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君子清淡,风度无双

两个人遇见了那一定会发生很多的故事,当我想念你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够如此浪漫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君子清淡,风度无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君子坦荡荡,风度无双。君子不言小人之事,不屑鼠蚁同居。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士族门阀对等级制度的严控,清流人士对昏暗政治的口诛笔伐。但他们有更重要的独特之处,便是君子坦荡荡,不屑鼠蚁同居。

风度,是对他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在昏暗的大环境下,领导它的是一群寄情山水,不屑与士家大族同流合污的傲骨之人。对待魏晋风度,众人褒贬不一,一说其胆怯懦弱、逃避现实;一说其逸养风骨,傲世归隐。如此说来,我便是第二类人无疑了。我羡慕嵇康的猖狂,他修心不修性,或许在现在的人看来他是一个饮酒作乐,毫无志气之人。但最真实的一面恰好是最不想去看到的一面,看到的未必是真的,知晓的也未必是假的。若能够稍微了解一翻嵇康为人处世过后,变也就释然了。

嵇康一生有三大可敬之处,一者傲骨,二者重义,三者清淡。在他看来,是众人醉了,我却独醒。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见风使舵之人定然不少,如同钟会这等鄙陋小人是不入阮籍之眼的,他的风骨也正是那竹林七贤之魂。山涛是至交,或许令人费解的是为何他要写出《与山巨源绝交书》这篇世人读之都感到屈辱的文章,后嵇康之死便也就说明了不想好友度难的苦衷。寄乎山水之间,似酒仙半醉半醒,遗世而独立,若明珠蒙尘。况乎生死而不顾,皆有傲骨之长存。一曲《广陵散》道出的不仅仅是嵇康对世事无常的感怀,更是君子对生死看淡,不与污泥相并的气量。

若说阮籍等七贤是无奈寻欢,饮酒避世的豪放君子。那陶渊明便是失望于官场,愤恨与俗事的清淡君子,后人以菊称谓隐士,便是从陶渊明开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在辞官隐于乡村田园之后的写照,不求置于繁华闹市,只愿悠然自得,耕种于世俗之外,结伴在田野之间,这是一种平淡的生活。最为人称赞的不仅是他开辟了宁静平淡的隐士派生活,更重要的还有妇孺皆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典故。君子做人坦荡,他本可以与世俗官僚同流合污,也可解无米之炊的困境。若他这般做了,便就不是陶渊明了。这就是君子之说,不为蝇头小利,不折刚毅之躯。

陶渊明,阮籍皆是隐世的文人墨客,他们归隐山林,饮酒自乐。在奸臣污吏当权祸国又无人敢声讨的环境下,也就淡忘了家恨国仇。西晋灭亡之后,国家衰败之时,一道黎明的曙光缓缓升起,又快速落下。他闻鸡起舞,心怀兴复之志,这便是祖逖。北伐之时,当船至中流,他眼望面前滚滚东去的江水,道出了: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的恢宏誓言。

唐文学大师魏元忠曾对他发出:有志之士,在富贵之与贫贱,皆思立于功名,冀传芳于竹帛的高度评价。可惜君子有为,但时运不济,面对腐朽的东晋王朝,祖逖忧虑成疾,最终逝世于对国家内部派系纷争的愤恨之中。一代名将,就此凋零。他在闻鸡起舞之时,想到的是何以报国?想到的是救国于危难?不失为一代豪杰,当真是君子中的君子,他做到了坦荡,无愧于心。

故君子清淡,即使身无所长,但为人坦荡,方才称得上人这一字,若不随波逐流,恪守本心,方能称的起才之一字。

qg13.com精选阅读

身无双飞翼


什么舍得?就是得不到的,只能舍弃,而去选择另一种方式活出自己,尝试以后明白舍得的样子很难看。

情有十指长,不能较长短,身无双飞翼,怎到你身边!

乱想海里全是垢泥,越是挣扎就会将自己陷得越深,这个被现实染色的诱惑,看起来好看,听起来悦耳,品起来、一腔滋味不经谈,又有满腔苦愁与谁讲。

唏嘘不知这滋味,一岁一增长,翻看岁月沉淀出的美,一手笔记忘乎所以,只记得流年一树繁花不似景。

我所了解的、我所盼望的,仿佛就是那诗与远方的光阴,我与理想的对比,不成比例却憧憬着,遗忘着、记起着,细思回想似若梦、凝望浮沉了如烟。

这世间太多奇妙与时间背对背依靠,日子总活不清楚、岁月太过潦草。一段走过的路往事如风、且有不堪回首,把我们想追寻的、系在时光对面,看见了、又看不穿,相信了、却被归结成一个缘字,相望、互相忘,似水长流再添新,弹指因缘轮回旧,缘在你我之间,把幸运搁浅。

让我们在不甘平凡中认识了命运,把不想接受的当做了平常,接受了它。该幸运的是、最初我们都信以为真,在学会接受努力过后、等着听天由命。任何一个或许都有两种假设,而你我只能选其一。

要么都不去选择,一个人静守着孤独,寂寞里欣赏回忆,回想起你的样子、就像那年盛开的花,随秋季道来了、别离。我才确信我们之间存在过奇迹、也有过意外,若是两个互相喜欢的人,最终能在一起,是因为相信了爱情,也拥有了幸运,而你我只是相信了...却把拥有与幸运割舍成情分、最终所剩无几。

从来都不相信两个人说过的誓言,只有我一个人才会记得!只是风吹散了你的背影,也吹痛了我的心情,回眸凝视千百回、难读人间这一本心甘情愿。

解释余留爱与恨,注释怎是两相难,试问情分有几分,才是此心了无遗。

若说情如戏,不知为何让人伤,若是情似真,还有执念费思量,就像每个夜晚看不够的月亮,在半圆与全月之间,两个人的情太短却忘不了年,一个人的情太长、终被困在日月间,忘情于山水、带不走惆怅,繁华似年轮,圈圈点点是痴往。

想了想又想,我仿佛忘记了自己已长大,匆匆光阴,把情思兑换成了年,或许真不该叹天地无情,只是我们太过多情,正因为我们太需要感情、才被捉弄,早知感情随缘而遇,却做不到只字不提。

一个人的尝试,两个人共同的拥有,若靠一人、还是守不住。那些守不住的,时间早就给出谜底,就如我羡慕的、是他们拥有的,那仅仅是我想要的,并不是真实的,就如这个现实,真实与梦想的结合体,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有体会。

过去的、我们有过的梦,至今我还有的梦,一个人的梦太过孤独、缺少知音,点点滴滴收藏在一段话里,最能听懂我故事的人、是参与我故事的人,而今只剩我一个说,说给日月星辰、四时园林,仿佛能听懂我心声的只有风雨雪花。

寄情于山水在淡忘痛楚的时候、被时间雕琢成无可替代的艺术,人生并不完美,我们只能去学会接近完美,所有的经历本来就是无可替代的。

欣赏自我艺术,所有痛过的、都是拥有过美好的,曾经我们哭着的、现在笑了,却让我们笑过的弄疼心了,不止一次在心里雕琢着,也不止一次在心里试问这迷惑,因为我想看的更清,所以我一次一次、又一次粉碎了各种猜测。

而这种猜测,就像一个感觉、相信着自我,过后、感受着生活。从来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都存在着合理性,至于理不理解,对于面对的生活来说、真的不重要。要么就做着、承受着,要么不做,成为一个旁观者。

什么舍得?就是得不到的,只能舍弃,而去选择另一种方式活出自己,尝试以后明白舍得的样子很难看。

一生就是把自己最难看的样子,想法设法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大大小小的故事汇聚成河,能唱出来的最好别哭,至少在别人眼里你是精彩的。

谦谦君子齐如山


谦谦君子齐如山

电影《梅兰芳》中,邱如白一角因为对帮助梅兰芳取得旷世成功的齐如山先生的形象的严重歪曲而广受指责。那么,齐如山先生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说没有齐如山,梅兰芳就很难会有那么大的成就?

齐如山其人

齐如山,1875年生,河北高阳人,出身官宦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晚清进士。齐如山幼年受到了扎实良好的国学教育,但他却没有继续走科举之路,而是在19岁时进入晚清培养外语人才的同文馆。5年后,他开始游学西欧,学习和考察欧洲的戏剧。

同文馆的毕业生大多居官,但齐如山没走这条路,而是转为经商。由于家道殷实,文化底蕴深厚,齐如山游学归来后,一边在京师大学堂和北京女子文理学院担任教授。一边随心所欲地钻研他所喜爱的戏曲京剧,广泛结交京剧名伶,随时随地向他们访谈求教,搜集各种资料。

齐如山的家乡高阳,是昆曲以及河北梆子的故乡,他从小耳濡目染,对戏曲非常熟悉。有了这个基础,加上之后在北京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结交了谭鑫培、田际云、王瑶卿、杨小楼、尚和玉等清末名伶朋友。通过访谈(据说几十年达三四千人)、读书,他积累了大量第一手京剧艺术资料。

他认为当时新兴的京剧还有很多不足,还大有改进提高的余地。为此,他曾在京剧艺人组织的正乐育化会做过讲演,很得梨园大佬谭鑫培、田际云的赞赏。他树立了雄心:希望在京剧恢复优良传统和更新发展上做一番事业。

走上创作助梅之路

齐如山研究京剧,必然经常看戏。京剧到清末谭鑫培时代,已经成熟,名角辈出。其中,不到20岁的梅兰芳出道后,人缘极好,叫座力很强。齐如山看了梅的戏,觉得梅的基础、天赋极为出众,但还恪守着青衣老规矩,重唱工不重表演。而且梅兰芳还拘泥于当时刚被禁止的相公堂子遗风过去没有女伶唱戏,都是男演旦:男旦少年时,一面学戏,一面还要陪酒侍客,充当歌郎,继而难免要充当男妓。

齐如山与很多伶人为友,却因为对年轻的旦角梅兰芳不太了解,不愿立即公开接触,怕相公堂子遗风影响自己的名誉。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办法:通信指导,不见面来考察梅。1912年齐看梅的《汾河湾》演出,薛仁贵在寒窑外叙述往事的大段唱时,柳迎春面朝里坐,毫无反应。齐认为不合情理,就给梅写了一封长信,没想到梅再演出时立即做了改正。配合唱词,加了身段,获得观众好评。

齐如山见他虚心听取意见,之后梅兰芳有戏他就看,看一出戏就写一封信评点,两年中写了近百封信给梅,梅大多虚心接受,使齐如山感到孺子可教。后来,应梅兰芳具函邀请,齐如山才到梅家拜访。

梅兰芳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谦虚稳重,而梅家女眷也是贤淑贞静,很有教养。这下子促使齐如山下决心与梅兰芳交往、合作,做一番事业。齐如山想通过帮助梅兰芳来展现自己的理想:改革京剧,丰富戏曲发展,将之推向世界,而梅兰芳未来可以担当此任。

在民国元年前后,梅兰芳周围就有一批朋友,帮他评点台上得失,已形成梅党雏形,领袖人物是冯耿光。冯与梅兰芳的伯父、谭鑫培的琴师梅雨田相熟,才得以认识梅兰芳,时为1908年,梅14岁。冯凭他看戏多年的眼力,料定梅兰芳天赋、才华过人,将来必成大器,愿全力扶持他。抱有同样心思的还有一批清末明初的大知识分子、银行家、留学生。

齐如山加入梅党大约在1914年左右。由于他的年纪大,学问深,又主要负责梅兰芳新剧的创作排演,成为梅党中又一位领袖人物。梅党各有分工,冯耿光是钱袋子,主要在经济上运筹帷幄;齐如山是戏袋子,梅兰芳绝大多数新剧的创作排演,都出自齐如山之手。

民国初年,梅兰芳两次去上海演出,对海派京剧的革新精神感受很深,很想在这方面也做些努力。齐如山把这一艰巨任务承担下来。由齐如山构思创作、梅兰芳带头创演了京剧古装戏的艺术新品种,唱腔、表演、服装、造型焕然一新,赢得观众的热烈赞赏。梅兰芳因此声名大噪。

1922年,梅兰芳自组承华社成功,是这一巨大变革的标志,也为后来出现以梅兰芳为首的四大名旦奠定了基础。

齐如山作为一个非职业的剧作家,在不到二十年中,创作改编了近五十部剧本。这些剧本,几乎囊括了梅兰芳1935年前的所有新戏。齐、梅携手将京剧推向世界

在齐如山的帮助下,梅兰芳的艺术快步发展。当时到北京的外国人,不少以看梅兰芳的戏为幸事。这样梅兰芳对外的交往增多了,去国外演出就逐渐提上了日程。

梅党的朋友有不少是留日学生,与日本文化界人士交往比较多。一次,日本财阀大仓喜八郎和文学家龙居濑三来北京,看了梅兰芳的戏,赞赏备至,前来拜访梅,当时齐也在座。经过他们的极力相助,才有了1919年梅兰芳首次访日演出之行,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事。演出非常成功,尤其《天女散花》类的歌舞戏更受欢迎。日本研究京剧、出版了《中国京剧之二百年》的波多野干一先生始终相陪,热情相助,与梅、齐成为好友。

到了20世纪20年代,梅兰芳的国际活动日益增多,不断会见来访的外国友人。齐如山这时考虑设法把京剧推向欧美,完成他的京剧世界之旅的理想。梅兰芳对此深表赞成,齐如山于是通过朋友积极与美方联络,争取机会。1929年,在齐如山多方联系、筹措下,梅兰芳得以访美演出。齐如山终于完成了通过梅兰芳把京剧推向西方最大国家的心愿。

之后,1935年梅兰芳去前苏联访问演出,也是齐如山事先帮助策划的,不过他没有同去。1933年,梅兰芳因要解决与孟小冬的婚姻问题,舍弃北京的三世基业而南迁上海。齐如山不赞成,认为北京是京剧的基地,懂的人多,而移居上海,可能会使梅兰芳的艺术发展停滞。梅兰芳则希望齐如山同去上海,齐还是婉言谢绝留在北平。此举直接影响了梅兰芳去欧洲的访问演出,也结束了他们之间长达二十年的艺术合作。

依依惜别天南海北终生憾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7月29日北平沦陷。朋友紧急相告:日本方面的逮捕黑名单上有齐如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他先住进法国医院半年,见风声稍松,就回到东单西裱褙胡同家中,在最里面的一个小院中躲起来,足不出户,埋头写作。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又见到了京剧界的老友尚和玉、萧长华、王瑶卿等,与远在上海的梅兰芳也可以正常联系了。他精力尚好,本想再做一些事情,不想内战爆发,他的心又凉了下去。1948年初冬,解放北平的战事即将打响,齐如山已73岁高龄,决定只身离开北平赴台湾。这其中没有什么政治原因,而是他的三儿子在台湾高雄造船厂任厂长兼总工程师,儿媳是德国人,有了孙子,想去看一看,同时也避一避战火。他把夫人、子孙都留在了北平,准备将来叶落归根。

他先坐飞机到上海,再转道台湾。他打电话与梅兰芳联系,梅马上来旅馆看他。二人欢聚了几天,终日畅谈,实在不忍分别。但行期已定,无法再留,二人挥泪而别,没想到这一别便是相交四十年朋友的永诀。

二人是君子之交,二十年合作,齐先生无偿奉献,从没有与梅兰芳有过金钱来往。1961年8月8日,67岁的梅兰芳因心肌梗塞不治。噩耗传到台湾,86岁的齐如山惊呆了。他找出当年梅兰芳给他写的条幅中堂,再悬挂起来,对之老泪纵横,之后身体每况愈下。转年3月,齐如山在剧场观剧时,心脏病突发而魂归道山。齐、梅这对忘年的君子之交,到泉下相会去了,留给人们的是一片惆怅。

齐如山先生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研究戏曲理论、进行戏曲革新实践的大家。20世纪的前六十年,他一面实践,一面不停地写作,以戏曲理论著作为主,在大陆留下了近八百万字的著作。古稀之年到台湾,又有二百多万字的作品,堪称著作等身。

君子可欺之以方


君子可欺之以方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宰予问了孔子一个很古怪的问题:老师,一个君子,假如我们诓骗他:有人掉到井里啦!他会马上跳下井去救人吗?孔子皱眉回答说:怎么会呢?君子会马上赶去察看,但不会糊里糊涂就往下跳,君子可以被欺骗,却不会被愚弄。

这段对话的价值不在于宰予的这个问题有没有技术含量,也不在于孔子对君子是否入井救人的回答,而在于孔子君子可以被欺骗,却不会被愚弄的观点。

有意思的是,孟子竟然也持这种观点。孟子有句名言:君子可以欺以其方。就是说,君子可以被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用合情合理的骗局欺骗。

孟子举过一个例子。郑国国相子产,是个仁德之人、智慧之人,孔子曾经向他讨教,还夸奖他是古之遗爱也。一天,有人给子产送来一条活鱼,子产仁慈,让手下小吏把鱼拿到院子里的池子放生,这人却把鱼弄回家自己偷偷煮着吃了。第二天,子产见到他,问:那鱼放生了吗?他说:已经放生到水池里了。为了增加这个谎言的可信性,他接着编造说:那鱼啊,挺逗。一开始放到水里,半死不活的;过了一会儿,它就恢复了生气,摇头摆尾地游走了。子产一听,很高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这条鱼终于到它该去的地方去了。

这个把鱼吃掉还骗人的小吏真是个小人。他事后还洋洋得意地对别人讲: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把鱼吃到肚子里去了,他还连声称赞,真是可笑啊。

究竟是子产可笑还是这个小吏可恶?子产让他把鱼放了,他答应后不仅没有照做,违背承诺,还把谎话编得活灵活现,合情合理。一个人,把别人对他的信任看成愚蠢,那么他希望别人把他看成什么样的人呢?

合情合理地相信别人,不仅是仁者,也不失为智者。他在被小人欺骗之前,已然站在小人无法企及的高处。

用合情合理的谎话欺骗别人,不仅是佞者,更是愚者。他在损害别人之前,自己先已堕落。

君子不怀疑正当的东西,不质疑合情合理的东西因为,维护一个社会基本的信任底线,比防范受骗还重要。

君子之交,淡如水


落落者,难合易难分。欣欣者,易亲亦易散。

洪应明(明)

这句话的大意是:孤独寡欢者虽然难以相交,但相交之后一般也不会轻易分手。乖巧机灵的人虽然容易亲近,但亲近过后往往也容易断交。

吾感古语中的君子,乃世间之淡泊寡性之人。如衷情于戴草帽、梦中化蝶的庄子;如隐居桃源、采菊东篱的陶潜;如月下独酌、对影三人的李太白。

淡如水。没有参杂名利金钱的相交、志同道合的相交。

想那日,一起闲谈、捻花为诗。

牵牵扯扯几余年矣。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

多少年以后,翻开装订书,泛黄的字迹现世,心里是不是再也不会起一丝波澜。安祥的宁静。私下里想过的千百个对话场景,也许面对面时就会冷静地一句代过。刚倒的一杯水,突然它就凉了,像极了重逢之后的两个人,淡如水。

午夜心痛,突然想起曾经那些不与电子有关的装订书,墨香只在回忆里萦绕,绵绵不绝。媚如烟花消世,而后黎明裴影。

我还在静静的笑,而后在心里用血埋葬所有的泪滴。

海子死了。他的淡如水的相交还是离开了他。看透黑暗,诱惑沾染着血腥味的世间,他,无所留恋。

曾经在一篇日记里写过:霸道的占有就像一条错误的朝圣路,前面的人一批批倒下。后继者,仍不改死心。

相守,真是一个醉人而又奢侈的心愿。

做梦时,庄子在心里想:蝶是我,还是我是蝶。答案不得而知。

君子兰.你开花吧


我一直细心的养着这钵君子兰,早已不在奢望它能开花了.

妈妈说是因为我把它放在阳台下没有足够的光射,所以才不会开花,我不知道别人养的有没有开过花,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真的没有给它足够的光射.我就知道养着它就好.

妈妈说它会死掉,我不悲哀,虽然我对它的爱已很深,但我知道人的生命尚且有限,何况是花?

六年前肖军和我一起买来的这钵君子兰,他说他喜欢,我对养花没有什么爱好,他喜欢就搬回家了.妈妈也喜欢,说养些花好.

六年过去了,肖军走了,走了六年,这钵君子兰居然还活着,我觉得他的生命力已经很强了!

他走的时候,我天天哭,他说:"傻瓜,等明年春天君子兰开的时候,我就回来了!"六年过去了,君子兰也没有开过,他当然也没有回来过.

我渐渐忘记了他的模样,也渐渐就习惯不去打听他的消息,妈妈说是我太惯着他,没有给抓好那根由我控制的风筝线,我没有和妈妈争执什么,只是心中早已明白那根风筝线早已断掉.

就象这株君子兰,尽管我细心的照料着它,但它还是不会开花.突然想起一个故事.木头对火说:抱我!火拥抱木头。木头微笑化为灰烬!火哭了泪水熄灭自己。木熄灭自己。木头爱上火注定被烧伤,当眼泪流下才知道,放手也是一种爱

我于是把这株我已照顾六年的君子兰交给了,小区看门的陈叔,我真真的希望它能开花,妈妈说自己养着很好,干嘛要送别人,我说,陈叔会养得更好,每天经过陈叔的小院,我总要看看那株君子兰,确实比我养着的时候更绿些了,我在心里轻轻的说:"君子兰.你开花吧!

文章来源:http://m.qg13.com/q/527041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