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心理学:为什么越“不要脸”的人,内心越强大

两个人的感情也是有很多小技巧的,我们应该耐心学习一些情感方面的知识,有哪些解决情感问题的小百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为什么越“不要脸”的人,内心越强大,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生活中,你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一个人越不要脸, 其实内心越强大。或许我们要破除一个误区,不要脸并不是说不要自尊,不要脸本质上是可以放下低劣的自尊,求得更高的成长与进步。

一、 学会放下面子:面子并不值钱,成长才是最值钱的

孔子曾说过,遇到不懂得问题,需要不耻下问。的确孔子做到了,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只要有三个人同性,就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内心越强大的人,越知道相比面子,成长才是真正值钱的。这种值钱来自对真理的渴望,对事实的尊重,更来自成长所带来对世界的掌控感。

网上曾有一段经典的话讲述面子对我们的影响: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 说明你已经懂事了。

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 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当你用面子可以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是人物了。

所以,当你什么都还不是的时候,最重要方式不是使劲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是放下面子,用成长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

周星驰刚开始跑龙套的时候, 得到的机会要么演路人甲,要么马上被杀死再也没有机会出现在镜头上。

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周星驰从来不像那些群众演员任由导演安排,即使可能只是在电影中露出十秒钟出镜的机会,他也会跟导演建议,我能不能这样演?他的想法出奇出新,总是能得到导演的认可。

就是抓住这样的机会,周星驰才会成为无厘头搞笑之王。 如果周星驰一直端着,装着,或许就不会有这样的喜剧之星了。

面子是我们成长最大的阻碍,内心强大人会深切知道,他们对成长的欲望超过一切,才会持续努力拼命,获取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二、不要活在别人的世界中:“不要脸”的人,越知道自己要什么,内心越强大

心理学发现,许多人都有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的人,喜欢取悦别人,忘记自己的价值。他们在人群中,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害怕拒绝别人,担心他人不喜欢自己。

这种讨好型人格人是内心最脆弱的人,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别人认可上,希冀通过别人的认可找到自己卑微的价值。

事实上,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深知自己的价值依靠自己努力创造与发现。

如果你过于在乎别人,那么你一辈子就是为别人而活。一个人的一生,要想激发我们内心潜能,并不是向外看的,而是向内探索与追求。

用阳明先生的说法是,吾心自足,不假外求。意思是我内心丰富,根本就不用借助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有多厉害。

别人认可你,那是别人的事情,而自己认可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不要脸的人,不会被别人的价值所捆绑,而是向内追问自己,这是否是自己内心的追求。

他们懂得向内连接,向内在的自己寻找力量,充分懂得界限,不操别人的人,非常的豁达与勇敢,这是他们内心强大的根本。

三、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当你懂得不要脸的时候,你才会看到更大的世界

一个人如果过于爱惜自己的面子,其实了解的世界是有限的。因为他是被自己困住了,走不出来。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学会不要脸,你才能从自我的小世界中跳出来,重新看待属于自己的人生。

《一代宗师》有一句话叫做,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许多人一辈子被面子困住,对自己认知都是较为肤浅的。

他们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批评马上就会反弹,甚至极力辩解自己。但是真正内心强大的人,却懂得人与人是不同的,别人看到的观点是从他的认知角度来看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当我们认识到了人和人之间的不同,你才会了解到真的个性与差异是什么?你不会认为自己是绝对的真理,更不会认为别人是错的。

而是从一种包容的角度去认识他人的观点,从别人世界去重新理解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其实我们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片面的,而只有你搜集更多碎片的观点,你才会更为完整看到世界的丰富性。

永远要记住的是,不要为了面子忘记自己的成长,要学会一切向内求,构建丰富的内在世界,才会换来真正的心想事成;第三个就是放下面子,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你才会发现世界的真相。

如果你有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在下方留言哦,欢迎参与回答,有你更精彩哦!

相关推荐

心理学解析:为什么对越亲近的人,越容易发火


为什么我们对越亲的人越没耐心,越容易生气发火?

原因一:我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对亲人的期望过高。

相对亲人来说,我们往往对“别人”更有耐心,更不容易发火。因为我们假设“别人”是不了解我们的,要取得“别人”的了解和配合是需要充分沟通的。但面对家人,我们的耐心就很有限,因为我们认为家人应该是最了解最支持我们的。

一般来说,确实是越亲近的人会越相互理解和支持。但其实家人并不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点对点的和我们达成充分的理解,这是不现实的,我们自己也并不能够时时理解和支持亲人的需要和想法。

但是一旦碰到什么事情不顺利,我们常常会想:“别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怎么你也不了解我呢?别人不懂得配合我支持我就罢了,怎么你也不懂得呢?”这样越想就会越生气。这都是因为我们对家人期望过高,而有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原因二:面对亲人的要求和期望,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

相对于不相干的人来说,面对亲人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这是因为我们心里更在乎他们,我们不希望他们不开心。所以当我们意识到亲人期望的时候,我们如果做不到就产生了让他不开心的风险。

如果他不开心,我们也不会开心,这就好像在事情一开始发生时,就预订了结果。我们要奋不顾身的投入进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于是我们成功的愿望也更加迫切,由此产生的压力也更大。而且这些压力往往是一件一件事情渐渐增长慢慢积累的。单拿其中的某一件事情看,可能都不是那么要死要活的。但是当最后一根稻草压上去的时候,我们可能一下就爆发出来,这是压力的瞬间过度现象。

但在家人看来,我们好像就是对当前的一件事情发火,这样家人就更加不理解我们的行为了。家人的不理解会让他们无法与我们更加深入的沟通,所以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反而越积越深,我们就越加频繁的爆发,恶性循环。

原因三:面对亲人,我们往往存在放肆性。

家庭中,特别是关系亲密的家人之间,是一个相对安全包容的环境。有些时候,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压力,没有办法发泄出来,只好到家中进行宣泄。

这是我们对待家人的时候存在着放肆性,就像孩子面对母亲,这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令人担忧的是,往往这种宣泄是通过非秩序沟通实现的。在压力下的我们,往往忘记了怎么好好说话。

我们在宣泄过程中对家人使用嘲讽、歪曲、夸大、贬低、晦暗等等的语言。最后我们的压力得到一定的释放,给家人却带来了伤害。如果家人对我们的伤害进行反弹,家庭的冲突就会愈演愈烈。良好的家庭氛围就毁在了我们的放肆性上。

原因四:面对亲人,我们有时会陷入单级思维。

单级思维就是我们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状态下,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并且不顾一切的要去实现,不实现就不罢休,死死的纠缠于这个目的,把自己陷入没实现就不能快乐的死巷子中走不出来。单级思维使我们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自己或别人的身上。

这种思维往往给我们自己和家人都带来极大的伤害。就比如,恋爱中一方会要求另一方说“我爱你!”另一方说,说什么呀,怪肉麻的。然后前者就拼命要后者说,然后自己就开始虚拟,他为什么就不能说声爱我呢?他是不是不爱我?最后越想越伤心,这就出现自伤现象了。

严重的还可能向对方发脾气,闹矛盾,这就是他伤了。而可能事实是后者是非常爱他的,只是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不喜欢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其实我们也许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明明知道伴侣不喜欢这种表达,但我们还逼着他一定说这句话,让他做不喜欢做的事。

那我们是不是真的爱他?如果我们真的爱他我们会尊重他的表达方式,而我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恰恰证明了我们不够爱他!

如何改善这种状况,方法有哪些?

1、平心静气。

美国经营心理学家欧廉·尤里斯教授,提出了能使人平心静气的三法则:“首先降低声音;继而放慢语速;最后胸部向前挺直。”降低声音,因为声音对自身的感情将产生催化作用,从而使已经冲动起来的表现更为强烈,造成不应有的后果;放慢语速,因为个人感情一旦掺入,语速就会随之变快,带来与说话声音高,容易引起冲动;胸部向挺直,因为情绪激动、语调激烈的人通常都是胸前倾,一旦胸部挺直,就会淡化冲动紧张的气氛,而当身体前倾时,就会使自己的脸接近对方,这种讲话姿态将人为地造成紧张局面,这样会更增加怒气。这三点是颇有见地的经验之谈。

2、闭口倾听。

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帕金森和英国知名的管理学家拉斯托姆吉,在合著的《知人善任》一书中谈到:“如果发生了争吵,切记、免开尊口。先听听别人的,让别人把话说完。要尽量做到虚心诚恳,通情达理。靠争吵绝对难以赢得人心,立竿见影的办法是彼此交心,这在吵架中绝对得不到。”愤怒情绪发生的特点在于短暂,“气头”过后,矛盾就较为容易解决。当别人的想法你不能苟同,而一时又觉得自己很难说服对方时,闭口倾听,会使对方意识到,听话的人对他的观点感兴趣,这样不仅压住了自己“气头”,同时有利于削弱和避开对方的“气头”。“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待“风平浪静”后,再来论理,可以避免双方大伤感情,往往能收到理想的结果。

3、转移注意。

传说春秋时期有个蓝田侯叫王述,性格本来十分暴烈。针对这个弱点,他在与人相处时就很注意自控,轻易不为旁人所激怒。有一次,谢无奕气势汹汹地骂上门来,大吵大闹,当着王述的部下说了很多难听的话。王述始终强压性子,默默面壁而立,一声不吭,直到谢无奕离去很久,他才回头问部下“他走了吗?”部下回答:“走了好一大会儿。”他长吁一口气,转过身来,继续办自己的事情。王述这种方法是强迫自己在不离开现场的情况下,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免听对方激烈言辞,防止自己被进一步“激化”。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在愤怒时,往往在大脑皮层中出现强烈的兴奋点,以致造成一时间的“意识狭窄”现象,而且这种有害的兴奋会进一步扩散升级,甚至造成激烈冲突的不堪设想的后果。转移注意的作用是理智地转移兴奋点,主动降温,防止冲突的恶化。

4、交换角色。

卡内基·梅伦大学的商学教授罗伯特·凯利,在加利福尼亚州某电脑公司遇到一位程序设计员和他上司就某一个软件的价值问题发生争执时,建设他们互相站在对方的立场来争辩,结果五分钟后,双方便认清了彼此的表现多么可笑,大家都笑了起来,很快找出了解决办法。在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都希望只有自己是对的,对方必须接受自己的意见才行。然而,由于人们在组织内和生活中所处的角色不同,在处理问题时,往往由于考虑的角度和立场不同而意见各一。如果双方都坚持已见而不能理智地考虑对方意见时,很容易引起冲突。如果双方在意见交流时,能够交换角色而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就会在比较中了解彼此的动机和目的,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是否应该被对方接受,就能避免双方大动肝火。

5、理性升化。

电视剧《继母》中,当年轻的继母看到孩子有意与她为难而恶作剧时,一时气愤难忍,摔碎了玻璃杯。但她马上意识到了进一步冲突的恶果,想到了当妈妈的责任和应有的理智,便顿然消除了怒气,扫掉玻璃渣片并主动向孩子道歉,和解了关系。当冲突发生时,在内心估计一个后果,想一下自己的责任,将自己升华到是一个有理智、有豁达气度的人,就一定能控制住自己的心境,缓解紧张的气氛。“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合理的让步不仅对事情有大有益处,也会赢得别人的爱戴,退后一步,天地自宽。

寄语:在有限的珍贵的相处时光里,从现在开始,请对你的亲人温柔讲话。粗暴的态度、不客气地指责、怨怼,都不应该在我们身上出现。

情感心理学:越是大方的人,越容易碰见自私的人


我们考虑一下是不是这样:你身边一些非常大方,不太拘小节朋友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你不喜欢的人,他们抠门,小心眼,自私,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有时,他们甚至都会伤害这些大方的朋友,让你都感到心急。

都说交朋友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是在这些自私的人身边你却觉得这个道理好像也不是那么对。不过想想也知道,如果是自己的人全都凑在一起那还得了吗,你自私我自私,谁还能赚到一点便宜呢?自私还有什么意义呢?

实际上,这涉及了心理学上的人际吸引的内容。人际吸引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即便是考虑自己,我们也可以想到,如果让我们跟其他人做朋友,我们的选择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也是大方的人越容易遇到自私的人的原因,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首先,这可能是因为所谓的强化原则。

这种原则是指,我们在人际吸引的过程中,对于能给我们奖赏的人更喜欢,对于给我们施加惩罚的人是比较讨厌的。

比如说,如果你的朋友在和你交流的过程中,特别喜欢给你挑刺,那你还会喜欢他吗?这就是给我们施加惩罚的人。相比较之下,大方的人就相当于给自私奖赏的人,这是很容易让他们感受到喜欢的。

其次,这可能是由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影响。

这是指,我们在判断一个人我们喜不喜欢的时候,会受到我们交往时付出的成本和自己能够获得的利益之间的比较。

如果觉得获益要大于付出,我们肯定更愿意与他们做朋友。与他人交朋友的时候肯定要付出,无论是感情还是金钱等,自私的人在与大方的人交朋友时,发现自己付出较少便可以换得较大收获,肯定是乐得其所的。

因此,大方的人如果想要避开这些自私的人,一定要做到少给或者不给他们喜欢的东西,这样她们不会在你身边获利,便会自动地去寻找其他能够带给他们利益的人了。

这样不仅不会得到奖励上的强化,也不会因为能够获得利益而受到社会交换理论的影响。

最后,人们在人际吸引中,人与人之间的互补性也是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些人喜欢与自己具有完全相反特质的人,比如瘦的男人喜欢稍微胖一点的女人,或者年轻的女人喜欢稍微年长一点的男性。

有些很大方的人,就觉得看到自私的人为自己小心谋私的感觉很快乐,就像网上红极一时这样一群人,就想找个人能每天问他们要钱,要多少钱都可以,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很快乐。

这样的心态我们一时半会难以理解清楚,但是如果本身大方的人喜欢身边出现这样的人,我们也没必要多费口舌。

交朋友本身就应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将它变得利益化复杂化,这样的感情不够纯净,怎么能得到最真的友情呢?还是简单点,大方与否还是自私与否,能是一个好人的,就值得我们多接触。

文章来源:http://m.qg13.com/q/5274968.html

更多
上一篇:冰点 下一篇:日子过去,渐成回忆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