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是父亲的生日。
父亲的生日,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起,我记住了这个日子。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生日总是过的很简单,最多是按家乡风俗的习惯,煮上一碗面,再加上两个鸡蛋就算是过了。如果不知道这天是他的生日,可能都不会觉得这是在过生日。小时候的我总会不解的问他:爸爸,你过生日怎么会没有好吃的呢?父亲总会摸着我的头笑着说:爸爸爱吃这个呢1我却觉得父亲笨笨的,竟然不知道什么更好吃。然而,长大后的我渐渐明白了,他那是不舍得。
父亲对我和姐姐却是大方的很,每到我们过生日,他总会特意从县城买一些我们爱吃的东西,坐在一旁着看我们高兴的、大口的吃着,脸上挂满了笑。
日子飞快地旋转着,转眼间我已毕业开始参加工作了,自从上了大学后,连着几年没能在家陪着父亲过生日了,所以想趁着这次机会好好陪父亲过次生日,给他个惊喜。今年夏天,雨水出奇的多,再加上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水量大的原因,开封市某项工程出现了险情。父亲所在公司根据上级的要求,派出水上抢险队前去支援抢险,因父亲是带队领导,一直没能回家。我怕给父亲惊喜的计划落空,在父亲生日前好几天我就开始给他打电话,让他在那天一定回来一趟,父亲只是说尽量。
到了父亲生日那天,还不确定他能不能回来,带着一份渴望,我早早的就起来着手准备。去蛋糕房拿了预订好的蛋糕,去菜市街买了一堆他最喜欢吃的菜,并亲自掌勺,为父亲做了一桌香喷喷的饭菜,等着他回来。那天,由于水势大,任务紧,父亲最终还是没能回来,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告诉他:生日快乐,还有儿子长大了。电话那边伴着忙碌的机器嘈杂声,传来了父亲激动的哽咽声。
当时的我哭了,也许是觉得父亲的不易,也许是觉得自己年轻的不成熟,总之,在那天,我知道我长大了,更知道,父亲是我的骄傲,我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黄河人(张兴胜)
又一个父亲节到来了,虽然在感觉上,父亲节没有母亲节那么隆重与张扬。这也许是源于在传统观念上,父亲的爱是深沉而内敛的。不像母爱那样,毫无保留地,无时无刻都在向世人展示着,宣扬着。但我还是看见临街商铺里,最抢眼的位置上,高高举起了父亲节促销活动的旗帜,让我不敢去正视与面对。
这个父亲节,离父亲去世已经整整八个月零十二天了,差不多一年时间,这些日子以来,我一直在逃避,不敢去接触父亲两个字,怕亲手揭开自己血淋淋的伤口,再一次陷入悲伤的汪洋,无法自拔。记得父亲还健在的时候,每一个父亲节,我都会捎上父亲喜欢吃的小食品,回去陪他聊聊天,说说话,与他共度属于他的节日,哪怕是平平淡淡,也是温馨无限的温暖画面。现在,回头想想,这些日子随着父亲的驾鹤西去,永远地一去不复返了,我心中的疼与痛,无处安放。天堂的父亲,可听到女儿深切的呼唤与想念?
父亲走了,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与无奈。以前父亲健在时,每一次回去看他,他都会跟我聊起他年轻时,中年时,他经历过那些,说了千遍百遍,我认为是陈年芝麻,烂谷子的事儿,他说得津津有味,我听得索然无味,却不忍心去打断他。有时候听得实在是有想瞌睡的感觉,我就索性站起来,出去院子里随便走走,活动一下的手脚。每逢这时,父亲就会蹒跚着脚步,跟着我走出来,用无比失望的眼神瞪了我一眼。然后,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责怪我说:古语言道:读书不如听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呀,我说你也不爱听是吧?以后,有得你后悔的时候。
父亲说过的话,如雷贯耳,他走后,我也终于从稀里糊涂中,清醒过来,清晰地意识到,我后悔的时候来了,无论我喜不喜欢听,父亲也不可能再与我说这些事了,父亲与他的故事,一起长埋于黄土了,我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唠叨了。脑海里,一直盘旋着父亲临终前最后的几个日子。那嗫动的嘴唇,欲说不能的眼神,如影随形,在我眼前交织缠绵,记忆犹新,仿佛是发生在昨天的事儿。父亲在不能说话,也就是老一辈人口中所说的封声三天以后,带着对我们的恋恋不舍,带着对尘世深深的眷恋,带着他平凡坎坷的一生,离开了我们。
我永远不会忘记,父亲此生说的最后一句话,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我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记得当时,父亲已经很虚弱了,我们跟他说话时,他就断断续续地对我们说:你们别吵我,让我睡吧,我很难受,有气出没气进了。听了他这么说,我们只好在他床前默默地陪着他,而不敢跟他说话,怕打扰了他。隔了没多久,始终不放心的我,凑过去,叫了他几声,可他却眼睛也不睁一下,也没有回应我,我一下子慌了神。流着泪,用手来回地抚着他干瘦的脸,一边喊他一边哭,他终于用力眨了一眨眼睛,看了我一眼。我紧紧握住他的手,说:爸,你是不是很累,你还认得我吗?认得你就说一下,我是谁?父亲眨了眨眼睛,又望了望我,从牙缝里艰难地吐出一个字,那就是我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然后,父亲又闭上眼睛了,从此,无论我怎么喊他,他再也说不出话了。三天时间,父亲就在闭眼呼吸的情况下度过了,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带着深深的遗憾与不舍,离开了我们。任我呼天抢地地哭着,他也不理我了,他终于狠心地扔下他最疼爱的女儿,去了一个天堂的地方。
父亲说得对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为什么一向自诩聪明的我,偏偏要在失去父亲后,才深深地体会与明白这句话的重要性呢?这是不是应该可以定义为我不可原谅自己的罪证?现在,我终于明白过来了,可惜一切的一切,都太迟了,父亲再也不会给我一个,静静地听他唠叨的机会了。以前,我没有意识到,在过去的每个小日子里,父亲于我的唠叨,一方面只是他想亲近我的方式与表现,另一方面,他是想趁着有机会,还能说,就简单地向我阐述他经历过的一切人与事,让我在未来回忆的画面里,对他的形象更加清晰与透彻。而我则是那么狠心与忍心地,亲手扼杀了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也亲手扼杀了一段段温馨甜蜜的,与父亲相处的美好时光。
现在,一切都不可复制,失去的,永远失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悔之晚矣。要怪只能怪自己,过了而立之年,依然无知不懂事,不到黄河泪不流,错过了人世间太多的真情与美好,辜负父亲太多的疼爱。不知道天堂上的父亲,可会原谅女儿的不孝。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底下只有不孝的儿女,没有不是的父母。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及时明白这个道理呢?在浑浑噩噩的俗世中,清醒领悟过来,及时行孝,孝敬父母如天地呢?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多少为人儿女者,在一代一代的轮回交替里,在年复一年的尘世得失中,如我这般,辜负了挚爱亲情。留下了一道,一辈子都无法愈合的伤口,独自在回忆中,咀嚼着那浓浓烈烈的至爱亲情,在忏悔的泪水中,搜索父亲渐渐在记忆中模糊的身影。
父亲节到了,本来温馨无比的节日,此刻,成了一根尖尖的刺儿,插在我心里,碰与不碰,都会疼得我窒息。仿佛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所经历过的一切悲与苦,让我学会承受骨肉分离,生离死别这种人生不能承受之痛。经历过这一切,我突然明白过来了,人活在渺渺红尘里,要学会放下。懂得了放手,就会发现,人生也许真的是,没有什么是承受不起的。再高的坎儿,只要用点力,还是能跨过去的。命运本来就像一把沉重的枷锁,把应该与不应该承受的一切好事与坏事,都不会征求你的同意,而一意孤行地,重重压在你的肩膀上了。无论累与不累,这都是我们凡夫俗子,必须背负的,不可推卸的社会生存责任。就像一只小小的蜗牛,要生存,就必须要背着他重重的壳,负重前行过日子。
想起慈详的父亲,我的心是撕着裂着痛着的感觉。可我不想忘记父亲留给我的所有记忆。小时候,感觉父亲是一棵大树,晴天里,给了我清凉的树萌,让我安心地躺在童年的摇篮里,快乐健康地成长。雨天时,把我庇护在他的羽翼下,为我遮风挡雨,让我无忧无虑地度过每一天。随着日子渐渐过去,我长大了,固执地挣脱他宽广的怀抱,任性地把自己放逐天涯,自以为是地给了自己一个自由飞翔的天空。可我忘了,我就像一只小小的风筝,一点点的风雨,都能让我折断飞翔的翅膀。而父亲,不会羁绊我自由的脚步,他只会默默地抓紧那根细细长长的线,让我随时随地,都可以回到他的怀抱里,继续做着一个小女孩撒娇的梦。
父亲去世后,我才知道,这个世上,再也不会有这样一个男人,无怨无悔地爱着我,包容我的一切对与错,把我所有的缺点与优点,无条件地接纳,为我付出了所有的疼与爱,却从来不图回报,只想远远地看着我,幸福着我的幸福,快乐着我的快乐,痛苦着我的痛苦。这八个多月以来,我时时刻刻都在体会失去之苦,也终于领悟到,什么叫做真正失去了。突然想起电影唐山大地震里,徐帆说过的一句话:没了,才知道什么叫做没了。今天,再咀嚼这句话时,泪水早已不知不觉地溢满了眼眶,眼前一片模糊。真的,没了,才知道什么叫做没了,我成了没父亲宠爱的孩子了,这一辈子,我再也没有机会喊父亲了,这个父亲节,叫我情何以堪?
没有父亲的父亲节,我应该去哪,寻找我的父亲,寻找那一份,陪伴了我三十六年的父爱?我又应该去哪,躲开这个节日,躲开这个特别的日子,带给我内心无法言喻的疼痛?
姑父的礼物,对于我来说是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他的言传身教让我在幼年的心灵中就对勤劳节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现今,到处都在提倡勤俭节约,这使我更是常常念起我的姑父。当年他在我们晚辈面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勤俭建国,那时对这句话是懵懵懂懂,直到后来才知道是一句全国上下都在践行的伟人名言。姑父是一个普通的人,记忆中他是煤矿上的一名小领导。后来长大了知道他是那时矿上的供应科干部,在今天用时髦的话说是企业的白领。姑父皮肤黝黑,一幅漫长脸,前额宽宽的。永远都是梳的整整齐齐的后梳头,穿着整整洁洁的中山装。姑父幼儿时在老家私塾念过书,是我儿时见过的第一个带着眼镜看书写字的人。在那人们识文断字困难的年代,姑父的同龄人对学问有着根深地固的神秘感和神圣感,总认为肚里有墨水的人,是受人尊敬知书达理的人。而姑父让我感兴趣的却是他肚子中总也道不完的故事。他遇到事情从不发火,常常是循循善诱的说理,就是看到我们已不耐烦时他也不厌其烦、不急不躁,而是把道理穿插在小故事里面吸引我们,直到我们听的点头称是。这使我在今天每每看到年轻父母大声呵斥孩子或动辄皮肉之苦时,眼前总是浮现出姑父哪和蔼可亲的样子来。而面对姑父和和善善的脾气个性,谁曾想到他却是一个生性严谨,遇事从不放弃原则的人。
在我们孩提时代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家庭的生活条件都不好,能吃点荤菜都被称之为打牙祭,只有来了亲戚朋友才会多炒上几个菜佐餐。而在大人们饮酒待客时,总是把孩子撵走不让沾边。生怕孩子们一人一口的先尝为快后,盘中羞涩菜不够客人吃丢了颜面。也担心孩子们围在旁边眼巴巴地盯着餐桌,会显得没有家教。
遇到此等情况,我们的父母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如果是姑父来时,就肯定会破例。姑父总是微笑着招手,让我们围坐在一起,把菜分给孩子们。其乐融融、亲情倍增。可由于我们的加盟,姑父却少了下酒菜少了许多口福。他会因酒已尽兴而小啜几口撂下杯子,三杯通大海,可能因为酒精的作用,每当这时姑父的话最多。说到高兴时姑父会欣慰的仰起头大笑。他总是说菜虽然很合口味,但他不爱吃荤,端起酒抿上一口也就挟上一点菜。他说最爱吃的就是花生米,这可能是淮南话说的此菜经叨吧。当时我们那里知道他的苦心,只知道你不吃正好我们吃,大快朵颐的吃肉,听着姑父讲着妙趣横生的的故事。特别给力的是冬天,一大家子人像逢年过节一样围坐在一起。那时还没有什么客厅,就在靠门近点的外屋里把平时摆放保温瓶、茶具的大桌子拉到屋中间,摆上菜。孩子们也能混上个背朝门腿肚子朝外的一席之地。由于旁边有个生火的炉子,菜凉可以放上热一热,这种家庭会餐能延续长一点,我们也能更多的享受姑父谈古论今的精神大餐。但这时姑父在动筷子往往就仅限他最爱的油炸花生米。今天想想才领会到,哪是姑父为了我们能一饱口福而演出的苦肉计。
姑父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也是在饭桌上他对我们的教诲。别看他生性和善,但看到有谁浪费粮食他就会不客气。他看不得在桌上撒饭粒,也看不得碗里剩有饭粒,只有这时我们孩子们才感到姑父的严厉。就是我们在他家,姑父也会毫不顾忌孩子们是走亲戚,担心责怪他吝啬。总是让我们把碗里的饭吃的一粒不剩,还亲自监督看谁吃的最干净。七粒米一条命的故事就是那时候他在饭桌上说给我们听的。
我们大一点稍谙世事后,姑父总是说不管你穷富贵贱,做人都要勤俭、不要浪费,他的口头禅就是可吃不可脏。可能是出于对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崇敬,加之儿时受到的熏陶,也使我看不得浪费。以至于今天在餐桌上,我总是无意识的碗底朝天,从不剩一口饭、一粒米。无论在何等场合吃饭从不浅尝则止,不会象征性地扒两口作罢。节约闹革命已经不是我刻意这么做而是成了习惯。虽然姑父那时只讲节约,还没有打包一词的说法,但我在饭店用餐后如果剩菜可观,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让服务员拿来包装袋子,因此常常被讥讽为穷命。为此,我出差到外地在朋友家做客时还闹过笑话。当地的风俗流行扣饭,就是不能看到客人吃饭露出碗底。当时主人见我刚快吃完就又扣上一碗,一连两碗大米饭,可想而知我的肚皮遭了多大的罪。
现在姑父离开我们已经数个年头,但他的教诲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勤俭持家也成为姑父送给我的人生的特殊礼物。姑父认真做人、以理服人、善待他人、平平淡淡、草根一生的形象让我难以忘怀,时时记忆犹新。
淮南市公安局顾北派出所宗维波
文章来源:http://m.qg13.com/q/526679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