恋者。其中两人拥有大专学历,两人拥有研究生学历,而且都有不错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2000万男同性恋者。那么同性恋患者究竟是怎样的心理,怎么才能辨别同性恋呢?

心理学上把以同性当作满足性欲的对象叫作同性恋。同性恋发生在男性称男同性恋,发生在女性间则为女同性恋。同性恋双方除了受生理解剖限制不能性交外,其他形式的性欲活动及性接触均可发生,并渴望建立所谓的“家庭”,由于受到社会,道德,法律,风俗的干涉,很多同志都处于极度的忧虑之中,有强烈的悲伤感,甚至有自杀倾向。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同性恋受遗传,神经,生理,内分泌等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WHO在1992年就规定同性恋不属于“疾病范畴”,因此同性恋是“无罪”的,同志们毋须自责。

有一些判断标准:

1、同性恋一般在幼年时期就有些迹象,不过儿时的表现与性成熟恰恰相反,儿时愿意和异性在一起,喜欢扮演异性的角色,喜欢穿异性的服装,喜欢模仿异的动作等等,到了青春期,情况迅速发生变化,开始对同性感兴趣,对同性产生爱慕,对异性却表示厌恶或淡漠。

2、长期得不到同性长辈的关爱,或与异性长辈一同生活过久,此情况常见于单亲家庭。

3、在一个阴胜阳衰的大环境或小环境中长大

4、对异性没有“性”趣,从未有过与异性的梦交的经历

5、而对同性具有持久而强烈的好感及性欲,表现在勃起

另外,有一部分的临时的同性恋,表现在曾受到过异性的打击或伤害,想以同性恋的方式来娱乐自己或报复他人或他们本质上从未拒绝过异性的,选择性对象只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而已(有时又称之为双性恋)。他们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玩弄感情,转播疾病,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对此,同志们一定要提高警惕!

专家:心理压力或致聚众淫乱

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曹秋云表示,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同性取向的不认可,以及由于我国法律只承认一男一女之间的夫妻关系,造成同性恋人群一直处于比较隐秘的状态。

“正是由于他们的感情很难得到公众的承认,造成同性恋人群常常处于比较沉重的心理压力之中。”曹秋云说,由于处在隐蔽状态中,同性之间很难有固定的性伴侣,造成同性恋人群感情上和生理上的难以满足。她认为,聚众淫乱活动与这样的心理压力很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在曹秋云的印象中,曾经有同性取向的人求医,表示希望过上平静的生活,她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逐渐使其摆脱心理阴影。她建议如果同性恋如果有主动就医的欲望,完全可以去医院接受心理疏导,获得心理健康。

同性恋心理形成的分析


在恋爱时两个人都会有很多心理活动,我们总是不愿意去沟通而是喜欢去猜测,到底对方心里都在想什么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同性恋心理形成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那些对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称为同性恋者。同性恋有时也用来描述同性性行为,而不管参与者的性取向如何。那么同性心理是怎么产生的呢?

著名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每个人或多或少可能也有同性爱的倾向。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同性恋的由来。诗经中大部分歌颂同性的诗句,周定王"裸衣合睡";隋唐的同骑相抱,宋代的执手抚面直至明清同性之间的关系过度密切都为同性恋的存在提供典范。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多数案例中同性双方均是双性恋。究其原因,可能是古代对此并没有严格束缚,这是自古逐渐形成的风气而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病态。以汉武帝为例,他对陈阿娇和卫子夫等妃嫔可能是抱着传统观念,外戚势力以及繁衍子嗣的需要;他对卫青,霍去病可能是抱着奖赏及巩固帝位的需要。这种同性恋行为也许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同性恋或双性恋,有可能是出于外部性影响有意识的做出的行为。因此许多历史学家和人文学者也并不认为此"古风"为同性恋做法,而仅仅是超越生死的情谊。

到了现代,同性恋一词被提出,这一团体逐渐被大众关注,而现代社会同性恋比例越来越高。关于同性恋的成因,学术界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由生理因素造成的,这种同性恋称为素质性同性恋。第二种观点认为是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这种同性恋称为境域性同性。最后一种是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性倾向有双向发展的可能。同性恋的原因与异性恋的原因没有什么不同,两者同样都是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其差别只是选择对象的性别不同而已。第一种看法是以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和大脑结构来考察同性恋问题。第二种观点包括精神分析的观点和行为主义观点。前者是出于生理因素,后者则通过心理社会因素。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儿童期3~5岁是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幼儿对自己的异性生身亲长即父亲或母亲产生特殊强烈的依恋之情,特别是怀有本能的性欲渴求,同时伴随产生的是对同性生身亲长的敌对感。这就是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在此阶段,双亲对儿童的性本能既不采取过分抑制,又不采取过分刺激的合理态度,儿童就会顺利通过这一阶段。相反,如果儿童在此期间心理遭受创伤,那么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就会潜藏在意识里,并继续影响个体的心理发育,最终在性成熟后发生相似的心理异常。行为主义特别重视的是伙伴关系、偶然的机遇以及特殊的经历。一个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性恋情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引诱,就会产生同性恋的倾向。比如童年时期的性别认同错误,家庭教育中性教育被忽视,或者被拒绝,或者被歪曲(异性化教育环境),乱伦行为等这些偶然的机会或者特殊的经历会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形成同性恋。

还有的人被情感与寂寞,欲望与焦虑所困惑,急欲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来摆脱感情孤独进入同性恋,学术上称其为“边缘同性恋者”。这部分人一般以学生为主,多是由假性同性恋者过渡而来。北大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专家分析认为:有些人虽然其表现形式酷似同性恋,但从他们的生理或心理的需求看,只是一种过渡性的表性性“同性恋”。青少年学生在进入青春期后,敏感,叛逆,焦虑,同时渴望被了解。尤其是当社会风气如此开放的现在,很多人混淆了知交与情人的概念。他们在青春期感到彷徨因而选择了同性恋的生活方式,跨越了友情,出现互相拥抱、接吻、触摸,最后模仿同性恋的体交行为,来满足彼此爱与被爱的、躯体、生理、心理的需求。

社会对同性恋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也是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理念有关。同性恋者因为与法律与社会约俗相左而遭受迫害,但逐渐也被认可。正如萨特所言,存在即合理。我们应该合理的对待同性恋者,既要有感性的关怀,也要有理性的判断,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同性恋这一现象。

解读同性恋常有的心理


在恋爱时两个人都会有很多心理活动,我们总是不愿意去沟通而是喜欢去猜测,想知道对方都在想些什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读同性恋常有的心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过来人语

同性恋长成了异性恋,轻松回眸——

那段只有“她”可依靠的迷惘岁月

现年24岁的娜娜,有一个感情甚笃的男友,但在高三的关键之年,还曾因“同性恋”而离家出走。

娜娜爸爸是军官,暴躁严厉,对娜娜管教甚严,不许娜娜随意外出,有时候娜娜带同学回家,爸爸那板着的脸都能把同学吓跑,还要求成绩中下的娜娜考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但爸爸管得越严,娜娜就愈加叛逆,喜欢浓妆艳抹,四处结识社会上的朋友。

高三,娜娜被安排与留板寸头的女班长小陈同桌,她立刻被小陈男子一样有主见与个性的性格吸引,两人过往甚密。突然有一天,娜娜离家出走了,班主任找到小陈,小陈才原原本本讲了出来:娜娜向她表白,还希望与她发生性关系,她无法接受,想和娜娜绝交。娜娜一气之下走了。

四天以后,娜娜终于回家了。父母知道了实情,像变了副样子,不再要求娜娜下次模拟考考多少分,但娜娜和小陈从此也形同陌路。

上大学后,娜娜谈过几次恋爱,但都是和男生在一起。回想过去,她对记者说:“其实当年,我很傻。不过是那时高考压力大,家里又不理解,心里闷得慌,好像只有小陈一个人明白我,我就‘爱’上她了。原来我还是喜欢男人的,长大后,就明白了。”

“我曾认定自己是同性恋”

美国有一项调查,70%的女性都具有同性恋的倾向。郝乐从不怀疑这个观点,如果不是社会的舆论所致,她自言很可能成为了一名同性恋者。

“我很喜欢跟她玩,看到她跟其他女生好会吃醋,很想争回来。”郝乐已忘记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身边的女性朋友,只记得大概从小学开始就对女生有好感,她和她“女朋友”的追逐,像极了一场男女之间才会上演的游戏。

“一二年级的时候很喜欢班里的班花,有一天班主任在班会上要求唱歌献给最喜欢的人,我唱了一首古巨基的情歌给她听,后来还送了一个吻,大家都脸红了。”

见她和别的女生好会吃醋

第二个“女朋友”是参加田径队认识的女生图兰,她学习棒体育也很厉害,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招牌的梨窝浅笑,迷倒了郝乐。“无论是训练还是平常学习,我们都形影不离。”像很多男生向女生表达喜欢一样,年纪小小的她经常都会攒钱给她送礼物,博她“红颜一笑”。而这个时候,无奈出现了“程咬金”——另外一名女生经常都在她们之间挑拨离间,还起了一个“小man”的外号给郝乐,讽刺她流露的男性特征。久而久之,郝乐和图图渐行渐远,慢慢地分开了。

分开之后的倍感煎熬,还有“小man”的刺激,让郝乐思考着一个问题,我到底怎么啦,为什么经常想讨女生喜欢,为什么男孩子都不喜欢我呢?郝乐喜欢穿运动服、喜欢田径、经常跟一大帮男生在操场上追逐游戏,可是对橡皮筋、十字绣等女生喜欢的游戏却一点也不感冒。

和最心爱的女孩的分分合合

不久后,另一名女生蛮蛮又走进了她的生活。与蛮蛮的游戏从小学一直延续到中学,此时郝乐几乎就认定自己是同性恋,然而却仿如陷入“单相思”,一直没确定什么关系。“无论年岁怎么久远,她一直在我心里面不会抹去。”郝乐说。

蛮蛮长得很高,每次都是排在队伍最前被“看齐”的一位。直到有一天,郝乐当选了体育委员,老师把她安排在队伍第一位蛮蛮的旁边。“两小无猜”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在郝乐眼中,蛮蛮很聪明,每次奥数班的考试都不输给男生;蛮蛮很酷,打篮球总会抢到篮板扔给郝乐。郝乐和蛮蛮的成绩一样好,都是老师的宠儿,她更觉得蛮蛮是自己的“真命女郎”。

可是,蛮蛮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大家每次都笑话郝乐很喜欢保护她的时候。有一天,她对郝乐说,“我觉得跟你说话很拘束,因为你很像男孩子。我觉得我们这样会给大家误会的,不如不要在一起玩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郝乐的日记居然被妈妈看到。“有一次跟妈妈吵架,她说我脾气那么差怪不得蛮蛮不跟我玩了。”后来,两个小孩的妈妈商量了一下,让老师把她们安排在同桌,或许可以重归于好。俗话称破镜难圆,两小孩并没有像家长们预期一样,反而互相讽刺,在冷战中度过了小学的最后时光。

然而,缘分似乎没有在这个时候就打算收住脚步。郝乐和蛮蛮被推荐到同一所中学读书。“我们又在一起了。”郝乐说。“她和我在隔壁班,我们每天都会写一封信给对方,她会帮助我的学习,我也会帮助她的体育。”

这样一直到了初中毕业,两人都约定报考同一所学校。可是事与愿违,两人在高中的时候分开了。“然后这两年我们一直都没有主动联系对方。”郝乐说,“可是她不知道,我的周记作文上写的都是她,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会梦到她,我甚至设想了千百遍如果在街上碰到她我应该是满不在乎还是作惊喜万分状。”

我到底是不是同性恋?

多年来对同一女生的魂牵梦绕,又体会着许多异性交往独有的细腻情感,让进入青春期的郝乐烦恼万分。我到底是不是同性恋?我也会喜欢男孩子可是为什么没有男孩子追求我?上天给了我一个女性的身体可为什么又不给我女性的特质呢?

她开始寻觅到底判断同性恋的标准是什么。“我喜欢看网站上的同性恋专题,看到文中描述的情形我总是与自己有几分相似。人家说从颜色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性倾向,我也喜欢蓝色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倾向呢?”渐渐地,郝乐开始“看书得病”。

她找寻到同性恋存在的合理性。“《断背山》很感人,同性之间也存在真爱吧。”那时流行看《鲁豫有约》,变性人著名舞蹈家金星的故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道真的可以变性?可是变性之后爸爸妈妈会不会疯掉呢?我是不是要离开广州去适应新的生活呢?听说外国可以允许同性恋结婚,可是有了艾滋病可怎么办呢?这样越想越恐怖,在她脑海中又否定了同性恋。“不管怎么说,这个始终都是社会所不理解,要被唾弃的。”

交男友终于证实了我是正常的

然而,正在郝乐苦闷于自己是否同性恋的时候,高三的课业越来越紧张了。正在这个时候,坐在前排的一名男生经常邀她帮自己补习,那天她生日,男生在黑黑的楼道上点燃了心型的蜡烛,还深情地吻了她一下,他们俩确定了恋爱关系。

“尽管我的声线依然有点粗,我的行为还是有点鲁莽,但是我知道,和他在一起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种若即若离,患得患失的感觉与和女孩子一起从来都没有尝试过。这个男生改变了我,我知道自己也有温柔的一面,我感觉我的女性荷尔蒙分泌得越来越多了。”

“我可以确定我不是同性恋,我很高兴我的性取向和绝大多数人都是相同的,尽管我还保留对那些曾经喜欢过的女生的好感。”郝乐说。

同性心理解读:什么叫同性恋?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对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称为同性恋者。

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对于同性恋的定义更正为: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同性恋并不单单指的是性取向问题,很多出于好奇,被迫等原因与同性发生性关系的人并不是同性恋

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在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同性恋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不再把同性恋看作一种病态心理,这是中国大陆社会的一个进步。

同性恋形成?

1:在关于什么因素决定一个人的性取向问题上存有很多争议(特别是关于环境和基因方面的争议):究竟性取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是不可变的还是可选择的。有些人认为同性恋是一个学习行为。但也有人认为,如果同性恋是一种学习行为的话,应该可以通过让同性恋者学习异性恋者的性觉醒、性刺激和性行为来改变同性恋取向,但是这事实上是很困难的。他们声称一定有一种先天的因素使得大部分人们对异性产生性欲。这些因素也在同性恋者身上体现,只是同性恋是其中非典型的例子。

2:大多数同性恋者是天生的。在人们传统思维中,"大部分男人爱女人,所以男人应该爱女人,所以男人爱男人是不正常的"。人们约定俗成的上述观念没有任何逻辑推理可言,这是典型的"幼稚归纳推理",其本质纯粹是"感觉"而已。实际的情况是:大部分人是异性恋,少数人是同性恋。这个才是正常现象。所有人都是异性恋的所谓"正常"在有文字记载的任何时期的任何民族都没有出现过。当然,也有一些同性恋是后天逆转的,这些和家庭影响、社会风气有关。而早年的家庭影响则相当的巨大。比如在军队里,同性恋的情况间或发生。社会风气也会影响人们的性取向。在西方的古希腊和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男子注重仪容风貌的年代,那个时代,同性恋现象也最为盛行。古希腊著名人物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都是同性恋者,在他们观念中,成年男子和青年男子的爱情比男人和女人的爱情要高尚。而中国古代有周定王"裸衣合睡";春秋战国的"龙阳"、"分桃";汉哀帝的同床"断袖";魏晋的"竹林裸嬉"。许多名士的诗歌,很多皆有同性恋影子。又如隋唐的同骑相抱,宋代的执手抚面,直至明清同性之间的关系过度密切依然普遍存在。古代对此并没有严格束缚,这是自古逐渐形成的风气而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病态。况且还不一定就是同性恋。许多历史学家和人文学者也并不认为此"古风"为同性恋做法,而仅仅是超越生死的情谊。但是说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其实其影响的社会因素并不如表面上所显现的那般巨大,而是一个宽容的社会使得更多的同志走向公开而已,而保守的社会则让更多的同志选择了隐瞒。

一些宗教组织相信同性恋是一种选择,并为同性恋者提供转化疗法(conversiontherapies)来改变他们的性取向,但是这些疗法受到医学界和科学界的批评,因为它们带来的压抑感有时会导致同性恋自杀,或自卑感。美国精神学学会已经于1997年通过决议,表示从事这种疗法的医生将被认为是缺乏职业道德的。

揭秘大学同性恋的心理世界


我们在恋爱时都是会有心理活动的,我们总是会不断地猜想对方的想法,到底对方心里都在想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揭秘大学同性恋的心理世界,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现在的社会中,对于同性恋已经持默认的态度,那么您对同性恋的心理了解吗,下面小编就带您走进大学生同性恋的心理世界,让您了解他/她们的内心世界。

不久前的一天,山西某高校校园内,一对青年男女恋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和厮打。“咱们分手吧!分手后我要找个女朋友!我早就有这种想法了!”说这话的是这对恋人中的女生柴慧慧。

柴慧慧班上的120名同学中,有4对同性恋者。在这所学校,很多学生都表示看到或认识同性情侣。记者在学校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查,接触了3对大学生同性情侣,3对情侣中有4个人神情很自然地告诉记者:“我喜欢同性!”

刚进校那年,柴慧慧有一次看到两个男学生在小树林里接吻,当时也很吃惊,但慢慢地见得多了,就习以为常。柴说,在校园里,同性恋者一般不会有过分亲昵的举动,只是拉拉手或者拥抱而已,大家觉得很正常,都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

柴慧慧是2001届的大四学生。她说刚上大学的时候班里还没有同性恋,或者说还很隐蔽。大二那年出现了第一对女生,之后就有第二、第三、第四对,其中有一对是男生。

东东,男,23岁,2002届学生,网名“血月妖媚”。他毫不隐晦地对记者说:“我就是‘大学生同志’,圈里人都知道。”东东所说的“圈里人”,是他在酒吧和网络上认识的一批同性恋者。除了上课,他的业余时间一般在酒吧或网吧度过。目前东东有一个固定的男朋友,是山西运城人。

女生王娟是山西大同人,女生杨静是忻州人,两人是2001届同班同学,但不在同一宿舍住。两人肩并肩坐在记者对面,杨静比较沉默,王娟则显得很健谈,但是说话的时候会经常注意杨静的眼色。

在两人的相处中,杨静一直充当着男性角色。王娟对记者说,大一之前并不知道自己是同性恋。那年冬天的一个中午,她不想打饭,正好杨静下楼,主动要给她捎饭,买回了两袋方便面,她们就一起在宿舍煮面吃。王娟想,要是找个男朋友能像杨静这样体贴该有多好。

大二的时候,王娟丢了刚买的新手机,杨静很仗义地借给她2000元钱,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大三情人节那天,杨静买了一个MP3送给王娟,王娟特别高兴,凑到杨静脸颊上亲了一下,她们突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用王娟的话说,跟高中时候找男朋友的感觉一样。

对于将来,同性恋大学生们表现出了很大的忧虑

赵小薇是2002届的大三女生,现在和林爽相处。赵小薇说,是她主动追林爽的。追求的过程很辛苦,因为当时林爽还有男朋友。我每天给林爽买礼物,给她买饭洗衣服,甚至还和林爽的男友吵过架。

林爽给记者看了她和赵小薇相处时写下的日记,其中一篇是2003年非典时写的,当时赵小薇回了老家。林爽这样写道,“好久没有联系了,有没有想我呢?我可是天天在想你。今天又给你留言了,不知你能不能看得到。要是你能打个电话就好了,好想听听你的声音……”

相比之下赵小薇对未来比较迷惘,赵小薇说,林爽以前找过男朋友,而且林一直不反感男生,她知道林能接受找一个男朋友,但是她不行。“她迟早会离开我的。”

对于将来,同性恋大学生们表现出了很大的忧虑

。林某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本想找点话题,后来竟然谈到了婚姻,我以前在村子里玩的几个好友也都已经有了对象,或者订婚了。至于我与她的将来,我真的不敢讲,好悲哀的一生啊!”

不仅仅是林某某,记者前后采访了3对同性情侣,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表示出对未来和婚姻的担心。

赵小薇说,她想将来做变性手术,然后跟林爽出国结婚,又觉得不现实,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现在在校园里还好,想一想毕业后就要面对未知的社会,真不知道别人会怎么看自己。

很多大学生同性恋者不敢告诉父母自己是同性恋。

6个女生里,只有两名学生的家长知道孩子是同性恋,其余人都表示以后不会对家长说明,怕父母接受不了。

在东东看来,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跟父母坦白。“总有一天要面对,你越是胆怯,别人越不会鼓励你。”

大部分同学不排斥同性恋者,有些心里会觉得疙疙瘩瘩,担心染病

在这所高校里,同性恋大学生没有一个固定的讨论平台,并且相互之间缺少交流。杨静说,她刚刚开始跟同性谈恋爱的时候,以为自己心里有病,但是不知道该跟谁说。周围的舍友平时虽然都没有表示过什么,但有时候自己总会想她们是不是会在背后议论。

学校里没有地方交流,东东选择了网络。东东介绍记者加入了他们一个拥有120个“同志”的QQ群,全部是男性同性恋者。

2005年12月11日凌晨1时,记者在群聊里与他们进行了交流,看到他们往往开门见山询问对方身高年龄职业,然后就直截了当要求见面。

同性恋特别是男性同性恋,是传播疾病的特种人群之一。东东是学医的,他前两天联系好了一个“同志”们常去的酒吧,很想在以后的日子里,到这些场所给大家讲授一些同性健康知识。

大部分学生对周围的同性恋是不排斥的。王娟的舍友小张说,王娟和杨静人缘都很好,我们都很喜欢跟她们相处,即使她俩当众做出一些亲昵的举动,大家也习以为常。

另一位舍友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同性之爱自古以来从有人类开始就存在,她们跟我们如果说非要找出什么不同的话,那也只是性取向的不同而已。虽然她不会去爱同性,但她觉得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他没有妨碍别人,没有伤害别人。

杨静的舍友小王说,她们知道杨是同性恋之后,还是跟以前一样和睦相处。

但另一位舍友小李说,她不能接受同性恋,一想到她们同性之间接吻心里就会觉得很不舒服。同性恋会带来一些传染病,而且很难被周围的人接受,父母培养我们不容易,我们怎么能这样伤他们的心。

还有一些老师和辅导员明确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如果班上有这样的同学,最好交给学校或者心理辅导老师处理。

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记者随机采访了这所高校的十几位大学生家长。所有家长都表示,以前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家长孙女士说:“我的孩子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一定会耐心地说服他,从各方面教育他。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我也尽到当母亲的义务了,只能顺其自然。”

面对这种假设,大部分家长比较理智,都表示一定有能力和耐心转变自己的孩子,但谈到具体教育方案,家长们都说还没有想好。也有个别家长明确表示无法接受这种情况。家长杨先生说,“如果我的女儿是同性恋,我非打死她不可,这种孩子,不要也罢!”

另一位家长说:“就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家庭来说,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大人从情感上一开始肯定是无法接受的。我儿子是独生子,我会从生理上和传宗接代的角度给他讲道理,会给他制造和异性相处的机会。孩子应该可以转变过来。”

揭秘:同性恋心理咨询内幕


同性恋族群相对于主流社会来说,一直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边缘群体。迫于社会压力,他们只能压抑起性向隐藏在普通人群中生活。和喜欢异性的人一样,同性恋者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精神健康网特摘录一些同性恋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以飨网友。

1、对自我认同的茫然

心理专家表示,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和困惑,是同性恋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一类。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得求助者往往要背负巨大的精神负担,这可以通过同性恋心理咨询进行改善。

例如,有些求助者虽然有喜欢同性的经历,甚至有过性接触,但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还有些求助者虽然不可抑制的喜欢同性,却又坚决地自我否定。

2、同性恋爱的感情纠结

同性恋者同异性恋者一样,也会在恋爱中产生矛盾、摩擦,也会有背叛和分手,并且同性恋者间的情变更加频繁。此外还有一些同性恋者因为爱上直人而痛苦不堪。

这些愤怒的、悲伤的、无望的感情,郁积久了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无疑会给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而同性恋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3、治疗同性恋者的各类心理障碍

同性恋者往往不能顺利被家人和社会接受,因此内心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却找不到宣泄的通道,很容易出现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等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男同性恋群体中性病、艾滋病高发,因此有性病疑病症状和艾滋病疑病症状的同性恋者也不再少数。这些心理障碍症状通过同性恋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和消除。

4、“善意第三人”的心理调适

此“善意第三人”并非民法层面上的对象,而是指一些在与同性恋者交往或处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异性,他(她)们往往是同性恋者迫于家人和社会的压力所选择的对象。

当这些不知情的第三人知道自己的恋人或伴侣喜欢同性,被背叛、被利用的想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打击。同性恋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这些“善意第三人”缓解和消除由于这类问题而面临的抑郁、愤怒、烦躁、焦虑、失眠等问题。

文章来源:http://m.qg13.com/q/515881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