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再多一点读后感精选10篇

情感在文章中总是美好的,情感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什么样的情感美文才称得上质量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多一点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多一点》是一本由郭亮著作,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多一点》读后感(一):还不错

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再多一点》读后感(二):创业致敬!

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看到这本书的简介。这本书主要内容是讲述程新华以黑马之姿跃居全球酒店15强的十三年硬派奋斗征程,这个过程。主要是展示了一位企业家为全球酒店业发展布道未来的眼界与胸怀。

我也是一枚创业者。虽然没有程总这么优秀成功。,但是目前也坚持在打拼,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更多的启发跟学习的方向。感恩。!

《再多一点》读后感(三):力荐一本书

这本书起初是朋友推荐的。刚好是想学习一下创业经验,然后京东购买的。觉得很不错!力荐一本书。针对创业群体。是可以多看一下。反正能学习到很多创业类的知识。我是入手了一手。看过后,收获颇多。总结: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都能坚持初心。始终向最终目标奋斗。很难得!在这本书中。看到程总的一些点点滴滴。能深入了解创业的不易,所以,坚持初心,向自己心中的目标,加油!!

《再多一点》读后感(四):第一次完整看完的书

反正写的确实是很不错的,可以一看,懒得写那么多,就复制粘贴了,请见谅!

反正写的确实是很不错的,可以一看,懒得写那么多,就复制粘贴了,请见谅!

反正写的确实是很不错的,可以一看,懒得写那么多,就复制粘贴了,请见谅!

反正写的确实是很不错的,可以一看,懒得写那么多,就复制粘贴了,请见谅!

反正写的确实是很不错的,可以一看,懒得写那么多,就复制粘贴了,请见谅!

《再多一点》读后感(五):让加盟更简单让连锁酒店经营更简单

本书中“让加盟更简单”的概念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通过两万字的加盟合同,用简单无歧义的语言详细说明了各项加盟事宜,程新华的务实主义也体现在其中,这也是服务行业的匠心。另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点,就是程新华对酒店管理理念的长期坚持,酒店应该是一个充满了现代化职业管理风格的规范场所,唯有如此,企业才会保持开放包容的发展动力。因为对于优秀的公司来说,即使在某些阶段错过了,但是未来还有机会。

我个人更加倾向于那些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即企业未来价值显著高于当期市场估值的公司,因为从逻辑上来讲,市场错误定价的空间是有限的,但是企业主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可能会非常大。想必这也是东呈集团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原因与方向。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为本书做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个中产阶层崛起的社会,本土创新的企业会得到市场的丰厚回馈。

相关知识

双星读后感精选10篇


《双星》是一本由[美]罗伯特·海因莱因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星》读后感(一):所有的科幻都是人性的表象

这本上世纪50年代的科幻之作,想来很多人现在读了会觉得这也算科幻?但放在那个时代,这就是科幻,而且是超前的想象和创作。可以翻翻历史书,看看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民在做些什么,再来想象那个时代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其实就跟70年以后得人看现在是一样的。所以不要批评作者的作品是软科幻硬科幻还是算不算科幻。第二,作者在内容上讲的大部分是政治上的纷争之事。虽然我不了解作者创作时期的美国在经历什么,但是政治却是人性的夸张表现,政治活动体现了人类的共同性质,有好有坏。所以到现在为止的所有科幻作品,人与外星人,外星人与外星人,人到外星空间等等,基本都与政治有关,都会通过帮派,种族,殖民等等一些列团体纠葛来产生和推进故事。所以这一点始终没变过。第三,故事虽然短,但紧凑性和编排上非常好,作者功力深厚,张弛有度,有些地方画面感很强,甚至还能加强背景音乐。总体来说觉得不错。推荐大家看看。

《双星》读后感(二):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出自曹雪芹《红楼梦》中这句话,很适合罗伯特·海因莱因所著的《双星》这本科幻小说。《双星》介绍了正当穷困潦倒的演员洛伦佐为自己在各处欠钱而东躲西藏时侯,几个太空人为他提供了一个挣大钱的好机会。还不明白要自己做什么同意了对方的要求,当他弄明白自己要扮演的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政治家邦福特时,已经身在太空没有退路可选。邦福特所领导的“扩张党”一直在追求太阳系各文明的平等与和睦。由于他被政治对手绑架,如果他不能参加火星人的“接纳”仪式。地球人与火星人的关系便将遭到彻底破坏。邦福特的团队想到了“瞒天过海”之计,就是让天才的洛伦佐去扮演这一危险的角色并完成这一使命。毫无退路的演员洛伦佐深受演艺界最古老的信条影响,那就是“演出必须继续”,进而同意出演这一角色。为此,在团队配合下接受培训,深入研究了邦福特言谈举止和政治主张,并反复进行预演。在去火星巢穴接受举办收养仪式的路上,成功克服了一场破坏活动并顺利完成收养仪式被火星人“接纳”成为一名火星人。但这并不是大结局,两种政治势力的角逐才刚刚拉开帷幕。政治对手放出被绑架几乎大脑受损的邦福特,并试图揭穿洛伦佐的真实身份,为迎接更惊心动魄的考验,遵守“演出必须继续”这一准则,只待邦福特身体恢复结束这一委托,洛伦佐对邦福特所领导的开拓党政策认真研究,顺利为开拓党赢得大选,正待功成身退之际,邦福特被政敌杀害,在团队的劝说下,洛伦佐决定放弃演艺生涯,继续“开拓党”未竟事业,争取人类的和平和幸福。本书的作者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RobertAnsonHeinlein)被誉为“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美国科幻空前绝后的优秀作家”、“美国科幻黄金时代四大才子之一”。七次雨果大奖得主,出版有《异乡异客》等书。这本书情节曲折、结构精巧。一名不懂政治的演员,在自己行业信条的影响下,竟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这不禁让人想起《致加西亚的信》中罗文的事迹,每个人只要敬业、服从、勤奋,就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这也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双星》读后感(三):升级打怪大BOSS,多面双星

两天读完《双星》,是我看科幻书以来最快纪录。比想象中易读,逻辑缜密,表达清晰,又简洁幽默。黑人和自黑全来得。

这是一本科幻书,众人穿梭于星际,他们会到火星,会到外太空,会有各种飞船,会有微缩档案,会有全息影像,会有一切科幻的皮,会有星际穿梭的技术,过去未来的连接的技术。

这本书又像一本升级打怪的进阶冒险书,一个落魄演员的顶级政客晋升之路,用第一人称叙述,笔力简洁,几笔写出落魄演员的困窘聪明以及内在的傲骨,然后就跟着他一起面对一轮一轮的升级之路,非常有技巧,有时候掩卷而思,如果我遇到这种事,我会不会活过这关。每次都欣慰想一想,幸亏不是我,我只是个读者。书的简介里已经提了,洛伦佐,伟大的洛伦佐被选中做反对党领袖的替身,不由自主的参与到政治之中,看他如何完成看似不可完成的任务,至于结局如何还是看书来得更开心。

主角洛伦佐时刻不忘自己演员的修养,他做替身就是一次次表演,更大舞台的表演,他一次次化险为夷,也是他深厚的演员功底的支撑,想一想曾经的里根总统阿诺州长,演员转型政治家还是应该驾轻就熟的。这是获得1956年雨果奖的作品,会不会启发了他们的从政之路呢?政治不是一个人的事儿,想达成共识,想得到的支持,肯定是一群人的努力,政党领袖是旗帜,洛伦佐除了他卓越的演戏技巧,也以他个人的魅力取得了支持,支持他一路过关。这是个非常有魅力的人呐,到底是明星来的,经常满嘴莎士比亚卓别林,正是这些卓越的戏剧家在支持他的涉险之路。

书中涉及一些选举,议会讲演,争取各社团的支持等等,一只幕后团队如何高效运作,即使在门面被绑架的情况下,细思极恐啊。

双星不单只地球和火星,主要还是这两颗政治明星,邦弗特先生和他的替身洛伦佐,一明一暗,交相辉映。邦弗特先生一直生活着人们的叙述中,在洛伦佐的模仿中,他遇到突发状况,他会想:邦弗特先生会如何?邦弗特只在后几章露面,已经是一个立体的人。在洛伦佐越来越深入模仿邦弗特先生,邦弗特对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个应该是心理学上的命题了吧?

想起黑泽明的《影武者》他们有没有从这里受到启发?

《双星》读后感(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罗伯特·海因莱因是科幻小说的代表人物,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科幻三巨头”之一,7次雨果大奖得主,获得过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大师奖”。本作《双星》写于1956年,曾获雨果奖,是作者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其科幻小说作品中常常蕴含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独特观点,思想和意见。对于历史和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作中以科幻的外衣中描写了美国政治,即使以过了半个世纪,他的书读起来依然不觉得过时。

故事一开始写了一个叫洛伦佐的演员在为自己的债务烦恼时遇到了太空人,对方给他丰厚的报酬让他扮演政治家。邦福特被政治对手绑架,他的政治团队不得已想出了冒名顶替的计策,找到了演员洛伦佐来顶替邦福特去参加参加火星人的接纳仪式。洛伦佐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到勉强答应。在洛伦佐的超高演戏天赋和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成功的骗过了火星人。然而故事到现在还没结束,可以说是刚刚进入高潮,邦福特由于身体的原因以不能履行职责了。为了不让谎话被拆穿,洛伦佐只好继续演下去,继续完成邦福特和他身后党派应完成的事业。

一开始洛伦佐只是为了钱才接下这个任务的。对于一个好的演员来说,演什么角色都是一样的,他努力的演好这个角色,把自己变成“政治家”。但我认为他变为“政治家邦福特”中,慢慢的了解到邦福特,了解他的政治理念和希望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的决心,他被邦福特所改变了。当绑架者杀了真正的邦福特,想揭穿扩张党的阴谋时,扩张党想出了让洛伦佐永远的代替邦福特这个方法,在团队的劝说下,洛伦佐接受了这个方法。慢慢的洛伦佐遗忘了自己的人格和理想,真真正正的变成邦福特的,为了人类的幸福与和平,为了扩张党的政治理念而生存下去,在政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洛伦佐真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演员了,真是想象不出一个人能完全的抛弃自我过着别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当书最后她说“我记得他,但我很难意识到我就是他”时多么的悲哀啊。

本书是我第一次读海因莱因的书,文中对于洛伦佐的描写惟妙惟肖,塑造出的经典人物形象到今天读起来依然动人,不愧是雨果奖的获奖作品。喜欢这样有作者自己意识思想的作者,以后还会看他其他的书的。感谢读客的赠书,希望以后能出更多的好作品。

《双星》读后感(五):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

罗伯特·海因莱因,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被誉为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也是世界科幻三巨头之一。还是第一位被世界科幻协会授予“科幻大师”殊荣的科幻作家。其作品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

书中讲述的是落魄演员洛伦佐为了生计,接受了在酒吧里结识的宇航员布洛德本特提供的一份扮演工作。虽然他并不知道扮演谁,也不知道需要扮演多久,但生计和所谓演员的自尊让他接下了这份看起来简单却充满未知的工作。

直到他知道自己被莫名其妙地带向火星,并且要扮演开拓党领袖邦夫特,才真正确定自己走进了怎样的一种危险的境地,因为他已经被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中。而他扮演的角色——邦夫特遭到了政敌的绑架。

面对这个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工作,他开始从改造外貌开始,到学习火星人的语言,进行了全面的包装。直到真正的火星人收养仪式顺利完成,收养演讲按计划完成,他代替邦夫特完成了维护地球人与火星人关系的大事件。

本以为万事大吉,可以卸下伪装的洛伦佐随后被告知他的扮演者在被绑架期间,被向大脑中注射了超大剂量的药物,以求阻止他去火星完成维持与火星人关系的收养仪式。在发现阻止计划失败后,他们释放了一个已经被洗脑的邦夫特。

于是,扮演工作被迫继续进行。为了避免出错,洛伦佐从邦夫特的法利档案里了解到邦夫特身边的人的点滴,以及邦夫特的想法与信仰。还学习了邦夫特的出色的演讲才能。所谓百密一疏,在他代替邦夫特去觐见皇帝的时候,虽然已经骗过了所有人的眼睛,却败在皇帝与真正的邦夫特的熟悉的日常交流中。好在皇帝为了大局并没有揭穿他,因为这符合他们共同的利益。

最终,邦夫特在经历了一次中风后的好转以后还是离开了没能好转,离开了他热爱的星球和人们。洛伦佐也不得不继续邦夫特未完成的事业。在伪装了多年以后,他自己也很难分辨哪个是真正的自己了。

如果没有洛伦佐的精彩演出,一场星球大战会不会上演。如果没有邦夫特的大爱和奉献,洛伦佐也不会那么投入演出。如果没有那么多为了正义的忠诚的工作人员,这场旷日持久的演出也不可能得以继续。

人类正在向太空迈出更远的步伐。如果有一天,我们需要与外星人共享这个宇宙,我们应该也会化干戈为玉帛,团结起来,为整个人类的未来而努力吧!有了彼此的陪伴,前行路上不再孤单!

《双星》读后感(六):双星(DoubleStar)之下

依旧按照惯例感谢猪神以及读客赠书,其实咋一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在了解这是本科幻小说的前提下,我一直误以为这一本书说两颗星球相互运动的故事,但在读完整部小说之后,我方才知道双星(DoubleStar)并不仅仅只是文中出现的两颗星球——地球以及火星那么简单。在英文原意中,Star也有主角、明星一意。那么两位主角之意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含义吗?

没错,《双星》的主人公洛伦佐原本是一名落魄的演员,却意外的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之中,这场斗争中稍有不慎,整个星系都会陷入一场危机,而洛伦佐的任务就是扮演已经被绑架的政治明星邦夫特,成为他的一名“替身”,替他参加会议与仪式。

那么故事的趣味性也就在此处展开了,一个落魄演员是如何能在限定的短时间内模仿成一名开拓党领袖,一个被无数聚光灯聚焦下的人,一个所做过的所有演讲乃至日常谈话都会一一记录下来的人,想要做到滴水不漏的扮演成这样的人实属不易,好在主人公洛伦佐虽然是一名落魄的演员,但他的表演素养是远远足够胜任的,他也竭力地完成这场表演,虽然从他的层面而言,还有或多或少疏漏,但大多都被他搪塞过去了。而后的几场表演,他的准备工作也就做得愈发的充分,表演的游刃有余,但还是出现了不少困难。

而于我看来,他的表演未尝是完美无缺的,毕竟像扮演成一个受大众聚焦的公众人物并非易事,即使是一名专业的演员来说,也颇有难度。但实则从现实看来,他的表现没有收到大众的质疑更多是因为他所扮演的人的身份,“他”的身份远远压迫着所有人,因此所有人在看他的时候都处于一种仰视的状态,就更难去发现他的漏洞,因为他们在看他的时候只会在心中感到无限的敬畏。相应的他的唯一一次被计划外的人识破也是因为那个人是皇帝,身份又远胜于他,对于主人公洛伦佐而言就更甚威严,所以他的表演时的状态也就注定了他会令皇帝起疑。

再说回演员洛伦佐,全文有大段的篇幅在说他的心路历程,他也从一个对政治基本毫无建树的门外汉,在翻阅大量邦夫特的个人资料以及影像资料,在观看邦夫特的演讲后,开始将自己代入那个身份,那个人,当然从事实上来说,他永远成为不了邦夫特,所以他所认为的自己的一些修改其实并不是邦夫特的意见,还是他自己的意见,乃至到最后完全要替代邦夫特的身份活下去,都其实是他洛伦特自己和整个政治团队的杰作。

他们永远扮演的都是政客邦夫特,而非那个名为邦夫特的人。

我并不知道作者是否有讽刺诸多站在幕前的政客其实都是幕后团队的杰作的想法,所以以上都是本人的个人看法。

《双星》读后感(七):演员的苏格拉底誓言

他履行了角色的誓言,成为了那个人物!

很久以前看过海因莱因的星船伞兵,领略了这位科幻大师在科幻壳下写的军事政治小说,和预期的一样,海因莱因从来都不是只是写写科幻故事的主,双星果然也是一本科幻背景下的政治小说。他以一个穷困潦倒的演员洛伦佐在酒吧的一次邂逅开始,不知不觉的卷入了一个无底洞般的阴谋之中,这样的流水式的故事情节安排下,文字的力量才能让一个干瘪古老的桥段变得好看起来,这点上海因莱因比一版的科学数据型科幻作家要做的好,其中不乏冷战思维背景下的政治阴谋。其实,看完整本书,回过头来想想书名为《双星》表达的是几重意思,是指科幻背景下的火星地球的派系斗争,还是指的是演员洛伦佐与政治人物邦福特的角色镜面,我倾向于后者,这个太空时代的壳下,人物不再只是宏达背景的棋子,有一种脱离背景站在舞台前端的错觉,(其实,你如果把背景换成古罗马时期,或者美国内战时期也未尝不可成立),为啥会突然提到古罗马时期和美国内战时期,个人看出,从海因莱因的文字引用中以及其中不乏议会、舞会桥段的文字描述,这两个时期的画面感实在是太过于强烈,以至于抢了几倍重力加速度、火星人的奇怪气味等的描述。故事的描述是从洛伦佐的心理变化作为一个线索开始,一次次外部阴谋暗杀的作用下,我们的主人公不得不一次次的作为伪装者走上前台,围绕在周围的各色人等为其掩盖一二,反而被他们常常提起的邦福特只是成为全息图像上的学习素材,直到故事的中后段,我们的“双星”两面才第一次迫不得已的面对面,双方的猜想、各种的调侃在幽默的文字桥段中呈现出来,故事的高潮也接踵而至,以至于洛伦佐不得不单独面对那些无法回头局面的时候,说出了属于自己的苏格拉底誓言,当自己已经不属于自己,甚至于自己去主动替代别人履行认同的诺言,这个开局玩世不恭只想拿钱办事走人的小人物,某种意义上欺骗了任何人,甚至于自己,他可以说我曾经是那个提线的木偶,比尔、罗杰、彭尼它们才是真正操盘左右的人,但是当回不去的时候,洛伦佐更多的是继续无条件的序演另一个自己的故事,他似乎觉得演员与政治也是相互存在的“双星”,你要学会掩盖,你要学会适应火星人那种难闻的气味,你更加要适应月球与火星不同重力下的步态,在这一场后半场只有洛伦佐才能玩下去的政治游戏中,他最终成为了那个角色,以至于多少年后想不起自己就如同想不起洛伦佐父亲消瘦之前的模样一般。这样的故事,看完之后更多的折服的不是科幻的虚,也不是政治阴谋的暗,你可以说,我回想的是所谓的他是怎么变成他的,对的,就是那个人物!

《双星》读后感(八):太空变形记——《双星》

这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科幻作品,海因莱因在太空科幻背景下创作了一部古典话剧,全书充满喜剧元素和矛盾冲突。故事跌宕起伏,结构紧密,人物形象饱满真实,虚拟的故事情节直接影射现实生活。

全书的亮点都集中在主人公洛伦佐·斯麦斯,“非凡的模仿艺术家”。作为一名落魄的演员,他对自己的演技充满信心——“我会用地面人的姿势走到门口,然后在用你的姿势走回来。看好了。”在酒吧里他给初次见面的太空人大秀演技。对方问他能否胜任扮演一个人时,他皱起眉头:“问题不是‘我能吗?’而是‘我愿意吗?’,有背景资料吗?”。显示出洛伦佐对自己演技的自信。当他知道要他去假扮一位知名公众人物,贫困潦倒的他坚定的回答,钱不是问题,“我是个演员,不是个替身”。“对于艺术家来说,先生,荣誉永远是第一位的。钱只不过是支持他创作的俗物而已。”伟大的演员有着伟大的职业修养,洛伦佐接受了这个角色时说“他明确了他需要一位演员,至于制片人要干些什么,我不关心。”洛伦佐·斯麦斯只是扮演一个角色,出演一部戏剧而已。

人生如戏,演员一旦进入角色就很难再出来了。天才的演员洛伦佐摇身变为了“扩张党”的领袖邦夫特,在演戏的过程中他不断在进化着,虽然也曾想过退缩,但随着入戏越来越深,他自己也无法分辨自己到底是洛伦佐,还是邦夫特了。从爱上秘书佩妮开始,他也爱上了自己扮演的这个角色。以前的洛伦佐不喜欢火星人。“没人能指责我是个种族主义者。我不在乎一个人的肤色、种族,或是他的宗教。但是,人就是人,而火星人是另外一种东西。在我看来,他们甚至称不上是动物。我情愿一整天待在一只疣猪的身边。允许他们进入人类的饭店和酒吧实在是太过分了。但是,条约已经签了,我还能抱怨什么呢?”。邦夫特所领导的“扩张党”一直在追求太阳系各文明的平等与和睦。在扮演的过程中洛伦佐越来越了解了邦夫特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对于邦夫特这个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于被深深地吸引,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融入了邦夫特的角色当中,从爱上佩妮的那一刻起吗,他就变身成了真正的邦夫特。

双星——地球和火星?洛伦佐和邦夫特?在一系列的太空政治阴谋下,演员变身伟大的政治家。故事通过“双星”这条主线,讲述了一个洛伦佐由模仿秀到换头式出演再到沉浸式改变为“邦夫特”的变形过程中,展现出洛伦佐从作为演员的明星光彩到变身“邦夫特”这个开拓党领袖的政治家风采。而我们通过海因莱因的故事,跟随着洛伦佐观看了一场上演在太空舞台的古典话剧,一样的阴谋与爱情,不一样的火星种族太空背景,最后达到屌丝逆袭的完美结局。

《双星》从严格意义说算不上科幻作品,更像是一部经典的现实剧作。抛去太空和火星外壳,其他都是曾在地球上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故事。海因莱因就是一位文学大师,作品的文字简洁风趣,叙事技巧高超,故事情节曲折,他对于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通篇体现的也是作者对社会和政治的思索。读完全书,让读者除了会有一点对火星文化和种族的畅想,更多的则是对人类社会的现实和平的回味。

《双星》读后感(九):太空的瓶装地球的酒

《双星》,将两个人的故事,浓缩在短短的六周里,更浓缩在一场阴谋的舞台中,故事酣畅淋漓,阅读体验极佳。

作为一本科幻小说,也许这应该归纳为,太空歌剧式的科幻小说。阅读起来并不需要读者有多深奥的科学背景,反倒是在接受书中世界的时候,对人类的历史要有一些了解。其实科幻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虽然要求一定的理工科思维,但是这绝不是硬性条件。相反,即使不是技术流但是愿意阅读,往往能够从科幻这种类型独特的架构中找到不一样的体验。

《双星》的开场透露着神秘感,在一个空天站,一个落魄的演员认出了太空人并展开了自己的演技秀,由此掀开了阴谋的面纱。主人公从一名演技精湛的演员起步,逐步深入到整个宇宙联盟的核心,成长的过程清晰可见。最精妙的是,故事紧密的扣住了“双星”这个主题,在讲述洛伦佐由模仿到换头式出演再到沉浸式改变为“头儿”的过程中,既展现了洛伦佐作为演员的明星光彩,更展现了“头儿”作为开拓党领袖的政治家风采。纵观开拓党或者说“头儿”的政治信仰,理想,不难看出,作者本人对于人类的命运既是悲观的也是乐观的。在新的世界里,全宇宙(至少是太阳系)构成了一个联邦制的联盟里,地球各国以不同形式加入这个联盟后,人类或者说广大智慧生物之间的关系,仍然只有两个选择:征服或是共同发展。人类仍然充满了征服欲,这无疑会破坏联盟的发展,由此改变宇宙的进程。各个参与国之间关注的问题仍然是自由贸易是否可行(重商主义的影子一直存在)、各参与国之间是否平等(不同的文化之间如何共处)以及对待权贵的态度(政体形似君主立宪制,但是能够进入“君主”层级对人类而言似乎是有吸引力的)。这些种种无不展现了作者的悲观层面。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也无论我们的征途是否已经遍布星辰与大海,人类在固有问题的执着(或者是局限吧)仍然是存在的。所幸作者还是乐观的,即认为,总会有一个政治家能够冲破这种视野的局限同时兼具实干精神和个人魅力,带领联盟更上一层楼。这样的更上一层楼会动摇不少人的利益。冲突之下故事自然展开。整个故事的反派始终没有出场,读者跟着海因莱因,借科幻之名体验了政治斗争外壳下浪漫的太空场景。既可以想象2个重力下的飞行,也可以体验火星种族独特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伴随洛伦佐个人的表演与成长,读者可以体验到演员的自我修养(如何揣摩角色、如何扮演好一个角色),也能感受到“领袖”的气质:作为追随者相信道路正确,作为领导者有坚定的信念。书中数次出现的个人对信念的支持,对做出判断并表达观点(不惧错误不选中庸之路)具有震撼力和启发性。

文学作品的魅力大抵如此,脱胎于现实、高于现实但是可以启发读者。科幻作品尤甚。构建一整套的世界观并使之合理运行是科幻作品中要做的,而使这样的的世界观对现实有所启示则是优秀的科幻作品应该具备的。《双星》说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许多事情当你尽力去做了,等待结果的时候可以是坦然的。这种超越背景的准则在小说里毫不做作的展现了,且没有给人满口毒鸡汤之感。

然而,和一些心目中的经典相比,这部作品稍显陈旧。故事给人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正如此前所说,即使到了太空,人类仍然免不了这样那样的斗争。从这一点而言,就是把太空的瓶子装上了不变的地球酒。

《双星》读后感(十):太空歌剧版的“鬼武者”

如果把科幻小说比作一个生物的话,那么《双星》这本书就是一个看似完美却又骨肉分离的生物。

这本书读起来没有任何晦涩和故弄玄虚的地方。当你从开篇跟着“伟大的洛伦佐”进入故事后,你就会被故事抓着向前走,好奇心和紧张感会促使你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直到你全部看完后长舒一口气,感叹着“大师不愧是大师”。

每一个看过此书的读者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但当读者们把书合上,看到封面上写着的“科幻”二字的时候,又会觉得有些“怪”:这确确实实是科幻,但又觉得这不太像科幻。

确实,这本书中有着外星人、飞船、高科技产品,但读过后会发现这些东西不过是一种装饰,它们和主线的剧情并不是相互依赖相互生长的,它们只是主线上亮闪闪的装饰品而已。

整本书的主线讲的是一个替身的故事,一个伟大的演员怎么一步步深陷困境成为替身的故事。替身类型的故事并非少见,市面上有着很多同类型的成熟作品,像《鬼武者》、《影》。这类型的作品的关键有二:替身与本体的明暗身份转换以及政治部分的描写。

前者固然很重要,但我更想着重谈谈后者。

因为在替身类型的故事里,所替之人往往是身份显贵之人,有着不能露面的隐情和不得不露面的诉求,而这种矛盾多半发生在政局之上。所以此类型下的大部分作品都不可避免的要描绘出一个诡谲变幻的政局。

故如何描绘一个合理的政局并设计好替身和本体在这其中的发展,就成为了故事好坏的关键点。

那么这本书怎么样呢?

这本书好在它政局写的很真实,很具体,很详细。你读起来会觉得“哦,就是这个样子”,写的真棒,好像这个政治体制就像真的一样。严格的说,不用好像,它就是真的。这就涉及到这本书令人感觉不那么好的地方上了:它描写的政局太“美国”了。

这本书的政治部分是这样的:在一个跨星球的政治联盟中,它的政体仍是“君主立宪制”,整个政治戏部分充斥着议会、内阁、总统这些典型的近现代西方政体元素。而且主角要替代的政治人物邦夫特,他的政治诉求是人种平等,即火星人、金星人、地球人都拥有同样的权利。

我看完后甚至觉得如果把火星人换成黑人,把星际联盟换成美国,那么这个故事也没有丝毫的违和感。

所以你说这本书他政治讲的好不好呢?我觉得是挺好的,如何操纵民意获得选票,如何发表有感染力的演讲之类,很真实,也很好看,但就是感觉,他不应该属于科幻。既然出现了星际联盟,出现了跨星球旅行,出现了火星人金星人,那为什么政治体制还是如此简单的复刻呢?为什么好像一切都没有变化,火星像是美国板块内新增的一个州一样呢?

说到底,虽然作者在努力刻画科幻的部分,比如开篇的加密电话亭,不同重力控制下的太空飞船,火星人的收养仪式……但实际上这些东西就是没那么重要。你摘掉这个故事里所有的科幻元素,它依旧是一个优秀的故事,它依旧成立。但真正的科幻故事,你一旦摘掉其中科幻元素,那整本书都不会成立。

所以书是好书,故事是好故事,科幻则不一定是好科幻。用“太空歌剧”来描绘这类型的科幻作品再适合不过了,虽然写的范围扩大到了宇宙,但心还停留在地球之上。

不过凭借着优秀的笔法和故事设计,我还是能给到8/10的评分,毕竟故事本身的优秀是无法掩盖的。

成都往事读后感精选10篇


《成都往事》是一本由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会编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都往事》读后感(一):成都往事

看到《成都往事》这个书名的时候,还是很喜欢的,对成都有一种莫名的喜欢,封面也是集典雅与科技感与一身,这是“星云志”系列的图书之一,收录了星云奖自2010年以来的中短篇精彩佳作,个人对于星云奖是不太了解的,后来去百度科普了一下。

之前对科幻类的小说不太感冒,但是因为《流浪地球》和《三体》开始慢慢看一些科幻作品,国内最喜欢的科幻作家还是刘慈欣,常常被作者的脑洞所震撼。中国的科幻电影因为《流浪地球》开启了新纪元,科幻小说也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

但是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写出真正的具有代表性的华语科幻小说。

拿到《成都往事》这本书时,当时还在想,科幻作品写成都究竟会怎么写,看完书后对科幻小说的看法也有所改变。以杜宇和朱莉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千年来发生在成都这片土地上的事。作者的文笔并不晦涩,也没有太多科技方面的术语,主要以故事情节取胜。

书中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另一个故事——《天图》,一位患有自闭症的天才少年,他没有受过教育,却画出了关乎物理学的终极的天图,无数专家都看不出这幅天图究竟藏着什么惊人的秘密,只有沈世傲院士对此产生了兴趣,并绝对深入了解这位天才少年。

在这个故事中,有一段是关于人工智能的描写,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韩国围棋大师和人工智能阿尔法狗的人机对战,比赛的结果所有人都震惊了,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的李世石输给了阿尔法狗,从这开始,人们开始对人工智能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怀疑。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对人类来说到底是喜还是忧?人工智能是否会代替人类?这些怀疑没有人能给出肯定的答案,但是,从某种程度反映出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也证明了在某些方面,人工智能是超过了人类的。

故事中的少年张元一,与当时的人工智能Master下围棋,最终打成了平局。当时的围棋大师,没有人能够与Master相匹敌,纷纷败下阵来,而这个少年能够与其打成平局已是极为难得。

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个人比较认可一种说法,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类,许多工作不是由机器就能完成的,或许在很多方面,机器能够完成得很好,但是缺少了人味,总是让人无法接受的。

《成都往事》读后感(二):往事只能回味

近几年来,刘慈欣、郝景芳先后获得堪称“科幻诺贝尔”的雨果奖,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走红,华语科幻文学逐步从小众走向大众。正如推理小说有分为本格派、社会派、冷硬派等等,科幻小说也有其独有的分类,比如重视科技含量的科幻小说是“硬科幻”,重视文学技巧的科幻小说是“软科幻”,分别对应的曾被称作科幻小说中的“重科学流派”和“重文学流派”。在这部《成都往事》华语星云奖合集里,收录了《成都往事》等好几个短篇小说。从科幻类型来看,中国科幻到了百花齐放的时代,软科幻、硬科幻交替盛开,带有中国风的科幻元素是越来越浓,从写作功底方面可以看到,中国科幻作家是非常有潜力的。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就是这篇与合集同名的《成都往事》,阐释了轮回与时间,篇幅虽然不长,内容很感人,让人越看越喜欢。“她不能告诉我未来,我也不能告诉她过去。我们在此时此刻相逢,却终将擦肩而过,一个返回过去,一个奔向未来。”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时间就像两条交叉的直线,有的时候会交叉相逢,有的时候会各奔东西。“现在是什么时间?”或者“现在离儿童节还有多长时间?”这恐怕连小学生也觉得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可如果把词序颠倒一下再问:“时间是什么?”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顿觉茫然。罗马的迦太基主教也同样被问过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如果没有人这么问我,我倒知道它是什么;如果要向询问者解释它是什么的话,我就不知道了。”时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时间概念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成都往事》最终说明了一个道理,尽管未来可能会出现时光机之类的东西,然而因果轮回,历史是不能改变的。时间分别停留在公元前807年,公元前319年,公元199年,公元962年,公元1646年和公元2017年,杜宇和朱利经历了六次相遇,最终还是错过。庄子说过: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做两条相濡以沫的鱼不如做自由自在的鱼,杜宇和朱丽之间的爱情也是这样。刚开始杜宇还一直在追逐着寻找朱利的脚步,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明朝,每一次追逐都伴随着流血杀戮,最终活了三千年的杜宇站在时间机器前悟出来了。有一种爱叫相濡以沫。生活中,有一种爱总是很沉默,从来不需要用语言表达,然而你却能感觉到它。它就像漫漫风尘中的一缕微风,从你身边悄悄飘过;然而它又像是朝朝暮暮里的深情岁月,在磕磕绊绊中相互扶持。它用最平凡的爱贯穿了人的一生,用点滴的深情铸成了生命的每一天,它就叫“相濡以沫”。

《成都往事》读后感(三):穿越时空的爱恋《成都往事》

一份爱可以维持多久?一个人可以为了爱寻觅多久?当爱情变得让人无法掌控,我们又会有多少时间来拯救?《成都往事》一个经历了三千年的爱情故事,在生命的轮回里不停的相逢、擦肩,任时空如何变幻,我守着这座城市,在三千年的烟尘和宿命里,等候你的到来。

我们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前尘往事,也同样无法窥见自己的未来,在命运的轮盘中我们只是小小的一粒浮尘,随着命运的齿轮轮回于天地间。她不能告诉我未来,我也不能告诉她过去。我们在此时此刻相逢,却终将擦肩而过,一个返回过去,一个奔向未来······

命运的轮盘不会因为我们的爱而停歇,也不会因为我们的分离而让我们遗忘。我们在无法回转的时间深渊永不停歇,1636年,962年,199年,公元前319年,公元前807年······

未来或许会出现《成都往事》中的时光机,可以带我们自由穿梭于过去与未来,只是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却是无法预知的。也许会像朱利那样因为时光手环的损坏,被长期禁锢在时间的轮盘中无法自拔。同样的她也无法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来历,因为她来自未来,所说的任何话,做的任何事情都会改变未来世界的运行轨迹。

穿越时空最经典的便是古天乐主演的古装穿越科幻剧《寻秦记》,这部剧第一次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科技发展的前景,在未来世界里,科学家们可以利用高科技将人类输送到几千年以前,用来研究古代未解之谜。

最初看这部剧的时候根本不明白这是一部科幻剧,只觉得题材非常新颖,是之前从未出现的一种电视剧题材。这部剧很快就吸引了众多观众追捧,无疑是科幻剧的一种成功的体现。之后的多部穿越剧也迅速成为各大电视台收视率的保证,只是我们只注重故事内容的精彩与否,却忘记它们同样都属于科幻类型,是科幻让我们看到如此多的精彩故事。

《寻秦记》这部剧与《成都往事》有相似之处,都是因为时光转换器的损坏导致无法回到最初的时代,项少龙在未知的状态下改变了大秦的命运,一手造就了一个统一六国的嬴政,也间接导致了焚书坑儒的历史惨剧。历史的扭转让未来转变,项少龙也无法回到未来世界,因为他对历史的改变,结束了未来的项少龙,未来的项少龙已经不存在了,这便是改变历史的结果。

而《成都往事》中杜宇经过三千年的轮回终于明白了朱利的命运是由他一手造成的,是他的执拗间接导致朱利陷在时间的轮盘中无法脱身。最后的结局还是挺令人欣慰的,杜宇利用时光机穿梭于历史的时间轮盘中找寻到朱利,只因那是他经过三千年的轮回都无法忘记的宿命。

不论未来科技如何发展,历史都不可逆转,改变历史的进程无疑是在毁灭现在。作者用科幻小说的手法为我们叙述未来科技的发展进程,用独特的思维贯穿整个穿越时空的故事,让人读到精彩之处不禁为之鼓掌。

《成都往事》这一册的科幻故事篇篇精彩,其中包括宝树的《成都往事》、王晋康的《天图》、郝景芳的《人之岛》、陈楸帆的《怪物同学会》、夏笳的《2044年春节旧事》、江波的《哪吒》、吴霜和刘洋的《天国的阶梯》、谢云宁的《太阳知道答案》。每一位作者都用自己独特的想象力为我们编织属于我们华语科幻的顶级科幻小说,作品的书写颇具中华特色,每一篇作品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浓烈的科技感,读之精彩为之鼓掌。

每一篇科幻故事都是科幻作者的孩子,他们有多疼爱自己的孩子,这篇小说便有多精彩,让我们一起来见证星云奖科幻十年来带给我们的科幻巨作,让我们一起为华语科幻小说加油!

《成都往事》读后感(四):思潮与科幻交织的狂想曲

这期星云志真的是超出了我的期望,每一个故事读起来都后劲十足,意蕴深长,较之我之前看的《与机器人同居》这期,真的算是开始展现了当代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幻想气息。诚如韩松和董仁威所言,华语科幻正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发展。

成都往事

如果说《与机器人同居》中,每个故事的思想内涵稍显稚嫩,而且表达技法上也多以朦胧模糊化处理,让人有种雾里看花似是而非的郁闷,那么《成都往事》就像是一记重拳,以哲学思辨的口吻,佐以科幻的无穷想像直击我们的内心。星云奖确实是实实在在的激励了华语科幻圈的发展。

本期第一个故事就是书名《成都往事》,以因果宿命与轮回的主题讲了一个跨越历史与未来的“追爱”故事,当然我这样说可能显得过于狭隘,但是我想表达的是作者想表达有关历史,有关轮回的思考之深刻。蜀王杜宇为了祈求天神平息天灾举行人祭的时候,遇到了从未来穿越来的“神女”朱利,在朱利“神意”的帮助下巩固王权,却也引起了“神权”的反抗,从此他开始了漫长的顺时光之旅,而他的女神却开始了逆时光之路。他在历史的洪流中变换身份等待与朱利的再次相遇,路上有过迷茫,也曾充满野心妄图一统,却最终在女神的言语之间选择隐于宿命的缝隙中等待轮回。结果却发现他才是宿命的开始,是因果的罪魁祸首,他的每一个选择都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漫长的时光不能增长他的智慧,更不能让他超脱轮回,他始终都只是走一条看不见的手安排好的路。好在最终的结局很温馨,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过程代入的哲学对话看的我感慨颇多,原来科幻还可以这样与哲思完美融合。

如果说第一篇的思想内核还有一点点婉约冗杂,那么第二篇《天图》就很直白了。这篇开头的时候我以为我在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的一个故事,这样就不符合科幻的精神,索性最后并未反转写实,表达也很直接。就是用一个天才自闭儿童的一副物理学“DNA”三维图,来探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人工智能可能会超越并取代人类智慧的恐惧与矛盾,但是就像是毕达哥拉斯即使淹死希帕索斯,也不能阻止无理数进入数学殿堂一样,即使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本身,也是不可阻挡与历史必然。我们崇拜比我们强的,依赖比我们强的,但是我们同样也恐惧强大所带来的未知与不可控,这些不安定因素恰恰组成了人类这一命运共同体,使之以巨大的能量推动着历史的巨大车轮,这是宿命,也是因果。

第三个故事是郝景芳的《人之岛》,说实话我本来只想写我对其中两个故事的一点微末见解,但是这篇确实写的此之前的更精炼,让我想说说我的看法,与诸君一起畅想科幻的未来。如果说《北京折叠》是隔靴搔痒不敢直抒胸臆的隐晦表达,那么《人之岛》则直击宇宙探索和人工智能管控人类两大块,但是篇幅所限制的原因,二者只选了后者重点来写有点让人遗憾。自从有了机械智能开始,我们一直都在思考人类未来会不会受辖于自己智慧的产物,而本篇一上来就基本让全人类都受制于人工智能,而且最终还以亚当的妥协与凯克的不屈强烈对比,来反衬出自由意志革命的艰难,连亚当这个西方神话人类之始祖的象征都屈服于人工智能,那人类的未来还有救吗?“脑芯”与“人心”博弈,概率计算下的成功几率小于百分之一,然而“人心”抓住了,可能最终这一结果有点过于浪漫,但是人类本质不就是这样,不到最后一刻,也绝不放弃任何希望,因而才会有逆风翻盘这一说法。人工智能是能超能计算,但是却到底算不准人心。

本期的故事内核虽说有一点异曲同工之妙,到每个故事有各有千秋,滋味独特,私以为每一个故事拿出来都可堪成就一部好电影,不过这好故事嘛,肯定还得自己亲读亲看才够味。

《成都往事》读后感(五):希望与等待

设想一下,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人类被控制、被操纵,这个世界会是怎样的?那时的世界是否是一成不变的、按部就班的?人类又将如何面对自己身处的世界?当然,这里所说的控制和操纵,这并不是指限制人身自由,而是指操控你的思想,操控你的情感,让你心甘情愿受到支配。不单单是这样,受到操控的人还会不自觉地大事小事寻求认同,失去了自我判断的能力,必须要得到答复才会继续自己的行动。

这样的世界也许并不遥远,虽然它现在只是出现在人们的幻想中,出现在于郝景芳的小说《人之岛》里。

离开地球一百二十多年的凯克等人重返地球之后,发现这里和他们离开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叫宙斯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凯克看不到宙斯,但却时刻能够感觉到他的存在。凯克身边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首先寻求宙斯的首肯,他们或会对墙壁自语、或立在原处发呆。这些寻求的人总是很快得到回应,然后继续自己的行动。

凯克意识到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被控制了,他要求与宙斯对话,却被宙斯拒绝了。于是,凯克计划远离地球,他要寻找一处不受宙斯控制的地方,要让人类找回自己的情感,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自我、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当凯克终于能够与宙斯对话之时,宙斯说:是人类先给自己装了脑芯,联成脑芯之网,才有了我。

人类不断将人工智能成熟化,希望一个高科技时代的到来,等待着超级智能的出现。在科技发展的这条道路上,也不断有质疑的声音出现——人类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反控制?李开复博士就曾指出,人与人工智能最大的不同就是爱,就是感知。

郝景芳在《人之岛》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小细节。

丽雅和凯克提到自己快要结婚了,结婚对象是一位药理学家。

凯克问:你爱他吗?

丽雅:是的,我想是的。……我们多数维度有很好的匹配和互补,基因中有两处优势显性基因,可以弥补我的两个风险点……

丽雅和这位准备结婚的对象完全没有见过面,只是看到对方的资料,简单的寥寥数语将一个人的职业、性格、兴趣等等概括,这个场面怎么越看越象是电脑配对相亲呢?略有不同的是,电脑配对后当事人自主决定见或不见,而丽雅已经直接决定与之共度余生了。

《人之岛》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人类未来的种种设想在这部作品中只提了冰山一角。人类在未来时代来临之前,究意要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如何完成一次完美的角色转换成为了每个人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人之岛》收录在“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会”编版的丛书“星云志”之《成都往事》中,同时收录的还有《成都往事》、《怪物同学会》、《天堂的阶梯》等八部科幻作品,这些都是星云奖开设以来的获奖的优秀科纪作品,非常值得推荐,尤其是科幻迷们,千万不要错过啊!

错失之爱读后感精选10篇


《错失之爱》是一本由[捷克]兹旦内克·斯维拉克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9-3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错失之爱》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错失之爱读后感

对捷克的作品关注甚少,因此对作者不熟悉,错失之爱只是本书其中的一个故事,没头没尾的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短篇小说,故事的画面感很强,极具带入感,看完之后耐人寻味,适当的空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值得一看!

最喜欢看的就是错失之爱那一篇,作者让这段恋爱奇迹地发生,再相遇,后相爱,最后一个大反转,让人无法释怀!

《错失之爱》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错失之爱》读后感

第一次抽中豆瓣的赠书,收到第一天就马上读完了全书。

我读小说注重内容,感受不太到译者形容的作者是“玩味语言的高手。……凸显了作家的语言功底……”,有几篇还值得一读,个人最喜欢的一篇是《购物》,24页的一篇短小故事白描了女主婚前背叛情人出轨了现任丈夫、结婚后遭受家暴和丈夫的控制欲,一直到老年。丈夫说的那句“这辆车是越老越值钱,你呢,正好相反”,讽刺绝妙。

其他几篇感觉平平,不值得专门买来读。

《错失之爱》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暖心大叔的摸摸头

一如作者在预言中所说,他只喜欢写短篇。恰如作者的人生经历,他的短期温暖无比。

几个小故事,分别关于亲情,爱情,梦想,情节并不老套,及时老套也套的舒服,没有做作和泛滥的感觉。

用错失之爱用做书名,颇有深意。错过了让人难过,得到了也让人难过,一切错误,都在于心理的不知足。再比较其他贫穷的故事,让人感慨万千。

所以整本书各个故事相互独立,却要从整体层面通篇感悟,他是在用具体的事情,教会读者人生道理。这位大叔,在用他的方式,摸摸头。

《错失之爱》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来自捷克的故事。

由于个人的原因,周六才收到书,但是周日一晚上就看完了!

在我记忆中上一本能让我记忆深刻的故事集,还是那本《四季奇谭》,他现在叫《肖申克的救赎》。

这本《错失之爱》书名也是取自其中一篇故事,那我们就先来说说它,故事本身就很吸引人,一开始的错过,主人公开始不停的回去寻找,当他与那个女子相遇时,为他感到欢喜,可是后来的反转是真的让我没有想到,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再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篇《班级聚会》,这个故事是真的让我想起了我初中高中的时光,没个班都有喜欢捣蛋的人,没错就是我!哈哈哈!每人认得学生时代都有那“讨人厌”的老师,真的希望再回去重新读一遍书。

剩下的故事就不在剧透了,但每个故事都暖心有趣,值得一看!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去听一下小时候常听的《布拉格广场》吧!

《错失之爱》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倘若有所期待,生活便会意义非凡

正如书名选取了错失之爱这一短篇的名字,错失之爱是书中最有趣、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一篇。千万人中遇见心怡的一个,念念不忘怀着希望,自以为得偿所愿,却只是相似的旁人。不是又能如何,他依然比大多数人幸运的得到了真爱。我还记得,高中时在公交站遇见一个很可爱的家伙,此后数个月不时在相同的时间坐同一辆公交,但再也没见过。如今学会了与异性交流,也有了自信,却再也没遇见想结识的人。缘也好,情也罢,常是一厢情愿,飘渺难寻。

无论如何选择前路,总会有不如意处,回想另一个选择,看似更好实则相差不远。红玫瑰和白玫瑰早早的道出了此间实情。每一条路的尽头同样琐碎无奈。杀父入狱当然是幻想,另一个砍死丈夫的囚犯实际也是自己。即使互相怨恨,总归是浑噩走完。

整本书角度多样,总不离情字。对世间的不解、年幼的思恋、不会随老去而消失的欲望。被困也好,给予也罢,都是生活百态、为人真相。

《错失之爱》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快乐与悲伤的边缘

斯维拉克在《致中国读者》中写,他热爱那种“介于快乐和悲伤边缘”的幽默。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斯维拉克的幽默漂流在文字之间,他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的善意,以及他对爱与欲的同情,都以一种充满温情的笔调被叙写出来。

笑的产生,有时出于某种倒错,环绕着想象与现实,预料与结果,而手捧小书的我们在故事之外,在故事之中,不时因为某些意外、误会、谬误、反转而发出笑声。

但与笑声紧紧缠绕在一起的是惆怅和莫名的感伤。斯维拉克写下一篇篇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是关于爱的。《伯利恒之光》中那小小的烛光不知为何让我想起《麦琪的礼物》,《四月故事》里的主人公“惧怕死亡”的理由令人眼眶发热,还有许多人、许多与欲望交杂的爱恨,它们都使人变得缓慢,斯维拉克的同情和脉脉温情使它们飞越了一道道道德、常理的门槛,当我们进入文本当中,我们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正如斯维拉克所说的,快乐与悲伤交织在一起,反转又反转形成了这些故事,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爱、彷徨和忧郁值得每个人细细品尝。

《错失之爱》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错失之爱

挑最喜欢的三篇来说吧。

《伯利恒之光》一家人生存的困境、亲子之间和夫妻之间的关爱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体现,再合适不过了。孩子记得点燃的蜡烛意味着危险,母亲不让蜡烛一般微弱的希望破灭,人生还是要靠着一些念想支撑下去不是吗。

《班级聚会》幽默感在艺术中永远是讨喜的,不管是在电影还是在小说里。这篇小说把幽默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奇怪,作者的其他短篇很少有这样的幽默感)。好老师不仅在课堂上鞠躬尽瘁,日后给学生留下的记忆都美好到不真实,甚至是后来学生们听说的桃色绯闻也无伤大雅,无法动摇老师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救学生于水火的光辉形象。整篇文章洋溢着温柔的气息,哪怕是“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相见”这样伤感的场景,都让人觉得“人生嘛,本该如此”。

《购物》真实到令人发指,又让人拍案叫绝,是可以改编成日式丧系电影的好素材。背叛了初恋也没有细水长流的幸福来临,轰轰烈烈的好像并不是爱情,而是另一种东西,演变成几十年的空虚。最后的反转还是意料之中-如果不反转会更好。

《错失之爱》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精彩的留白

短篇小说是比剑,讲究招招致命,第一次看作者的书,着实有点惊艳。

就内容而言,几个故事都是日常事情,没什么惊心动魄和曲折百转千回,甚至可以说,这些可能都是故事会喜欢的题材,可不同的人写出了不同的味道。作者本身是著名的编剧和演员,对生活的观察应该较常人要细致很多,所以很多细节写出来非常有画面感,可你一回想,又觉得自己没法用这么简单的笔触写出同样的事情,这是功力。

另一方面,书中的故事都有大段的留白。这正是让人喜欢的地方,好的留白会引导你去想象和填补故事的空白,当然用坏了就是莫名其妙故作玄虚。作者用的相当娴熟,所以简单的篇幅却写出了大大的故事。

对于导读所说的幽默,会心一笑之类的,并不认同。作者明明是在写活生生的生活,他只是在讲他所知道的故事,请不要把读者往固定的方向引导。发现很多出版社特别喜欢干这种画蛇添足的事。

最后,推荐最喜欢的《复视》和《4月20日》。

《错失之爱》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也许看得懂原版效果会好

被豆瓣鉴书抽中,但是拖了这么久才补作业原因有二:1.看不懂2.无从下笔

看不懂并非语言晦涩或是情节难懂,初看一遍后竟没有任何文字走过心间或是留在大脑,虽是短篇但是情节也并无吸引之处。任务在身,遂沉下心来强迫重读一遍,算是跟上了情节的节奏,却也无引人入胜之感。即使全书最叫好的一篇《错失之爱》,读罢也并无太多好感。

不过字里行间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幽默风趣以及不时见到的自嘲于假想,并且文中还有一些利用捷克语来表达的“文字游戏”,可惜看译本并且没有语言背景就很难去像本土作者那样理解作者埋下的各种“梗”。

作者头衔非常响亮,但是这些文字单从我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感受如同小时在《读者》类文摘杂志中看到的外国小译文感觉一样,无太多亮点,我亦不知该如何假装成一个文艺青年或者电影学院学生那般写些让别人看不懂的艺术鉴赏式读后感,因此如果能够看得懂原版相必一定不是现在这种感觉。

最后只记住书中一句话挺有意思:一旦您能拧干床单或被罩,您的双手就会相当有劲儿。

《错失之爱》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高级的幽默能教会你怎样做人

斯维拉克作品最大的特点幽默。

斯维拉克的幽默是内敛的。不张扬,不急于求成,在绵柔中缓慢展现。于是阅读的人也不由自主放慢节奏,慢慢感受字里行间的诙谐妙语,时而莞尔,时而沉思。慢慢期待诡异而充满智慧的结局。在《错失之爱》中你就能看到一个诡异结局:你本以为一个对视就已目成,可是你彻底错了。

斯维拉克的幽默是知性的。透过轻松、俏皮的文字能看到他对生活的严肃思考。比如在《伯利恒之光》中,他嘲笑宗教谎言,但同时又接纳这种谎言,因为有些谎言能给人带来希望;《班级聚会》中,他讥讽政治的荒诞,但同时也悲悯事件中的人,因为人性逃离不了时代的局限。你能看出他在某个问题上的反对态度,但他通常并不直接谴责,他表现得更为冷静和睿智。

斯维拉克的幽默是温和的,作者对细微琐碎的人类生活有着敏锐的感知,善于捕捉和展示欲望、偏见等人性弱点。他虽对此加以嘲讽,但不失宽容和理解。他善于从普通人的愚蠢、不堪、痛苦中剥离出它的幽默性,让你知道你并不孤立,别人在经受同样的时刻,从而学会一笑置之。

因为太忙或者愿望太急切,很久没有这么愉悦的阅读体验了。看来平心静气会收获更丰。

文章来源:http://m.qg13.com/q/508319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