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年的记忆·年的味道

把我们的爱情写成生动的故事,等到我们都老的时候就翻出来回忆,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够如此浪漫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年的记忆·年的味道",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数九寒天,四九严冬,腊八粥四溢飘香的味道已悄然而至,年终岁尾,年,追赶着时间,踏着脚步,伴着腊梅独枝俏的喜庆,携着春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

农历腊月临近,尤其是乡村四野,农家小院,已经闻到了年的味道。

所有凝固的记忆,仍停滞在旧日时光里不堪回首,而对年的记忆,对年的味道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却像潮水般涌上思绪,让过去的岁月,把温暖的记忆珍藏,去紧跟着时间的脚步,匆匆忙忙,穿梭辗转,也把曾经的悲欢、经历、生活琐碎,是非曲折关在身后,抛在脑后,从容淡定,面对当前,一切依然照旧。

年关将至,却不经意间,回首起童年往事,伏案提笔,键盘敲击,写下我对年少时对年的记忆,对儿时年的味道的追忆,还有那对年俗暖暖的重温。

腊月,是迎春接福的前奏,腊八粥的飘香,拉开了春节的序曲,一碗腊八粥,虽是五谷杂粮的香味,却是吃出了一家人亲情的味道,吃出了年的习俗,吃出了忙碌一年的乡亲们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和渴望。

年,在记忆的脑海中漂浮不间断,而,现在的人,似乎真的是越过越淡化了对年的憧憬,不知是时代在变迁,还是人们之家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而渐渐淡漠了人与人之间地那种过去少有的,虽是不富裕,却彼此之间,有着让人难以忘怀的温暖和幸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有点怀旧,而我对年的记忆,却愈发得清晰和厚重,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乡俗民风,乡规民约,节日习惯,却伴随我一路走来,从没淡忘过我对它的记忆和怀念。

印象中,过了腊八,吃了腊八粥,还要把腊八粥洒在牲口圈、柴火堆、门厅角落,以祭奠五谷之神,求福来年五谷丰收,牲畜兴旺,全家幸福。这也是秦风秦韵,秦俗文化的美好延续和传承。

到了腊月,人们赶集置办年货的脚步也是匆匆忙忙,赶集的人儿也多了许多,大包小包往回拎,不管条件好坏,都憋足了劲,要犒劳一下忙碌了一年的家人和自己,东西买回来了,过去,由于条件限制,东西怕坏,想个办法,让它保鲜,放在地窖里的,挖个坑埋在土里的,遇着下雪天,可乐坏了乡亲们,雪地里就成了天然冬藏食物的最佳选择,多么淳朴、智慧、憨厚的乡亲们呀!。

年货算是办好了,又得忙活着清理、打扫屋里屋外的卫生,犄角旮旯,房前屋后,里里外外,蜘蛛网,都得精心去清理,老家俗称扫舍扫灰尘,也许就是想扫去一年的晦气,期盼来年的顺顺当当吧,多么好的寓意呀!而受过去条件和经济的限制,家家户户基本上是土坯墙,而乡亲们也为了迎接新年,把黄土合成水浆,粉刷在土坯墙里外四壁,满院子散发着一股泥土的清香,屋里屋外显得干净了许多,春节的气氛开始在渐渐升温。

接下来,女人们又该忙活不停了,一日三餐的主要材料,面食的主打材料,小麦该上场亮相了,女人们提早把几年的陈麦子用水淘净,晾干,然后就是去磨坊把干净的小麦去皮磨面,白净的面粉就算出炉了,经过精工细作的面粉,蒸出的馒头、包子既筋道,有嚼头,又好吃。

伴随着旷野乡村零星的鞭炮声声,腊月二十三,小年来到了,人们开始请香、地灶,给灶王爷摆放灶糖、琼果糖,吃辣红面,预示着一年日子甜甜蜜蜜,红红火火。m.Qg13.COm

接着就是开始煮肉,炸油果,蒸馒头,包子,挂面,挂粉条,准备过年的食材。农家小院,村里四处飘溢着肉的香味,年的味道,有了幸福的年味。

一切都准备就绪,就等着年三十的来到,人们开始放鞭炮,请门神,贴对联,准备年夜饭,全家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品着年夜饭,拉着家常,说说家里一年的事情和变化,计划着来年的光景。守岁到了后半夜,老人们把准备好的红包发放给孩子们,虽然是五毛、一块,也是老人对下一代的祝福和期盼,就是图个吉庆,祥和。而母亲也早已把做好的新棉袄、棉裤和外套放在炕头,就等着初一一大早给我们换上,虽然是粗布做的,也是母亲一针一线的辛苦,里边填充着上好的棉花,也是贴心的温暖。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相互拜年,彼此问候,村子里,小院里处处是满地的鞭炮碎屑,年的味道随着碎屑的四处飘逸,年,来到了乡村院落,田间四野,迎接纳福,新的一年来到了。

过了初一,人们开始走亲串友,相互拜年,寂静的乡村处处一片红火的景象。到了正月十五,对年的庆贺到了高潮,人们开始挂红灯、耍社火,踩高跷,搭台唱戏,逛庙会,吃元宵,祈望生活吉祥如意,团团圆圆,事事平安,用各种方式,尽情的嬉闹,庆贺,来赶走一年的疲惫,表达自己对生活愿望和新的一年的向往。十五过了,一切都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田间地头又多了人们忙碌、精耕细作的身影

回忆儿时的年,对比今天的年,我觉得,年的快乐不在于物质多少,而在于精神上的愉悦、亲情的深化和对传统文化割不断的情怀和继承。但是,在现代化的今天,又有几人能够得到这种精神的愉悦呢?别说大人,就是孩子,我们也很难发现呈现在他们脸上那种天真幼稚的微笑了。

年的味道,不止是热闹和团圆,地域不同,年俗民风各有差异,但传统的中国年,有民俗乡情文化的精髓,它承载着数千年的人们的情感,是特有的幸福的中国味,有着浓浓的乡音和难以割舍的淳朴亲情,更是家的味道,情感的延续。

记忆中的年味,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儿时年的味道,总是伴我一路成长,那绵绵的醇香,总是让我回味,因为那里有生我养我的亲情,有散发泥土芳香的美好回忆,有乡亲们对传统地域民俗民情民风文化的生生不息的代代传承。

情感编辑推荐

那些年,属于我的记忆


耳机里老狼《同桌的你》一遍遍的回放着,熟悉的旋律,却波动着不同的心境此时,萧雨的心境是各种滋味冗杂,总有一种味道随着音乐旋律共鸣的碰撞而荡漾蔓延,那应该是一种思念吧。响起了他同桌、曾经的恋人,如今过得还好吗?

如果说,同桌是从那时起,而萧雨的爱幕也是从第一次见面开始。缘分天定。那时的梦想好纯真,少女的梦更纯真。每天萧雨与夏阳一起上课,一起聊天。对于萧雨,夏阳的出现打开了她情窦初开的心门。他们相处了三个月后,因为相互之间关系特别好,他们成为同学们课后的谈资。萧雨害羞了,但还是沉浸在这种属于自己的小小幸福中。夏阳并没有对萧雨的爱明确表示。但依旧维持着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后来,萧雨从同学口中听说夏阳和另一位女孩走得很近。萧雨心里特别难受,而那段时间也是学习最紧张的时候,夏阳每天的行踪越来越漂浮不定。在教室里,萧雨经常看着老师讲课,自己出神、心不在焉。这段还没来得及说出口的爱慕就这样似乎因为夏阳的行为而渐渐成为萧雨内心的一种期待。

直到那年冬天的一天,夏阳去另一个城市学习。夏阳简短的话语告别了萧雨。夏阳离开的那天,雪下得很厚。整个县城的外表银装素裹着。

夏阳离开了。萧雨克制不住内心的思念。萧雨欺骗父母买了一部手机,进行了秘密联系。一开始的几天,夏阳很乐意与萧雨通电话。电话中嘘寒问暖的话语,而让萧雨万万没料想到,夏阳几天后的突然转变,冷漠的语气让她无法接受。后来,电话联系也中断了。

在萧雨眼中,这段没有真正开始又突然结束的爱就这么不存在了。补习班的生活依旧继续,萧雨坚持到临近过年,夏阳出现了。但是面对再次出现的他,夏阳很陌生,似乎不认识萧雨。萧雨默默地做好了这一切准备迎接内心的痛苦。这段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慕就这样搁浅了,而萧雨内心的悲伤只有她自知。

每到周末学校放假,她总会去网吧,因为那里是夏阳喜欢的地方。而夏阳始终不出现,或者躲着她。萧雨好想知道夏阳为什么这样对她,她的内心有一万个为什么。她的一片痴心并没有换来夏阳一句话一丝安慰。

来年春暖花开。他们毕业了。他们考取了不同的大学。萧雨带着这段爱走向了大学。她始终忘不掉夏阳。大学,给了她释放心情的空间、时间。和朋友开始学会了喝酒。大一下学期的一个晚上,萧雨意外接到了夏阳的电话,夏阳话语中还是保持以前俏皮的说方式,似乎他们之间曾经的故事他没有经历过。萧雨也陪衬着他说话。就这样,夏阳每学期会主动打电话三四次。和萧雨聊天。萧雨渐渐习惯,把他当做新朋友开始聊天。好朋友始终不解,劝她放手,而倔强的萧雨还是不肯放弃。

大学四年,说短也不短。就这样也混过去了。期间也碰到过追她的男生,男生竭尽全力的去呵护这个内心受伤的女孩,而女孩尘封的内心始终解不开。男孩用两年时间一直照顾萧雨,可萧雨始终没有摆脱夏阳的影子。

毕业后,萧雨做出了让所有朋友同学都无法接受的举动。去了夏阳学校所在的城市,去寻找夏阳。她想要夏阳的一个解释。

夏阳面对萧雨的到来很吃惊。夏阳在大学一直单身,而时间与距离让两个人变了很多。 距离时间真是个磨砺人的东西。一切变了。解释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萧雨看到日思夜盼的夏阳,非常开心。萧雨又开始了与夏阳的爱恋。带着周围人不解的目光与质疑,夏阳也接受了萧雨的爱。而萧雨没有想到,脑袋里充满美好幻想、柏拉图式的爱情在越来越现实成熟的社会中,有多么不融洽。而夏阳的很多举动,让萧雨在慢慢接触中无法理解。夏阳始终还是沉溺在网络游戏。萧雨劝过好多次。但夏阳却无动于衷。萧雨对夏阳的期望最终一点点消失殆尽,她带着伤痛离开了夏阳所在的城市。萧雨临走时,夏阳极度挽留,而他却不懂萧雨的心。

坐在火车上,萧雨依着窗,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回味着五年来的酸甜苦辣。高中时的爱慕是一生纯真而美好的回忆,而时间却改变了人的模样,人的内心。爱情里没有谁对谁错。萧雨爱的轰轰烈烈,近乎失去理智。她付出了所有。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远离熟悉的城市也许可以忘记一切。

记忆中的味道


记忆中外婆的味道永远都在,一道道的美味,蕴含的都是外婆绵绵的爱和深深的情!外婆的味道一直都在,不时的温暖着我!有着外婆味道的一幕幕温暖的往事就如同散落在记忆中的花瓣啊!记忆中的花瓣永不飘落......

时光荏苒,往事如烟。一幕幕的温暖的往事就如同散落在记忆中的花瓣,偶尔总会在时光的枝头飘荡,令人回味......

儿时,是在外婆的身边长大的。记忆中,外婆是位开朗、慈祥又能干的老人。每天清晨,总能看到外婆忙碌的身影。她每天很早就会起床,然后,悄悄地拿着篮子去菜场买菜。待我起床准备上学时,外婆已提着一大蓝的菜回家了。蔬菜、水果、虾......好多啊!看看外婆的菜篮子,你就能知道是什么季节了,草莓、荔枝、枇杷、水蜜桃、西瓜......一般是,什么水果上市了,外婆就会买一点让大家尝尝鲜。所以,每次外婆的菜篮子都好沉重,除了蔬菜等,还有当季的时令鲜果。

外婆的厨艺也是好的没话讲,无论是清蒸还是红烧,外婆总能把食材做出各式美味来。我读书那会,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吃午饭,每次,一到家,总能看见一桌外婆精心搭配的美味。爆炒螺蛳、红烧大排、炖蹄、油爆虾、丝瓜蛋汤......快洗洗手,趁热吃吧!耳畔传来外婆亲切的话语。记忆中,外婆做的油爆虾格外好吃,记得,有一次,看见外婆又买来大河虾啦!只见,外婆把虾的胡子剪去,洗干净,沥干水分,然后把姜、葱准备好,随后,起了一个大油锅,就烧起来啦!不要在厨房,快去房间......外婆烧菜的时候,总是要赶我走,那会,好奇的我特别想看看外婆制作油爆虾的整个过程,不过,那会,总是被外婆赶走。现在,知道缘由了,外婆是怕我溅到油,怕我热。所以,每次,外婆烧油爆虾的整个过程,我基本是看到大虾入油锅,就看不见接下来的过程了。待我看见大虾,已是外婆把大虾端在饭桌上了,红红的大虾,上面点缀着绿绿的葱花,煞是诱人......快趁热吃吧!外婆边说边夹了几个大虾放在我碗里。嗯嗯!外婆你也吃那!我应着,咬着大虾,吮吸着大虾的鲜味,霎时,一股油爆虾的鲜汁渗入舌尖,好鲜美啊!好吃吗?多吃点。嗯嗯只见,外婆微微的笑着,好满足的样子......那时,觉得外婆做的油爆虾是这个世界上最无与伦比的美味!

能干的外婆,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做各种美味给我们吃了。除了油爆虾,外婆还会自制各种美味。年糕、酒酿、糯米藕、粽子......这些自制美味都是外婆自己做的,而且,味道极佳!每次做完,外婆都会分成好几份,给舅舅、阿姨每家一份。所以,那会,我总能定时吃到外婆亲手制作的各种美味。糯糯的年糕,甜甜的,年糕上还有桂花嵌着,好香甜;醇醇的酒酿、还有透着粽叶香的各式粽子,赤豆粽、肉粽、豆沙粽、枣子粽......每到端午节前夕,外婆都会包各式馅的粽子,而且,粽子的馅料都是自己加工的,磨得细细的豆沙分外好吃,包好后,用不同的线扎好了区分,好细致入微。因着外婆的好手艺,每到端午节前夕,我就能吃到各式美味的粽子了。

如今,外婆已经离开我们好多年了,这些外婆的味道再也吃不到了。现在,每到端午节前,妈妈也会包一些粽子,不过,总感觉妈妈的味道远比不上外婆的味道。外婆的味道是尝到舌尖,再也无法忘怀的那种。如今,外婆的味道,只能在记忆中慢慢回味了,回味外婆的味道,更多的是怀想那些味道中暖暖的情......

外婆虽已不在了,但是,记忆中外婆的味道永远都在,一道道的美味,蕴含的都是外婆绵绵的爱和深深的情!外婆的味道一直都在,不时的温暖着我!有着外婆味道的一幕幕温暖的往事就如同散落在记忆中的花瓣啊!记忆中的花瓣永不飘落......

三十年前,我的麦收记忆


春争日,夏争时,五黄六月争回耧。芒种这天,我给哥哥打电话,问他忙什么,他说晒麦子。我说,你挺能干,六亩麦子这么快就收割完了。哥哥在电话那端轻声地笑,还不快嘛,联合收割机不用一个小时就完工。

放下电话,大脑不由地想起三十多年前,村里人割麦的场景。那时,中国农村还没有自动收割机,更没有现在的联合收割机,人们都是用镰刀割麦子的。父亲去世之后,母亲既要拉扯年幼的我们,还要洗衣做饭、喂猪打狗,农活大多就由哥哥姐姐来做。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十一岁那年的麦收时节,天还不亮,姐姐就把我从睡梦里叫醒,起床了,去割麦。我问她,哥呢?姐姐催促道,赶紧的,哥早去地里了,现在说不定割了一垄了。

我没洗脸,没梳头,没喝水,没吃饭,就这样跟在姐姐们身后。五月的凌晨还是清冷的,我冻得哆嗦。姐姐说,你跑几步就暖和了。我们小跑着到了地里,哥哥果然割了一垄多麦子,并且把收割好的麦子一捆捆堆放在一起。麦收无大小,一人一镰刀,地头上放了几把磨得锋利的镰刀。割麦也有我的份,虽然我只有十一岁,即使我弱不胜衣。

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放眼四周,满是弯着的脊梁和浩荡蓬勃的麦浪,大家都在争分夺秒抢麦收。万一遇上雹砸,雨淋,大风刮,毁了收成,一家老小的口粮就难保。十七八岁的哥哥营养不良,面黄肌瘦,对农活也是力不从心。但是他有责任,他要用他单薄的身躯在前面带头做榜样,姐姐们也是力所能及地随后。

我小时候很会偷懒,一会儿说渴了,要喝水;一会儿趁他们不注意,从裤兜里掏出准备好的火柴,点燃从地头找来的枯草,把有些稍微青色的麦子放在火里烤。当麦香味泛起时,我急不可待地用小手来回揉搓,嘟起嘴吹跑麦糠,把温热的麦粒全部倒在嘴里咀嚼。我的手上嘴唇上粘满了烟灰,姐姐回头吆喝,我跑过去往她嘴里按了一捧熟麦粒,堵住了嘴的姐姐不再催我。后来,我实在想不出更多的理由偷懒了,就跟在他们后面捡拾遗落的麦穗。

邻居张婶看在眼里,便放下自家的镰刀,手把手教我怎样给麦子打腰绳,怎样捆麦子。在十一岁那年清晨的麦地里,我大口吃着张婶给予我的饼干,浑身是劲。然后手脚并用,把姐姐们割倒的麦子捆扎好,学着哥哥的样子,堆放了很多个小麦堆。

待到天亮,母亲来送饭。哥哥的饭比我们要丰盛一些,多了两个鸡蛋。张婶给的饼干还有半包,我也让给了哥哥。吃饱饭,他们继续劳作,我就跑回家背着书包去上学。

麦子割完了,还得把它拉到平整过的打麦场里。我们家没有牛,哥哥姐姐在前面倾着身子拉着地排车,肩膀上的绳子是直的,透着力气。我自告奋勇在后面推车,其实,哪里是推,就是下坡跟着跑,上坡煞有其事在推,平坦路上小跑追蝴蝶。当姐姐发现我的不厚道时,她便找母亲告状,母亲总是说,她最小,你们让着她。以至于到了今天,当彼此之间偶尔有点不愉快时,哥哥姐姐们还会说,唉,你小,我们让着你。

拉回家的麦子得用铡刀从腰绳处把秸秆铡开,然后把没有麦粒的麦秸秆用叉子堆成麦秸垛。哥哥学着邻居的方法,堆到一半,吩咐我在垛堆上蹦跳,他再用叉子慢慢挑放上麦秸,我再蹦跳。如此循环,那样堆出来的麦秸堆很稳定,很瓷实。

铡好的麦穗部分用木叉挑放在场院里,哥哥拉来一个大石磙,是给麦子脱粒的。邻居大叔家的牛很听话,套着石磙一圈圈地转,任劳任怨。后来有了脱粒机,再后来的收割机,我都没有参与过。

确定小麦已经压好后,先用木叉把脱掉麦粒的麦秸从场里给分出去,再用耙子把剩下的带皮的小麦和碎麦糠归拢在一起,然后就用木锨来扬场。扬场是一个力度和角度的技术活,趁有风的时候,用木掀把轧下来的麦粒迎风抛向空中,借用风力吹去麦糠、麦秕子等杂物。

没有杂物的麦子,像极了黄灿灿的金珠。母亲和哥哥爱不忍释,蹲下身捧一把在手里掂量着,丰收的喜悦挂在嘴角。临近中午,麦子被均匀摊放在场院里,大约三公分的厚度。哥哥用左右脚在麦子上交替滑行,麦子就一行行、一排排很听话地凑成一个个小垄,像我学习用的本子均匀分格。

中午放学到家,母亲给我带上小草帽,打发我去翻晒麦子。因为每次翻晒完麦子,母亲都会偷偷塞给我五分钱小钢蹦,让我买糖买冰棍儿吃。不累,还有犒赏,我自然喜欢。可惜,这样幸福的日子也就三两天。当麦子晒得用牙一咬咯嘣响,就要颗粒归仓了。

一晃三十年,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见那漫山遍野的脊梁挥汗雨下,再也不见老农们扬鞭指挥牛马耕耘播种,再也不见谁步履匆匆满脸憔悴。

偶尔回家,当年那些年富力强的叔伯婶子们脸上都有了皱纹,腰也无可奈何地弯了。她们见了我依旧亲切,唤我乳名,和母亲很自然地一起说笑起我小时候如何淘气又如何讨巧。母亲总是把我带回家的东西分享给她们,她们推辞不要,我就在旁边哄劝。

上了年纪的张婶闲不住,家里还有果园,果树下栽种着蔬菜,她的儿子帮她打理着。每当果子成熟的时候,她都会托母亲给我电话。四十多岁的我在她面前依然像个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她递送的苹果,桃子,梨,没有半点推辞地接收她摘挑好的黄瓜,茄子,芸豆。那种香甜的感觉让我想起十一岁那年的清晨,在乡间的地头上,因为偷懒因为嘴馋而烤吃的熟麦粒,还有那一包脆爽的饼干。

年的感伤


乘上归乡的火车,看着上车下车的人来来往往,短暂的相聚,又很快各自天涯。车窗外的景色飞快的后退,微弱的晃动更想让人入睡,一步步接近家乡,顺利的到了家,长时的旅途也不觉的累,只因归乡的心情,宽慰那颗漂流了好远的心。

作为一个活了二十多年人,我的人生刚刚踏入新的领域。一直以来,我都活的很恍惚,平凡的世界,平凡的我,平凡的一切,我享受它又沉迷于它,就如鱼儿享受水一样。然而,故人的再次相遇,让我深刻的感叹,什么叫逝者如斯,往事不再,自己真真切切在经历人生,不管你是不是真的意识到它。

我的家乡是一个中原地带,普通小乡村,家乡的年轻人要么出去打工,要么考上大学离开了,我正是考上大学离开的一员,再有几年便可毕业。现代的发展,更多的是社会的进步,然而也带来了些许失落的感伤,往昔热闹的村子,在平时冷冷清清,只能看到老人和很小的孩子,唯一能够繁华的时候大概就只有过年,但也不是所有的离人都能如时归来。

家里乡村的生活很枯燥,也很平静,没有热闹的街道,暄嚣的人群,汽车的叫吼。我像往年一样,老实得呆着,再家睡着懒觉,吃着久违的饭菜,过着一年最放松的生活,享受着难得的团圆。

本以为就会这样,平平淡淡的过完年离开,却不知人生的经历,又并非只有平淡,也会有许多的无法抑制的情感涌上心间,虽轻飘飘的拂过,确又实实在在的存在难以忘怀。短暂的几次与故人的相遇,都在心湖泛起波澜。

以前曾经和自己渡过美好童年,一起闯祸一起挨打的发小,竟已为人妇,嫁到了别村,挺着几个月的大肚子,在集市就这样没有准备的遇见,心中不知是何滋味,只因同样年岁确已然不同的人生,几年没见,望着往昔熟悉的样子,确不知如何开口,胡乱几句便各自离开了,我却恍惚恍惚连最后发小说了什么都没听清,也许分离的太久,也许现状的不同,竟真是熟悉的陌生人了。

后来才听妈妈说,发小那年没上学后便打工了几年,前年刚结婚才有孩子。也许这便是时光的代价,昔日的友情犹如三月的春雨,蕴蓄在烟雨濛濛中飘渺而去,似存而存,不曾忘记却已深藏。

在拜见奶奶的时候,我又遇到了另一个人,说是遇见,倒不如是擦肩而过,我注意到了他,他却没有认出我,也许是我们彼此都变了太多。谁在少年的时候,也许都曾为了一个人心动过,也许他或者她并不英俊,并不美丽,但在当时你的眼中,他(她)就是那么让你心动,是一时的帮助,或者一个温暖的微笑,那时的你是羞涩的,不感表白心意,只是静静的暗恋着,看着他(她)就好,就这样深深留在那个特殊的位置上,无法磨灭。

相遇的一瞬间,真的有冲动想和他说上一句话,却平淡的擦肩而过,随后突然涌上心头的一切,飞快的却消散了,仿佛根本不曾来过。但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当年的爱慕只是童话的梦境,醒来了就该忘了,细细想来却没有喜欢的理由。也许他从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曾经默默的喜欢过他,我的样子也从未在他的脑海留下印记,甚至他已拥有了家庭,与我的人生再也没有交点。

走了过去没有回头,北方漫天的大雪,是在上学的南方难见的风景,伸出手掌感受冰雪再手心缓缓溶解,暖暖的又凉凉的,流进了心房。

我又踏上了离乡的火车,独身一人拉着行李,拜别了家人,再望了一眼故乡得风景,感受春运的拥挤与热度,车缓缓开了,我又离开了,火车惊鸣的笛声中,节节后退

很多东西都再也回不去了,只是还留人们的记忆里,留在我记忆里成为我闲暇时的回忆。就好像我踏上了那班火车离开了这片土地,但是我永远都忘不了这片土地

我们的年


依稀记得小时候,总盼望着过年。过年,即便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有漂亮的衣服和压岁钱,哪怕只是一件用哥哥的旧毛衣改织的毛衣,或是一双用旧衣服做成的布鞋,一顿自己觉得丰盛的年饭。能穿上一个,吃上一回,也就心满意足了,这年仿佛也就算是焕然一新了。

现在想起来真是单纯可笑。然而,那份简单的快乐却又是印象深刻而弥足珍贵,让我回味一生。于是对于过年总免不了热切期盼,可说是望眼欲穿。这就是我对过年的儿时情愫。

而今,身处喧嚣纷扰的城市,渐渐丢失那份对于过年的特殊情愫。也许时间真的如流水,能够稀释过往种种吧。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忆起童年的年,只好轻微一笑了。对于过年,仿佛已经无所奢求,麻木不仁了。不再好意思穿妈妈织的老旧毛衣,忘却土里土气的布鞋了。年,不过就是日历表上红色的假日,最多就是回去和家人聚聚,吃吃饭,聊聊天。年的味道越发清淡了,成人的年大抵就是这么个过法吧。

很多东西,就像这年味,随着时间的逝去越发平淡。想想过年,想想家乡,想想父母,想着想着,突觉无奈感伤。衣着光鲜,工作体面,收入稳定,难道这就是他们喜闻乐见,多年谆谆教诲,呕心沥血的结果吗?他们给了我舒适的生活,而我又能回报他们什么?乘着时间这趟列车,他们渐渐老去。

黄昏,满天红霞,他们依坐在躺椅上。拐杖斜靠一旁,而他们的狗狗窝在他们脚边,亲吻着他们的鞋面。整个世界静得令人窒息。无数次惊醒于类似的梦间,全身布满虚汗。摸索到电话,拿起一看,竟是半夜,只好又轻轻放下。有时候,我真羡慕他们的狗狗,因为它,总陪伴在他们身边。于是,过年就成了一年中陪伴他们不多的时间。

每次回家,他们总显得那般高兴。眉开眼笑的神气总能感染我,给我勇气和力量。无论心底是欢喜还是忧郁。

许多人说,人老了又像孩子。对此,我是不大同意的。不过,有一点,却是无可置疑的。那就是,我发现他们也像孩子一样,开始盼望过年。还有两三月才过年,他们就打电话问什么时候回来过年了。

我看过菊花枯萎在花盆里,干瘦的残躯矗立在冬日里,再也闻不到一丝幽香;我见过陵园里一排排的墓碑,厚重的大理石上血红的文字,再也感知不到逝者的音容笑貌。

我也常常对月,看着她慢慢变圆,又渐渐残缺。一夜又一夜,瘦消了丰满,丰满了又瘦消。她默默的,一次次轮回,像是一个无解的魔咒。可她又多么像我们啊,慢慢长大,渐渐衰老,最后归于虚无;稚气渐脱,成熟稳重,又像孩子一般充满童真。这难道就是她要给我们的启示么?生命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而她却可以重生,她伴着无数人走过,自己却在轮回里永不老去。我突然明白了,我们即是父母的新生,血管里流淌着他们的血液,就这样一代代传承沿袭,生命得以繁衍生息。

于是,我慢慢释然,珍惜和他们的日子,常回家看看。和他们在一起即是过年。

九年的爱


爱,每一个人都有,可是要看你爱多久,有的人说如果你喜欢一个人三个月,那么你就爱上了他。可是要是九年呢?

在小时候,一年级开学的第一天,看见他的第一眼,我就喜欢上了他,可是当时还小不懂这些,慢慢地,我们上了五年级,我们整天在一起玩,直到小学毕业我才发现我对他是有多么的喜欢,当时他问我喜欢谁?我没有勇气说我喜欢他,随便找了个理由骗了他。

上了初中,我以为我们还在一个班,可是没有和我的心愿,有一年的时间我们一句话都没说,那一年我几乎没和男的说过话,可我一直没有忘记他。

在同学的谈话中,我听到了:在他们班每个女生都喜欢他,我当时很难受,可是没有办法,我不配他,所以我努力。

后来我知道他和别人打架了,当时不相信,可是当我亲自问他时,他肯定回答,我讨厌他,因为我交朋友第一就是不打架,他做了,但他承认时,我看见他流下眼泪,我心软了,原谅了他。

但他既然去网吧,我忍无可忍,我又一次问他,他告诉我第二天早晨体育场见,可是那天早晨下雨了,他没来。那时我不想在喜欢他了。

几天过后,我已经忘记了这件事,还是和他一起说话。

可是在离毕业还有一个月时,有一个女生向他表白,那时他们天天在一起,当时我很想哭,但我知道我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初中毕业了,他考的比我好,我想我以后可能看不见他了吧!

九年了,我喜欢他九年,不,我应该爱了他九年。不知道我的青春还有几个九年,这几个九年我是否还能爱着他?

故乡的年味儿


眼瞅着这年,是越来越近,可那故乡的年味儿,却好象离我越来越远。

------题记

这几天的小西北风频频呼啸而来,刮得越来越猛。今年的数九寒冬,还真是非比寻常的冷。已进年关,寒气竟然来的这么冲。我刚说了一个冷,老爸老妈就说:再冷,也冷不过黑龙江。一提到家乡,一说起新春佳节,他们就开始念叨从前过年时的年味儿

(一)习俗

虽然离家太久,但回想起故乡春节的传统习俗,至今还另我记忆犹新。每当立冬后,随着雪花一层层增厚,河面全部被冰封,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拉爬梨。进了腊月,老东北人就开始蒸粘豆包、吃杀猪菜、包冻饺子。就如民谣里唱得那样: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简单明了的几句,综合地概括了东北的春节习俗。另外东北人从大年三十开始点长寿灯,彻夜通明。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正月里不剪头 ,一般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嘿嘿,迷信)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初一初二不扫地不汲水,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外流。再有大家比较熟悉的,如贴春联、贴福到、放鞭炮、挂灯笼,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等。

(二)大采购

记得小时候,喝过香飘四溢的腊八粥,母亲就开始忙忙碌碌的采购年货。那时候没有超市,只有商店。每到年关,商店里往往是人满人患,人们早早地赶到那里排了许多长长的列队,恨不得把这一季的食用,全部搬回家里面。那个年代,爬梨是家家必不可少的托运工具,也是孩子们用来开心的超大玩具。爬梨分两种,一种是木制的,另外一种是铁制的,经济实惠,使用方便。买的东西多,而且又买到有重量的年货时,母亲就让哥哥拽着爬梨,跟着她一起将东西往家里托运。那时也没有冰箱,但故乡的冬天,就是一个纯天然的大冰箱。不怕冻的东西,(鸡、鸭、鱼、肉)冻梨、冻柿子等,全都放在外面的仓储里。给长辈买礼品,给孩子买新衣服,糖果,瓜子,花生,鞭炮、对联,烟花,件件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给我和妹妹买的头花,小头饰、扎发辫的绸子、彩色头绳、发卡、雪花膏、胭脂等。另我难忘的还有,母亲买的年画、挂钱、窗花等。每张年画都有一个美丽如梦的名字,现在我还能记住有年年有余]天女散花、花好月圆百鸟朝凤,孔雀开屏,其中年年有余和花好月圆这两幅,几乎成了每年的必需品。说起这挂钱,一般人可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东。挂钱,是粘在春联的横批下面的,放二至六,三到五张都可以。它的图案也是五花八门的,大都是喻意吉祥、平安、财运、健康等等。是汉族民间,刻(剪)纸艺术品中的一种。由于图案清晰绚丽,花纹细腻精美,又因图案多为古钱状,故古人才将其称挂钱。窗花,也是剪纸品种之一。为烘托节日气氛,清一色纯红,喜庆那就甭说了,尤其是那些丰富多彩的图案,着实让人们打心里往外的喜欢

(三)舌尖上的美味儿

说起那时的春节,能称得上舌尖上的美食的,就不得不说说东北的这道杀猪菜。虽然父亲母亲属于移民,不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但我们几个子女却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时间久了我家也就入乡随俗了。这道杀猪茶,也是我家的年菜之一。其实做起来非常简单,用自制的酸菜和肥肉、血肠、各种佐料放在锅里一起炖,味道酸酸的,入口不油腻,而且炖得越久越好吃,这便是东北人常说的 杀猪菜。还有一道被特别重视的菜,那就是酱猪手。年三十的晚上,必须上桌,而且猪前蹄最好。吃了这道菜,那就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大搂、特搂、搂前(钱),财源广进的意思。我家的年饭,一般在除夕上午十二点之前开饭。那些平时吃不到的传说中的美食,全部集中在这顿年饭里。年饭,一般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做法繁多,各家有各家的口味。另外还有杀猪菜,素茶、凉菜等等。母亲通常都会做上十道菜,喻意在新的一年里,诸事十全十美。吃过这顿正宗的团年饭,接下来就是我们小孩子期盼已久的年夜饭,年夜饭就是在子夜时吃饺子,这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放鞭炮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我家在跨年时基本上是吃素馅的,大年初一才吃肉馅,尤其要吃芹菜肉的。芹菜,意味着是人们吃了,会越来越勤劳,还有酸菜肉的,这是东北的拿手馅,和杀猪菜一样是必吃的。(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饭后可以吃冻过的水果,这是我们小孩子的最爱。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别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最纯正的要数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 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四)守岁

守岁和拜年,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从中午那顿年饭后开始的。当时在我看来,守岁,可称得上是一件大事,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其实儿时的我,敖不上一宿,一般吃完跨年饺子,也就到了昏昏欲睡时。)现在想想,虽然当时还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手机,更没有电脑、电子游戏,可我那时的内心,却是由衷的快乐。因为从除夕这天开始,母亲会给我放假几天,平时帮着做的那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年三十开始通通可以不用管,只管一心一意穿着新衣裳、新鞋子,口袋里揣着妈妈给的压岁钱,糖果、瓜子、榛子、松子等,然后相约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一起跑到一片空旷无人走过的雪地里,打几个滚,捏几个雪团,再踩出自己心中想要的各式图案,那白雪相当于一个不受约束的大画板,任由我们作起来,那场面简直是无法无天,但另人高兴的是,无论我们怎样疯狂,今天大人们也不会管。玩累了,就在一起东拉西扯,嘴里一边含着糖,还一边嗑着瓜子,吃够了,又一起东家游西家窜,一起打牌,一边喝着茶水,一起美美地分吃一串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儿直到天完全黑下来,灯笼全部亮起来,看看钟表,已经到了妈妈说吃饺子的时间。这才依依不舍地互相告别,各自回家吃饺子放鞭炮、放烟花等待跨年

备注:(压岁钱通常是崭新的五毛,或者是一元,二元,总之不会超过三、五块钱,可另我悲催的是,出了正月,母亲会把压岁钱回收,还美其名曰,用它给我交学费。另外,父亲初七上班了,我的逍遥假期,也就正式宣告结束了,我快活神仙般的日子,嘿嘿,也就这么几天。)

如今,漂泊在外已有许多年。昔日街坊邻里走街串巷的那一团和气,被眼前耸立的一座座高楼大厦里一家家封门闭户所代替。每逢过节,大街小巷也是张灯结彩,各大商场,人头攒动,各种庙会也同样会映入眼帘。可儿时印象里的新春佳节,早已是一去不复返。曾经的玩伴,均已在各地四散。对旧日的习俗,也不由自主地做了很大改变。眼瞅着这年,是越来越近,可那故乡的年味儿,却好象离我越来越远

二零一六年一月二十四日

那些年的逝去


人亦如此,我又何尝不是,归于屋舍俨然之间,困于世间迷途之隅,回看年少,抹抹茶香,袅袅余烟,步步含情,当记忆复述在此,看那时的人们,含情脉脉,没于田间,辛勤的用锄头挥舞身间的汗水,那份操劳,那份努力,而今再也看不到了,人匆匆走,田间的故事却也只能填充在了过往。

一矛戈戟,一吻寒霜,先前人们走过的路,渐渐的被我们复述,填充着人们不堪回首的记忆,或许,花虫鸟兽过了,兴许会再来,试问,亲人与爱若有一别,谁又来将他们留住,渐行渐远的往事,兴许我煮酒为歌,曼妙在以往故事中,再醉一回。

久久不能忘怀,久久不能倾诉的唯有逝去的对这里那份爱,它走了,随风而逝,飘飘荡荡,永远的离开了秋冬之后的光阴里,头也不回的给了自己一个巴掌,花谢又花开,老去的我们在这时光的烙印中又多了一份印迹。

走吧,那些逝去的年华也好,故事也好,风霜雨雪也好,我们既然来了,就不在留下那些令人感伤,与那些留恋不舍的含情脉脉,很多的画面就让未来的自己有空闲时,就像现在煮酒哼调时,拿出来一一翻阅,不经意时,却有别样的感慨。

感伤若有怀念,望今后留恋处,话外一别情依在,念不尽的早已泪湿衣襟。

人烟若走岂能留,花谢花开今又在。

回首一别已数年,而今此地已无乡。

别样的年味


农历己亥年腊月23日,从上海赶到老家政和赴约了几场宴席后,26日,陪妻携子回到坂头花桥过大年。准备正月初再回政和喝喜酒。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福建美丽乡村的坂头,花桥翘檐上的风铃声声不息,蟠溪里的流水潺潺不停,街上行人结伴成群,水里游鱼成群嬉戏。家家户户楹联映照,喜气洋洋。磨魔芋、做豆腐,杀鸡宰鸭,准备年货,一片祥和的景象。这是我结婚32年来,第二次到岳父母家过年。第一次是五年前岳母80岁大寿,这次是岳父90诞辰。

随着文明与进步,农村的寿庆习俗也由繁变简,游走在办与不办的边缘。五年前,岳母做寿时,虽然没有邀请宾客,但还是有主动登门拜寿的亲友十多桌客人;而这次小舅子提前婉拒,取消任何活动。为此事我差点与妻子动了肝火 ,责怪她们姐弟不通人情。

除夕之夜,城市里久违的鞭炮声,在这里再次响彻云霄,彻夜不停。

岳父虽然高龄,却也饮食起居无碍,总是对孙子们唠唠叨叨:你们要早点带上媳妇回来;岳母却是行走如燕,耳聪目明,丝毫不亚于年轻人。总是忙前忙后,端这端那递给我好吃的。我俨然摆着一副姑爷的架势,吃来张口,穿来伸手。就连在旁的妻子也眼红开玩笑说:妈,哪有您这样宠女婿?孙子们会有意见的。两个弟妹嘴上姐夫,嘴下姐夫的招呼着。妯娌和睦相处,抢着干活,烧饭、洗衣、搞卫生,从不懈怠。餐桌上的地瓜粉丝泥鳅汤、肉丝炒笋干、酸辣魔芋条、猪血煮豆腐、小鱼干煮早米糕、红烧肉镇,香气喷发,一家大小围着餐桌坐的坐,站的站,把我的胃口拉回到童年的味道,胀得腰裤带一个孔一个孔往外退,整天总是想吃东西。

家里倍感温馨的同时,外面的世界却是寒风冷冽。

手机上的微信、短信、百度,电视上的新闻不间断且大篇幅报道武汉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几天之内,从一人感染到逾万人感染;从武汉一地席卷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武汉成了始发区,更成了重灾区,海陆空军医、全国各大医院专家、教授等医务人员,纷纷奔赴武汉治病救人,控制疫情。我预感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在庚子年正月初一(2020年1月25日)晚上六点半,发了一条微信给政和的同学,暗示着不能再赴宴席,到了夜间十点半,便纷纷收到亲友取消酒宴的通知,就连农村的宴席、聚会,也相继取消。接下来,事态并没有因为担心而缓解,而是不断蔓延。消失了40多年高音啦叭,再次在村庄响起。这次不是文革的批斗口号,也不是计划生育动员令,而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宣传。病毒渐渐逼近周围县城、乡村。隔壁的屏南、建瓯、松溪、庆元等地,陆续发生疫情。城市,公共交通停运、企业停工、学校停课,市民隔离;农村,村与村之间的公路竖起了路障,筑起了无形的城墙。本来的村村通,成了村村隔,所有村庄成了万人空巷。疫情乌云笼罩了祖国大地、大江南北的各个角落。这时,我想起了孩提时观看的电影《平原游击队》,人们纷纷躲进地道抗击日寇;这次人们再次躲在家里抗击病毒。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是一场全民战争。武汉战疫中涌现出一批批英雄人物:有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有73岁巾帼英雄李兰娟院士,有为抗疫殉职、年仅34岁的李文亮医生,有推迟婚期、离别生病父母、离别尚在哺乳期婴儿而奔赴武汉抗疫战场的白衣天使,有放弃假期、坚守防控第一线的人民公扑。一件件英雄事迹,一首首战歌,感人肺腑,发人深省、催人泪下。我没有精湛的医学技术,无法奔赴前线作战,消灭病毒。我们只有宅在家里,避免感染,用不同的方式与病毒抗战。

围堵,是为了畅通;隔离,是为了欢聚;战疫,是为了无疫。不安宁的前夜,将迎来灿烂美好的明天。

温馨又恐慌的春节,带给我们别样的年味。 甜美与辛酸并存,幸福与苦难共处。少了走亲访友的热闹,多了担忧牵挂的孤独。带着思念与牵挂,带着生死搏斗的教训,像花桥翅檐上的风铃,像长安钟楼里的铜钟,居安思危,声声不息,敲响着人们健康、安全的警钟!

文章来源:http://m.qg13.com/q/5293215.html

更多
上一篇:频繁打电话能挽回吗 下一篇:又见烟雨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