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共情沟通读后感10篇

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很多,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共情沟通读后感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共情沟通》是一本由南勇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共情沟通》读后感(一):如何学会共情沟通,拥有高情商?

在生活中,工作中,我们都需要与人沟通,有效的沟通是我们人生很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沟通效率,最快捷的办法就是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共情,用对方的角度审视问题,从而抵达内心,用温度消融症结所在点,达到双方共赢,成为生活的赢家。

这周看了《共情沟通》这本书,作者,南勇,中国本土著名管理专家,资深职业经理人、管理类畅销书作家,著有《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管》等畅销书,作品累计销售50余万册。南勇早年留学日本,获得东京早稻田大学商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润滑油、汽车销售等多个行业从事管理工作,对于职场人士的沟通问题、企业沟通效率的症结有着深刻的洞察和解决思路。

何谓沟通?这个概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和“沟”有关,这意味着当事双方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第二层意思与“通”有关,这意味着桥梁必须是畅通的,不能徒有其表。

读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巧用“一秒钟法则”,在任何时候都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遇到冲突时,先有意识的暂停一秒,做深呼吸转化情绪,学会叫停弱化情绪,同时这个过程会有思考,慢慢调整,从而心平气和的面对问题,转到积极解决问题上来。

举个例子:工作中,有两个同事因为窗口拉卷帘的事争吵,三个窗口有一个同事休假,就需要有一个人多去拉一个帘子,可上班的两个人因为平时有积怨,谁也不愿意顺手做,于是都掉在各自的情绪里,找到主管去评理,主管呢,站在双方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并没有因为这样一件很小的事情去指责批评她们俩,面对A说A有理,B说B有理,主管主动承担起了拉帘子的工作,同时和A、B做了交心沟通,看到A的工作辛苦,看到B的任劳任怨,不强调她们俩去做出牺牲和让步,而是去看到各自工作中是一种相互协作支持的状态,一周之后,A与B,都互相支持礼让,从而和谐共处的解决了问题。

本书从8个方面,6类技巧,30余种方法去解析了共情沟通的重要性,我们唯有在学习的同时运用中生活中、工作中,在实践中去检验、去调整,就一定会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

《共情沟通》读后感(二):《共情沟通》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

内容简介

本书从沟通基本框架入手,全面梳理了沟通的步骤、深度、精度、维度等环节的内容,并解读了如何将共情原则贯彻于这些环节之中,从而大幅度提升沟通的穿透力和效率。另外,基于沟通中的难点和关键点,本书提炼出大量的技巧和方法。从学会倾听、学会妥协、学会利用情绪到主导权的掌控、沟通时机的选择等,如果你能通过不断地刻意训练,牢固地掌握这些技巧和方法,那么你必将成为真正的沟通高手,并依靠超强的沟通能力实现人生的跃进。

作者简介南勇

知名管理学专家、资深职业经理人、商业类畅销书作家,著有《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管》等畅销书,作品累计销售50余万册。南勇早年留学日本,获得全球知名学府早稻田大学商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润滑油、汽车销售等多个行业从事管理工作,对于职场人士的沟通问题、企业沟通效率的症结有着深刻的洞察和解决思路。

全书分8个章节

第一章:沟通的本质

第二章:沟通的步骤

第三章:沟通的深度

第四章:沟通的声调

第五章:沟通的精度

第六章:沟通的维度

第七章:沟通的技巧

第八章:跨部门沟通

第一章中讲到了对于沟通来说,最好能够做到“事无巨细”“随时随地”,沟通要尽量的频繁。沟通要讲诚信,失信是沟通的大忌、大敌。第二章中讲到了关系密切的人更需要沟通。与他人沟通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过分地纠结于“事情”,过分地强调“对不对”,同时却致命地忽视了“心情”。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理好讲,有些道理还真的不一定说的清。在沟通的时候,与其无休止地纠结于“对与不对”,让自己和他人都痛苦不堪,疲惫不已,不如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爽与不爽”上面更实惠、更靠谱、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第三章讲了深度沟通的7大要点:时间要长一点、态度要好一点、频率要多一点、关系要亲密一点、状态要放松一点、话题要宽泛一点、内容要深刻一点。深度沟通的次数不用太多,一年一两次就行。第五章中讲到一个人的话术封闭性越高,焦点就越明确,重点就越突出。封闭式话术更容易达到沟通目的。封闭式话术的7大要素是5W2H。第六章中讲到沟通的空间,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以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第七章中讲到情绪化是沟通的误区,但也可以让情绪为沟通服务。

本书中,作者通过8个方面,6个技巧、30余种方法帮助人们快速击破沟通障碍,解决因沟通产生矛盾,利用共情沟通,更加明确沟通双方的利益所在,并找到共赢的方案,从而提高沟通效率,提升职业生涯和企业竞争力,并成为职场与生活的大赢家。

让沟通具有超强穿透力

《共情沟通》读后感(三):如何用最低成本解决问题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一些朋友和同事一言不合而大打出手?有没有遇到一个人本来想去沟通解决问题的,结果越谈矛盾越大,最后不欢而散?有人信奉并坚持“有理走遍天下”,可是最后却伤了和气,失了朋友!这一些问题的本质原因,都是因为沟通的低效。如果能解决沟通的难题,那么企业管理中80%的问题都可以轻易解决,人际关系中80%的矛盾都能完美改善。如何让沟通具有超强的穿透力,既有力度又有温度。50万畅销书《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管》的作者南勇,在他的最新力作《共情沟通》中给出了答案。作者南勇是中国本土著名管理专家、资深职业经理人、管理类畅销书作家,著有《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管》等畅销书,作品累计销售50余万册。南勇早年留学日本,获得东京早稻田大学商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润滑油、汽车销售等多个行业从事管理工作,对于职场人士的沟通问题、企业沟通效率的症结有着深刻的洞察和解决思路。作者从从沟通的基本框架入手,全面梳理了沟通的步骤,深度,精度,维度等环节的内容。书中包含了8个方面,六类技巧,30余种方法。如果能够通过不断的刻意训练,牢固的掌握这些技巧和方法,那么你必将成为真正的沟通高手。首先,要了解沟通的目的和定义。沟通的目的是为了用最低的成本解决矛盾。而“沟”就相当于在双方架起了一座桥梁。“通”则意味着桥梁是畅通无阻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作者讲到沟通尽可能频率要高,不要让彼此之间有心结产生,而且不能情绪化,同时还要充满善意,不能自说自话,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因为共情的基础是共赢。要让彼此都能获得利益才能够继续谈下去,实现解决问题的根本目的。作者在书中还讲到事情本身其实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心情。我们更多的要关注的不是对不对,而是对方爽不爽。因为人性的最深处是只关心重要的事情,而不关心正确的事情。而对自己重要的事情,就是能让自己爽的事情。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在沟通的过程中把焦点放在让对方爽的事情上,这样沟通的桥梁才是畅通的。同时要明白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去做和去说结果不同,完全是因为立场不同导致的。我们要避免一个沟通认知误区,就是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如果一味的只是讲理,最后多半是失了和气,失了朋友,在人际关系上彻底失败。绝对不要执迷于正确性的说教。不要停留在解决问题本身而是要解决心理问题层面上。在企业管理中领导对下属的沟通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度沟通。深度沟通可以找到问题的本质,可以让员工和领导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也更有助于领导和员工建立深厚的友谊。这样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和工作环境的改善都是有极大帮助的。深度沟通有一个要点,就是他具备极强的私人属性,领导与员工在沟通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公事公办的话,就不是有效的沟通而成为了命令。命令是永远达不到深度沟通的效果。在与员工深度沟通的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员工把自己的借口和牢骚全部讲出来,不管他说的有理还是没理,都要听他讲完,不要制止他,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本质,从而更有效的和员工进行心灵的对话。书中还讲到在沟通的过程中,让自己充满感染力的一种方式,就是用大嗓门。在工作当中有大嗓门的人可以起到鲶鱼效应,带动整个部门的执行力和氛围。因为大嗓门可以带动一个人的兴奋度,越兴奋沟通效率就越高。作者还讲到了更细节的沟通技巧,没有办法一一阐述。可以自己详细看一下这本书,确实收获非常大。仅仅是观念的改变,我就觉得对我影响深远。如果能够掌握并且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就更好了!所以要想以最低的成本解决问题,就要用共情沟通的方式,找到问题的本质。把人的问题解决了,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觉得看完这本书能够给大家沟通上提供良方,收获巨大。不过书中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我们刻意练习才能够掌握。所以建议拥有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践行,让我们掌握书中的方法,为自己所用,实现自己人生事业的一次跃迁。

《共情沟通》读后感(四):一直在沟,一直不通,可能你需要《共情沟通》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与人沟通。为了与他人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和上下级沟通更顺畅,与各部门协作更顺利,很多人都在努力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然而,沟通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自己明明表达的很清楚,对方就是听不懂;自己明明热心肠地在劝说,对方却很生气;自己明明就是按照公司制度办事,对方却说不合理。

我们想办法提高自己说话的方式和水平,想办法让自己的表达更有逻辑更动情,想办法让对方理解和赞同自己。

当我们说出这些话,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此时请扪心自问,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共情沟通》告诉我们:所谓沟通,“沟”是手段,是在双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是目的,架起的桥梁必须通畅无阻,直达彼此的内心。

要让自己的话语能到达对方的内心,与自己表达的是否高级,是否动情没有直接的关系,与对方愿不愿意听,能不能听进去,有密切关系。

一味强调自己的表达水平,只是在炫技而已,能否让对方愿意听,最终达到“通”的目的,则需要共情沟通。很多人在沟通中缺乏共情,所以一直在“沟”,却一直不“通”。

如何通过共情沟通,让沟通更顺畅和高效,我们可以在《共情沟通》这本书里找到具体的分析和方法。

本书的作者南勇,是知名的管理学专家,他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多个行业从事管理工作,是资深职业经理人,对职场沟通问题经验丰富,《共情沟通》这本书汇集了他多年来对职场沟通的深刻洞察,并提出30多种具体有效的解决方法。

沟通往往发生在双方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此时,很多人觉得无非就是看谁说的更有道理,看谁说的事情对。然而作者告诉我们,比起事情“对不对”,沟通时人们更关注事情对自己是否“重要”。甚至于,就连“事情”本身也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心情”。

一件事即使不正确,但只要对我而言它很重要,我就会产生强烈想做的动机;如果一件事对我而言不重要,即使这件事无比正确,我也不会有半点想做的兴趣。

只要对方心情好,即使你提出无理要求,对方也会允诺和接受;如果对方心情不好,就算你的主张再合理,对方也会反对和拒绝。

沟通不仅要关注心情和重要性,还应尽量频繁,并在第一时间沟通。

与人相处中,摩擦总是难免的,当和别人有冲突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沟通,如果错过了事发时的第一个沟通机会,这件事以及与其有关的情绪就会在心中淤积,而且,再次启齿会非常艰难。

沟通中越主动,越敢迈出第一步,越有助于解决矛盾。

很多人困惑于如何与他们建立关系,先从接近对方,拉近与对方的物理距离开始,一定不可以超过120厘米,物理距离拉近后,对方会产生心理距离也被拉近的错觉,如此,和对方能快速熟悉起来。

能做到自然缩短物理距离的人,往往能很容易成为一个被喜欢、受欢迎的人。

作者在本书中说,共情不仅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还要付出行动。练习共情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随时随地发现或创造机会,去拉近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物理距离。

书中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及共情沟通的有效方法,关于职场沟通的部分尤其精彩。

职场新人应该如何沟通?很多人建议职场新人要谦虚,勤快和勤问。作者却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了职场新人3条忠告:不能过于低调谦虚;不宜过于主动积极;不是所有勤问都能加分。

如何提高跨部门沟通的效率,是很多公司内部管理的难题,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只要能做到“把别人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跨部门摩擦就能从源头上根绝。可以通过互助人情、利益捆绑或交换,换岗实习这三种方式提高跨部门沟通的效率。

这本《共情沟通》写的深入浅出,干货十足,案例丰富,很适合中国的人情社会,很多方法可以直接拿来就用。

如果你在管理上有困惑,想提高情商,这本书不容错过。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与谁沟通,明确“沟”是手段,“通”是目的,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对方觉得重要,让对方心情好,积极主动沟通,拉近对方的心理距离,就能让沟通更高效。

《共情沟通》读后感(五):有“沟”有“通”方为沟通

提到沟通,似乎好的沟通就意味着情商高,意味着有好的人缘,意味着工作的高升。在当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拥有好的沟通能力似乎比你的工作能力更为重要,可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这仿佛是一个丢分项。那我们如何才能有效沟通呢?

我在《共情沟通》这本书中寻找答案。本书作者南勇,东京早稻田大学商学硕士学位,是我国知名管理专家、资深职业经理人、管理类畅销书作家,对于职场人士的沟通问题、企业沟通效率的症结有着深刻的洞察和解决思路。本书中通过7大方面、6类技巧、30余种方法帮助人们快速击破沟通障碍、提高沟通效率,从而成为职场与生活的大赢家。

1.让情绪为沟通服务,而不是我们跟着情绪走。

人们常常被情绪所扰。突然的怒火会让你狂躁不堪;持续的低落会让你压抑。情绪如同身上的一种心流,时而奔腾,时而平缓。这心流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沟通质量,让我们的沟通随着情绪的高低而转变。本来简单的问题可能因为你的一时怒火而燎原,产生严重后果。新闻中经常报道因某某小事而争吵不休的双方,互不相让。这种沟通既折磨自己,也折磨对方。这时,让情绪为沟通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做情绪的主人,当我们可以不被自己刺激,不被对方刺激,平静的进行沟通时,我们的沟通会更有效进行下去。

2.为什么我们的话,总是抓不住重点?

你是否也有说话拢余而对方却不知所云的情况。我们侃侃而谈好久,对方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进行着无效沟通,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谈话重点太多等于没有重点,谈话焦点太多等于没有焦点。那我们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呢?

关于有效沟通,新闻界是最能进行有效沟通的行业。新闻联播可以通过30分钟将海内外大事全部涵盖,靠的就是“5W2H”法则。通过“5W2H”这个封闭环的沟通法则,我们可以实现短时最有效的沟通,何为“5W2H”法则呢?

5W:what(什么)who(谁)where(哪里)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候)

2H:how(怎么样)howmany(much)(多少数量或金额)

在沟通中注重这7个关键点的提问,使沟通形成封闭环,加速我们的沟通进程,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3.你会倾听吗?

在沟通中,其实很多人都喜欢抢着抒发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常常不等对方说完就抢话,或是在沟通过程中就满脑子想着自己如何说服对方。其实,沟通中重要的并不是说服对方,给对方上课,而是倾听。倾听对方言语中的信息量,判别对方的想法与主张,这样你才能收集到更多有用的信息,才能更好的与人沟通。

在倾听过程中,通过点头,附和和做笔记的方式,可以让对方认为你在尊重对方的谈话,从而对你更能打开心扉,侃侃而谈。认为你是一个很有“共情”的谈话对象。

《共情沟通》告诉我们:所谓沟通,“沟”是手段,是在双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是目的,架起的桥梁必须通畅无阻,直达彼此的内心。

让我们学会“共情”,学会沟通,成为更好的自己!

《共情沟通》读后感(六):打动别人的前提,是改变我们自己

态度:越难沟通,越要沟通

沟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宁愿牺牲一些效率,也不愿意直接去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直接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问题越来越严重,沟通的难度越来越高,人们畏惧沟通的情绪更强。

当市场还存在大量空白点的时候,这种情况还能维持。一旦竞争变得激烈起来,企业内部的压力会突然增大,过去那些累积的问题,就会同时间引爆。切记,不要希望问题会自动消失,这种想法会害你一辈子。因此,一定要时刻保持着沟通的强烈意愿和态度。逃避态度是万万不可取的:越难沟通,越要沟通,越怕沟通,说明你越需要沟通。

精度:会说话,并不等于会沟通

沟通本身就存在非刚性的一面。因此,如果想要提高沟通效率,一定要时刻牢记沟通的锚定点:那就是自己的沟通目的。除此之外,还必须努力贯彻沟通的精度原则:1.要尽可能使用封闭式的语言;2.沟通一定要有重点。

对于职场人士而言,沟通的精度原则非常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想提高沟通效率,那么你就必须打断打磨自己的沟通工具。请时刻牢记两点:1.语言越封闭,事物就越立体;2.话题越集中,重点就越突出。

深度:越深入,沟通越有价值

这个世界上有的沟通真的很简单。你去书店,让店员帮你找一本书。如果你给的信息非常准确,那么通常不会存在什么问题。

显然,店员只关心你是否付钱,并不会在乎你买到书后干什么用。同样的道理,你准确无误地支付了49元书价就行了,也不会去琢磨书店卖掉这本书能赚多少利润。

然而,如果店员愿意和你进行更深度的沟通,那么它可能就会发现全新的商业机会。沟通越深入,机会越丰富。

通常情况下,人们并不会随意向别人吐露心声。只有当情绪积累到无法控制时,他才会打开内心的密封门。这个时候,因为他的心门是打开的,所以也是你切入深度沟通的好时机。

当然,这种情况也是对你自己的修养的一种考验。因为面对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你可能会率先失去冷静的态度。显然,麻烦是可以转化为机遇的,关键是你是否掌握了方法。

l步骤1:总要在一两个点上,与别人达成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妥协。即便你觉得不对,至少要表示“理解”。

l步骤2: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即便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摆一个姿态也是好的。

l步骤3:借题发挥,继续拓深、拓宽话题。

温度:所谓高情商,就是懂共情

沟通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因为沟通是在多方双方甚至多方之间进行,这就决定了任何具体的方法都存在不确定性。如果你只有态度,只掌握了有精度的工具,只懂得深度沟通的技巧,那么最终还是可能会功亏一篑。

“兔子觉得胡萝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因此每次请猫吃饭,它都点胡罗卜……”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按照这只兔子的方式进行沟通,将双方甚至多方之间的事情变成了滑稽的个人演出。切记,任何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只有立在共情的基础之上,才能发挥最大效果。否则,它们都会变成没有汽油的汽车、断电之后的电脑。

懂得共情,我们才能理解别人的利益点,别人的想法,别人的立场以及别人的情感。并且让别人也理解我们的利益点,我们的想法,我们的立场和我们的情感。

懂得共情,我们才能在最合适的时刻使用最恰当的沟通方法。大幅提升沟通效率

懂得共情,我们才能无障碍地进入别人的内心,并超越各种差异,找到共赢的全新方式。

当然,尽管同理心是人天生就有的,但在沟通中运用共情还是需要方法的。只有掌握了共情沟通的方法,我们才不会犯兔子式的错误。

和通常所认为的不同,在共情沟通中,我们必须攻克的第一道难关,其实是我们自己。兔子认为人人都爱吃胡萝卜,是因为它自己就是这么认为的。在沟通中,我们首先就需要突破这种阻碍,否则就会非常危险。比如,如我们内心中存在敌意,那我们可能认为别人也存在敌意,这将直接导致矛盾的升级和调和。

要想突破这道障碍,我们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保持耐心,学会妥协。

我们需要攻克第二道难关,才是绕过对方的心理壁垒。我们需要从对方的内心出发,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所思所想,并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温度。

《共情沟通》读后感(七):生活中“爽”与“对”并非是对立的

沟通无时不刻在我们生活中发生着,工作中、朋友相处中、家庭教育里……然而我们并没有认真去思考过,我们的沟通有效果吗?或许在无意之中,我们做的所有看起来非常“正确”的沟通,都是无效沟通。

今天看完南勇老师的《共情沟通》,恍然大悟,原来沟通是有方法与技巧的,原来沟通的目的是双赢。现在反省我的生活场景,“沟通”只是一场自我“发泄”。

南勇老师是我国知名的管理学专家、资深职业经理人,著有《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管》等畅销书,作品累计销售50余万册。

沟通的一项重要原则:在任何沟通中,真正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常常是“心情”,而不是“事情”;常常是“爽不爽”,而不是“对不对”。

为什么在所有的人际互动中,“爽不爽”大于“对不对”呢?这是因为人性的一个特点:只做“重要”的事,不做“正确”的事。那么什么事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事呢?答案很简单:任何让我们爽的事都很重要,任何让我们不爽的事都不重要。因此,人们才会自然地认可并践行这样的思维逻辑:只做“爽”的事,不做“对”的事。

在坚持“对”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说教”的误区,因为它忽视了“事物的重要性与正确性并不总是一致的”。

在生活中,应付棘手问题的两个办法。一、果断放弃正确说教,运用共情原则,让你的对方感受到被重视。二、进行适当的强制。这个过程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坚持。因为对方没有坚持的动机,因此这个过程你必须要亲自参与,手把手地拉着对方往前走,一直到他能够养成习惯自己行走。

生活中的“低效沟通”,通常都是“抓不住重点”,沟通中没有重点,逻辑混乱。重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弄明白开放式话术和封闭式话术的区别。所谓“开放式话术”,就是说语言的焦点不明确,整体呈发散状态;所谓“封闭式话术”,就是说语言的焦点很明确,整体呈收敛状态。

一个人的话术封闭性越强,沟通就更有效率。如果有一天,在你所有的沟通中,封闭式话术的使用率能够达到五成,甚至三成以上,你的沟通效率都将成倍提升。

向顾客介绍商品的时候,如何才能让你的话彻底“封闭”起来呢?答案非常简单,即少说多听。顾客说的越多,你所掌握的信息量也就越大。我们能从顾客的海量信息中寻找顾客的真正需求所在,你才能有的放矢,提高销售效率和成功率。

其实,顾客买不买一件商品,原因往往非常的简单,常常就只有那么一两点;可就是这一两点,是顾客最真实、最迫切的需求。

掌握封闭式话术的方法:一、粘贴式提问。二、5W2H。

粘贴式提问,“你刚才好像说到了……那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你的意思,是……吗?”“你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推测式话术,逐渐缩小包围圈,一直到把对方的重点和痛点彻底“套”出来为止。将这种话术用惯了,你自己的话术技巧,自然就会逐渐封闭起来。

5W2H,这个封闭话术,存在于新闻界。5W代表

what(什么)who(谁)where(哪里)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候)2H代表how(怎么样)howmany(much)(多少数量或金额)

如果在所有的沟通中,我们都能有意识地模仿这样的沟通方式,我们的沟通效率何止是成倍提高!沟通的效率提高了,天底下还有什么困难的事呢!

这里最要强调的事,这样的5w2h沟通法,必须是刻意的有意识的,因为只有有意识的训练,才能真正的沉淀,真实的积累。积少成多,就能量变产生质变。无意识或下意识状态下,容易过去了就过去了,留不下一点痕迹。没有积累就不能产生质变,无法让你拥有真实的技能。

南勇老师的这本《共情沟通》让我收获满满,让我看到了自己生活中沟通的弊端。从专业的角度,从系统的方面,让我们全新认识了何谓“沟通”,何谓“有效沟通”“如何沟通”。

《共情沟通》读后感(八):沟通让工作更畅通

企业的管理中,80%的问题都是沟通问题。人际关系中,80%的矛盾都源自沟通不畅。在职场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困扰,明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沟通无果,甚至反效果;亦或是想要沟通却害怕沟通,不知如何开始,满满的无力感。读过这本书之后的我,恍然大悟。

作者南勇,经管书作家,著有代表《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管》《草民经济学》等畅销书。这本书讲述了初入职场,我们该如何和领导沟通。刚得到晋升,我们如何与上司、同级以及下级的沟通方法,是一本职场沟通秘籍。

通读这本书后,让我感受很深的有以下三方面。

1.沟通的时机很重要

国人在职场中普遍不善于沟通,甚至不愿意沟通,时常寄希望于随着时间的流逝,问题能够自行得到解决。殊不知,很多小情绪、小问题,随着时间一次次积累,最终会凝聚成很大的心结。以至于时常会遭遇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小情绪而故意较劲的情况。错过最佳沟通时机后,彼此都很难迈出一步去沟通。所以,我们要没问题,常沟通;有问题,及时沟通。

当我们及时沟通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小心别人自己不好的情绪爆发,或者传染给对方,影响沟通效果。这时,我们可以巧用“一秒钟法则”。即:不管多猛烈的情绪要爆发出来,只要你能在他发生的一瞬间暂停一秒钟,仅仅一秒钟,就可以让情绪瞬间弱化很多,甚至消失的无影无踪。

2.你觉得正确不重要,对方觉得爽才重要

“应该”和“必须”是我们内在的暴君。很多时候,我们会预设对方的立场,对对方的行为有预期,总觉得你应该怎么样想,你必须怎么做。史铁生曾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我们需要做的是懂得共情,同理他人,消除内心的偏见,接纳每个人同。

只要你能从自己固有的“正确性”逻辑中跳出来,从以我为中心的视角切换到以对方为中心的视角,将这种正确性与对方心目中重要的东西巧妙的挂上钩,再艰难的沟通问题也能瞬间迎刃而解。要知道,每个人都是更关注自己,人们对自己的感冒的关注度要远大于对对方的死亡的关注度。人们只想做对自己而言真正爽的事情,而对这件事情重要与否、正确与否毫无兴趣。

退一步海阔天空,大家要的,无非就是一个爽字~,心情比事情更重要。

3.要想沟通好,姿势很重要

通常我们没有意识到姿势对沟通的影响。有个著名的心理学现象:只要你能想法设法拉近与某个陌生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就会让你们之间产生“心理距离”也很近的错觉。当拉近我们的“心里距离”,对让对方缓和对你的戒心。

“有话坐着说”才能“有话好好说”。站姿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合时宜的过渡拉近了彼此之间的物理距离,严重的侵犯了对方的私密舒适空间,从而显得咄咄逼人,充满挑衅的意味,双方或多或少都会产生速战速决的潜在欲望。若想深度好好沟通,我们应该采取坐姿,书中也列举了很多我们可以直接拿来应用的多场景下我们应该采取的坐姿姿势。比如,谈跟老板谈加薪的正确姿势、商务谈判的正确姿势等等。

本书从沟通的基本框架入手,全面梳理了沟通的步骤、深度、精度、维度等环节,并将共情原则贯穿其中,并提炼了大量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大幅提高沟通的效率。

著名天使投资人李笑来曾提出:人的核心竞争力不应该是一个点,而应是一张多点的网。人不能只有一种维度的竞争力,而应当拥有多种维度的竞争力。超级高强沟通能力可以增加我们职场竞争力的维度,并依靠超强的沟通能力实现人生的跃迁。

《共情沟通》读后感(九):《共情沟通》——你的桥梁畅通么

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而如何才能有效的与人社交,恐怕就要说沟通了。曾经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即寻找人类幸福的关键,最后发现,原来是人际关系,只有那些主动与人交往的,有效沟通的人,才是最幸福的。而如何做到有效沟通,这本《共情沟通》通过7大方面、6类技巧、30余种方法帮助人们快速击破沟通障碍、提高沟通效率,给人们通往幸福路上,指明了方向。

作者南勇,早年留学日本,获得东京早稻田大学商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润滑油、汽车销售等多个行业从事管理工作,对于职场人士的沟通问题、企业沟通效率的症结有着深刻的洞察和解决思路。

本书全文都在讲共情,那如何共情,才能是有效的沟通呢?

01共情之善意

何谓沟通?“沟”意味着要在当事双方之间架设一座桥梁;“通”则指这座桥是不是畅通。

那我们来看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这应该是善意为主了吧,但是做到了有效么?其实不尽然!更多时候看到的是,父母在强调着以父母角度看到的事情,关注的方面,完全无视孩子的想法,孩子的感觉,也就是自说自话。这样的沟通,虽以善意角度出发,事事说为孩子好,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桥,出现了塌方,不通!

那如何才能做到善意的有效沟通?共情。我们要了解我们关切的人的想法,才能入手解决我们之间的问题。只有共情,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给予对方理解,才能营造一个好的沟通氛围。就好像下面这个场景:

妈妈给孩子做了一碗汤,孩子尝了一口说“好咸”,妈妈一般会尝一下说,“不咸啊”!接着妈妈会说“赶紧吃,吃完赶紧写作业,别跟我这找茬”。。。。。。。这场气势汹汹的亲子战爆发了。

如果妈妈在听到孩子说“好咸”的时候,换一个想法,这汤是孩子觉得咸,那就说“你觉得咸了”?“那下次妈妈做淡一点吧”。也许这场灾难就这样过去了。这里妈妈就是用到了共情,其实汤咸不咸也许不重要,但是孩子就想让妈妈注意他、体会他的感受而已。

因此,在善意的角度出发的沟通,也要配合着共情,才能让双方心平气和,打开父母与孩子心中的桥梁!

02共情之情绪发泄

在职场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管理者,他们心地善良,人缘也很好,表面上看到部门中大家一团和气,但私下里总会有一些员工会对这样管理者存在诸多不满,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不满情绪?事实上可能源于一次批评,或者偶尔的一句话,但是因为管理者疏于对下属的沟通,造成了小怨恨积成了大怨恨。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让员工敞开心扉,跟管理者将疙瘩解开?也许让下属将他的坏情绪发泄出来,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那宣泄情绪是应该在借机表扬时还是批评的时候更好?恐怕宣泄情绪这样的事,只有在批评的时候更容易做到。

管理者可以找一个比较私人的空间,通过批评,勾起员工的情绪,待时机成熟,只需做一位好的倾听者就可以了。显然,当一个人在发泄情绪的时候,说的往往是心里的真心话,是憋在肚子里很久的不敢说出的话,而这些话对于管理者来说才是最具有价值的。只有通过这样的深度沟通,管理者才能真正了解到员工的真是需求,才好“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

03共情之物理距离决定心里距离

如果沟通是一场博弈,那么决定胜负的除了要有语言技巧外,还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像我们常常说谁与谁走的很近,这样评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仅凭借一个“近”或者“远”字,我们就能立刻了解到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其实这种距离包含了两个方面,即“物理距离”与“心里距离”。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一个和你不太熟悉的人渐渐地向你靠拢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压力非常大。同样,你渐渐靠拢一个和你不太熟悉的人时,对方也会突然后退几步。这个现象就是由于个人的安全领空——心理安全距离被侵犯的原因。

上文说到,管理者在与下属做深度沟通,那么我们想象以下场景。如果是老板办公室,老板坐在老板椅上,中间隔着宽大的老板桌,而员工坐在老板桌的对面。试想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物理距离,员工能将情绪充分发泄出来么?那我们再换个场景,在一个小会议室里,管理者与员工均坐在一个双人沙发上,也许腿稍微动下都可以碰到对方的腿,伸出手就能碰到对方的膝盖,那我们再试想一下,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物理距离,像唠家常一样的感觉,是不是更容易引出员工的心里话呢?

是的,就是有一个这样的现象,缩短了物理距离,心里距离也会随之拉近,明白了这个道理,将极大的影响你在沟通过程以及结果。

以上这些还只是我在这本书中的三点感受,用封面的一句话,沟通纪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哪有什么高情商,不过是懂得“共情”而已!

希望我的一点拙见,能勾起你对这本书的好奇,让这本书作为一架桥梁引领你走进别人的心里,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再触不可及!

《共情沟通》读后感(十):“共情”满足沟通的力度和温度

“低效沟通”、“无效沟通”等沟通问题萦绕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低效让我们畏惧沟通,而越不愿意沟通,问题越严重,使得沟通的障碍越来越大,陷入恶性循环。这一切其实可以用“共情”两个字来化解,通过“共情”让我们换位思考,以对方的视角审视沟通,追求“共赢”,甚至“利益最大化”。

《共情沟通》一书的作者南勇早年留学日本,获得东京早稻田大学商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润滑油、汽车销售等多个行业从事管理工作,对于职场人士的沟通问题、企业沟通效率的症结有着深刻的洞察和解决思路。

《共情沟通》

在本书中,著名管理专家南勇通过7大方面、6类技巧、30余种方法帮助人们快速击破沟通障碍、提高沟通效率,从而成为职场与生活的大赢家。

在书的开篇,作者对“沟通”两个字提出了自己的解读,“沟”是要在当事双方之间建设一座桥梁;“通”是指桥梁必须是畅通的。该书围绕如何建立畅通的沟通提出了很多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方法。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三点:

01沟通要频繁和及时

我曾经觉得,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问题没必要沟通,经常频繁的沟通会给人一种特别“事儿”的感觉。我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很多细小的负面情绪积累易形成心结,而且化解误会的最佳时间点是产生误会的那一刻。

负面情绪积累

错过事发时的第一个沟通机会,这件事及其相关的情绪会在内心中积累下来,随着时间的累积,本应该是小事的问题,开始发酵和累积。在某个极限点可能会突然爆发。

说的越及时越早,心理的负担也会越小,情感成本也会越小,问题解决起来也会更容易。

02利益最大化的做法——“利益的获得”

沟通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实现共赢,使得当事人都能获得最大化利益。

有这样一个场景,假设你是一个小男孩的父亲,儿子正在开心地玩着心爱的玩具,这时候,隔壁家孩子也被这个玩具吸引,问你儿子索要,而你儿子不肯,两个孩子争执起来。这时候,你该怎么办?方案一:毫不犹豫训斥自己的儿子:你是大哥哥,应该让着小弟弟,怎么能跟小弟弟争抢呢?快把玩具还给小弟弟,他玩完你再晚!方案二:蹲下来劝说儿子,耐心给他讲道理:小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对不对?你有好玩的玩具给弟弟玩,弟弟有好玩的玩具也给你玩!听说弟弟家有好多好玩的玩具,今天你把自己的玩具让给他,明天他就会把他的玩具让给你!方案三:蹲下来冲儿子伸出大拇指,大声夸奖他:上次你把玩具让给隔壁家的小明玩,小明爸爸妈妈见了我一个劲地夸你“真不愧是个大哥哥”呢!听说他们家小明打那以后可崇拜你了,见谁都说“我刚刚最棒了,走哪儿都罩着我!”瞧瞧你多厉害,都有自己的小粉丝了!

这三种方案分别对应着三种层级的解决方案“利益牺牲”、“利益交换”、“利益获得”,方案三发现和创造了契机,让所有当事人都能独享最大化的利益。

03多采用封闭式话术

重点太多等于没有重点,焦点太多等于没有焦点。在买东西的时候,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往往商家提供的商品买点越多,你反而越找不到焦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做选择、做取舍,最后反而放弃了购买。

其实,我们买或不买一件商品,原因往往很简单,常常只有那么一两点,而那一两点,才是我们真正真实和迫切的需求。而封闭式谈话,是挖掘真正需求,探索共同点的基础。

少说多听

沟通成功的秘诀是“共情”,先从了解和理解对方的关切入手,照顾他人的心理感受,再去解决你们之间的问题,让双方或多方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益。

更多关于这本书的介绍,大家可参考如下“全文思维导图”:

《共情沟通》全书思维导图

延伸阅读

《议程》读后感10篇


《议程》是一本由[法]埃里克·维亚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议程》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故事中的历史

本书以生动的故事将一个个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揭露了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小小细节。这些小小的细节之后,蕴含着一段段生动的故事,故事中一个个小群体、小集团,用他们的悲欢离合,颠覆了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但是看书的时候最好还是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尤其是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否则看起来有点费劲。

《议程》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少数人的历史

从小学习的历史唯物主义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深信不疑,但是实际上呢?二战的爆发,危在旦夕的国度,人民是什么,是丝毫没有察觉的,一无所知的待宰的羔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吗?并非如此,在国家民族的面前,个人微不足道且无能为力。少数人和他们少数的会议决定这一切,以前是,现在也是,向来如此。这便是世界的残酷法则。

《议程》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从1933年的2月20日开始

就像万历十五年给我们揭示了明朝之后的历史都是从那一年开始发生变化的,而1933年的2月20日也是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日子,从那天开始,各方人物粉墨登场,尽职尽责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他们没有想到,自己当初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个选择影响的是事件的一个走向,他们也没有想到只是出于自己的礼貌而导致事情的延误。

作者用细腻的笔法还原了二战全面爆发前的觥筹交错,他从别人那里获取材料,并信手拈来地化为己用,对人物、场景的描写和刻画给人强烈的身临其境感。如果硬要说不足之处,恐怕是人名太长了。

《议程》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虚构中的真实

虽然这是一本小说,但是从这个虚构的故事中仿佛真的看到了二战前夕,德国说做的各种准备。从刚刚开始与二十四个商业巨头的秘密会议,进行战前募捐;到贝格霍夫会晤,希特勒怎样使奥地利总理屈服;再到闪电战,极具讽刺意味,一堆破铜烂铁,举步维艰,却一到奥地利,就受到了欢迎,最后揭露真相,原来许多人都为此自杀…

这本书是一本小书,虽短,但语句十分流畅,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每个人都竭力为自己的阵营服务,尽力。

综合来说,三星半。注释十分详尽,美中不足,看注释要向后翻页,有时错过了故事的连贯性。

《议程》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一段带有个人想象的历史

如果对这段历史不是特别感兴趣,建议还是不要看这本书,总体而言,不像小说那么有趣,而且读起来也有些晦涩难懂,时不时就需要去查一些资料。

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但不一定是书中描述的那样,毕竟作者也没有真实的经历过,只能从一些记录中获得一些历史的碎片,再用自己的想象合理的把它拼凑完整。而且,其中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或多或少会影响你对这段历史的真实印象。

当然,你想当一本比较轻松不动脑的课外读物也是可以的。你可以清晰地知道,那段时间,有哪些人出现在历史的舞台,演绎了怎样一段故事。对于那段历史的一些疑惑,也可以得到清楚的解答。

《议程》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历史没有假如

读这本书的感觉像看一场电影。三个小时的时间里,一系列吊诡而荒诞历史场景跃然纸上。

工业巨头们慷慨解囊,以政治献金押注纳粹。纳粹崛起,他们赚得盆满钵满;纳粹灭亡,他们全身而退。

小暴君对内专横,对外怯懦。国家拱手让人,自己身陷囹圄。

奥地利民众热切期盼着德军的入侵。“世界上最棒的军队”却被自己的破铜烂铁堵塞了道路。

英法政治家们用绥靖政策换取廉价的和平。以邻为壑,却养虎遗患。

……

生灵涂炭,血流成河

……

假如,历史没有假如。

“人们从不两次掉进同一个深渊。但是人们跌倒总是同一个方式,混合着可笑与恐惧。”

《议程》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邪恶是怎样胜利的

“法国忙着签署有关彩票的行政法令,英国扮演同谋,奥地利被惊吓的百姓从一个疯子的身影中隐约望见了自己的命运。”全书的内容基本就是这句话。

德国冠冕堂皇的企业家们毫无阻碍地行为与资金上支持纳粹政府,从中看到的是政府的帮扶与廉价的劳动力。英国反犹战士与纳粹政府打交道时反应麻木,社会性失明。反犹运动初发地的奥地利,领导人软弱无力、自欺欺人,简直是轻而易举地将国家献祭。

书的描写将历史事件按时间与人物分拆为不同的场景镜头,时间顺序保证其连贯性,聚焦人物场景细节,越是重大,真实的虚与委蛇越是不堪。

本书可以作为历史解读的一个目录,或是一个人文注脚。面对邪恶,不应有哪怕一秒钟的慌神与妥协。

《议程》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电影?小说?历史?其实它什么都不是

我刚好是历史本科生,平常也爱看电影和小说。所以看到豆瓣发布这本书的信息时,非常感兴趣。

一部借导演的眼睛,历史学家的审视和小说家的笔法成书的作品究竟是什么面貌。然而真正打开阅读后,却是满满的失望。

译者可能为了呼应小说肃穆的氛围,译出来的文笔十分生硬冷峻。观感上,只能说符合本文基调,但远远达不到优秀。译者对翻译作品有重塑再造的能力。当译者没有这个能力,吸引读者读下去就得看原作者功力。

这本书噱头不小,cue了电影、小说、历史,不幸地是,作者在哪方面都没有做好。当然对于《议程》来说,打乱重构的小说笔法和电影般的蒙太奇画面只是手段,历史表达才是重点。通读全文后,我觉得作者并没有深入见解。

总之呢,这本书够新不够深。

《议程》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议程》拙见

近期迁徙,慌里慌张的赶在最后期限里拿起书看,篇幅中等一下午读完了,渐入佳境的感觉,很喜欢里面娴熟的各种比喻,生动而恰当。越看越能感觉出作者的功底,如果不是译本的话,读起来肯定更加顺畅。

里面众多的人物,即使个别不熟,也不影响阅读的感知性。内容主要是二战前夕纳粹吞并奥地利的一些始末,欧洲各国的内心戏。这个时期让我联想到我们国家,水深火热的境地。1937,三七事变,1938,日本傀儡政权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成立。

看过好多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电影,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考验立场和人性的时刻,真实而残忍。

看到结尾就想到开头的会议,衣冠楚楚的企业家和政客永远都是狼狈为奸,人血馒头真好吃。有空再看第二遍吧,看得太匆忙了很多精彩笔触值得回味。

《议程》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议程

短小精悍,6万6千字,32开本,连同译注,不到200页

小说的形式结构,极具镜头感,场面调度比较讲究。从国会大厦的那二十四个人,到贝希特斯加登的许士尼格与希特勒的会面,再到唐宁街的告别午宴……每一部分都具有极强的画面感,戏剧张力十足。我们来看这一段,许士尼格面对纳粹的咄咄逼人。

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边叙边议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历史观,让人常会有种读社会学作品的错觉。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不过是一个令人惋惜的错误,他是租房人这一点只是在大历史的页脚被注明而已。

世界面对虚张声势总是做出退让……它从不向正义的要求屈服,从不向起义的人民屈服,那么面对虚张声势,它却卑躬屈膝。

读到这些,虽然说不上拍案叫绝,但也是蛮有意思。

《改写》读后感10篇


《改写》是一本由朱首末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写》读后感(一):一本深刻+悬疑的好书

非常不错!很久没读到这么好的作品了。文字一气呵成,主题关乎科学和人类,犀利高端。

作者擅长制造悬念,文笔细腻老成,一看就不是那种烂俗的悬疑,内容里包含的基因改写、遗传病毒、地下卵市、科学信仰等元素,紧凑耐读,读后发人深思,能使人产生关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思考。

书中有些概念细思极恐,是一本既深刻又悬疑的好书!

《改写》读后感(二):改写

改写是一部题材新颖超前的悬疑推理小说,情节紧凑,环环紧扣,文笔流畅。基因改写一旦进行人体试验,那么对人类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真是不敢想象。但是基因剪刀要是能够用到治疗基因疾病上,也将是一个造福人类的好事。

《改写》这本小说,利用故事情节给人们提供基因知识的科普。基因改写将是一个科技与道德的博弈。去年,我国出现的基因宝宝,绝对是触破了这个道德底线的。

《改写》不仅仅是一本好的悬疑推理小说,更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题材。

《改写》读后感(三):科学的‘恐怖’与人性的底线

几天了,刚收到书读了几页便放下了,却发现心里有点依舍,就这样又拿起来便放不下的读完了它。合上书页心里有矛盾,有恐慌感。曾记得基因峰会事件,科学和伦理的正面交锋。是啊,基因话题已经很普遍了,关于基因的影视书籍也接触过很多,而这本书的作者却从中挖掘新芽,没有感觉老套,没有一看就透的情节。讲真,书还是很吸引人的。老话从谈,基因是么呢?它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死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代表了我们整个人,而基因不仅可以复制一个无二的自己,它还能够“突变”和“变异”。《改写》的作者朱首末,本名朱珊,北京人,爱尔兰媒体专业硕士,现常年旅居美国。记者出身,曾在海内外多家国家级媒体从事一线记者工作近十年。喜欢朴实却耐人寻味的文字,偏爱社会方向悬疑推理。对于《改写》,它是一本内容极细思恐的小说,这本书不仅思路清晰,让人从题目就可以带入思维,读完让人反思,意犹未尽之感,值得思考之幻。书中,多股势力围绕“基因改写”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实验,而书中到底有没有进行人体实验呢?带来的可怕后果又是什么?在基因改写的事件中保守派和激进派两大极端,双方各怀目的,暗中较量。保守派的领军人却在关键时刻离奇身亡,这从中又有什么阴谋呢?只有自己深入去看,才会知道其中的刺激,欢迎你加入《改写》大军哦!言归正传,基因的改变,这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假如没有了道德的约束,又不存在法律法规的限制性,这不是在造福人类,而是在毁灭人类吧。

《改写》读后感(四):当基因”改写“成为人类掌控世界的权杖

当物种繁衍这把生命的钥匙,都被基因”改写“成为人类掌控世界的权杖,是否能够达到完美的我们就成为了造物主本身?

对于这本能让我一气呵成读下来最后还觉得意犹未尽的“改写”,我并不想在这里留下过多关于情节设置与最后揭秘的讨论,毕竟这会削弱其他阅读ing或期待一探究竟的其他读者的体验。而作为一本推理悬疑类的小说作者很好的拿捏了线索与真相的释放,关于基因编辑、破坏性基因病毒、地下卵市、伦理限制的讨论也直击当下议题热点,会吸引人带着探寻而敬畏的心情渐入需要层层拨开谜团的事实真相。

作者在“啊哈”时刻为我们带来的关于科学作为信仰,规则法律滞后下能否将道德伦理作为最终约束人类限制的讨论,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还记得2018年年底国内外都争论颇多的南科大”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从”重大突破改编人类历史的基因编辑婴儿降生”到饱受伦理谴责的“涉事副教授停薪留职”,正是能否利用人类已掌握的科学技术在基因层面改造人类下一代的现实案例。无论是学界发声社会舆论还是高层表态,无一不是谴责和声讨。

这种谴责我认为表现了大多数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人类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边界的明确。

也许激进乐观派会认为如果能够利用基因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会导致人类”缺陷“的问题(请允许我使用缺陷一词来盖指所有我们认为的负面性状包括疾病、寿命限制、能力限制等等),从基因胚胎阶段就创造”完美的人“,那将是多么喜大普奔值得全人类歌颂的事情呀,那将是人类作为种族的跃迁,甚至AI这个弄潮儿都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容颜能改整容手术还会存在么?

但是我认为这将剥削人类最大的一项重要权利,那就是自由。试想所有人的基因都可以被父母按照其意愿和需求进行”改写“,他们的“出厂设置”都被有意的设定成为了某种属性和参数,并且安装上了“不可忤逆造物主”的终极代码,那么后天的个人意愿都将没有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现阶段人类繁衍的不确定性能够交给“自然“真的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也为个人后天奋斗提供了自由和各种可能性。

最后我想说,请珍惜自己的不完美,这种异数才是生命中最大的惊喜。

《改写》读后感(五):基因改写是天使还是魔鬼

曾记得,早在2015年10月5日,一个由科学家、哲学家、律师和政府部长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呼吁暂停对涉及人类种系的基因进行“编辑”,并对可能导致人种改良的遗传特性修改活动的风险提出了警告。时至今日,科学的迅猛发展,基因技术也不断成熟和完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出现所谓“定制婴儿”、基因编辑和改写的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受到公众的关注和讨论。由朱首末所著的悬疑小说《改写》,再次把公众对基因技术的应用多面性向读者展示出来。《改写》全书共分25个章节,整个故事架构在中国原京,通过女刑警队长苏左参与跨国抓捕,引出自称具有“犯罪基因”的嫌疑人乔伊森,第一次见到了留美博士、当今世界上拥有最高超“基因改写”技术的天才华裔科学家萧程为展开。直到堪称“物种灭绝武器”的全球罕见遗传类病毒“兹扎”入侵中国原京,该病毒只有通过当今世界上最前沿的“基因剪刀”技术才能将病毒彻底扼杀。为了不引起全国性的传染,萧程接受了官方邀请,回国参与“兹扎病毒改写”计划。然而,随着“兹扎病毒改写”计划启动,保守和激进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围绕“基因改写”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实验,形成了保守派和激进派两大极端,双方各怀目的,暗中较量。不料保守派的领军人、萧程的恩师戴林钟教授在“兹扎病毒改写”计划启动之际离奇身亡,萧程初抵原京便深陷旋涡。女刑警队长苏左临危受命,负责案件的侦破。两人被卷入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件当中。随着苏左调查的深入,激进一派暗地进开展很多年的人体胚胎基因改写实验逐渐浮出水平,“被参与”实验的父母们全不知情,他们的孩子渐渐长大,有的成为记忆力超群的神童,有的却出现多指并指症等各种各样的疾病,终生挣扎在病难求生中,不得解脱。故事最终揭示,所有这一切,根源于国际恐怖势力的暗中布局,他们为利用基因改写技术打造一支具有“超完美胚胎”的恐怖势力进而渗透到世界各地。本书的作者朱首末,北京人,爱尔兰媒体专业硕士,记者出身,喜欢通过朴实却耐人寻味的文字,描写那些有可能发生在身边的案件,折射社会弊端和人性弱点,提高人们对罪案的警觉,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出版有长篇悬疑推理小说《罪头条:恶魔的风度》。可以说,作为一本推理悬疑小说,《改写》非常成功,基因改写选题新颖,文笔简洁流畅,情节跌宕起伏、扑朔迷离,既有国内保守、激进之争,又有国际恐怖势力暗中布局,既有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又有对财富追求的贪婪。所有的一切,既包含对人性的考验,又有对科学技术应用的反思。

《改写》读后感(六):《改写》书评:一个构思奇妙的故事,一本发人深思的好书

《改写》是一部融侦探和科幻为一体的长篇悬疑推理小说,讲述了一个构思奇巧精妙编排的故事。通过对涉身其中的人物的出神入化地描述和对环环入扣的事件场景的还原与再现,展示了一幅幅当代中国社会的鲜活画卷。

侦探小说通常以故事情节和逻辑推理取胜。作为侦探小说,本书以侦破戴林钟教授的谋杀案作为故事情节发展脉络的主线,中间穿插了多条用以丰富故事情节的辅线,包括,兹卡病毒的传播入境和扩散,故事几个主人翁的成长经历和他们之间的感情及爱情纠葛,邵珑珑的身体智力异常和身世之谜,几个罕见遗传病患者的发病和求医过程,戴林钟教授死亡的真正原因,等等。最后各条故事情节逐步汇集,匠心独具地编织出一个使人大跌眼镜的惊天秘密。多重故事情节的设置和交融使整部小说读起来,悬疑重重,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科幻小说以憧憬美好的未来和揭示未来可怕的危险为己任。本书以当下最热门的科研话题之一的人类基因编辑和改写为题材,精彩和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理想与现实利益的交缠和冲突。特别是在中国近来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发生和震惊整个世界之后,更是烘托出了作者涉猎题材时的敏锐和时代关怀的情操。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如果缺乏社会道德和科学伦理的制约,以及法律和规则的约束,任凭人们把它作为实现自身名利的工具,就好比一个无知的儿童拿着一把上了镗的枪,不知道会闯出什么样的祸来。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给出了一个鲜明的例证,本书则揭示出另一种更加可怕的后果。人类基因组是经过了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和优胜劣汰的严酷选择,才达到的今天的程度。贸然改写人类基因,尤其是生殖系细胞的基因组,会使被不当改写的基因流入人类基因库,世世代代遗传下去,遗害万年。

作品对人物的刻画笔法细腻,个性鲜明,苏左,萧程,邵毅平,杨海璐,等各个主人翁的性情爱好,喜怒哀乐,跃然纸上,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深入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拉近了与他们的感情距离。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诗聪和师涵兄妹二人。作者虽然对他们着墨不多,而且他们从未在书中露面,但是让人过目不忘。不但在故事的承上启下中担当着关键角色,更是让人对他们短暂的蹉跎人生叹吁不已。

本书是作者的第二本长篇悬疑推理小说。长篇悬疑推理小说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小说体裁。其好处是容量大,可以容纳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给了作者充分的创作空间去发挥想象。但如果把握不当,味同嚼蜡,则让人难以耐性通读全篇。作为该领域的新秀,这部小说与作者的处女作《罪头条:恶魔的风度》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作品在故事情节的整体构思,事件发生的逻辑顺序,人物登场的场景安排等都堪称完美。

美中不足的是作品在“回国”和“线索”章节中安排的反派人物的会面,过早的揭示了故事的整体轮廓,而不是让读者自己随着故事的发展去揣测和拼图。另外对主要反派角色董明申副省长的描写也失之脸谱化。对另一个主要反派角色郑锦鸿的出场安排也可斟酌。

《改写》读后感(七):《改写》书评: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我们的未来何去何从?

小的时候看电影《侏罗纪公园》第一部的时候,对于如何从琥珀里蚊子的血液中提取恐龙基因的那段小动画印象特别深刻,同时也对故事中博士的说法心有戚戚,“生命自有它的出路”。人类想充当造物主的角色,后果却导致恐龙岛的全面失控,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却无法把恶魔收回去。现在如果人类有机会对自己的基因进行改动的话,他们又会为此做出什么样的事情呢?

《改写》正是这样一本基于基因技术背景的悬疑小说。一个突如其来的病毒,一项可以攻克病毒的前沿的基因技术,一件预料之外的谋杀,一场完美胚胎背后的腥风血雨,这一切正是围绕着基因剪刀这项基因改写技术而来的。当我们有机会运用基因剪刀技术,创造出一种完美无缺的人类的时候,有些人也许会为此不惜一切代价,这样的野心谁能够来遏制?《改写》这本悬疑小说正是围绕这个话题开始了故事。

《改写》全书节奏明快,故事开展丝毫不拖泥带水,而是层层伏笔铺垫,格局开阔,让人情不自禁的跟随作者给出的线索按图索骥,一步一步揭开故事的真相,等到最后谜底揭晓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松一口气。

故事开篇就从一个在学术演讲现场试图胁持基因领域的知名科学家萧程的犯人口中引出了基因犯罪这个论题,刑警苏左为了追踪这名犯人而来,因为这个案子认识了萧程。紧接着兹扎病毒在国内出现,第1例兹扎婴儿被偷走,与此同时国内领域的权威专家戴林钟却在自己家中被谋杀,他生前一直不支持将基因剪刀技术投入使用。萧程曾经是他的得意门生,却被发现在他的死亡现场。

为了解开戴教授的死亡媒体,同时攻克兹扎病毒,苏左和萧程一起踏上了解开迷团的道路,在不断的追查当中发现了一条政商勾结的利益链,当案件侦破,对利益追求地贪得无厌和对科学信仰的追求同样让人动容,最终兹扎病毒疫苗也研究成功,苏左和萧程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科学永远走在人类的控制之前吗?如果没有控制好,它到底是救人的良药还是害人的武器。保守派戴林钟认为基因改写是一项危险的技术,如果用于犯罪后果将不堪设想,它会带来危险。所以虽然他一直在研究这个领域,却属于反对派,不支持把这项技术投入使用,认为这已经超出了人类掌握的限度。

而激进派萧程作为他的得意门生,也是研究这个领域的顶尖人物,却积极的想要把基因剪刀推广在医学上应用。围绕这两种立场,人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在《改写》这本书中,萧程的团队最终研究出了兹扎的疫苗,而他本人却把完美胚胎弃之不用,这其实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关于人体基因改写技术,科学和道德之间尚未取得完美平衡,它们的争议可能还会继续。

基于现在的科技发展,基因改写技术也许很快就会成为现实。如果我们手中握有一张选票的话,你会支持使用它吗?还是把它封存起来?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改写》读后感(八):上帝之手下的“超完美胚胎”

2017年5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出版了一本科普作品《上帝的手术刀》,这本书将人类对基因编辑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生动地叙述,让大众对“基因编辑”这项“上帝的手术刀”有了较深的认知。2018年11月,原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发生,一时间在网络上和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基因编辑”这一技术也随即走入大众视野,让公众对科学和道德的界限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读完了@封小白封兄寄赠的@法律出版社《改写》一书,该书正是一部讲述基因编辑事件的悬疑小说。故事发生在原京市,郑氏集团掌门人郑锦鸿的儿子(郑诗聪)和女儿(郑诗涵)先后因遗传性怪病无法治愈而离世,郑锦鸿希望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愈亲人,造福人类,随即与戴林钟(中国遗传基因学领军人物)、董明申(中原省副省长)以及自己的女婿邵逸平(中原省委办公室一级秘书)开展了对人体受精卵的基因编辑项目,企图研发出“超完美胚胎”。其中,邵逸平的儿子邵陇陇正是这一技术的适用者。邵陇陇在智力、情商、观察力等各方面远超常人,唯一缺陷就是其骨质极脆,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嬉戏玩耍。

最后,在戴林钟教授的攻关下,“超完美胚胎”诞生了,但戴教授难忍内心谴责,自杀了。临死前,他将“超完美胚胎”给了自己的得意门生萧程,而萧程在思考后,毅然将“超完美胚胎”杀死。这时,超级病毒“兹扎”出现,萧程明白定然有人在幕后操作,于是联手警官苏左,以及戴教授的老友欧阳书一起,粉碎了这项企图利用“超完美胚胎”来实现人类进化的恐怖设想。

全书内容丰富,人物塑造鲜明,一场悬疑案,下至平民阶层的保安(张磊)、保姆(田丽梅),上至权贵阶层的董明申(中原省副省长)、陈正强(中原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郑锦鸿(郑氏集团掌门人),每个人都有自身利益的考量,也有着前途命运的打算。

当然,书中最深刻的地方莫过于对科学和道德的探讨,由杨海璐(妇产医院副主任医师)说出:“真正视科学为信仰的人早就预见了科学能够达到的高度,而不信任人为的所谓‘控制’。他们看穿了这两者之间微妙的平衡都不过是暂时的,正是这一点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恐惧。因为人心真的深不见底,欲望更是随时会失控。他们恰恰是因为做到了,才更要把一切可能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

《改写》读后感(九):基因改写,我们真的需要做准备了

记得今年两会期间,《加强人类胚胎基因利用法律管控的提案》使“基因编辑”这一议题再次受到关注。事实上,自从2018年年底“基因编辑宝宝”事件发生后,这一前沿生物技术就一直饱受争议,大部分人都认为基因编辑技术是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人类的未来会走向何处,似乎便不再可控了。由于这一领域在法律上尚无明确界限,目前基因的改写仍旧只能靠伦理道德约束,因此,在法律法规上对其加以限制就变得迫切起来。

“从远期来看,基因改写将实现人类自己编写生命天书的时代,甚至不止人类自身,自然界中一切拥有基因的存在都可能得到改写,从而开启一个以我们现在的认知水平完全无法想象的全新世界!”这是新上市的推理小说《改写》第3页的一句话,或许也正是这样的可能性令人们心怀畏惧。如果有一天,基因可以被我们自己决定,那么人类不就相当于造物主了吗?可人类真的能成为造物主吗?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至少目前无疑是没有的,更何况这一技术目前远称不上成熟,可能的风险更是难以预料,正如提案人所说,基因编辑对受体的长远影响并没有接受有效评估,所以既有可能是理想结果,也有可能给对方造成不可逆转的健康伤害。

在《改写》一书中,激进一派暗地进行了很多年的人体胚胎基因改写实验,“被参与”实验的父母们全不知情,他们的孩子渐渐长大,有的成为记忆力超群的神童,可有的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多指并指症、巴顿晚期婴儿症、亨廷顿舞蹈症……而他们的家人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承受这样的痛苦,只能在漫长的求医过程中将其归咎为命运捉弄。“经过基因改写的人不只在出生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他们未来几十年的人生中都将充满未知的变数……或许还有很多同样被改写了基因的试管婴儿如今貌似健康正常地存活并成长着,但谁也无法预料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后,基因改写会不会对他们造成什么严重的影响。”(节选自《改写》第296页)

不允许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胚胎或者受精卵进行基因编辑是业界共识,但现在看来,仅仅靠伦理道德、自我约束总容易出现有意逃避监管的违规行为。这也是此次两会出现这一提案的原因,我们需要从法律层面制定一个明确的规则。“除了基因编辑技术,还有辅助生殖技术、克隆技术、器官再造技术等,都对传统的生命伦理观提出了挑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说,“无节制地应用,可能会引发生命随机选择、代际混乱、器官商业化、基因歧视等问题。”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恐惧就简单粗暴地认为应该停止相关研究。科学家们研究任何一项技术时都不是抱着恶意的,科学技术本身也无所谓好坏,“基因剪刀”掌握在人手里,该怎么使用、可以对谁使用,完全取决于人类自身。人类的基因并不完善,有先天基因缺陷和遗传疾病的人比我们想象得要多,他们一生都会受这些缺陷、疾病困扰,很多甚至一出生就被判定了死刑,还要在本就短暂的人生中承受疾病的酷刑。对这些人和他们的家人来说,基因编辑技术便是将来的希望。记得去年那部电影《奇迹男孩》吗?小男孩奥吉所患的特雷彻·柯林斯综合征便是一种基因突变疾病,俗称“无脸症”,尽管电影已经尽可能理想化了,我们仍旧能看到他和家人的艰难与痛苦。而调查显示,美国出生的婴儿中每750个中大约有1个患有颅面畸形,约占所有出生缺陷的三分之一。在这个“看脸”“刷脸”的世界,这些患儿们不仅发音和听力有障碍,长大后往往因外表异样在学校和职场都受歧视,他们的处境比电影要艰难很多倍。如果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治愈这样的疾病,我们能因为可能的风险而完全禁止它吗?

“在新兴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的立法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强监管,一方面对人类健康有益的工作,应该允许探索。”白春礼说。《改写》的背景便是基因编辑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尚无相关法律法规的时期,年轻有为的基因工程学家萧程一直坚定地认为这一技术应该被法律允许使用,同时,适用对象也应该被限定在病患之中。“既然基因改写已经被发明出来,就应该得到有价值的应用。一种科学成果能够用来让这个地球上的生命活得更有尊严和质量,是所有科学工作者的原动力。有人嘲讽我们是懦弱的中立派,恰恰错了,不管是出于恐惧还是野心,一味地禁锢或放任都相对更容易,而我们这种追求二者平衡的选择,需要的却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强大勇气。”(节选自《改写》第375页)

心怀对生命的敬畏,坚守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底限,才是科学长久发展之路。我们期待基因编辑技术成熟,能合理合法地造福患者的一天。

《改写》读后感(十):朱首末《改写》:人类基因改写的利与弊

出版界,有这样的一种类型的出版商,他们不忘和孜孜以求“自然的灵异,悬疑的惊悚;逻辑的力量,理性的光芒”的初心,他们出版的书籍大部分都是本于人类独有的好奇心与科学幻想能力,这些书都是能够将看似不可思议的悬疑,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与科学严谨的观察,去发现真相、探求规律。除此之外他们还秉着最大化的人文主义思想,让人性的自然之光,不被非理性的私欲蒙蔽,在“止于至善”的过程中尽情绽放,求得内心的一份岁月静好。这样的有社会当担的出版商乃是天狼星书系了。

最近,天狼星书系出版的关于基因改写(注意哦!不是作文、剧本、电子编程等的改写喔)为主题的小说《改写》,就是一部很真核地继续地展现天狼星书系那集合悬疑、生物基因学科普、努力将科学与伦理道德找到平衡的价值观的等等元素,为出版界关于华语嫌疑科普小说的繁荣发展而尽心尽力,实为可嘉也。

该小说大概讲述了堪称“物种灭绝武器”的全球罕见遗传类病毒“兹扎”入侵原京,幸运的是受感染者被圈定在很小的范围,只有通过当今世界上最前沿的“基因剪刀”技术才能将病毒彻底扼杀。为了不引起全国性的传染,留美博士、当今世界上拥有最高超“基因改写”技术的天才华裔科学家萧程接受了官方邀请,回国参与“兹扎病毒改写”计划。

殊不知,“基因改写”一旦开启,便注定引发一场科技与道德的庞大博弈。多股势力围绕“基因改写”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实验,形成了保守派和激进派两大极端,双方各怀目的,暗中较量。不料保守派的领军人、萧程的恩师戴林钟教授在“兹扎病毒改写”计划启动之际离奇身亡,萧程初抵原京便深陷旋涡。女刑警队长苏左临危受命,负责案件的侦破。两人被卷入一系列纷繁复杂的事件当中。既然出了案情,那么就要苏左和萧程联手一起去展开侦查此案的破案征程了。后来,男女主人公在不断的追查当中发现了一条政商勾结的利益链,而当案件水落石出之后,也更引发了案件背后关于科学和道德的社会价值的思考。

所幸是,小说是以喜剧收尾了。最终,在男女主人公的努力下终于成功研发出了治疗兹扎病毒的疫苗,而苏左和萧程也在这一段艰辛和充满危险性的破案征途上,他们的关系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依为命,以此为小说的感情线画上了一个关乎甜蜜美好爱情故事的句号。

首先,此书的作者是海归派作家朱首末,她作为一个国家级媒体出身的一线记者,朴实而耐人寻味的文字是她的写作优点,既然是作为记者出身,她的小说也十分具有沉浸式的非虚构的细腻刻画故事人物的言行举止的,以及洞悉周边环境的动静的纪实写作风格,这非虚构式写作小说的场景就体现在小说中关于女主角苏左刑警登门拜访医学研究专家、医学教授的场景了,这就是几乎是一份特写采访人物新闻稿。将新闻的融合小说的情节,也是一种新颖,展示作者自己朴实而耐人寻味的文字功底和才华的体现。

其次,通读全篇小说,关于这类科普类嫌疑小说科普性或者科幻性色彩还是很浓厚的,于是就需要读者在书本以外,借助其他工具去了解一些专业术语,如“基因剪刀技术”“兹扎病毒”等学术性强的名次就需要读者自己在书本之外去消化了。于此,这部悬疑小说就有基因技术的教育或者认识的社会意义了。

而在小说的结构上是严谨的,小说的氛围和节奏都是十分明快和扣扣相连的,从第二章中“病毒”中可以看出嫌疑小说中应有的惊悚和紧张的气氛,再到第十七章的“秘密”加个小说的节奏就提升为一个高潮位置,再到第二十五章的真相,则道出而来全小说小说水落石出的透亮氛围。而且该些章节的故事中都是层层埋下了收尾相呼应的伏笔铺垫,而格局和眼界也是十分辽阔,使得读者要死心塌地地跟随作者的情节,一步一步去揭开小说的真相,个中都给读者带了了嫌疑小说应有的紧张刺激,愤怒和喜悦的情感体现。实为可言:我们是跟随作者一起犹如乘坐过山车地将谜底揭晓的。

再次,关于这部小说最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地方在于,向大家抛出一个问题:到底基因改写是有利于还是有害于人类发展的呢?而作者的观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作者一方面通过塑造保守派戴林钟的形象,去阐明基因改写是一项危险的技术,戴林钟所持的不支持把这项技术投入使用的态度,也是一种敬畏自然和人类规律的态度。这一种反对和保守派的遵循客观规律的理念也感化了作为支持和激进派的男主人公萧程的思想,使得萧程他顿悟地放弃了通过基因改写而追求研发完美胚胎的欲望。但另外一方面,萧程也不会像戴林钟那样过于墨守成规,而是批判地利用基因改写的优点,最终研究出了兹扎的疫苗从而拯救了人类,为人类谋了福祉。于此,作者是通过通过戴林钟和萧程的行为,去表明他对基因改写的态度是具有客观批判性的:既要尊重人体发展规律,不让基因改写所控制人类,而是人类为了免于灾害而合理利用基因改写技术去造福人类。

最后当然,小说的一些毛病还是有的。你比如说小说中,作者的野心过于强大,意图将每个她自己塑造的人物都有一个归宿,除了男女主角苏左和萧程之外,作者还在其他正反派的次要或者小角色方面,而为这些小角色而更为多地着墨无关重要的收场部分,其中不管是戴林钟,还是田丽梅、郭旻、蒋小夕、还是张磊云云,都显得有点主次不分,没有抓住小说戏剧成分中的人物之间的重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于此,就显得在人设上出现一些凌乱和主次不分的瑕疵。另外,就是既然小说的人设中的数量是颇为多的,于是就造成部分人物刻画得不够自然;角色性格没有差异性,人物过于同质性;而描写人物心理历程也缺乏深度(当然除了男女主角是很好塑造了)。

总而言之,作为一部国内难得的以基因改写为题材的悬疑科普小说《改写》,作家朱首末以一个记者的纪实笔调,以一个悬疑片式的气氛和节奏和逻辑,去讲述了一个如何将基因改写技术在科学和道德的天平上找到保持平衡的故事。此外,文末也希望天狼星书系能够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高财商读后感10篇


《高财商》是一本由黄悦函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财商》读后感(一):《高财商》读后感

在接触《高财商》这本书之前,我也看过一点理财方面的书籍。现代人嘛,流行一句俗语,“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大家的理财意识都很强,而操作起来效果如何,就因人而异了。单单就我自己的理财经历而言,实在是没有任何的可取之处。“只要你站在风口,就是一头猪,都可以飞起来”,多少人会像我自己一样,以为可以起飞,但是却没迎来属于自己的风口?读完《高财商》这本书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点浅薄的读后感如下:

把握时代脉搏,正确“舍”、“取”。就文章中的第一个例子而言,小鑫在中关村销售电脑,工作忙碌而低效,获得的报酬也不足以支撑家庭。在他转变思维方式之后,果断抓住了“互联网+农业”的模式,积极探索,在两大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一“舍”一“取”,从而一跃成为千万富翁。序言中的两位精英人士,正是因为没有把握时代趋势,一个在美国当大学教授,一个在传统的投行工作,而错过了国内经济腾飞的机遇,正在因为没有精准把握“舍”、“取”之间的关系所导致的。

转变观念,调整“开源”和“节流”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转变不了观念,一味“节流”,而忘记“开源”。我们都记得那句著名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我们所在小城市而言,有两个家庭为了孩子上高中,一家在学校那边租房,一家在学校那边买房。三年,租房的那家,毫无收获;而买房的那家,房价已经是三年前的2倍。把握“开源”和“节流”之间的关系,考虑增加被动性的收入,而不是消减必要的支出也是理财的要领之一。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什么,就有可能得到什么;心中想什么,怎样相信就会成就什么。也许对很多人而已就是“白日梦”,其实“白日梦”做一做也无妨。电影里说,梦想总是应该有的,没有梦想的话,人和咸鱼有什么分别?假如刘强东没有梦想,估计他还在中关村卖电脑,怎么可能娶上奶茶妹妹?假如王长田自我局限,又怎么会有光线传媒如今的局势?任何时候,要有梦想,敢想敢做,才会有未来的无限可能。一位朋友跟我讲一个故事,说百度前台在百度上市之后,因为持有原始股,立刻变成了千万富翁。任何时候,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要相信自己也可以成就精彩,实现财务自由。

《高财商》读后感(二):如何实现财务自由

绝大部分的人的生活应该就是大学毕业要么考研要么直接就业,不管怎样,最终还是找一份工作朝八晚六,过上一种按部就班的生活。我之前也是这样,可是和一朋友聊了聊自由职业者的生活,突然很向往这种每天可以活的不一样,见到不一样的人,了解不一样的知识。工作也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而羡慕归羡慕,我并没有她那种财务自由的能力,所以在看到这本《高财商》的时候,马上就心动了。

为什么我们都向往财务自由?

当一个人财务自由的程度越高,选择权就越大。当996的重压让我们的生活不堪重负,空闲时间也无法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所想要培养的兴趣爱好上。不是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工作,而是为了无尽的房贷,车贷,甚至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不断拼搏。想要旅游休息更是成为一种奢望。所以现在的我们越来越向往财务自由。这本《高财商》通过实例教会你财务自由的思维方式,实现财务自由。

勤奋就一定能收获想要的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我们都熟知的一句话。那么是否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呢?有的人早出晚归,忙着兼职,一年年的忙碌生活,可是也不见得就更快实现财务自由。有的人年纪轻轻工作时间很短,却依旧能够实现财务自由。在积累财富的路上,首要一点就是耐心持有。致富这条路上需要战略性思考,错误的事情重复一万遍仍然是错的。除了空耗时间,什么也不能带给你。当然,也不是说啥都不做,在家混吃等死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自主判断经济周期,做你喜欢的工作,不要局限于一块,少做无用功。

书的后几章向读者普及的经济学简单但是实用的几个概念,以及理财投资需要注意的点,作者并没有告诉你应该买哪些理财产品,而是教会你投资理财思维。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符合你当前情况的计划。切记耐心是很重要的,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这条路也需要你自己找到正确的路线。但是正如韩寒那句话:我这一辈子,听了太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无论你从他人那里学到多少知识,最终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消化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高财商》读后感(三):财富自由之路

富贵险中求,然而如果你以为只要冒险就能获得财富,那就误人子弟了。敢站出来说财论富的,至少要有相关实践,那些纸上谈兵的即使理论水平高,也无法让读者明明白白,短期内获得财商的提升。

《高财商》对于我,一名拥有经济学背景的读者,更多的益处是加深了对以往教条式经济学的认识,什么无差异曲线,什么价格歧视,如果局限于符号、数据、坐标,那么我们总也摆脱不了味同嚼腊的感觉。但是本书作者作为中科院引进人才,在财富领域有一定的发言权,虽然是一家之见,但也在现代金融经济社会中具有普适性,他不仅懂经济,而且懂心理,不仅对学术有见解,也对创办实业感悟颇深,他本人的名牌效应就在于“以身说法”,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与体会以大白话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赚钱,应当在市场经济中,深入人心,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赚到钱,你只有满足了交易对象的需求之后,你才能有存在的价值。空气是公共产品,不会有价值,但是有些同仁,把空气提纯,灌入氧气瓶之后,就堂而皇之成为了商品。作者为了让大家理解赚钱,举了一些尘世中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形,比如全职妈妈的收入超过了高管老公、九零后农二代奋斗五年就获得了千万身家,但是故事归故事,道理归道理,如果你对赚钱没有兴趣,即使地上有金元宝,你也不会弯腰去捡,同样即使你对赚钱已经渴望已久,朝思暮想,但是没有合适的机会,拥有一定的知识,就无论如何都无法把握机会的。

趋势等于机会吗?作者反复强调我们对于社会、对于经济、对于自我的前瞻性,工具与技术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工具与技术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交给你一项任务,比方说送信,你用骑马的方式,肯定没有发电报来得快,并不是说马对于这个社会是负效应的,而是相形之下,网络已经改变了我们生产生活方式,或许若干年后,网络也会被更快捷的方式所取代。类比,种庄稼重不重要,重要,没有粮、没有食物就无法生存,但是比种庄稼更重要的是育种,只有高产,才能满足更多人的生理需求,才能有赚钱的机会。赚钱是选择的结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对高回报的行业趋之若鹜呢,就在于那里有更多发现金元宝的机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会淘汰甚至毁灭某些行业,如果你不幸,正处于其中,就对不起了,抓住风口,迅速行动,让自己完成蝶变,早日成为财务自由的人。

《高财商》读后感(四):财富自由,不再是梦?

所谓财商,就是一个人处理和金钱相关的问题的能力,最早出自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吧》。财商已经和智商、情商并列为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必备的三项素质。

小时候我们接受的财商教育第一课,一般都是爸爸妈妈教育我们不要乱花钱。但是现在,财商教育已经不仅仅限于如何赚钱、合理花钱、怎样存钱这些问题,它更是一种需要从小就开始潜移默化进行的品格教育。

对于理财小白来说,《高财商》算是一本培养财商的入门书籍。全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股神”巴菲特的成功秘诀。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换言之,想要实现财富增长,首先要把握住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就是要寻找机遇。选对了持续发展时间长和增长率高的行业,再加上一点耐心,最终会收获满满的财富。

如何才能独具慧眼选中适合自己且极具发展潜力的雪道呢?

首先不能随大流,要有眼光和判断力。突破思维的局限性,摆正心态。其次是探索内心的喜好和自己擅长的方向,和大趋势结合起来。第三,利用神奇的复利力量,在自己的雪道上坚持。

在作者看来,2019年是中国经济触底反弹的关键期,那些能给为人类未来生活带来大家变革和产生深远影响的高速发展的行业才会是风口中的上升行业,比如人工智能、单身经济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作者还针对不同人群,给出不同的理财建议。

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选择雪道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被工资的高低所左右。除了要选择一个良好的平台——高速发展的行业和快速发展的优秀企业之外,自己努力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财富积累的方式。

对于有娃家庭来说,理财则要在合理规划,理性支出的基础上顺应趋势,发现雪道没有雪或者学道不适合自己了,马上调整,抓住机遇,滚出自己的大雪球。同时还要注意规避风险,避免激进,重点保障现有资产的稳固。

对于创业者来说,首先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创业的能力,是否在面对诸多问题时仍能稳若泰山。进行再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趋势,自己的时间节点是处于经济回升期还是下行期。最重要的是无论是什么时期,过硬的产品才是创业道路上成功的关键。

本书的作者在2007年就已经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一套经济规律和投资理论,并实现了财务自由。其实我对她的经历更感兴趣,可惜书中只在前言中提到了一丢丢。书中事例太丰富,理论却还浮于表面,对我等小白来说仍然可操作性不强。

《高财商》读后感(五):如何实现财务自由呢?

如何实现财备自由呢?

我想这大概是每个成年人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吧。

《高财商》看着书名确实引起我想要读这本书的极大兴趣,近一年书单规划都离不开财字,只要与财挂勾的我都想要去读一读,毕竟多读书会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人文故事。

评判一本书值不值得读,要看书带给你的收获是什么?

如果一本书读完什么也不知道那这本书对你而言或许就是无价值意义的。

读完《高财商》让我深刻明白一个道理,不要出卖廉价的劳动力,用有限的时间投资自已的脑袋,让我们的脑袋无可替代。

在父辈们一代里,即使没文化外出就业机会也非常多,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到处都有大把的机会,甚至没有文化只要努力勤奋都可以做老板;而现如今想实现财务自由光靠勤奋努力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的发展,城市就业机会成本大幅度增加,没有能力,没有技术,没有资本,想要创出一番天地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书中也列举了很多案例,比如第一章中小鑫同学就是靠思考力来致富的,他刚步入社会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想着赚钱,每天辛苦的上下班,做许多工作却还不能养活家人,经过思考借助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将自家果园搬上互联网,面向全国客户的销售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小鑫同学成功的从打工一族转变为身家千万;如果只是一味的努力不去投资自已,不学习技术,即使遇上机会也会擦肩而过。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小时候常常听说谁谁上个小学出去就当老板了........可是现如今不一样了,现如今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寸步难行。前两天小表弟发微信咨询我成考好还是自考好,我很诧异,一直在电子厂上班的他上着流水线的班怎么突然想起报考学校考文凭了。他说现在他们厂里任何职位竞争都得看学历,即使你工作能力再强,没有学历还是一个流水线的职工,没多大前途。

近几天全职宝妈闺蜜和我聊她现在准备出去上班,却不知道找什么工作时,居然想先去超市或餐厅上班,我直接现场让她打消掉这种低廉价出卖劳动力的工作,趁现在还年轻学什么都来得及,总得有一门技术在身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掉,即然做了母亲就更应该往更高的层次去奋斗,毕竟层次高见识到的世面也不一样将来对孩子的培养也有一定帮助。

试想去超市做零短工月收入低,还让自已的价值得不到提升久而久之,身心疲惫,传递给孩子们的都是极消极情绪。

我们先要找准适合自已的方向,比如这几年一直在家带孩子,那么即将要出去工作,我们先要理清自已思路,那些工作适合,把适合的挑选出来,在找自已感兴趣的工作,现在比较热门的工作就是育婴员,家政之类的,带了3年多孩子没其他经验,只有带孩子经验,那么咱们就利用好这个经验把它发挥到极致,我相信也是一个不错的职业。

书中提到“滚雪求”,要想实现财务自由,先要找到自已最初的那个小雪求,再找到雪道,并把小雪球投入到雪道上去,滚出一个“巨无霸”来。

财富不是短时间得来的,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以每天进步一点,规划好未来的生活,朝着目标坚持努力多思考一定会到达终点。

祝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已的财务自由之路!

文章来源:http://m.qg13.com/q/508948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