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总是会有很多的文章去描述情感,而每个人对情感的看法的都是不一样的,最全的情感美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生命如风。

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叹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痕迹。而我却跋山涉水,在历史里淘金沙砂,寻找它的真谛:

阳光明媚的春天,我追寻那灼灼其华的桃花;

赤日炎炎的夏天,我追寻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硕果累累的秋天,我追寻那犹傲霜枝的金菊;

寒风凛冽的冬天,我追寻独傲霜雪、犹有暗香的雪梅。

也许,生命本是一场追求,成长的足迹浸没了追寻的汗水。

儿时,爸妈在田间劳作,我与奶奶相随饷田去,总希望夜幕的降临,我和全家人一起坐在院中,一起轻罗小扇扑流萤,一起坐看牛郎织女星。

渐渐地步入学堂,我不再局限于自然的满足,而是悄悄走进文人的心灵。我追寻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我渴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悠闲;我寻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友谊。

如今六月来临,追寻的脚步愈加急促,追寻的心声更加强烈。曾经失意过,但不曾放弃过努力,如今又坐在这久违的沙场上,思绪在驰骋,心儿在飞扬,高中的大门似乎已在敞开。

成长与追求是一棵树上的并蒂果,谁也分不开谁,如果分开只会两败俱伤。

我们追寻一朵丁香,想出豆蔻年华;我们追寻一泓清泉,润出天街绿意;我们追寻满园春色,然后从中撷取那一枝红杏,放在心头,感悟人生。

成长是一支沙漏,分缓急轻重,追寻与成长平分秋色。

在成长的石碑上我们镌刻:

铭记追求!

小编推荐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学校有个女孩,金色的头发,来自德克萨斯州。我们常常一个饭桌上吃饭。虽然她没选我的汉语课,也算接触比较多,比较熟悉的学生之一。

餐厅里的菜,她多数不能吃,不能吃奶酪,而且对很多东西过敏,不吃红肉,白肉只吃鱼。多数时候她的盘子里只有一些生的蔬菜,西红柿或者菜叶子,不加沙拉酱,一些水果,或者是餐厅给她单独准备的其他东西,看上去就没什么味道的样子。

每次看到她的盘子我都得尽量控制自己不要不自觉地流露出同情。一直觉得自己已经够可怜了,作为外国人在这里,餐厅里很多东西都不吃。她比我还惨。学校每天都有放学后两小时的体育训练,所以她还得定时吃一些医生专门给她开的冲剂,补充能量用的。她比较瘦,但是也很结实,手臂都有线条。

如果我是她,从小到大肯定就被特殊对待了,不要说运动,父母估计大部分时间会让我呆在家里休息。每天运动两个小时?还是算了,一周两个小时都不一定有。

我觉得这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体现。同样是女孩子,我们求静,从小父母就教导好好走路,别乱跑,没事儿最好就在家好好呆着,看书做作业都行。结果我们都想着往外走,多少人都是远离家乡,在外地工作,一年只能和家里人团聚一两次。除了求静,还求稳定,找工作父母希望我们找个铁饭碗,公务员最好,不然就教师、医生、银行、事业单位,好像除了这些其他都不叫工作似的。

而在这边的美国孩子们,从小就是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同事的孩子上小学四年级,常常因为孩子晚上有比赛,排球赛、篮球赛等等,和她督修时间相冲突,跟我互换,这样她就能去看孩子比赛了。校园里教职工家的小孩并不多,三四个,常常能看到她们周末结伴一人一辆自行车,在校园里乱窜。校医室里也常常看到学生膝盖受伤,脚踝受伤,多数是运动引起的。好了之后她们又都活蹦乱跳的了。

我们学校学生多数是本州还有附近州的孩子。有时候聊到读大学,她们也都希望离家近一些,这是最大的考虑。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本州的公立大学对州内学生有优惠,学费比较便宜。虽然学生家里多数不差钱,但是她们依然会考虑这个因素。

前一阵看了一席的一个演讲,方励的《感谢你给我机会上场》。看完之后感触很深,他已经60多岁,而十多年前和他一起玩的朋友们多数已经在家休息、静养了,他还和一群八零后九零后继续折腾。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他说:每个人惜命的方式不同,有的人选择了不断去探索,不断燃烧;有的人选择各种养生,让自己更健康、活得更久。方励的状态,除了个性,我觉得和他留学美国之后美国文化对他的影响也不无关系。

我们说到健康,更多想到的是养生、食补等等,而对美国人来说,更多的是运动。前一阵子小镇上举办了五千米的公益跑,很多人参加。我们的校园也是路线的一部分。那是一个周日,我和几个同事正在餐厅吃早午饭,然后看到小镇居民陆陆续续从外面跑过,于是我们出来给他们加油。有十多岁的学生,也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同事知道我也在跑步之后,和我说感恩节前,附近一个市也组织了五千米的活动,如果我到时候在学校,可以和她女儿一起去参加。

在菲律宾的时候,学校的主任姓吴,除了在学校担任教学工作,还在学校董事会、商会兼职,除此之外还有宗亲会、报社的工作,忙得不得了。同时也很有序,整个人特别精神。走起路来,脚底生风的感觉,至少比我这个年轻人步伐轻快得多。

记得是几年前看过一个帖子,是天津一所高校的法学教授介绍的《哈利波特》背后的西方文化,讲到了西方文化对于体育的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欧洲那几个国家的纬度都比我们北京偏北得多。所以在古代取暖设备不发达的时候,身体素质就显得特别重要,事关生存。而美国也保留了这个传统,并且不断发扬光大,看他们一年一度的MarchMadness就可见一般了。

生命有很多种活法,方励说一眼望到头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但是对很多人来说,有一份一眼望到头的稳定工作,然后把业余时间过得丰富多彩也是一种活法。一路折腾也得折腾得下去,有个良性循环才行。最后走出来让我们看到的,如果是一路折腾的,也是折腾成功了的那一部分人。网络上流传说有不少人看了这个视频就辞职了,我不大相信,至少不相信纯粹是看了这样一个视频的缘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忠于真实的自己比什么都重要,只有自己才知道怎么活更幸福。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不断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生来如何,被教育成什么样,就一直那么走下去,多问问自己,现在过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你自己想要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然后,去一步步活出自己的精彩。

生命不息,阅读不止


一、童年童话

明明到了夏天却淅淅沥沥下起了雨,下着雨的同时,阳光又倔强地刺破乌云,落下利剑般的光柱。一个人的童年,注定会有一些永不磨灭的闪光点,如那一束耀眼的光柱一般,深铭于心。

没有兄弟姐妹的童年少不了与孤独作伴,却因为有了书籍而丝毫不觉落寞。依稀记得儿时的枕边书是那种简单的插图版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每一位孩子的童年或多或少都对童话抱着美好的憧憬与期冀,当白雪公主打开我心扉的时候,天上的白云被我想成了我最喜欢吃的棉花糖;当王子吻醒沉睡的睡美人时,我抱着最漂亮的洋娃娃幻想着未来;当童话里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开放的时候,心中有颗童话的种子在悄然萌发。

童年是纯真的,当童年遇上了童话。那金碧辉煌的宫殿是我对丹麦这个国度所有的概念;童年是多彩的,当童年遇上了童话。那绚丽的霞光,那冲天的火焰,灰姑娘那一身华丽的衣着和朴素的麻布衣的鲜明对比,从那一刻起,能当一回童话里的公主是我最大的梦想;童年是殷实的,童年遇上了童话,金丝蕾的俏裙边,十二层的巨型蛋糕,青蛙变王子的华丽变身,一切都是当童年遇上童话的时候。

带着一颗好奇的童心,那时候的我还不懂这就是最初的阅读。

五岁时的梦,就是有一天能当上童话中的主角。

二、年少本就是一首活力的诗

仲夏时节,明月当空,清风徐来,夜语深邃。小学的时候,懵懵懂懂知道什么是阅读,于夜晚之时,总爱捧着《爱的教育》大声朗读,好像把它当作识字的工具一般,却不知道长大后的自己对那时的印象如此之深,那时还不懂书中流露的是父母对儿女的一片挚爱之心和殷殷期盼,是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是对祖国神圣的爱。

长大后每当自己失意的时候,母亲环抱着我,在她温暖的怀抱里我可以振作起来;父亲的手轻抚着我的后背,抚平了我所有黑暗的神经,轻颤的手掌像是诉说着一个父亲最尽力的爱,有时候脑海总会闪过书中的片段--

母爱是一本终生无法读完的巨著,母爱是一片永远飞不出的天空。

枯黄的秋叶随风摇曳,深秋飘然而立校外。月光下,父亲的影子拉得很长,硕大的风衣将瘦骨嶙峋的父亲裹了进去,我心头一阵酸楚。

原来尽管那时对书没有太多的感悟,那些书中片刻的欢声笑语,会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但那瞬间的感动和触动却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十几岁时的年少,总是在偶然的瞬间尝到阅读甜蜜的滋味,也会在某个瞬间在心头掠过一丝悸动,那或许是书籍于我最初的启蒙吧。

懵懂的年纪,总是在无数次的翻阅中渐渐构建对未来的臆想--

未来的我也可以写出很好的文章,此刻还没有。

未来的我也想成为一位作家,此刻还不可能。

未来的我会更热爱阅读,此刻并不知。

但是那时的我却宁愿相信此刻虚无的一切,未来,一定会有。

三、青春是一台婉转的留声机

不能把你留在身边,不是你的过错,是我的失败。在你已经爱过我的那些短暂岁月里,我或许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只是那些日子已成过去,要留也留不住。我知道爱不可以乞求,如果我能为你做一件事,便是等候。《面包树上的女人》

蜕变总是一件让人神伤的事,每一位经历着青春的少女都等候着一次蜕变,那或许的初恋的滋味,是挫折的打击,是朋友的背叛,亦是成长必经的痛,也是悲伤隐喻的开始,可是,她们却依然庆幸在繁杂的学习生活中还有青春文学的作伴,最惬意的午后莫过沉浸于文中男女主角的浪漫缱绻,也是在这段柔美的时光里,朦朦胧胧地对情感有了一个最初的概念。

从青春治愈系文学《沙漏》开始,《小时代》《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左耳》《思念的末世》《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时至今日张小娴的《面包树上的女人》,我翻阅过无数本爱情小说,总是在字里行间想起那些在时光里匆匆走过的人儿,品尝着青春的苦涩与伤痛,甜蜜与美好。

青春,一个以鲜嫩与活力作注解的名词,它总是充满欢乐,天真,冒险,激情,但与此同时它也充满了软弱,无助,彷徨,懵懂,欲望我们经历着太多太多,譬如我们能把握的,还有那些我们茫然看着它逝去的

在青涩的年岁里,我们或多或少都曾受过一些我们难以承受却不得不承受的伤痛,也许那样的遭遇让一颗幼小的心灵从此烙刻上深深的伤痛,成为青春书页里一道道灰色的风景。在灯华初放的傍晚,也许我们也曾在阳台上或窗户边观看火红的夕阳;有过一个很好很好影响一生的挚友;在某个瞬间为某个人怦然心动;那些岁月里不论是我们能把握,亦或是我们不能左右的,都曾经行走过我们的生命,重要的是它们书写了属于每一个人独特的青春年华。

而青春文学宛若唐古拉山上流下的潺潺溪水,带着来自雪山最纯洁的着希望,奔流而下,道路是那样曲折坎坷,让每一位少女痛并快乐地经受着沿途上的一切震颤。

在书香的弥漫下,我们会有好多的困惑,用一种尚未成熟的心智思考这浮华的人世,用自己的心看世界,我们也许丑陋,邋遢,平凡的毫不起眼,可仍然会时时用一颗向往的心,憧憬着梦幻般美好的未来,这就是青春的姿态。

生命是一把尺子,常常被用来丈量远远大于它长度的欲望,而青春在这样一把尺子上占据的仅仅只是一段细密的跨度,一成不变地被几个短短的标识所代表,而我们观瞻它的角度已然像日晷般记录了我们与它的渐行渐远忘记了归途的路。

在越发忙碌的学习任务下,我们不得不放下手中挚爱的文学,时光匆匆,一本本我们曾经爱不释手的书籍俨然蒙上一层不为人知的灰尘,我们与它的渐行渐远已成为一种匆匆的路过,似白驹过隙,电影般的梦幻青春之路。

尽管这压力是如此的咄咄逼人,可我们总是在紧张烦闷的晚自习,耀武扬威的习题和试卷的缝隙间,寻找,寻找,寻找着属于青春的自由清新的气息。

或者,我们亦在人世的灯红酒绿,碌碌欲望,颓废自我的沦丧中寻找,寻找,寻找着青春的真理。

那气息,那真理,源自从未真正放下的书籍。

从稚嫩到成长,阅读它伴随着我们一次次的蜕变,把我们的精神层次推向新的高潮。

青春是一台婉转的留声机,记下美好,再回首时亦可慢慢回味。

此时,人坐书窗,神游物外,青春正好。

四、再见?一定会再见

我们在世俗生活中都曾短暂地与它告别,当以后的以后,岁月不再是一首优美的诗,沉重的人生责任溶解了内心对生活的激情的时候,我仍旧相信阅读的脚步不会停下,人都如此,总想在平庸乏味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寻求一种精神突围,冲破人生狭隘的樊篱,让疲惫的心灵拥有一片惬意的栖息地,在此意义上,阅读不乏是一扇通往自由的门。

一册在手,心灵为之洞开,一股神奇的力量会牵引着人进入心地澄明,超凡拔俗的境界,让人自由而强健地散步在阅读的沃野上,这一刻。

生命不息,阅读不止。

生命不息,梦想不止


雁过留声,水过无痕,七千年的华夏灿烂文明在长江、黄河流域的洗刷之下不断发展、继承。中国我们最引以为傲的祖国,亦当之无愧地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千年后的今日,我们仍能从《山海经》中找寻那个传说中的世界,从《帝王世纪》中了解到那个被时光掩埋的上古帝王少昊氏,从《汉书》中聆听战神霍去病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也的豪情壮志及匈奴传唱着的那首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从《饮水词》中感受到容若与顾贞观然诺重,君须记的情谊。

一如所有的人生都会有幸福与挫折,没有故事会永远以辉煌的一面示人。只是一切来得太快,却又来得太迟,当华夏大地在一夕之间颠覆时,当帝国主义意欲以先进武器剥削蹂躏中华时,那时的我们甚至还没来得及学会哭泣与心碎。

但,强者不会容忍我们的软弱与无能,而那也只会成为战争的导火索。时光的车轮辗转碾过,留下一个个印记,有不堪往事,亦有荣耀岁月,有屈辱不甘,亦有傲然正气。铺天盖地的耻辱席卷而来,教会我们去学着坚强,这样,人民才能站着活,中国才能站着活。

所以,曾国藩、李鸿章会举办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会主张维新变法,孙中山、蔡元培亦会发动辛亥革命,虚弱的中国仍不乏大量的仁人志士。他们要向帝国主义证明中国不会亡,中国人民不会屈服。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只是开始,绝不是结束,更不是挣扎!

法国著名军事家拿破仑曾有过这样的描述: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而我却只当他是一只受伤的雄鹰,曾经傲然于天际,而后匍匐于草原,纵然被昔日的猎物欺凌,可他自有他的高傲,他永远属于天空,因为那里才是他真正的归属。

每个人总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秘密,而对中国而言,他的秘密,便是那些鞭打在他身上永难抹去的伤痕。而今,那些伤痕自我记事起,便也随着岁月的积淀一道道落在自己身上,经过十多年的历练,那已然成为我心头最触碰不得的一个角落。它曾带给了我极大的伤害,令我变得无限偏激,甚至听不得日本这个词;它也带给了我诸多感动,让我明白中华发展壮大的主观因素;它更让我庆幸成为炎黄子孙,让我为我的民族自豪与动容。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我对它的爱,不是五千年中华文明那么简单,亦是为着华夏儿女的坚强与勇敢。

我常在想,也许这世间再不会有人能理解我内心的渴求。

我曾渴望回到一战时期,去亲眼见证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的无耻,去成为五四爱国学生的一员,哪怕只是最最普通的一个,我只是想大声喊出我的愤恨与不满,去真实地体验那一年、那一天的壮烈之举。

我也曾渴望穿回抗战时期,即使是一介女流,我亦期翼去斩杀日本鬼子,去亲手保卫自己的国家,去亲身经历那一场天昏地暗的战争。如果等待我们的是灭族,那么死并不可怕,甚至变得微不足道。

一切的一切,最终不过汇集成一句:我们爱你,中华!这样的话语,俗吗?在这个年代里,这样直白的爱或许俗透了,但这却也是世间一种最简单而又深刻的爱。

曾经五四运动中振奋人心的口号仿佛仍在耳畔回响,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遥远却又清晰。而今,钓鱼岛事件引发的学生游行活动就在不久之前,我们想起了五四运动,我们不再只是沉默的一代,而是理性的一代,是在沉默中爆发的一代。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学生,我总是遗憾自己没能赶上这样的年代,不能尽情释放、振臂高呼,为我们的祖国出一份力,但我却决不失望。因为我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这是我毕生的荣耀,亦是我必胜的信念之源。因为无论是曾经屈辱的东亚病夫,还是如今屡面强敌的崛起之国,中华民族始终有着一大群爱国志士,是他们让中国成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们不怕牺牲,不怕委屈,只怕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谁都无法代替谁。我们总在问:究竟是时局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局,但我始终相信,时局与英雄一定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为英雄,那些所谓的时代英雄亦不过是肉体凡胎,只是混乱的局势将有志之士逼成了豪杰,红尘女子总是渴慕如男神般势不可挡的英雄,殊不知,他们的出现不过是一个乱世的证明,罢了。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和平安乐取代了战乱纷争,没有所谓的流离失所,更没有人神共愤的践踏凌辱,那些怀抱着同一个梦想的热血青年,早已离抛头颅洒热血这个词渐行渐远,而向往着林语堂先生笔下牛素云的人生际遇的我们,甚至连振臂一呼的机会都不曾得到。

在而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物质社会里,有人被权力名望遮蔽双眼,只知争权夺利,梦想于他们而言毫无意义,终其一生却不过是落得一场空,他们或许忘了,人生有一个词叫做价值,却穷尽一生都没能读懂它,他们来到这个世间,辗转奔波,最终只留下了一座冰冷的坟墓和那些风吹即散的脚印,何其宝贵的生命竟成就一场可笑的过场。有人却高喊中国梦,他们不再将冠冕堂皇的振兴中华挂在口中,非为自己的渺小,只是明白,所谓的中国梦,更是属于每个华夏儿女的梦,这个属于亿万炎黄子孙的中华大地,唯有实现全民的中国梦,才可谓真正的振兴,振兴中华更应该为实现全民梦想而努力。梦想,这是永不会褪色的话题,而勇气便是它的支架。

#p#副标题#e#十年前,选秀作为一档全新的综艺节目类型博得各界眼球,逐渐在中国盛行,无数年轻人靠参加选秀节目出现在世人眼中,并逐步进入娱乐圈展开新的人生,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十年后,当此类的选秀节目真正实现爆棚,其背后的各大卫视开始暗自较劲掐架,选秀节目遭遇空前的瓶颈,许多依靠实力多年摸爬滚打闯出天地的人儿对于那些一夕成名的选秀歌手更是嗤之以鼻。而那些被外界不断质疑、不被看好的年轻歌手,却带着自己细心呵护的梦想,用勇气铸成云梯,攀向梦中的那个舞台,他们比任何人都有资格谈及中国梦,我相信,每个出自他们口中的音符,或美妙或刺耳,都是他们对梦想最简单最干净的描绘。

我以为,对于每个仍在路上的追梦少年,用一曲《追梦赤子心》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吧!继续跑,带着赤子的骄傲。生命的闪耀不坚持到底怎能看到,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为了心中的美好,不妥协直到变老,那便是对他们最为真实的写照。我亲眼见证到,一个同校历史系的学长为了心中对于音乐的梦想,大学四年来不断参加各类音乐比赛,在毕业的关键时刻,更是毅然放弃了安稳的工作,而选择了参加20XX年快乐男声海选,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试图去走近他的音乐梦想,或许有人会说他最终还是遗憾止步20强,但我却懂,他获得的远比失去的多。不是懂他,而是懂得那群勇往直前、不惧失败的追梦少年,也因为他们身上有每个人年少时的缩影,当然,亦有尚在青春的自己,那是每个人对梦想、对青春最无悔的宣誓,是青春期里那个最最简单的自己,向往着那个高高在上、无比熟悉却又极其陌生的舞台,很多人对于选秀的憎恶或许只是对于一夜成名欲望的厌恶,而站在舞台上的他们,要的却只是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对于学长的欣赏,更多的亦是他追梦的勇气,似乎某一瞬间,我能在他的身上找到那个潜藏的自己,那个刻意隐藏却不愿放弃梦想的自己,一切不过是自己怯懦的借口。我在那个舞台上看到过无数个勇敢的少年,他们敢冲、敢拼、敢闯,却依旧将友情置于第一位,他们会团结、会宣泄、会反抗,残酷的环境里始终在向外界诠释着真正的90后,沉默亦或是任性都不会是我们的代名词。我也看到了那个吸引着我的音乐少年,舞台上的高贵深情、才华横溢令人欣赏,毅然选择曾严厉批评过自己的评委为主考官令人钦佩,被有心人无端指责傲气有心计令人心疼,但,极具天赋的他却不是浪费天资之人,琴房里、过道上,都是他追逐梦想的印证,一路走来,无数汗水见证了他的认真和努力,钢琴王子来之不易;无数泪水见证了他细腻的情感,兄弟二字太重,甚至超过梦想的分量。在那个舞台上,没有谁是失败者,每个人最后都会离开,而他离别时的那一跪,一句我爱这舞台,已经足以说明一切,其实,他爱的不是舞台,而是梦想,那是所有人对梦想的态度。有人说,每个人都会爱上跟自己相似的人,我信了,因为他,因为湘云,因为蒋方舟,更因为许许多多的人,最后的缘由,不外乎,我自己。

人们对于现今选秀当道的现象多半是不屑的,而今,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的理由亦不过是对他们由衷的钦佩,那种不管不顾的勇气是我所没有的。对于一个直到大一结束才明白自己要什么的人,我或许没有资格跟别人比梦想,但梦想从来就不是用来攀比的,它要的是勇气和呵护,需要攀比的只有职业。此刻的我正坐在电脑面前,怀着莫名的心绪,打着属于自己的文字,窗外不时传来阵阵呼啸,内心亦是波澜迭起,不知从何说起。想起七年来自己对文史的偏爱,不曾刻意培养的兴趣却没有随时间的消逝而消减半分,即便如今的我似乎已走上了另一条路。暂时放下对文史的那份热衷,却从未舍得真正放手,许是上天怜悯,大一期间,我纵使刻意回避但仍阴差阳错进入新闻中心工作,拾起了曾丢失过的笔,也拾起了那份珍藏的真心。多年来,作为理工女,对于身边人对我才女、历史专家等离谱的谬赞,我总是略显无奈,不是谦虚,只是对自己能力的了解,但不得不说内心仍是开心的,那是别人对自己肯定的满足,那更是我实现梦想的资格。我不是蒋方舟,九岁出版散文集《打开天窗》,大学毕业即任《新周刊》副主编,天才少女式的人生我从一出生或许就注定不可能拥有,九岁的我甚至不知何为散文,而母亲为人气作家的她,在天赋上便已优于许多同期青年作家。对于没有天资、而文笔亦可谓粗劣的我,任何人都可以质疑我的能力和成功的几率,却都没有资格质疑我的梦想和热情,那是每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灵魂伴侣之一,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随意评论他人的梦想,那是世间最纯粹的东西。我一直都坚持着一条原则,那就是,只要自己愿意,每个人都有成为作家的潜力,而我也相信,无论成果如何,只要不过于偏离事实,任何一部作品都值得被尊重的,因为它的身后有我们所看不见的汗水,多希望,未来有一天,书店里某本书的封面上能够出现自己的名字。时常觉得,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一个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度,而梦想的实现则是它的堡垒。始终念念不忘不败战神霍去病的那句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也,灭匈奴、平四海,是年少英才的冠军侯一生最大的抱负,梦想若不实现,便是琼楼玉宇也毫无意义,因为心中的那个家并不完整,天妒英才,但,终是成就一代传奇。而今,我正走在这条人生之路上,以文字为钥匙,试图去开启属于自己的那扇门,我从来都不是个敢于冒险的人,但这次,我想用最自我的方式去追寻自己的中国梦,去筑造自己的乌托邦,无论成功与否,至少,无憾于胸,无愧于心。

曾经,我们高喊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而今,华夏大地依然英雄辈出,东方的每个角落都有炎黄子孙追梦的脚步,平凡,但,我们绝不平庸。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中国梦,我们尚在路上,少年中国,永不怯懦,与君共勉!

文章来源:http://m.qg13.com/q/534842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