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失恋分手的姑娘,谈了几年恋爱,原本打算结婚,但却觉得自己的男友,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太不成熟,就像是个孩子。
姑娘在苦苦还着房贷,男人却不晓得伸把手。姑娘喜欢浪漫文艺,男人却只顾着玩游戏。姑娘想要一个盛大的求婚仪式,男人却不闻不问。
所以她断然的分手了。
应该分么?或许。
但我研究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完全相信倾诉者的话。后来再去了解,发现这男生对姑娘极好,各种听话,各种暖男,天天腻在一起,各种接送,只要姑娘开口,什么都给买。
那为什么没有给姑娘还房贷和求婚呢?因为姑娘没开口。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男人,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他们的人生,要么在玩,要么在学。你想正经嫁一个男人,就不会有被别人教好和培养好的。
能教好一个男人的,永远是爱他,以及他爱的女人。
当徐璐去探乔任梁班的时候,当时我说,肯定完蛋了。因为在男人工作时间给的任何惊喜,都可能会被当做惊吓。
男人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女人把心思放在感情上。所以女人觉得惊喜是好的,而大部分男人都只会觉得惊喜是浪费时间。
这不是男人们不够爱,而是他们没明白爱情和工作之间谁更重要,也没有搞懂爱人和事业之间该如何安排。
在节目里,我说,每个男人都是孩子,他们都在不停的成长和学习。而男人爱你的最大表示,是他们愿意为你而学习。
所以,当你开始爱上一个男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希望他什么都会,什么都已经为你准备好了。那样的男人,往往是被另一个妻子训练过的,而不是属于你的。
唯一属于你的男人,就像是一张有性格的白纸,需要你一点点的去填满,一点点的去折叠,最后变成一颗你想要的心。
给爱情一点时间,因为爱情值得。
给爱人一点时间,因为你爱。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读后感(一):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本书将季羡林先生经历过的烦恼、欢乐,对人生和社会的思索等呈现给读者,希望借大师90余年的人生智慧,让读者体悟人生的真谛,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以更加真实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或者在生活的忧思中得到一丝慰藉。淡定从容,潇洒度世,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遇到挫折磨难是自然规律,谁也违抗不得。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读后感(二):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
糊涂不是不是不理世事,而且让我们学会放过他人也放过自己,学会什么事情可以糊涂,什么事情不可以糊涂的处事原则。季先生奉行的“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反映的人生智慧便是“糊涂”和“潇洒”。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得真实,活得明白,活得潇洒。人世间的种种明白了、透彻了就不会再痛苦,人可以装糊涂,但不可真糊涂,真糊涂是一种悲哀!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读后感(三):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心要乐观,人要糊涂人生不可能一直走平路,糊涂一点,是面对人生磨难的自愈力。它不是懦弱,而是真正的大智慧,是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忘我、道家的无为。不完满才是人生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完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得真实。太明白是痛苦,但真糊涂是悲哀;潇洒不是装样子,而是真实、自在!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读后感(四):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人生不可能一直走平路,糊涂一点,是面对人生磨难的自愈力。它不是懦弱,而是真正的大智慧,是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忘我、道家的无为。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遇到挫折磨难是自然规律,谁也违抗不得。不用太操心,操心也无用。
季羡林先生是个性情中人,他奉行“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反映的人生智慧的生老病死、酸甜苦辣,我们生命中要经历的人生迷思,季羡林先生也同样经历过。让读者体悟人生的真谛,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以更加真实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或者在生活的忧思中得到一丝慰藉。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读后感(五):《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生活用那么累,
是季羡林老先生教会了我如何才能变得快乐,潇洒!
书中处处都是作者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
成人后社会通过存折让成长,
而季羡林先生的这本书通过文字让我们成长。
糊涂不是不是不理世事,
而且让我们学会放过他人也放过自己,
学会什么事情可以糊涂,
什么事情不可以糊涂的处事原则。
不要再为那些不值得的事情纠结了,
不要再为那些解决不了的事情烦恼了
现在的人,都喜欢讲究仪式感。因为这样做,让人有笃定的幸福和笃定的温暖。就像《小王子》中的狐狸所说,你不要随时降临,这样,我的心可能没准备好。你可以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来。就像《大话西游》中的紫霞仙子,夕阳落山的时候,我什么也不做,只看天边的紫霞。
可是和完全缺乏浪漫的人一起,几乎从不讲仪式感。生日的时候,大家一起聚聚,唱唱生日歌,喝喝小酒,很温馨的吧,可是有人却说,何必年年如此?
再比如大老远的我回来了,他们一个出去跟朋友吃饭,一个出去吃喜宴。我一个人在家吃他中午从食堂打回来的饭菜。
或许生活真的需要仪式感,不管怎样,即使是表演,也要表演得入戏,绝不能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
父母都在的时候,不管如何,一家团聚的日子,一定是都要到场的,不会因为朋友之约,或者单位之约,而让家人之约落空。现在每次回老家,不管私下有多少矛盾,兄弟姐妹轮流做庄,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餐饭。即使什么也不为,坐在一起,彼此见一面,就是暖暖的亲情。
或许有仪式感,人们才会有自己的角色感。父亲过生日,大家给他戴上生日王冠,给他祝寿磕头,让他发红包。虽然有点滑稽,但是架不住他老人家高兴啊,他高兴,我们就跟着胡闹呗。
每次过年回家,哪也不去,就守着老人家,陪陪他们吧,陪一天少一天。常在家的弟弟、弟妹去了结经年积攒的人情债。远归的人反倒清闲,陪着爹娘守着家。难得的安静,其实喜欢没有人关注。父亲做着他自己的事,需要的时候,随时有人在旁边侍候着。我们看书、看电视、家里到处走走。但耳朵支楞着听父亲的动静,随时过去问候,或者和父亲聊聊天。削个水果过去,问一句喝不喝水?
这是回家过年的多种仪式之一。好像一年到头都是这样过着,安静、简单、无所事事。其实却是父亲给我们的清闲时光。
除夕的中午,父亲请墙上的母亲回来过年。这也是一种怀念的仪式。一边点香,一边默念:母亲,你可曾在我们的头顶,一如以往谨慎审视我们的一言一行?
在我家时,我陪着我的家人,聊天说话。在你家时,你陪你的家人。你给你的家人发你的红包,我给我的家人发我的红包。这有点奇怪,像变了味的仪式。
好吧,对生活有时需要保持沉默。
文章来源:http://m.qg13.com/q/538637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