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名人孝心小故事:毛泽东深情祭母

两个人遇见了那一定会发生很多的故事,记录爱情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情,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够如此浪漫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人孝心小故事:毛泽东深情祭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919 年 10 月初,毛泽东收到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急忙带着小弟泽覃奔回韶山。可是当他们赶到时,母亲已入棺两天了。毛泽东内心极其悲痛,长时间默默无声地守在灵前。 10 月8日,他席地而坐,独对孤灯,写出了一篇情深意切的《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皑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xing,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捆忧,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离开韶山后,毛泽东在给他的同学、好友邹蕴真的信中,又高度赞扬了母亲的品德。信中说世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损己利人的人。他母亲正是最后一种人。这几句话,显示了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对于林林总总的世相人生,已经有了宏阔而细致的观察,而且对他的母亲这样的劳动妇女的品德的评价,达到了极其尊崇的地步。

这年冬天,毛泽东把孤独的老父亲接到长沙居住,翌年1月30 日,父亲病故,当时毛泽东正率领湖南驱张代表团到北京,未能回家奔丧,只得把悲哀深深埋在心中。

毛泽东在父母墓前静立,默哀了片刻,轻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说完恭敬地鞠了躬。下山后回到住所,他对罗瑞卿说:我们共产党员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再回来,还要看他们两位。在参观父母曾住过的卧室时,毛泽东对身旁的人说:我父亲得伤寒病,我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只因为是那个时候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他的话讲得很轻,含着深沉的怀念。在故居母亲的遗像前,他曾端详良久之后说我像母亲。是的,毛泽东像母亲,不仅脸型像,而且基本品格也像,他把母亲的博爱升华为中国广大的人民大众谋幸福的伟大实践。

小编推荐qg13.com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逃学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逃学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脱光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毛泽东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

不爱经书爱“杂书”

石三伢子跟邹春培老先生读了两年半私塾,为以后学习古文打了基础,毛泽东还是非常感激邹老先生的。湖南解放后,毛泽东曾打听邹老先生的下落,可惜邹老先生已经离开人世。1952年,毛泽东曾接邹老先生的儿子邹普勋在中南海住了一个多月。毛泽东与邹普勋还记起一块洗澡的故事,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学英语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学英语

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接触到英语。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老家,进入湘乡县城新式学堂——东山小学堂读书,那里有一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老师,教英语。所以,毛泽东是在17岁那年开始学习英语的。不过,在随后的革命战争年代,留给毛泽东学习英语的时间并不多,但只要有机会,他会抓紧时间“重操旧业”。

“拍拍-太根儿!”

抗战胜利后,面对由美国撑腰、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部队,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威慑”住。1946年8月6日下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前半山坡平台上的一个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女记者斯特朗。他谈笑风生,纵论天下。交谈中,毛泽东把身子向后一仰,开怀地得出结论:“美国反动派是……”他停顿了一下,显然是在找合适的词,“纸老虎。”因为英语里没有相对应之词,翻译只好将它译成了“scarecrow(稻草人)”。毛泽东让翻译停下来,要斯特朗解释“scarecrow”是什么意思。斯特朗回答说,那是用稻草扎成的人形,农民把它竖到田里来吓唬乌鸦。毛泽东立即表示这样译不好,这不是他的意思。他说,纸老虎并不是吓唬乌鸦的死东西,它是用来吓唬孩子的。它看起来像一只凶猛的野兽,但实际上是纸糊的,一受潮就会发软,一阵大雨就会把它冲掉。

于是,由“纸(paper)”和“老虎(tiger)”这两个单词组合,临时造出的一个英语中没有的复合词“paper-tiger”就出现了,这实际上是硬译。毛泽东高兴地笑了,用带着浓重湖南腔的英语说:“拍拍-太根儿!”“paper-tiger”后来便随着毛泽东的著名论断,在全世界广泛流传了,它也成了毛泽东最喜欢说的一个英语单词。

1954年正式提出学习英文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提倡干部学习外文。这时有了非常好的条件,学英文才成为他的一种爱好。1954年,林克(毛泽东英文秘书)到他身边工作时,毛泽东正式提出要向林克学习英文。但毛泽东并不使用英语教科书循序渐进地“上课”,而是自己设计了一种独特的“学英文”方式:念英语文章,一个词、一个词地查字典对照着念。毛泽东那时熟悉的英文词语并不多,于是先从阅读英文版《人民中国》、《北京周报》短文,新华社的英文新闻稿入手。众所周知,这种学英语的方法效率并不高,只有“吃力不讨好”,随读随忘记。但是毛泽东一意孤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学习英语的兴致最高。他在国内巡视工作期间,无论在火车上、轮船上,随时都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英语”。1960年的《莫斯科会议声明》发表以后,他写信问林克:“莫斯科声明英文译本出版了没有?请你找两本来,我准备和你对读一遍。”如此这般将英文译本“对读一遍”,毛泽东遇到不少困难,生词很多。但毛泽东不畏困难。

毛泽东在外国人面前“秀”英语

毛泽东与外国人会面的时候,还喜欢“秀”一把英语。

1970年12月18日凌晨7时许,毛泽东身着睡衣,膝盖上盖着一条毛毯,在中南海住处与美国记者斯诺海阔天空的谈话持续了整整5个小时,一直到午后1点钟。进“早餐”的时候,毛泽东宴请斯诺,王海容(记录)、唐闻生(翻译)作陪。宾主入座,毛泽东起立与斯诺热情碰杯。斯诺用中文祝酒:“毛主席万岁!”毛泽东则用英语回应:“LongliveSnow(斯诺万岁)!”毛泽东接着又跟坐在自己身旁的王海容、唐闻生碰杯,然后对斯诺幽默地说:“我看你这个说了半天woman(妇女)解放的人就是不尊重woman,你都不跟她们碰杯……”

“毛泽东学英语处”

有着“天下第一名园”美誉的杭州刘庄,有一座傍水而建的精致小楼,是毛泽东来杭州多次住过的一号楼,人们称作“主席楼”。在“主席楼”后面一条小路旁的树阴下,有一块秀石,上书“毛泽东学英语处”几个红字。有张毛泽东与林克一起学习英语的照片作为佐证,这可能是全国唯一一个纪念毛泽东学英语的地方,也成为了西湖一景。旁边一块低矮的石头表面已有些光滑,显然是由于游人坐在这里拍照留念久而久之被磨光的。

1975年除夕——毛泽东最后的英文水平

1975年12月31日子夜,毛泽东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

这两名美国青年注意到,在他们面前,82岁的毛泽东尽管已被疾病折磨得精疲力尽,“斗争”的话题却使他又“像青年人那样兴奋起来,他的头脑甚至比中国的年轻一辈更充满活力,更渴望斗争”。

毛泽东说:“我们这里有阶级斗争,八亿人口,不斗行吗?”并且用他的湖南腔调的发音着重说出了英语:“Classstruggle!”

Classstruggle这两个英文单词,既代表了毛泽东最后的英文水平,也代表了毛泽东的一生。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长寿的秘诀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长寿的秘诀

毛泽东活了83年,在那个年代算是高寿了。那么,毛泽东长寿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在一次谈及自己的养生之道时,毛泽东总结出了“基本吃素,饭后百步,遇事不怒,劳逸适度”的“健康十六字诀”。

“基本吃素”指的是“多吃素,少吃荤”,而不是完全吃素。素食饮食的纤维素摄取量较高,除了可以预防并改善便秘外,还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现存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毛泽东菜谱、食谱共计23份,这些菜谱和食谱基本保存完整,均由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手写,记录了毛泽东每日的饮食情况及菜色安排,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从菜谱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喜素但并非不食荤,他爱吃红烧肉、火焙鱼、红烧肘子之类的大众菜。吃鱼也就是砂锅鱼头──普通的胖鱼头,外添一些豆腐、菜心等。经常吃的素菜有大白菜、扁豆、空心菜、菠菜、芹菜等。苦瓜炒肉丝、黄瓜炒肉丝、冬笋肉片、糖醋藕片等,也是他饭桌上的常见菜。

毛泽东的生活饮食起居可以用“不刻意为之”这句话概括,即不刻意地追求,不奢侈,不浪费,从自己的最低需要出发。毛泽东有个说法:“我想吃什么,就是我身体里缺什么,吃下去就能吸收好。你们谁也不要限制我。”有人建议他吃高营养、高蛋白的东西。他说:“你们说的那些山珍海味,我不喜欢吃,我吃了不舒服,就说明我吸收不了。”毛泽东每顿饭里都有小鱼小虾,他连皮一起吃掉。这是毛泽东家里餐桌上常年不断的一道小菜。专家认为,毛泽东喜欢吃小鱼小虾,对他的身体健康有利,既可以补充钙质,又可以补充蛋白质,同时脂肪、胆固醇的含量又不大。

“饭后百步”强调多运动的好处。毛泽东非常喜欢游泳,游泳除了全身各肌肉都能够运动以外,水的浮力也可以减少肌肉拉伤,不至于出现运动伤害,非常适合老人。毛泽东同志到了74岁的年纪,还率众泳渡长江,不难想象其身体状况之好。

“遇事不怒”可降低舒张压,让心跳变慢;长此以往,血压飙高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病变的几率,当然会大幅度降低。“劳逸适度”是让人步调放慢,情绪平和,不再匆匆忙忙、急躁疲惫地办事和过日子。

毛泽东勤学故事


毛泽东十六岁时,父亲要送他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指望儿子继承家业,发家致富。但是,此时的毛泽东的志向并不在于刚地和金钱,他的眼界也不仅局限于小小的韶山冲了。他要继续深造,将来去干大事业。恰在这时,毛泽东从表兄嘴里得知,湘乡县有一所新式学校,叫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在那里可以学到新的知识。毛泽东十分高兴,决心前去求学。为了说服父亲,毛泽东求助母亲,最后他和母亲邀请舅舅、表兄和同族长辈以及私塾老师来家劝说,终于使父亲改变了主意。1910年秋,十六岁的毛泽东自己背着行李,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徒步跋涉,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临行前,毛泽东心潮翻滚,思绪万千,挥笔写了一首言志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气魄宏大;意蕴深刻,抒发了这个有志少年发愤图强的远大抱负和四海为家的广阔胸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乡韶山的美好感情和对父老乡亲们的一片赤诚。毛泽东把诗夹在父亲的账簿里,就挑着担子上路了。

掌灯时分,毛泽东挑着行李担子来到学校的大门口。他放下行李,轻轻叩响了大门上的铜环。看门人是一位老者。他斯斯文文地走出来,问明了毛泽东来意之后,非常遗憾地叹了口气,摇摇头摊开两手说:孩子,你来晚了,入学考试已在两天前结束了。

毛泽东急忙说:老先生,请你帮个忙想个办法,我是湘潭的,为了投考,走了五十多里路,请你无论如何给想个办法。

老先生答应回去禀报校长。过了一会儿,他又出,把把毛泽东领进了门房,说:刚才给校长说了,答应让你补考。说着又拿出文房四宝和试题,说:你先看看,考虑考虑,我给你端个灯来。说着,老先生就扭头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先生端着一盏灯回来,对毛泽东说:灯端来了,你开始作题吧。只见毛泽东拱了拱手,很有礼貌地说:谢谢您!老先生,试题我已作完了。

老先生一听惊呆了,连忙拿起毛泽东的试卷,不住地赞汉:奇才,奇才!转身就直奔校长室去了。校长李元甫接过毛泽东的试卷,只见毛泽东在试题《言志》答作中,以宏伟的气魄和豪迈的语言,阐明了自己求学救国的志愿。李校长阅后,大加赞赏,高兴地说:我们学校里录取了一名建国人才!在学堂里,毛泽东学习刻苦认真,进步很快,学到不少中外文学、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毛泽东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博得了教员们的器重和赏识,但他还是觉得压抑。

东山学堂尽管是所新式学校,但在当时,贫苦农民的孩子有几个能上得起学?学校里的学生大都是富裕人家的子弟。他们穿着很阔气,而毛泽东经常穿着青土布的短褂子和裤子,只有一套比较整齐的衣服也是粗布做的,再加上口音不一样,于是很多同学都讥笑毛泽东是个乡巴佬。但毛泽东对此并未作直接的反抗,因为他有他的志向和抱负,他来这里是为了求学救国,而不是和别人比穿戴比口音的。他决心更加勤奋学习,发愤图强。为此,他写《咏蛙》一诗表达自己的心境: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在东山学堂里,毛泽东的视野进一步开阔了,对国家大事也史加关心了。每天早上,学校里都要集合点名。校长经常利用这个机会给学生训话,有时也讲一些时事,很多内容都是关于中国日益贫弱、遭受列强欺侮的。毛泽东和同学们听了,都很激愤。学校里有几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教员,也经常讲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日益富强和日本与其他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毛泽东听了,更为中国的命运担忧,更加深了对国家大事的思考。

在东山学堂里,毛泽东自学的时间也增多了。他特别喜欢的是中国历史,有时也读外国的历史和地理书籍,通过读这些书,他对古今中外的事情了解得更多了,视野扩大了,思想更深邃了。对于近代人的作品,他特别喜欢改良主义思想家、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他读了又读,对其中优秀的文章,差不多都能背出来。他觉得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和著作切中时弊,谈的都是救中国的问题,而且文笔犀利,一针见血,从内容到文体,都让人感到十分新颖,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从这时起,毛泽东开始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更为深入地考虑国家的政治体制问题。他在读了《新民丛报》第四号。论说部分关于国家问题的文章后,在旁边批写道: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也;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也,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这段批注,清楚地反映出毛泽东,这个十六岁的少年已经具备了明确的反对君主专制、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思想。

有一天,毛泽东见到一位同学手里拿着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就非常急迫地借过去看。书中拿破仑、彼得大帝、叶卡特琳娜女皇、惠灵顿、格兰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华盛顿和林肯等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他。这些世界伟人的历史功绩强烈地震撼着他的心,他多么盼望中国也能出现这样的伟人,来改变国家的命运,拯救国家的危亡。读着,读着,他禁不住用笔在书上圈画起来。

过了几天,毛泽东找到书的主人,深怀歉意地说:对不住,我把书弄脏了。那个同学打开一看,整册书都用笔画了许多圈点,华盛顿、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传记处画得最密。毛泽东读书时的激动心情跃然纸上。看到毛泽东发愤读书、忧国忧民的样子,这位同学还能说什么呢?毛泽东无限感慨地说道: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高丽、印度的覆辙。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且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说: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起来,要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经过八年艰苦战争之后,才取得胜利,建立了美国

这时候,毛泽东已逐渐确立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思想。于是,他在离开东山前,给自己取了一个言志的笔名子任。

毛泽东读书的故事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等到我们都老的时候就翻出来回忆,怎么样才称得上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毛泽东读书的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毛泽东借书的故事

正月一过,棠佳阁启蒙馆又开学了。有几个大一点的学生散学后没有回家,找了毛泽东说:你帮我们到你舅父那里借几本书看一看,学一学。毛泽东高兴地接受了任务,这有何难!来,我带你们借书去。毛泽东找了他舅父帮同学借书,他舅父不大高兴地说读书人借书等于老虎借猪,难得收回!毛泽东把胸脯一拍:我负责收齐归还。石三,舅舅的书借来借去,没有几本可借了。毛泽东深思片刻,舅舅我送幅对联:只要世上人学才,何惧室内书借空。舅舅被外甥才思敏捷出口又成一联,并乐意帮助的行动感动了。你喊了同学来,选几本书去看看也好。毛泽东自己也借了一本《三国演义》。

读书吃鱼一个理

毛泽东在他外婆家棠佳阁启蒙馆旁听《三字经》的第二个月,毛泽东的二舅舅解释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时,毛泽东插言了:万物之数起于一,十个一为十,十个十为百,十个百为千,这个我们知道。舅舅你告诉我们读下文就行了。毛泽东的二舅舅向毛泽东问:其内含意指什么?毛泽东摇了摇头。

碰巧,这天中午,毛泽东的二舅母煮了一碗鲫鱼,一桌人吃饭,每个人可分得五六条。毛泽东是第一次吃鲫鱼,鲫鱼先用油煎得金黄,再加佐料,端上桌子,满屋都香了。鱼端上桌子,毛泽东与大表兄十哥就动筷子会战了。

鱼很香甜。桌子下他已丢了不少鱼刺。当毛泽东和他十哥,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毛泽东的二舅母轻轻的笑着走了过来,用手指敲了两下毛泽东的大表兄十哥:你真笨,这么久了,一条鱼还没吃完,头上也冒汗了,还是吃得不快,吐出来的骨头还夹着鱼肉,多可惜。

 毛泽东听了二舅母的话,也看了自己地下的鱼刺,也夹着一些没有吃干净的鱼肉,觉得不好意思,也停下了筷子。这时,毛泽东二舅母又说:运昌、南松、石三,你们吃鱼不要太性急了,夹了鱼要先找出它的脊骨,再顺脊背去掉两边鱼鳍的细刺,找到脊骨后轻轻的剥肉,就会利利洒洒地把鱼肉吃干净。兄弟几个按照舅母找刺剥肉的方法吃鱼,再也不那么费劲了,也不那么浪费了。坐在一旁看着的二舅母、二舅舅笑了。

石三,鱼好吃吧?毛泽东的二舅舅文玉钦问。

毛泽东随口回答:好吃!

鲫鱼的刺多吗?鱼肉易剥吗?毛泽东的二舅舅连连发问。

毛泽东知道二舅舅讲话可能会扯到读书,没有做声。一边吃饭,一边听二舅舅讲话。

满身是刺的鲫鱼,你们吃得那么轻松,其实读书和吃鱼也是一个道理。读课文,先认字,后熟悉字意,才能知其缘由的意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读好书,否则就是一知半解。

 毛泽东二舅父停了一会儿又说:明朝的吴同,从小就跟着泥水匠学本事。但他很懒散,师傅告诉他的事,都是草草了事。他一心盼望着自己的手艺能像他师傅一样好,受人称颂,可是他又不从最根本的技术学起、练习。有一次,师傅决定考考他。要他在半个月之内盖好两间房子,吴同认为半个月盖两间房子太容易了。不到十天,吴同果真盖好了两间房子。可到第十天,天忽然刮大风下大雨,房子倒塌了。师傅还没有看过房子,房子就没有了。吴同心里既烦恼又羞愧。从此,他下定决心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建房子的手艺,一步一步地学好。

毛泽东仔细听了二舅舅讲的故事,很受启发。从那时候起,毛泽东读书养成读懂释通才收兵的习惯。有些解不通的,释不清的,他就会翻《康熙字典》。

毛泽东读书的故事:求知不求钱

 一天,毛泽东和表哥文运昌在书房里读书,毛泽东却在看《三国演义》,看了几页睡着了。表哥文运昌看《水浒传》,看了一阵,也懒得看了,从袋子里拿出一串铜钱去玩。表哥玩铜钱弄出响声,惊醒了进入梦乡的表弟毛泽东。两个人正玩得热火的时候,二舅舅文玉钦进来了,看见他们在玩铜钱,一边制止他们,一边说:两兄弟书又不看,到这里玩钱。钱可买到书籍,可买不到头脑。停了一会说:来,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毛泽东听说舅舅要讲故事,把玩了的铜钱丢给表哥,端端正正坐下来听故事。

 古时候,有一位僧人要徒走西行去取经,神仙被他虔诚所感动,就赐了一件万袋衣给他。并告诉他,万袋衣上有六个袋子,一个是希望袋,一打开它,菩萨就会帮助它实现心中的81个美好的愿望。一个是智慧袋,一打开它,菩萨就会帮助他化解遭遇的81个劫难。一个是力量袋,在你精疲力竭的时候,你一打开它,菩萨会重新赐予他跋山涉水攻破难关的力量。一个是信心袋,在他失去前进勇气的时候,一打开它,菩萨就会激励他继续前进的信心。一个是千书袋,你一打开它,菩萨就会教他读书识字。如此九九八十一天长途跋涉后,他就可谒见西方佛祖,登堂入殿,修成正果。

最后,神仙再次严肃的告诫僧人,路上千万不能打开另一个金钱袋,否则,膨胀的欲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令他寸步难行,最终让他前功尽弃,一无所获。

 僧人穿上万袋衣,踏上了西去取经的路。一路上,僧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虽然遭受了山高路险,风天雪地,豺狼虎豹,蛇缠狮吼等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但在万袋衣的帮助下,都一一化险为夷。他每遇一个困难险阻,就针对性打开万袋衣的口袋,忘记了疲劳,增添了力量,闯过了难关。万袋衣上的大部分口袋都打开过一次。他牢记神仙忠告,从不去碰万袋衣上的金钱袋。这样,他坚持走到了八八六十四天,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多的路程。

 一天晚上,僧人席地坐卧时,他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就把万袋衣上的金钱袋拉开一个小口子,想看看袋子里装有多少钱,不料金钱袋见光就迅速膨胀起来,拉开的小口子马上裂开了一个大口子,闪光的金银珠宝,一下子涌进了袋子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他想把金钱袋的袋口锁起来,他吃奶的力全部都使出来了,可什么也锁不住。就这样,金钱袋在路上越来越大,越变越重,他背也背不动,脱也脱不掉,最后,把这个僧人给压死了。

 毛泽东的二舅舅文玉钦语重心长地说:古人说,邪起于不禁,欲生于无度,这个取经的僧人与万袋衣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欲望,没有欲望,世界就不会前进,问题的关键是,人生欲望该如何把握,使之不涸不渴、不盈不溢、不泛不滥、不垮不倒!你们还是小孩,要养成求知的欲望,求知时不去求知而去求钱,你们将和这个僧人一样,会半途而废。

毛泽东听了二舅舅这个故事后,求知求学的欲望更浓了,听完课后,还要看书、写字。每天晚上,舅母挂灯切猪菜,做针线活时,他也搬条凳子到油灯下看书写字,他小小年纪在五年时间里,《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全部学完,会背出课文,还会默写课文,还看了《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深得外婆家舅父母、表兄称赞。

毛泽东刻苦读书的故事:读遍韶山私塾

毛泽东从启蒙开始,在韶山期间总共转学了七次。根据老师所教的知识、方式选择学校,因而每个私塾读的时间各不相同。

 关公桥办了私塾,先生叫毛咏生,有二十多个学生,第三天,毛顺生把毛泽东带到这里就读。这里的先生正在教学生读《诗经》,毛泽东已经学过了的,上了几天课,觉得冒味,他还看《水浒全传》。毛咏生知道毛泽东已读过《诗经》,也就没有管。毛泽东认为只要有时间,看别的书就行了,这样过了几个月。先生也没有管。

一天放学后,先生领毛泽东到一洼菜地,扯下一茎牛皮菜,让毛泽东带回家去,但先生交代,明天一早必须还他一茎与牛皮菜能对得上号的菜。毛泽东明白了先生的意思,只不过是以此来提醒他在不要在同学中吹牛皮。他叫住先生你等一下,我就交上对得上号的菜。只见毛泽东从菜地跑了几步,蹲下扯了一根马齿苋,快步上前交给先生。

一向古板严肃的毛先生,脸色由白变红,顿时连连发出由衷的赞叹道:牛马相对,对得好,对得妙啊。毛咏生先生见难不住他,毛泽东在这里学了几个月,毛咏生找到了毛顺生,要求毛泽东转学,毛泽东到这里仅读了半年又转学到钟家湾私塾。

 钟家私塾的先生是周少稀,毛泽东去这里是读《四书五经》,尽管毛泽东已读过,他还是愿意再学一次。这个私塾象地狱一样,先生经常用竹篾皮打学生屁股,打人的手板,如学生默写课文,错一个字,看这个错字有几笔,就要打几下屁股或打几下手心。有一次,一个学生默写经字错了,经字有十三画,周先生硬是把这个学生脱下裤子打了十三下屁股,屁股都打红了,毛泽东虽然没有被先生打过屁股、手心,但认为这个私塾的先生太可怕了。

 这个私塾的周先生,年纪不大,思想却十分守旧,一天上午,这先生家里有事,给学生点完书以后办事去了,这样一来,学生就象脱缰的野马,各人玩各人的游戏去了,毛泽东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在位子上,先把周先生点的经书写了一遍,然后悄悄地从书箱里拿出一本《薛刚反唐》,压在经书底下,装看经书,其实是在津津有味地看小说。

毛泽东正看得入神的时候,周先生走进教室,毛泽东全被小说中的故事吸引住了,老师走到他的背后,猛地把《薛刚反唐》夺走了,毛泽东一看,只见先生眼睛圆圆地瞪着自己,张口大骂:你!你!你是反叛!我不敢教你这样的反叛学生,快收拾你的书籍回去。毛泽东没有申辩,向周先生鞠了一躬,一边收书,套笔,一边说:请先生把书还给学生,因为这书是我舅舅的。周先生把书丢给他走出了教室,毛泽东也背著书包随后走出了钟家湾。

毛泽东走出钟家湾后,他沿着韶河河堤走,路过上屋场(毛泽东故居)没有进屋一直走了六里多路,走到东茅塘伯父家里,并住在这里,伯祖父、伯祖母以为他是私塾放假,让其住下去,毛泽东最喜欢在安静的地方看书,一连住了好几天。

毛顺生连续七天不见儿子石三回来,上屋场离钟家湾有三四里路,他抽空去私塾问老师,周先生说:毛泽东因看禁书,早几天被我赶出学校,回家了。毛顺生讲:他没有回家!这时,私塾先生急了,家里人更急了。

 邻居说:石三伢子喜欢洗冷水澡,莫非是。他们组织人到路边几口塘里去捞。有的说:石三伢子喜欢躲到山里看书,莫非在哪个山里看书去了?组织人到山里找。还有的说:早两天落了大雨,韶河涨水,莫非是大水冲走了组织人到河里寻。他们七找八找,就是没有找到东茅塘去。

 文七妹急得生病了。第八天,毛泽东回来了,回来后,他不敢进屋去,蹲到塘堤上看书,邻居劝他快回去,告诉他母亲病了。这里毛顺生出来了,毛泽东心想:你一打我就跑。毛顺生没有打他说:你回来,我不打你。毛泽东早就看见父亲不像要打人的样子,才跑了进去。文七妹见孩子回来了,病也好了,急忙给他煮饭、炒菜。毛泽东吃完饭,还喝了凉开水,说:妈妈,您为儿子病了,请原谅儿子不孝。文七妹说:不碍事,只要你回来就好了。这时毛顺生走了去也摸了摸石三的头说:钟家湾那个学校,你不愿去读就不去了,你到东茅塘去读算了。毛泽东望了望一贯严格待儿子的父亲。今天变得这样,一冒打他,二没骂他,反而支持他换学校,脸上露出了笑容。

1906年,毛泽东转入井湾里私塾读书。先生是毛宇居,名泽启,他和毛宇居同一辈份,比毛泽东大6岁,是毛泽东排行兄长。师生关系开始很坏,其原因毛泽东从不叫他先生,而是叫他大哥,全无师道尊严。毛泽东不喜欢管学生管得太严和板脸孔教书的先生。毛宇居教书要求学生很严,上课要坐得端正,认真听讲,不准做小动作,不准交头接耳,先生讲课,不准插言,温习功课不准走动等。毛泽东喜欢在安静的地方看书,不喜欢呆板坐在教室里温习功课。有一次,毛宇居先生交待学生在教室里温习课文,任何人不得在教室内随意走动,不准讨论,更不准走出教室玩耍。毛宇居先生讲完后办别的事去了。

先生前脚走毛泽东就跟在后面,跑到了山坡上,找了一个避静、空气新鲜的大树下看书。

一个时辰过去了,毛泽东不仅背会了课文,还看了《精忠传》几个章回,并跑到山里摘回了大捧毛粟子,他先分给每个同学几粒,然后留了几粒给先生,说:大哥你也吃几粒吧。毛宇居气得气喘吁吁,想打,早有所闻,这个老弟不喜欢先生打他,只有用文的方式惩罚他,看他如何。

 下午上课时,毛宇居先生喊毛泽东出了教室说:上午,你不听先生的话,擅自走出教室上山摘毛粟子,该不该罚。毛泽东马上答应:接受大哥处罚就是,我不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处罚。毛宇居指着天井说:那好,你有本事不服先生管教,就以这天井为题,做一首诗来,做不出,我就先打你二十板屁股,再告诉你爹。

毛泽东立即点头同意,他绕着天井转了几圈,又从过道边跳到天井中间,看了看天井中的小井。只见清澈透底的井水,有两条小鱼在跃,再抬头望了望,天井四面高墙,自己站在中间,犹如井中小鱼。想了想就随口吟道:

天井四四方,

周围是高墙。

清澈见卵石,

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

永远养不长。

毛泽东又一次免受处罚。

从此,毛宇居改变了对毛泽东呆板的传统教书方法,并把自己的藏书借给他看。这期间,毛泽东学习了《春秋》、《左传》等史书。看完了《精忠传》、《水浒》、《三国志》、《西游记》等古典小说。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和彭德怀幽默的对话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想到以前的时候我会翻看我们的故事,有哪些浪漫的爱情故事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和彭德怀幽默的对话",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和彭德怀幽默的对话

建国前夕,毛泽东在西柏坡会见一位外宾,外宾问他怎么有“毛泽东”和“毛润之”两个名字。毛泽东幽默地笑道:“我还有第三个名字,你们不知道。”

毛泽东的第三个名字就是“毛石山”。最初这是他的乳名,当时叫石头、石三,或石三伢子,长大后,他改成同样富于象征意义的“石山”。

1951年2月的一天,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归来向毛泽东述职。谈话间,毛泽东问道:“德怀呀,你的字是石穿吧?”彭德怀点头:“石穿。”毛泽东笑道:“我有个乳名你可知道?”彭德怀摇头。“我的乳名曰:‘石三伢子’。”彭德怀疑惑地问:“我只知道毛泽民和毛泽覃是你的两个兄弟,却不知你还有两个哥哥。”

“我母亲生的头两个男孩子都未保住,我是她第三胎,为了保住我,外祖母领我给一块大石头磕头烧香,取名石三伢子。”毛泽东深深吸了一口烟,笑道:“你叫石穿,我叫石三伢子,我们同是两块石头嘛……”

“我岂敢与主席比,”彭德怀大手一摆道,“主席是宝石,我彭德怀不过是一块冥顽不灵的顽石!”

“我也是石头嘛。”毛泽东一挥手道,“我们两块石头,都用来打美帝国主义。我这一块扔给杜鲁门,你那一块扔给麦克阿瑟……”

关于孝心的故事:孝心用钱换


把我们的爱情写成生动的故事,等到我们都老的时候就翻出来回忆,怎么样才称得上爱情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孝心的故事:孝心用钱换,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末,我们兄妹三人到爷爷家吃饭。开饭前,我们正在玩手机,突然,老爸清了清嗓子说:吃饭前我先说个事。顿了顿,声音陡然高了八度,都给我放下手机,认真听!我们几个惊愕地抬起头,望着他。

老爸神秘地说:老家的房子拆迁了,一共三十万的补偿款到了爷爷手上。今天要和你们说下分钱的事。

一听是这好事,我们顿时精神一振,身子一下挺得笔直,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老爸。老爸接着说:不过呢,要拿到这笔钱,必须答对一个问题!我们听了,都是一怔。

老爸继续大声说道:上个星期,我们在爷爷家吃饭时,爷爷说了三件事。谁答得上来是哪三件事,三十万全归他。两人答对,就两人平分;全都答对,就分成三份;倘若没人答得上来,那么这笔钱就由我保管。

我们一听,个个惊讶得张大了嘴,眼光一下子落到爷爷的脸上。爷爷没有说话,只是摇了摇头。我忽然间明白了老爸的用意。每次在爷爷家吃饭,我们都只顾玩手机,根本不去听爷爷说了些什么。老爸显然要借这笔钱来惩治我们。

我拼命想了一下,爷爷上次到底说了些什么啊?可一时间什么也想不起来。我悄悄看了一眼大哥和小妹,他们也都是满脸的愧疚和迷茫。

老爸依旧用严厉的眼光扫视着我们,说:谁答得上来?答对了,现场兑奖!现场一片沉默,我们都一声不吭。

都答不上来吧?老爸冷笑道,因为你们从来不把爷爷当回事!你们一年就来爷爷家几趟,爷爷多想和你们说说话,可你们呢

老爸越说火气越大,最后斩钉截铁地说:给你们三天的期限,谁第一个想到正确答案,钱就是谁的。三天一过,你们要是都答不上来,这钱你们就别指望了!

回去后,我想了一夜,可那天在爷爷家的记忆仍是一片空白。第二天,大哥打电话问我有没有想到答案,我说没有。大哥提议,不如兄妹三人碰个头,把各自想到的说出来,拼凑一下。我想也只能这样了。

等我们三兄妹聚集后,大哥率先开口了:那天我似乎听到爷爷提到专家这个词,你们说,爷爷为什么在吃饭时提什么专家?

我想了想,一拍大腿,说:爷爷平时爱看新闻,说不定是在抨击时下的专家泛滥。大哥和小妹一听,觉得倒也合情合理。

第一件事算是有答案了。小妹紧接着说,她依稀听到了银行这个词。我和大哥一听,不约而同地说:莫非爷爷要把这笔钱存到银行里?

这么着,第二件事也有了个比较靠谱的答案。接下来,大哥和小妹都把眼光投向了我,我一个激灵,脱口而出:耳朵!是爷爷说的!

大哥和小妹用匪夷所思的眼光盯着我,一下子从银行变成了耳朵,这也差得太远了。我们三个皱着眉头,猜了一大堆答案,最后勉强选了一个:莫非爷爷是说自己耳朵不太好?

小妹一下子泄了气:完了,三件事都是蒙的!我们都深有同感。

大哥一拍大腿:干脆,打电话问爷爷得了!可谁还有脸问呀?面面相觑了一阵,我拉下脸说:小妹,还是你问吧,爷爷最疼你了!

小妹经不住劝说,硬着头皮拨通了爷爷的电话。她先甜甜地喊了声爷爷,接着便支支吾吾起来:呃没事我就是想问问你吃饭了吗

我们在旁边不停地打手势,提醒她问正事。哪知电话打了五分钟,小妹却只字未提 答案的事,最后放下手机,把脸一捂说:饶了我吧,我实在问不出口。

回去后,我想想仍心有不甘。我知道,如果我问爷爷,他肯定会告诉我的。犹豫了好久,我还是鼓起勇气打了爷爷的电话。

可当我一听到爷爷的声音时,羞愧之心又立刻占了上风,那句话就是说不出来。结果也和小妹一样,东拉西扯聊了一会儿就挂了。

很快,三天的期限到了,老爸把我们召回家。听了我们的答案,他嘿嘿一笑:你们的答案很一致嘛,看来商量过了吧?小妹迫不及待地问:是不是对了?

老爸也不回答,而是神秘地笑着说:爷爷告诉我了,你们三个都给他打了电话。听到这里,我和大哥不禁对视了一眼,原来大哥后来也偷偷打了。

只听老爸哈哈大笑道:可你们都没有向爷爷要答案。其实我并没有说不准向爷爷要答案,你们干吗打了电话又不问呢?听到这里,我们都低下头,脸红红的不说话。

老爸接着说:你们是心里有愧不敢问吧?这很好啊,说明你们还是知错了。

我忍不住问道:爸,那我们的答案对吗?老爸微微一笑,说:还是让你爷爷说吧。 我们三兄妹忙围在爷爷面前坐好。记忆中,我们还没有这样认真听爷爷说过话。

爷爷呵呵一笑,说:上回吃饭,我和你们说,最近我去参加了很多讲座,听说那些专家讲一堂课就收入好几万。我就在下面想啊,如果我的孙子能认真听我讲话,我一分钟倒贴他一万块!我们顿时发出啊的一声,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最近一次呢,我去听了个理财讲座。爷爷接着说,听完课就有一家银行找上我了,动员我把钱拿去投资,听得我真有点心动了。我就跟对方说,过两天我孙子孙女回来吃饭,我得听听他们的意见听到这里,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爷爷微笑着继续说道:可我说了这两件事,你们却没有一个在听。刚好,人家银行又打电话来了,问我孙子孙女回来了没。我就说人倒是回来了,可就是没带耳朵回来听完这些,我们几个既惭愧又失望,三个答案,竟没有一个沾边的。

老爸看着我们的神态,忽然哈哈大笑,从口袋里摸出三本存折往桌上一放,说:都拿去吧,一人十万。我们顿时又惊又喜,却又迟疑着没有伸手去拿。

拿着吧!老爸意味深长地冲我们说,就冲你们给爷爷打了电话却没有问答案,今天又认认真真听爷爷说了一回话,这是你们应得的!

打这以后,我们兄妹三人定下了一条规矩:每回去爷爷家吃饭,进门前关机。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小时候的一些故事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当我想念你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有哪些浪漫的爱情故事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小时候的一些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小时候的一些故事

毛泽东小时候聪慧过人,而且助人为乐。上小学时,同学们中午来不及回家,都从家里带午饭。班上有个同学,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经常不能带饭上学。毛泽东就发现后就常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一段时间之后,毛泽东的母亲看到儿子每天的晚饭总是吃得很多,好像中午没吃饱似的,感到很奇怪。毛泽东把分饭给同学吃的事告诉了妈妈,从此,毛泽东每天都请母亲准备两份午饭带去上学。毛泽东助人为乐的行动感动了老师和同学,以后,大家都伸出了友爱之手帮助那个同学。

少年毛泽东胸怀大志,勤于独立思考,反对私塾里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认为只有多用脑子,才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学得扎实、记得牢靠。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读了许多书之后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所学的课本及课外的故事书大都是歌颂帝王将相、圣人君子,而没有歌颂穷苦百姓的呢?这事他思考了很久,后来他发现:原来这些书都是为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人写的,而不是为穷苦百姓们写的,这种情况太不合理了,应当改变。

毛泽东幼年时身体很弱,经常生病。12岁时,还生过一场大病。他想:身体老是这样下去,以后怎么能为国家做事情呢?从此以后,他就经常在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游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身体渐渐结实起来,在这以后,他又经常到湘江里去游泳,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意志,一游就是几个小时,除此之外,他还和同学一起在野外露宿和远足。这样做不仅仅锻炼了身体,还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树立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都有力地帮助他后来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领导革命,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以解救天下穷苦百姓为己任的壮志宏图。勤奋好学。

中元节焚香祭母


把自己的恋爱故事记录下来,记录爱情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情,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够如此浪漫呢?那么下面是迷你句子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元节焚香祭母",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

三岁那年,我便痛失了我的周氏生母!

母亲给我以宝贵的生命,她常年拖着病体,咬紧牙关,倾尽心血养育她的亲骨肉。我知道,她给了我许许多多乳汁,许许多多爱。可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她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家里人只称老周、你周家妈,每逢年节祭祀化炼信袱,也是只写周氏。最叫人悲哀的是,连她的音容笑貌,我也完全不记得了。

本应该是有过她的照相的,但当年日寇飞机发疯似的狂轰滥炸,重庆周边的县城,也难逃战火的祸殃,北街我家的几间祖屋被毁,片纸也没有留下。

一个小孩子,对母亲的记忆,确乎是不完整不周详的。但说来也真奇怪,偏偏母亲出殡下葬的片段情景,却是清清楚楚地刻在我幼时记忆的深处,一直以来不曾忘怀。 粗壮的麻绳套住未有髹漆的棺木,很重很重的,由好几个人抬着,离开北街的家往城外走。我尤其注意到:棺木上面,那只被绑缚着的公鸡,风里,它飘舞着的红黑翎羽。

出城来到桥坝河,一个岗坡地边,一棵小桐树旁,墓穴已经挖好了。人们拽住粗绳子,轻轻的将棺木缓缓的往下安放入土。 我全身白麻孝服,腰间系着麻绳,大人们让我跪伏在墓穴前的地上,我并没有再哭喊,只是有些不知所以地向我的母亲依依泣别。封土的时侯,我看见那些掀下的砂土,渐渐地倾覆下去,倾覆下去

哭告无门、无所依托的母亲,她一个人也太艰难了,只有如此失望,如此无可奈何地丢下自己的孩子,撒手离开冷酷的尘寰,独个儿,永远的走了!

表亲罗二,我的姨妈,还有焱云家伯娘,她三位与母亲相处时间久长,见到和听到过的事多一些。她们对我说,你妈真是命苦,病又多,独自一人支撑着,那样贫病交迫的日子,实在难熬啊,她遭了多少的罪!你可得一辈子记住她呀 她们还告诉我,料理母亲后事的是我的舅舅和伯父,那时正是战乱期间,父亲却是远在万县。

瀛山你那周家外公外婆早已过世,长舅也去世得早。家里只剩下你母亲和二姨、小舅,三人惨怛伶仃,相依为命。 后来,由十公家的姨婆婆说媒,母亲才嫁进县城北街我家。但是她的境况未见好转一点,婆家也还是穷困;你父亲是在他的爹妈死后,过继给没有后人的居孀九婶的。这位九婶叔娘守住点儿薄产,只顾得了自己,最多,也就是接济过你父亲去重庆,上川东师范的一点费用。她这样的婆子娘对媳妇儿,只会把人当丫头奴仆使唤,绝对不会疼人关照怜悯谁的

姨妈还告诉我说,母亲去世之前,去过重庆南岸的罗家坝她家。那时,姨妈和刘家姨叔结婚不久,刚来罗家坝做了点小生意谋生。 母亲或是来投亲、求援、看病的,或是想到万县寻找父亲的?但在那个兵荒马乱、艰难困顿的艰苦年月,这些,显然是没办法实现的心愿罢了。住了两天之后,一切无望,她的病情还在不断加重,姨叔姨妈他们赶紧安排母亲回綦江县城去。

回来她便倒床一病不起,呻吟,挣扎,直到去世。她那时不过二十四五岁,照理应该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生愿望。一个正在芳龄的年轻女子,难道就心甘情愿这样匆匆辞世了? 难道就忍心丢下自己尚未成年的孩儿? 她心里不知有多难多难哪!老天一定会知道:她有过多少的失望、多少的哀怨、多少的遗憾!母亲真是孤苦落寞,贫病交加,备受煎熬,她确确实实是穷死的,累死的!

那个冷酷的世道,真该真该诅咒!

我这从小失却母爱的人,自然常常因念母而痛苦啼哭,伤心流泪,我的内心长期郁积着那种挥之不去的伤痛;成年之后,一种深沉的念母情结,仍然一直牵动着我孤寂的心灵和敏感的神经。

有一次梦里,恍惚见到那麦土边儿的岗坡地,那棵小桐树似乎已经长大变高,它参差披拂的树影,隐约掩映着母亲的孤坟。我立刻跪伏下去,冥冥之中,我陪她说话,向她倾诉这些年来,无尽的思念与衷情,告慰她,父亲后来如何的愧疚和懊悔

直到近些年,我才有了空,曾经几次前往桥坝河,找那块未敢忘怀的岗坡地,我去寻觅伤心童年旧的踪影,我去凭吊母亲长眠的荒凉孤寂凄清的墓地。我要告诉她,这些年来,儿子经历过多少多少人生的磨难与挣扎,才终于走过来的。我要去告慰她,这些年来,也曾经有过多少多少心地特别善良的好人,给苦命儿子以深深的同情,给苦命儿子以母亲一般无微不至的关怀

可是,这眼前的景象,一切都是那样似而非。在桥坝河场镇后的山坡,上上下下,我踟蹰往返,四处寻找,怎么也找不到那块记忆深刻的伤心墓地,更是找不到那记忆里抹不去的小桐树旁的荒凉孤坟。我独自一人转来转去,几乎找遍了每一个角落,就是找不见它,心里好一阵彷徨苦恼,怅惘得不能自已。

路的东头,有一位白发老者,长须飘拂,他正向我这边蹒跚走来,我连忙迎上前去,打探询问。

请问老人家,这坡地麦土边,从前有棵桐树,旁边有座土坟,我家母亲,六十多年前的

哎呀,这么久的老坟,世事变迁好大,哪还会在哟? 你想,前一阵,毁林砍树,拆墓平坟,改土造田,修沟筑堰,早就,先前祖宗老话不是说,慎终追远,入土为安嘛;现而今,人已经死了,还是不得安宁他直摇着头,用惋惜而有些怨尤的口气诉说着。

老人很健谈,也有他自己的独到见解,我谛听着他的絮叨。

也倒是难得,你当小的,一片孝心与苦心! 这,不就快到中元节了,对面的岩坎脚下,那阵掏挖出来的老坟骨头,差不多都堆埋在那旮旯儿了。依我说,你不如办点纸来,去那里给你老母亲化了,也好让你了结这积压多年的苦苦心愿哟!

我妈走的时候,也就二十多我痛楚地向他解释说。

哎呀,二十多就去了为娘的,艰难;孩儿,就更痛更苦了,那,真够伤惨的心慈的老人自言自语地连连摇头,似乎已经有些哽咽了。

还能有什么法子呢,大抵只能如此了!旧历七月十五中元节那天,听从陌生老人的热心指点,按家乡的习俗,我带上香蜡纸烛,去到那岩坎之下,焚香化纸,仰伏天地,哭母祭母。

七月如火,大晴天,正午热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汗水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双眼;刚点着的两支红烛,那如血的热泪就滚落了一地;猛烈燃烧着的钱纸,化作一道道青烟冉冉升起来,带了我强烈的痛楚思念,飘飘摇摇地,向着那不知名的远处飞去。

儿子在祈愿,祈愿,祈愿我天国的母亲,永远安息!永远安息!

我焚香,我祷告,感恩,祈愿,寄托哀思,即便如此,这时时刻刻牵动着我的念母情结,思念,对我那苦命母亲铭心刻骨、挥之不去的思念,依然是那样无休无止的。

思念,依然叫我无以释怀,即便我记不起她的音容笑貌

文章来源:http://m.qg13.com/q/526302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