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教育行走”的意义何在?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真正看得透情感,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行走”的意义何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鲜花与掌声绕不过一颗自我探寻的心,行走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1990年开始踏上工作岗位至今,我的职业生涯可谓一帆风顺,人生也没经历什么大起大落,似乎就这样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如果说真要经历什么,倒是自己走上行政岗位后,多有不适,常怀焦虑。

回想过去,1998年的一次赛课经历是个重要关节点。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区级赛课,一个人骑着车没有压力地去另一所学校,对着陌生的评委借班上了一节音乐课。结束后,我准备独自回校,在校门口遇到了当时的一位评委老师,他问我:你是哪所学校的?我如实介绍。他一听,皱了一下眉,自言自语道:“我怎么不知道有你这样一位老师呢?”随后因为各自要返程,就匆匆告别。

我从那位评委老师的问询中感觉到:我的课,还不错,让他感到很意外。后来我才知道,他是苏州市的音乐教研员。这次比赛,我获得了第一名,并代表全区参加了市级比赛。可以说,后来逐渐建立起来的教学自信,都跟这次比赛有关。

一直到2005年,我的课堂教学始终处于一个“上升期”。但随后,我就发现:我对一些所谓的学科比赛和评比失去了热情与兴致,每次赛课,必瘦无疑,也就是,开课赛课对我也是一种折磨。我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课堂。我发现,我的课堂除了受到一些孩子喜欢,也的确迎合了一些专家的口味,也就在那之后,我开始走上行政岗位,但我很快发现那并非是我所希望的,我怀疑自己先前的一些判断与思考可能错了。我又一次迷失在自我发展的路上,我不知道我往哪里走,也不知道怎么拯救自己。

在回望与总结自己教育生活的同时,我不得不面对我的内心作认真审思:我到底要过怎样的教育生活?这也意味着:面对自我困惑与乏力,不仅要从自身出发,更要往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挖掘,去探寻自己的出路。

2007年开始在网络漫游,穿马甲独行;2008年接触生命化教育,开始思考与记录;2009年,认识了张文质老师;2009年之后,阅读大量生命化教育书籍。这样的开始,也冥冥之中注定了后来的教育行走。

各种努力与平衡后,我逐渐意识到我可以从两个层面做自我实践:构建自己的生命化课堂;组建学校读书社。两个层面实际上意味着两条路,一条是自身的,将自己带出泥潭;一条是团队的,与伙伴走向开阔处。这两件事,都非易事,但我却比以前更有勇气与信心。

(2)在庸常的日子里做耐心的事,在行走与思考中寻求精神的明亮与独特。

现实的教育生活,“比书里撰写的还要荒诞”,这话不为过。

一次,和好友微信交流。我跟她说,这几年,自己过得特别干净。人至中年,性格里那种特别清洁、特别纯粹的东西日渐显现出来,如果现实中没有遇到精神契合度特别高的人,也再不会勉强自己了。我与团队之间,常常有“它不属于我,但我属于它”的一厢情愿,这样的状态,让我整个人非常安静,精神清洁度比较高。

比如,我一个人时常琢磨课堂,我会非常努力地上课。虽然我的教室非常“简陋”,但我对自身的要求一点也不低,我希望我的孩子在课堂欢乐、多笑,有明媚的笑容。我希望我的孩子在我的课堂上,生命状态舒展,惬意,有自我陶醉与自我娱乐的快意。我希望他们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对美有一定的理解与鉴赏。

再比如,我几乎是一个人做着学校的一份校刊《雅园》,一张张图片的甄别、选择,一篇篇文章的阅读、筛选,一页页文字的斟酌、审核……排版沟通、样稿查阅、最终定稿,一个人也可以是一条流水线。很多时候,一个人在文字里默不作声,思前想后,也有拿捏不定,但终有柳暗花明,希望不负那些努力写字的人,也希望给阅读者带来新的体验。M.qg13.Com

但日子终究是日子,它会重复到机械、相似到麻木,甚至偶尔找不到继续的动力。在聚会上乏味过,在办公室沉默过,我很多时间更愿意躲在我安静的书房里,想我的事,做我的事,发我的呆。我这样说的时候,其实真没有一点贬损我周围朋友的意思,只是,我总觉得,过腻的日子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所以我要出去透气、寻找新的味道。所以,我需要“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需要呼吸一下外面新鲜的空气,认识新的朋友,分享新的观点。我想:没有孤独过的灵魂,也不适合群居。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不是没有风景,而是你的感官适应了风景,从而产生了审美疲劳。你需要在短时间内,看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像我这样,在一所学校一呆就是27年,我说没有倦怠感是不现实的。某种意义上说,行走提供给我另一种视角看教育,看人生,看世界。行走中,我们也在敏锐地捕捉志趣相投的朋友,或者精神明亮的同道者,会让自己的行走旅途更加温暖而从容。

“抱团行走,相互取暖”,其实我不太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实在太鸡汤了。但我深喜欢其中的含义,只有孤独过的人才明白两人行、三人行的内心共振所产生的火花,所催生的力量,足以安慰黑夜中孤独的那颗心。

“这个世界,一定不属于个人,一定是属于那些更会合作、更善于合作的人”,是张老师所说,“身为教师,就要勇敢地走出来,勇敢地去拥抱他人,勇敢地与人交往,勇敢地与人分享……不仅要跟同道者分享,更要跟那些不同道的人分享……这样的世界,才是美妙的。”

用刀哥的话说,唯有让自己先艳起来,才有遇的可能。那么,先让自己亮起来,先让自己生动起来吧,这一定是行走赋予我内心的一份力量。

(3)在生命“更好”的流转与传递中,感知自身生命版本不断提升的美妙。

我这样说的时候,的的确确感觉到自身生命美好是一种正念,是一种美好的传递。这个“更好”真的是具体的、流动的、递进的,它是一种每天的更新与进步,而非停留在内心的一个念头、愿望,或者只是一种空洞的回应。

行走活动中,与兰姐姐有了更多接触,也用彼此的鼓励温暖着对方。那天,她与我说起自己的整个半年的不快乐与不如意,一个人不禁泪水涟涟,真的非常糟糕的状态。一个不会表达爱的母亲,让一个内心细腻的女儿伤透了心。我试着和她慢慢沟通,慢慢缓解,希望她能从这种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做一个主动修复关系的女儿。

前两天,兰姐姐告诉我:“行走回来,觉得自己整个状态不一样了,谢谢有你。”其实我们都在给予彼此爱的鼓励,行走,给了我们全新的力量。

家庭里,我们要做一个更好、更努力的劳动者与学习者。比如这个假期,我学习多进厨房,多学手艺。假期里除了买菜做饭,我还要努力把饭菜做好吃一点,虽然有些累,但这样的劳累是充满喜悦的,身心愉悦,家人快乐。我学习煲汤,学习做菜,学习做点心,这些生活能力的提升,给家庭生活带来更多乐趣,自己内心充满温情与鼓舞。一个好母亲,就是让孩子时常回味“妈妈的味道”,所以我还得加油努力。

工作中,我们要做个更好、更努力的行动者与改善者。这个假期,我对自己未来两年有了更明晰的写作要求,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得知“张文质写作研修班”开班的消息,我和自己“搏斗”了好几天,就在昨天,鼓起勇气,成功报名。我想,这是一次极好的机会,如果放弃,真只有后悔了。另外,我会通过行动,带领学校更多青年教师一起做微型课题,一起实践于课堂,并坚持阅读与写作。不仅把这些具体的目标写入计划,也会带领大家一点一滴地去行动、去落实,让每一个人体会一步步、一天天进步的喜悦。

教育行走,一年一次,但它在我心头所产生的能量却是巨大的,无穷的。我甚至会夸张地形容,因为三天的行走,让剩余的362天变得有点不同——它引领我通向美好,让我一起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相关知识

风中行走


看节气,早已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了。可惜大西北的春天,草木萧瑟,狂风肆虐,沙尘漫天,丝毫感觉不到春的暖意。

夜里,我被风哭醒了。睁开眼,夜色寒凉,风声呜咽。不知是干枯的树枝挂住了风的衣衫,还是空中的电线缠住了风的乱发,亦或是日益高大拥挤的楼房挤瘦了风的身躯,反正他发了疯一样。扬起一团团沙尘愤怒地砸向玻璃窗,恶狠狠地撕扯着电线,树木被推搡得东倒西歪。一股又一股的风在各条街巷窜进窜出,不期而遇的两股风,互相撕扯着对方的衣衫和头发,气急败坏地不断指责叫嚣着。呼啸而至的风声忽大忽小,如鬼哭狼嚎般凄厉碜人。我不由裹紧被子睡去,梦中风声肆虐。

清晨,透过玻璃窗抬眼看天空灰蒙蒙一片,鼻息中的土腥味越来越浓。低头,窗台上落了一层尘土,原来风沿着自己熟悉的每一条缝隙,携尘土而入,已然反客为主了。院子里的簸箕、筛子、脸盆被风耍得团团转,丁零当啷散落各处。脚刚迈出家门,风便从不同的方向窜过来,东拉西扯一番,真可谓无孔不入。为避风,我总把自己武装得严严实实,仅露出一双眼睛看路,或者干脆背风倒行。风中走惯了,却发现这些措施都于事无补,无论你愿不愿意,从你迈步的那一刻起,其实你已经身处风中。不管是背风而行,还是迎风而上,总免不了在风中行走。在风中行走的日子,不是被风沙迷了眼,就是被风沙弄得个灰头土脸,这早已是定数,无处躲避。

马路上的塑料袋和废纸随风翻卷滚动,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忽聚忽散,全没了方向和章法。银行和商铺悬挂的横幅,让风很是好奇,他掀起放下,放下再掀起,怎么看都只是一块红布,绝不是和他从小玩到大的门帘。不过在红布上荡一荡秋千,听自己哗啦啦的歌声,也还不错。风,得意洋洋地不断旋转着身躯,奋力敲击着沿路的广告牌,撕扯着电线杆上没有贴牢的小广告,裹挟着更多帮凶,一路张牙舞爪气势汹汹地狂奔而来。天空,大地,一片混沌,散发着土腥味的浑浊空气,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呼吸道像被卡住了,感觉到了窒息般地压抑,不得不咳嗽几声清清嗓子。

狂风怒吼中,草随风倒伏,摇摆不定。人在风中只能歪着身子行走,树被不同方向的风刮歪扶正,扶正又刮歪。除了承受风的肆虐,他们能做的就是在大风过后,抖抖身上的尘土,让自己重新站直。

树欲静而风不止。树常年生活在风中,比人更能承受风的欺凌。风从树林穿过,我听到撕身裂骨的声音飘荡在树林上空。高耸修长的白杨在风中不屈地挺立着,有些小树被狂风拦腰截断,更多的白杨挺着圆润的身子在风中晃动,虽不时有树枝被大风猛然折断,但风中的白杨依然不停地向上,向上。树冠如盖的槐树分列路两旁,树梢被风揉来拧去飘忽不定,凭着手牵手的力量,他们共同抵御着风沙。沙枣树在不同方向的风中变得扭曲而古怪,弯弯曲曲的树身刻满了风霜,无论老幼,都坚韧而奇崛。最终这些经历过风雨洗礼的树,都能长得粗粗壮壮,韧性十足地挺立在大地上,任尔东南西北风,也无力再撼动他们了。

风不召即来,像熟门熟路的亲朋好友一般,隔三差五就跑来一趟。其实更像无赖一样一时半会赖着不走,躲在东家窗根下听一点闲言碎语,溜进西家后院里转悠一圈,支棱起耳朵听点私房话,然后把偷听到的只言片语和尘土细沙一起搅拌一下,立马背着手腆着肚,神色诡秘地绕着村前的白杨林转个弯,一路溜达一路诡笑,笑得白杨树浑身直起鸡皮疙瘩。到每家每户都要进去转悠一圈,丢下一两句不咸不淡不痛不痒高深莫测的话,顺便把西家茅厕的臭味卷进东家厢房,把赵家的饭菜香刮进张家的猪圈,把邻家妹妹的情书悄悄塞在刘寡妇家的菜园子里。最后想溜进村后的沙枣林,结果把自己挤成了丝丝缕缕。

说起风,我竟然从没有感受过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软。这样的风应该蕴含清雅的花香,泥土的芬芳,像妈妈温热的手,轻轻抚摸我的头顶,梳理着我的柔发。更像一支画笔,点染出大片大片的绿意,遍地金黄的油菜花,争俏斗艳的各色花朵。也像一位良师益友,循循善诱,不断理清我纠结烦乱的心绪,引领我聆听天籁的悠远与静美。

生长在腾格里沙漠边缘,风无处不在,却感受不到风的温柔多情。对沙尘暴三天两头的袭击,大西北的人每日里置身风中,也早已不足为奇了,甚至连这里的花草树木尘土石头也已习以为常了。该伸枝展叶的,不会因为风而推迟一天,该争奇斗艳的,哪怕有沙尘遮面,也会含笑迎风绽放。有风的日子,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该开业的开业,该种地的种地。人本就活在风中,只要在狂风来临之时,摆正位置,认准方向,在风中也胜似闲庭信步了。

很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和表姐在山野里放羊的时候,就遭遇了罕见的黑风暴。那天,天边忽然出现了一朵黑云,就像墨汁被猛然泼到宣纸上,一团团墨迹晕染开来,迅速扩大不断膨胀,像一个张牙舞爪的黑色巨魔。就在我们盯着那朵可怖的黑云怔忡之时,黑云忽然从天边四散开来,顷刻间天地一片昏暗。我们被浓重的黑雾笼罩起来,恍惚间似乎被恶魔囚禁在黑黑的山洞,眼前只能模模糊糊看到最近那只羊肥美的白尾巴。黑气弥漫四野,寒风凌冽飞沙走石,黑风暴整整刮了一天一夜,刚刚出土的麦苗被风沙掩埋了;即使没有被掩埋,露出地面的麦苗也被冻死了;昨天还在水渠里流淌的清水变成了泥潭,许多羊陷入泥潭无法动弹,慢慢死去;还有很多牧羊的孩子在风中不知去向。

风越刮越大,弥漫的黑色渐渐淡了些。我和表姐随着羊群,蜷伏在一个沙沟的背风处。单薄的春衣,挡不住刺骨的寒风,飞沙走石裹着雪花生硬地打在脸上,抱着双肩发抖的我们迷失了回家的方向。风中行走习惯的我们,无所畏惧。想想顺风而行其实并不是捷径,认准方向才是关键。最后我们断定,黑风暴一路向东南而去,我们的村庄在正东方向,不能随着风的方向走,那样会越走离家越远,只能半顶着风走,说不定就能找到回家的路了。就这样,我们顶风冒雪一路向东。虽然路途中也有迷惑,甚至路过邻村时有恶狗挡道,但是,当其他孩子还在风中摸不清方向的时候,全村的大人还满山野找我们的时候,我们自己却走回了家,那天风寒雪冷。

风说来就来,说走就走,风声伴着日子前行。大西北的风虽然凌厉,有时也能让人迷失了方向,但是却不能阻止四季的轮回。几场沙尘暴过后,大地回暖,春意萌动。当风声落定,依然是尘归尘,土归土。有人群的地方,风便无处不在,当风起时,请认准方向继续前行,莫让精彩的日子随风飘零。

行走的像秋天


行走的定义特别宽广,对于乐于行走的人来说,四处走动是一件快意的事情,无论季节还是天气,约束的因素没有那么多,想来只是一时兴起,人就有可能背起行囊离开。

行走人的神色,装扮总是有异于常人,书面化的语言修辞中常用行者一词去形容脚步遥远的人。这到底说明了爱走动人的性格特色,无论走动距离,不畏旅途遥远,无惧无畏。因为性格上写明的这些特点,所以几乎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看到他们欢笑不羁的影子。

秋天是一个用来四处走动,游历江湖的大好季节,唐时的边塞诗风,写秋天活动即景的句子就有很多,大多数的例子是一个人一匹马。人必须是有些文邹,最好带点惆怅情绪,这样再加上一匹老马,诗词意境浑然天成,说到底,那个骑马的人也只是个单调的记录者而已。

但这中间肯定也是有出类拔萃之人的,喜欢或者不喜欢秋的氛围都没有关系,关键是他们心里装着句子,以至于无论自身处境有多迷茫无助,对于出路和来路的信心,他们一直都是满腹于心。诗人贾岛正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推敲之人,他轻笑着,思索着,一遍又一遍,最终拿捏出了诗词句子的点睛之笔。同样,他只是看了几眼长安城下的落叶之势,在渭水边席席而下,就描蓦出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美妙意境。

还好古人的行走距离和范围不是特别集中在一个时间段,不然,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诗词歌赋数量将出乎意料之外的多。季节给予人的灵感素材是个玄乎的东西,看透的文人会说妙不可言,因为在他们眼里,四季分明的一年所有时间,都有可能为此诞生出诗句来。只有行走,让素材如雪球般翻滚,曼妙的句子朗朗上口,自然而成,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妙手偶得的效果。

如今,秋天和诗词都变得浅薄了,变得特别流于形式,似乎纸上的句子在变少,而脚底下的冲动在增多。人在这个时候的所谓行走只是单纯意义上的走动,没有被赋予思索的境界,看到有很多人走过了千山万水,收获的却是满满的疲倦。

秋天较之行走的另一个层面,应该是充满智慧,充满行走趣味的,我看到的很多旅行游人便是得益于此层境界。有爱好旅行的驴友,用无畏的单人单车,挑战万水千山,一路高歌前进,一路杯水践行。他们欢喜的不是自己征服了又一条崎岖路途,而是在生命的行程里又多了一页厚厚的文字和心情记录。

一些驴友在出行的过程中乐于将行程编成收获手册,在他们眼里,但凡是出走的距离,哪怕是很短的路程,也算是一场身心旅途。沿途景色招致,江湖角色繁多,每一位旅行路上的行者,是他人的过客,也是归人。

大概是因为从旅途中收获的总比书本上来的多,所以多读诗书之人,也更愿意多走天下之路,收获手册本身就是一本在不断阅读的书。在我见到的那些旅途的风景里,博文强识的人居多,都是一幅书生意气的样子,见着一些人文景致,都能讲述出断续的所以然来。爽朗豪迈是少数经常旅行之人的特点,反而是他们,身经百战,对遥远的历史遗迹保持沉静。

我见过印象较深的场景是,一群几百人的沙漠驴友,在荒凉的炽热沙地中看到了倒戈的胡杨树和腐败的牛羊尸骨,直觉告诉我们,这儿曾经是一派祥和的地方。因为一些原因,曾经最热闹的土地变作了沙场,秋风起兮,斜阳晚照,清凉的感觉让人沉默。其实弥留的历史也是沉默的。

都说秋天适合旅游行走,是因为秋的凉意让人舒筋展背,清凉叫人舒心,行走自然马不停蹄。那些总说行程如斯,不舍昼夜的人,也是行动起来最畅快的人,走到哪里,都不会停歇,停歇是件浪费生命的事情。

在偶尔的文字里,我也会将自己塑造成一位喜好行走的人,不受多少约束,说走就走,说留便留。无论季节如何变迁,爱好行走的心情不会变,在秋高气爽的天里,行走会显得特别有意思,特别有盼头。因为行走的我,有许多志同道合之人相伴,生命精彩,行走不停。

我在想,一群人的江湖之所以有味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多了相互扶助的心情照应。江湖的斑斓色彩,因人的品位差异而定,每个人都有一段与众不同的江湖,行走的有多远,江湖就有多深沉。在最深的江湖里,我们每个人也都是闪闪而过的星辰。

8月31日,城市立秋之后,秋天的光景在缤纷的河道和乡野里表现的特别明显。一面是归家的水田野鸭,一面是万顷的夕照芦花,城市就在这两者之间相映成画,有爱好写生的年轻人,驻足凝望,用简单的纸笔,将美妙的风景定格。经典的秋韵和经典的画风,让路过的游人赞不绝口。

城市的远景街道上,有一群匆忙的行者,他们身披着浓郁的运动装,骑在山地车上,彼此间闹腾的呼喊将城市激情的性格唤起。伴随着山地自行车队的风一样身影,每个留恋于晚景中的路人都在感叹,年少行者不觉愁啊!

我也是在立秋之后的天里从城市的一个地方离开的,山高水长的路途让我遗忘了出路。aky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给了我几句逆耳的忠告:在逆旅之中,进退常常身不由己,没有人能全身而退,智者的处理方式常是沉静而一。

我没有在秋高气爽的天气里见到那个给我指导的aky大师,反而是这样的天气让我心生顿悟。秋天于城市于乡野于天地间的潇洒模样,常是宏大且弥足珍贵的,芸芸众生在他面前的百态样子,即是沉静的渺小,所以秋天的清凉雅致总是极致。

直到某一天,我也看透了秋天的炎凉风霜,行走沧桑,发觉出了秋的落魄寂寞,找到了行走的一字衣铂,我也明了:大概那才是属于这个季节的真实样子,惹人欢快的样子,叫人怜悯的样子,因为一些像风一样自由的点滴行走的痕迹,才观望到了秋天。

好的教育


记得有一次在陪孩子吃晚饭的时候,孩子深情的睁大眼睛告诉我说:妈妈,你知道吗?我最幸福的时候就是有妈妈、爸爸的陪伴,一家人在一块其乐融融。爸妈不在家的时候,家就不是家,房子也只是房子,空空荡荡,冷冷清清。只有一家人在一块了。房子才是家,房子里的东西贵重、多少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有爸爸妈妈......我听了后心里酸酸的。

其实,父母带给孩子的最大伤害,不是房子不够大,没有车,有没有的丰厚的物质生活,而是没有你的呵护,你的和不信任,以及父母的怨声载道,无休止的争吵。让孩子没有自信心,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到底我们想留给孩子什么呢?父母拼命挣钱,给孩子买房,创造好的条件,却不知道孩子要的是心房,注重建立社交关系,可是却忽略了最应该建立的亲子关系,孩子的内心是孤独的,没有倾诉的地方。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爱,不是送她去什么贵族学校,训练什么技能,有什么丰富的物质基础。对母亲而言,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爱孩子,爱家,各尽所能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氛围,让孩子的身心能健康的成长,去走好每一步,对自己的人生才能更加热爱。

文章来源:http://m.qg13.com/q/535084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