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一生网

感受爱与婚姻间的微妙关系

情感也是需要经营的,两个人需要去解决一些感情问题,到底应该如何处理情感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感受爱与婚姻间的微妙关系,欢迎阅读与收藏。

前有金融风暴,后有情感危机。在欲望时代,爱是一种首善的能量,它挽救的是生活而非经济;在无情城市,它是最后的精神堡垒,也是一次心灵的复健疗程。
你是被城市逼到没有爱情的人:街心公园被改成了SingMall、越调越快的公寓电梯里人人目不斜视、地铁中的男女昏昏欲睡、只隔着3cm桌子夹板的办公室同事非要用MSN和你说话——这个时代,节奏快到你连搭讪都来不及。
城里有一种友谊的虚假繁荣。泛泛之交的名片塞满名片夹,你知道他们的电话,却想不起他们的样子。每天无数面孔形成的一道外强中干的信息流,用礼貌但空洞的对话、用徒有其表的生活、用虚幻的网络、用不算合身的名牌,用金钱、地位、成功,与你进行着形而上的交流——CBD社交圈为每个进驻市中心的人设定了交际密码,直到物欲时代最终将你克隆成一个最合格的城市人。
市中心人人都处于情感的动荡之中,以致佛学插班生成为一种流行。当然,市中心人不全是孤独,有人只是单独而已——在最虚幻的网络,传说一对情侣要打超过200万字,才会懂得什么叫爱情;在最现实的城市,你难以找到愿意与你聊够200万句的人——潮水般涌进地铁的市中心人外表体面,其实内心空虚;比金融风暴更让人产生不安感的,是情感危机。
广东人迷信风水,认为在夫妻卧室的房门上宜挂上用圆珠串起来的门帘,这样能激发夫妻相恋的能量,可以避掉夫妻间感情相互不忠的厄运。这显然效果不佳——2004年开始,广东一年办理离婚的就超过了10万人。社会学家李银河对中国从2%攀升到现在的10%的离婚率发表看法,提出了一个关键词:“社会变迁”。
是的,每个中国人都身处于一出被快进的时代剧中,身处于一个30年来不断膨胀的“中国梦”中。在日新月异的欲望时代,有人失落了精神世界;在落差巨大的无情城市,有人沦丧了幸福感。
艺术家艾敬说过一句“爱是生产力”,其话语背景正是中国人身边不断上演的情感危机——“爱”是一个久违了的词,亦是一种首善的能量。它基本上不能挽救政治与经济,却能挽救生活,挽救你。
情感危机的化解之道
2008年12月,郑州市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蒙蒙买了一对情侣对戒。“我闻到了爱情的味道,”他惊喜地说,“这家店里,和我们教室一样,到处都是爱情的味道。”像8岁的蒙蒙一样幸运的人并不多——与此同时发生的,是广州一场“有史以来最昂贵的相亲会”。
这场钻石王老五花费20888元“门票”来进行的相亲,变成了一场热闹的选秀:5000多名美女自愿接受选拔,最后遴选出来的30位,接受有钱人的面试。
爱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写过《爱情经济学》的欧北望提出了得到此稀缺资源之办法:让自己也成为稀缺资源。只是有人质疑:什么时候开始,婚姻变成像找工作、买卖二手房一样的事?
批量的男女供按图索骥,然后价高者得——现实版的《嫁个有钱人》正在城市各个角落上演,《“赔钱女”成新族群越时髦越恋爱越赔钱》的新闻登上报纸,并描述出一群想尽办法进入“上流社会”的女士:“她们善于借势,知道怎么混迹各种‘高档社交圈’,能够同时有四五个男朋友而不穿帮,并且每结束一个,不是得辆车,就是得套房”。
据说公认最不可能结婚的两种人是:初恋情人和大学男友。受欢迎的是“掠夺者”——美国资深编辑大卫?布鲁克斯比较了上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的《纽约时报》上专为上流社会而设的婚庆版,发现以往人们重血统,现在看能力——当今在婚庆版上露脸的大多数是商人、销售主管等“掠夺者”,少数为“教养者”。
他在《天堂里的布波族》中写道:“在这个时代崛起的人,就是那些可以把创意和情感转化成产品的人。”
“追求物质基础,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也不能说这个人就坏。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如果过于强调物质,忽略自己的精神层面,可能会带来婚后的空虚感。”李银河如是说。
显然,爱情只讲钱是不行的,上海市妇联曾做调查,受访者认为AA制的婚姻有风险:“AA制让我没有安全感。”
有心理咨询师总结自己在爱情婚姻咨询中常说的几句话,里面似乎解释了人们情感动荡的原因:“爱情如同生产力,婚姻如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为生产力服务的,直到有一天,生产关系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这时候,生产力就要求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这大概是爱情与婚姻的发展过程。”
这种“生产关系”正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全球化的金融风暴席卷而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随着西方的自我反省而出现拐点。一种价值在西方与东方回归,灾难更是让中国人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2009年,在去年雪灾中徒步寻找女友的杜登勇,抗住了两人分手的流言,与女友步入了婚姻.
2008年,在地震发生后骑着摩托车,背亡妻回家的吴加芳,已经在深圳再次结婚,让人看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真挚与爱情的再生。
人人都可以成为爱的推动者。商业品牌卡地亚推销“宣爱日”,重庆有机构组织万人让5月20日变成“我爱你日”,史铁生难得写了爱情题材的《我的丁一之旅》,主角丁一视爱情为信仰,失去爱情就会死去。理想主义者史铁生坚持的是:“性代表着对现实、物质、肉体欲望的满足;爱代表了对理想、精神、心灵情感的渴望”。
曾有流行歌《我想去桂林》,一句话道尽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据说湖南卫视每次重播《还珠格格》,都能占据收视排行榜前列——或许在内心深处,我们依旧记得琼瑶,记得历史教科书上的孙中山与宋庆龄(宋庆龄为嫁孙中山爬窗逃家)、记得耳朵里的约翰列侬(他和小野洋子在大床上向世界宣传“要做爱,不作战”)、记得有线新闻里的奥巴马(他实习时与实习老师、后来的妻子米歇尔有过“最甜蜜的吻”)。
虽然,琼瑶自己也说过:“在我写《一帘幽梦》的时代,没有MSN、没有部落格、没有手机,更不用谈一些思想和看法,流行的语言……时代变了,我的戏剧必须追上这个时代。”
给下一代的情感指南
你认为另一半的身家是否重要?《新周刊》在内地、台湾、香港三地对中国的80后进行调查,结果有着惊人的一致:最多人选择的都是“须达到一般标准”,选“不重要”的人占据第二多,选“最重要”的人最少。
80后是物欲时代的孩子。2007年,《中国都市年轻人恋爱婚姻行为调查》结果显示,闪婚者闪离的比例高达65%。80后身上承担着“注重现实、盲目幼稚、冲动而缺乏责任感”等负面评价,他们当中有人是封闭的“宅男”、持续单身的“剩女”、宁做三奶不做穷人的“小三”,甚至有人成为恋物的“养娃族”——将情感寄托在假人娃娃身上,每天为娃娃悉心打扮,乐此不疲。
恋物者在人们怪异的目光下生存,一位卖SD娃娃的店长说:“为了逃避人们的目光,我甚至将店从市中心搬到了郊区。”《电车男》般美好的爱情故事实属少见,同为日本漫画的《忘忧草的温柔》里的情节,更像接近现实的残酷寓言:宅男将自己锁在房间十年不出,丧妻的父亲每天跪在门前与他对话,将饭盒递到房间去,只能堪堪看到儿子的一只手。
中国下一代的爱情正呈现复杂的生态:恋物者、封闭者,还有物欲中无所适从的孩子们——80后已经开始进入结婚潮。天津市对100对新婚独生子女的跟踪调查显示,80%的家庭不开伙,在双方父母家“蹭饭”.
广东一位建设部门的官员说过一个“六人买房论”,独生的80后小两口要买房基本上钱都不够,大多还得啃双方四位家长的老。
有评论将婚恋难归咎在高房价上:“房价仿佛一个筛子,无情地把经济实力弱小的个人挡在了婚姻的外面。众多买不起房子的大龄男性成了婚恋市场的弱势群体。”
有新一代美女发表宣言:坚决打破老公终生制,引进男友竞争制,推广情人合作制,执行帅哥轮流制,坚持择优录取淘汰制。拍摄过80后情感电影《意乱情迷》的导演对80后恋爱态度有一说法:80后是受宠爱的一代,对爱或者爱情的索求显得理所当然,考虑事情多从自我要求出发,表现在爱情上尤为如此。
被称为“男版琼瑶”的海岩认为现今是一个审丑而不是审美的时代。但毕竟我们在2008年的记忆里,仍有志愿者,仍有MSN上爱国的“红心CHINA”——从对他人之爱到对国家之爱,我们刚刚经历过一个“大爱之年”.
此刻,也许应为下一代作爱情指南,并予告知:在爱情的审丑时代,需要去改变衡量幸福的标准,需要努力创造个人经济的独立与自由,但不是为自己套上物欲的纸枷锁——爱是生产力,但爱没有经济学;爱是生产力,但爱没有上流社会与下流社会;爱是生产力,但爱永远无法用GDP去统计。
爱是物欲时代的最后精神堡垒,也是情感危机中的一次心灵复健疗程。

相关阅读

男人面对婚姻时的微妙心理


婚姻中从来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离婚案多年来有增无减,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即使是那些一辈子努力维持婚姻现状的夫妇,可能也会受到下一代的责问:作为父母,你们的婚姻是虚伪的。你们背叛了自己,也欺骗了我们。有资料显示,国内几个大城市的婚姻研究人员对601对夫妇进行了调查,当他们被问之:“你爱你的爱人吗?”仅有11%的人不加思索地回答:“是”。
从男性的角度来看,产生这种令人忧虑的现状的症结是什么呢?
在一些婚姻以及婚姻关系中,青年男子那份情感,从他结婚那天起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他神经质地发抖,表现出焦虑与不知所措,因而极力想逃脱现实。有人会告诉就要做新郎的小伙子,新婚前的恐惧是正常的,要有思想准备,要努力克服它。家人和朋友会对他的内心思想活动做出一种模糊的,足以导致他内疚心理的解释,如:“你这是害怕接近女人和承担义务。”“你不愿挑起生活的担子。”“你不愿意放弃你的个人自由。”“你这是不成熟的表现。”等等。接着他们就会安慰他说,你一定会克服这些恐惑心理,并且一定会在克服的过程中,慢慢地成熟起来。
那导致内疚的字眼“恐惧”,经常用来解释男人的抵触和消极情绪。它犹如一面旌旗,或者战斗的呼唤,成功地激励着男人们勇敢地去接受严峻的考验,克服困难,以显示自己的刚毅。他就这样抑制了自己隐秘的真实的情感需求。从那时起,当他力求克服恐惧和抵触心理引起的强烈反应时,他非但一无所获,反而为婚姻关系的破裂留下隐患。当婚姻关系濒临崩溃,实际上已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时,这些被压抑的抵触情绪,会像洪水一般冲开感情的闸门。只有到这时,他才回忆起昔日的情感,认识到自己当时产生抵触情绪的真正原因。然而在这之前,他的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压抑、克服自己的不满情绪,并把其合理化上面。
正像他婚礼那天置自己内心情感的呼唤而不顾一样,为了维持婚姻关系,他还要继续忽视自己的真实情感。当他感到心烦意乱的时候,他会强忍过去,不了了之。当他没有性欲要求时,他可能惶恐不安,开始怀疑自己的性功能是否正常,同时力图克服自己的“寡欲”。有时下班后不想回家,但为了尽丈夫的责任,还得勉强回去,哪怕到家后内心充满了不快,精神萎靡不振,沉默寡言。白天,即使他满心不愿意,也要从办公室打电话给妻子,因为他感到妻子有这个要求。周末,他得烧菜做饭,跑腿打杂,修修补补,然后完全消极地坐在电视机前,努力去扮演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当他和妻子一道与其他夫妇交往时,他又得扮演好客的主人或招人喜欢的客人,而实际上他对此毫无兴趣。
所以,他的许多行为都是违心的,只是为了满足他克服、否定和文饰消极情感的需要,这使得婚姻不可避免地变为沉重的负担,以致最后破裂。只有到那个时候,他才让长期受压抑的恼怒进发出来。然而,在这之前,他总倾向于自我仇视,自我诋毁,恨自己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懦弱无能,或者没有像他所想象的那样,与妻子相处得更好。因此,一些自我诋毁的话,如:“你是个自私的家伙!”或“你根本不懂得爱!”以及有关这方面的各种指责,像一颗颗铁钉,将他牢牢地钉在婚姻的十字架上。男人始于新婚的内心抵触情绪,并非幼稚和不负责任,而是一种有益的内心冲动。这对年青人来说,无疑是真实的,而男人二十多岁就被父母敦促结婚,这真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男性的一大悲剧——他的情感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青春年华匆匆度过,职业和思想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也没有获得较为可靠的经济立足点。早婚将压抑的情感和经济负担压到了他的头上,束缚了他的手脚,使他陷入一种仅仅只能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中,身心健康都受到了摧残。
从男性早期的心理状态来看,他们的婚姻似乎没有很好的基础足以使他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事实上,在男性早期的心理条件下,要实现美满的婚姻,几乎是不可能。对于男孩儿,从小就要求他富有进取、创造、挑战、奋斗、探求的精神。而女孩儿则可以从洋娃娃、过家家之类的游戏中获得快乐和教益。一般说来,男性很少参加这类活动。不管两性间这些早期心理条件的差异是好是坏,它们毕竟反映出了男性婚姻心理的实际状况。
准确地说,正是由于两性间的这些心理条件的差异,男性时常感到对扮演成熟的婚配角色力不从心。他经常为适应情况,达到顶期的目的而努力,但又与他早期所受的教育相去甚远。只好改变自己固有的生活节奏,强迫自己变成另一个人。结果,他总是有一种被压迫、被掠夺感。而在他人眼里,却一向被看作为一个标准的男士。人们经常听到女人抱怨她们在婚姻中是受压迫的一方,这显然不完全正确。无疑她也被婚姻关系所束缚,但男人的心灵更易受创伤,因为男人在情感上对结婚还缺少充分准备,更易否认和压抑自己的个性。在竭力维持那种婚姻关系的同时,他与真实的自我越来越疏远。

男人面对婚姻的微妙心理


婚姻中从来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离婚案多年来有增无减,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即使是那些一辈子努力维持婚姻现状的夫妇,可能也会受到下一代的责问:作为父母,你们的婚姻是虚伪的。你们背叛了自己,也欺骗了我们。有资料显示,国内几个大城市的婚姻研究人员对601对夫妇进行了调查,当他们被问之:“你爱你的爱人吗?”仅有11%的人不加思索地回答:“是”。
从男性的角度来看,产生这种令人忧虑的现状的症结是什么呢?
在一些婚姻以及婚姻关系中,青年男子那份情感,从他结婚那天起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他神经质地发抖,表现出焦虑与不知所措,因而极力想逃脱现实。有人会告诉就要做新郎的小伙子,新婚前的恐惧是正常的,要有思想准备,要努力克服它。家人和朋友会对他的内心思想活动做出一种模糊的,足以导致他内疚心理的解释,如:“你这是害怕接近女人和承担义务。”“你不愿挑起生活的担子。”“你不愿意放弃你的个人自由。”“你这是不成熟的表现。”等等。接着他们就会安慰他说,你一定会克服这些恐惑心理,并且一定会在克服的过程中,慢慢地成熟起来。
那导致内疚的字眼“恐惧”,经常用来解释男人的抵触和消极情绪。它犹如一面旌旗,或者战斗的呼唤,成功地激励着男人们勇敢地去接受严峻的考验,克服困难,以显示自己的刚毅。他就这样抑制了自己隐秘的真实的情感需求。从那时起,当他力求克服恐惧和抵触心理引起的强烈反应时,他非但一无所获,反而为婚姻关系的破裂留下隐患。当婚姻关系濒临崩溃,实际上已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时,这些被压抑的抵触情绪,会像洪水一般冲开感情的闸门。只有到这时,他才回忆起昔日的情感,认识到自己当时产生抵触情绪的真正原因。然而在这之前,他的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压抑、克服自己的不满情绪,并把其合理化上面。
正像他婚礼那天置自己内心情感的呼唤而不顾一样,为了维持婚姻关系,他还要继续忽视自己的真实情感。当他感到心烦意乱的时候,他会强忍过去,不了了之。当他没有性欲要求时,他可能惶恐不安,开始怀疑自己的性功能是否正常,同时力图克服自己的“寡欲”。有时下班后不想回家,但为了尽丈夫的责任,还得勉强回去,哪怕到家后内心充满了不快,精神萎靡不振,沉默寡言。白天,即使他满心不愿意,也要从办公室打电话给妻子,因为他感到妻子有这个要求。周末,他得烧菜做饭,跑腿打杂,修修补补,然后完全消极地坐在电视机前,努力去扮演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当他和妻子一道与其他夫妇交往时,他又得扮演好客的主人或招人喜欢的客人,而实际上他对此毫无兴趣。
所以,他的许多行为都是违心的,只是为了满足他克服、否定和文饰消极情感的需要,这使得婚姻不可避免地变为沉重的负担,以致最后破裂。只有到那个时候,他才让长期受压抑的恼怒进发出来。然而,在这之前,他总倾向于自我仇视,自我诋毁,恨自己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懦弱无能,或者没有像他所想象的那样,与妻子相处得更好。因此,一些自我诋毁的话,如:“你是个自私的家伙!”或“你根本不懂得爱!”以及有关这方面的各种指责,像一颗颗铁钉,将他牢牢地钉在婚姻的十字架上。
男人始于新婚的内心抵触情绪,并非幼稚和不负责任,而是一种有益的内心冲动。这对年青人来说,无疑是真实的,而男人二十多岁就被父母敦促结婚,这真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男性的一大悲剧——他的情感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青春年华匆匆度过,职业和思想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也没有获得较为可靠的经济立足点。早婚将压抑的情感和经济负担压到了他的头上,束缚了他的手脚,使他陷入一种仅仅只能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中,身心健康都受到了摧残。
从男性早期的心理状态来看,他们的婚姻似乎没有很好的基础足以使他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事实上,在男性早期的心理条件下,要实现美满的婚姻,几乎是不可能。对于男孩儿,从小就要求他富有进取、创造、挑战、奋斗、探求的精神。而女孩儿则可以从洋娃娃、过家家之类的游戏中获得快乐和教益。一般说来,男性很少参加这类活动。不管两性间这些早期心理条件的差异是好是坏,它们毕竟反映出了男性婚姻心理的实际状况。
准确地说,正是由于两性间的这些心理条件的差异,男性时常感到对扮演成熟的婚配角色力不从心。他经常为适应情况,达到顶期的目的而努力,但又与他早期所受的教育相去甚远。只好改变自己固有的生活节奏,强迫自己变成另一个人。结果,他总是有一种被压迫、被掠夺感。而在他人眼里,却一向被看作为一个标准的男士。人们经常听到女人抱怨她们在婚姻中是受压迫的一方,这显然不完全正确。无疑她也被婚姻关系所束缚,但男人的心灵更易受创伤,因为男人在情感上对结婚还缺少充分准备,更易否认和压抑自己的个性。在竭力维持那种婚姻关系的同时,他与真实的自我越来越疏远。

男人面对婚姻的微妙心理变化


婚姻中从来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离婚案多年来有增无减,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即使是那些一辈子努力维持婚姻现状的夫妇,可能也会受到下一代的责问:作为父母,你们的婚姻是虚伪的。你们背叛了自己,也欺骗了我们。有资料显示,国内几个大城市的婚姻研究人员对601对夫妇进行了调查,当他们被问之:你爱你的爱人吗?仅有11%的人不加思索地回答:是。

从男性的角度来看,产生这种令人忧虑的现状的症结是什么呢?

在一些婚姻以及婚姻关系中,青年男子那份情感,从他结婚那天起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他神经质地发抖,表现出焦虑与不知所措,因而极力想逃脱现实。有人会告诉就要做新郎的小伙子,新婚前的恐惧是正常的,要有思想准备,要努力克服它。家人和朋友会对他的内心思想活动做出一种模糊的,足以导致他内疚心理的解释,如:你这是害怕接近女人和承担义务。你不愿挑起生活的担子。你不愿意放弃你的个人自由。你这是不成熟的表现。等等。接着他们就会安慰他说,你一定会克服这些恐惑心理,并且一定会在克服的过程中,慢慢地成熟起来。

那导致内疚的字眼恐惧,经常用来解释男人的抵触和消极情绪。它犹如一面旌旗,或者战斗的呼唤,成功地激励着男人们勇敢地去接受严峻的考验,克服困难,以显示自己的刚毅。他就这样抑制了自己隐秘的真实的情感需求。从那时起,当他力求克服恐惧和抵触心理引起的强烈反应时,他非但一无所获,反而为婚姻关系的破裂留下隐患。当婚姻关系濒临崩溃,实际上已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时,这些被压抑的抵触情绪,会像洪水一般冲开感情的闸门。只有到这时,他才回忆起昔日的情感,认识到自己当时产生抵触情绪的真正原因。然而在这之前,他的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压抑、克服自己的不满情绪,并把其合理化上面。

正像他婚礼那天置自己内心情感的呼唤而不顾一样,为了维持婚姻关系,他还要继续忽视自己的真实情感。当他感到心烦意乱的时候,他会强忍过去,不了了之。当他没有性欲要求时,他可能惶恐不安,开始怀疑自己的性功能是否正常,同时力图克服自己的寡欲。有时下班后不想回家,但为了尽丈夫的责任,还得勉强回去,哪怕到家后内心充满了不快,精神萎靡不振,沉默寡言。白天,即使他满心不愿意,也要从办公室打电话给妻子,因为他感到妻子有这个要求。周末,他得烧菜做饭,跑腿打杂,修修补补,然后完全消极地坐在电视机前,努力去扮演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当他和妻子一道与其他夫妇交往时,他又得扮演好客的主人或招人喜欢的客人,而实际上他对此毫无兴趣。

所以,他的许多行为都是违心的,只是为了满足他克服、否定和文饰消极情感的需要,这使得婚姻不可避免地变为沉重的负担,以致最后破裂。只有到那个时候,他才让长期受压抑的恼怒进发出来。然而,在这之前,他总倾向于自我仇视,自我诋毁,恨自己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懦弱无能,或者没有像他所想象的那样,与妻子相处得更好。因此,一些自我诋毁的话,如:你是个自私的家伙!或你根本不懂得爱!以及有关这方面的各种指责,像一颗颗铁钉,将他牢牢地钉在婚姻的十字架上。

男人始于新婚的内心抵触情绪,并非幼稚和不负责任,而是一种有益的内心冲动。这对年青人来说,无疑是真实的,而男人二十多岁就被父母敦促结婚,这真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男性的一大悲剧他的情感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青春年华匆匆度过,职业和思想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也没有获得较为可靠的经济立足点。早婚将压抑的情感和经济负担压到了他的头上,束缚了他的手脚,使他陷入一种仅仅只能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中,身心健康都受到了摧残。

从男性早期的心理状态来看,他们的婚姻似乎没有很好的基础足以使他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事实上,在男性早期的心理条件下,要实现美满的婚姻,几乎是不可能。对于男孩儿,从小就要求他富有进取、创造、挑战、奋斗、探求的精神。而女孩儿则可以从洋娃娃、过家家之类的游戏中获得快乐和教益。一般说来,男性很少参加这类活动。不管两性间这些早期心理条件的差异是好是坏,它们毕竟反映出了男性婚姻心理的实际状况。

准确地说,正是由于两性间的这些心理条件的差异,男性时常感到对扮演成熟的婚配角色力不从心。他经常为适应情况,达到顶期的目的而努力,但又与他早期所受的教育相去甚远。只好改变自己固有的生活节奏,强迫自己变成另一个人。结果,他总是有一种被压迫、被掠夺感。而在他人眼里,却一向被看作为一个标准的男士。人们经常听到女人抱怨她们在婚姻中是受压迫的一方,这显然不完全正确。无疑她也被婚姻关系所束缚,但男人的心灵更易受创伤,因为男人在情感上对结婚还缺少充分准备,更易否认和压抑自己的个性。在竭力维持那种婚姻关系的同时,他与真实的自我越来越疏远。

婚姻中的爱与尊重


01

在婚姻里,男女的首要需求是不一样的,美国知名婚姻问题专家、婚姻与家庭生态学博士爱默生·艾格里奇在自己30多年的婚姻咨询工作中发现了经营家庭和婚姻的真谛——爱与尊重,并帮助众多危机四伏、濒临破裂的家庭走出了困境。他提出了著名的“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爱”的观点,这是一个完全可以改变婚姻关系的观点。我愿意与大家深谈一下。

不满意丈夫的妻子们会经常说:他并不爱我。女人天生是需要被爱的,她们需要爱,渴望爱。很多丈夫不理解这点,故未能正确传达他们的爱。

同时,问题等式的另一半却是这样——丈夫们说的不多,却一直在想:她不尊重我。男人是需要被尊重的,他们需要尊重,渴望尊重。很多妻子不理解这点,也未能有效传达她们的尊重,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一半的婚姻以失败告终。

事实上,爱与尊重之间有这样一个内在联系存在:没有感受到丈夫的爱,妻子就拒绝尊重以示反抗;没有得到妻子的尊重,丈夫就拒绝爱以示反抗。久而久之,一个“疯狂怪圈”就形成了。成千上万的夫妇成为这个“疯狂怪圈”的猎物,无法自救。

对于妻子来说,爱就是“COUPLE”(一对)。如果丈夫每天能够记住或是使用以下其中的一两点,他就为婚姻“活力圈”的运转尽了自己的力。

02

丈夫应该时时扪心自问下面这些问题:

1、亲近——我有没有常常走到她身边和她聊聊天,让她感受到我对她的爱?

2、谈心——我和她谈过心吗?并且确信在她希望听听我的心里话时没有皱过眉?

3、理解——每当她在我跟前诉说烦恼时,总能畅所欲言吗?在我的心目中她的性格内外兼备吗?她是个情绪化的人吗?一点事都能影响她的情绪吗?

4、调解——我总是很愿意解决问题吗?并且尽量避免说出:“不用管它了,顺其自然吧!”

5、忠诚——我总是在不断地想办法告诉她我会对她永远忠诚吗?

6、尊重——我总是让她明白我很珍惜她并在我心目中占据最高的地位吗?我总是能让她感觉到她的所做所想对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吗?她知道我的生活里不能没有她吗?

一个妻子向她的丈夫表示尊重就是把他看做“CHAIRS”(当家人),以此让他感觉在妻子的心目中他是最重要、离不开的人。

03

妻子应该扪心自问以下这些问题:

1、服从——我总是站在他身后支持他吗?

2、地位——他能感觉到我对他渴望保护我和家庭的意愿所表示的尊重和理解吗?最近他能感觉到我对他的这个意愿表示的尊重和理解吗?

3、权利——他知道我理解他想保护、想供养我和整个家的想法吗?最近我有没有做什么来让他知道我有这个想法?

4、见解——我能相信他有分析事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只依靠自己的直觉吗?

5、沟通——不管什么时候我都愿意静静地陪在他身边吗?我的言行能表明我既是他的朋友又是他的爱人吗?

6、性爱——即使我不是很想时也能满足他的性需求吗?

如果丈夫时时将“COUPLE”铭记在心向妻子表达爱意,而妻子也能时时将“CHAIRS”置于心中向丈夫表示尊重,这样他们就能相互体贴了。夫妻间互敬互爱才是爱情的真谛。这一真谛往往会使你不再追究丈夫的一些缺点。试试看,很有效的。

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三、自我的确认和能力的形成
这时的孩子开始体验到了一个新的现实世界,他想要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以周围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他开始了自我形成的生命历程。为此,他必须完成两件事情,这些都会在一生中影响到他与于自我的关系和与他人的关系,这就是:他必须在自己的内心里建立起一个稳定和持续的自我形象,以及一个稳定,持续的他人形象。确定对自己的能力的自我评价,从而确立自己的自信心。
自我的确认
在三岁之前,孩子在父母不在自己身边时立即感到焦虑和被遗弃的恐惧。现在,大约在三、四岁左右,孩子的空间活动能力不断地增强了,以及父母不在他的身边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但他仍像以前一样,需要安全感。于是他就开始将父母的形象装进自己的头脑里,以便使自己在离开父母身边时仍然保持与他们的精神联系,保持着心理上的安全感,就象我们把自己的亲人的相片装在钱包里,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看一样。
由于孩子开始把自己从精神上与父母开始区分开来,换句话说,就是开始独立了,他立即面临的一个任务就是需要逐步地建立起一个关于自己的内心形象,即我是谁?孩子是通过游戏来完成这一任务的。他们装扮成各种动物、人物、卡通角色,等等,来尝试自己是谁,自己不是谁?自己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最终,各种动物、人物和卡通角色的特点经过自己的认同后组合成一个独特的个性特点固定下来。孩子在扮演聪明的小白羊、凶狠的大灰狼、可爱的小兔乖乖、狡猾的狼外婆、以及官兵捉强盗......,到近年来孩子们喜爱的美少女战士和灌篮高手、忍者龟.......等各种角色中寻找自我,形成自我。这是的孩子表现为非常地注意父母对自己所扮演的各种游戏角色的反应,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并强烈地希望和要求自己的父母与自己一起来玩游戏。
在孩子的这一成长阶段,父母与孩子共同游戏,以及对孩子的游戏角色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家长的反应决定了孩子将来的性格形成。明智的父母鼓励孩子尝试各种各样的游戏角色,对孩子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表现出来不同的行为和性格都给予积极的反应:“小白兔,你跳的真好看!”“大灰狼没有吃到小白兔,现在一定饿了,快来吃饭!”当孩子的角色扮演得到父母的积极反应,他会继续尝试其他的角色来看看父母的反应。父母应该说:“你不但是漂亮的美少女战士,而且是勇敢的忍者龟。”如果孩子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有足够的角色和模型供他选择,而且他的选择都得到父母的积极反应和肯定,他就会将在各种角色中汲取营养,集各种特点为一身,形成一个非常丰富和高度个性化的独特人格。这时,父母应对于孩子的各种角色认同都给予积极的反应,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有选择的评价、批评,忽视或者禁止和惩罚孩子的各种尝试。
儿童:对羞辱的恐惧
然而,大部分的父母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方法是有问题的。他们由于自己性格和价值观的局限,总是希望让孩子成为自己头脑中理想的,或希望的样子,因此往往对孩子包括游戏方式,在角色扮演中的行为,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为特点进行不同的反应,有的赞同和夸奖,有的批评或忽视,甚至打骂和惩罚,用这种方法来塑造孩子。这样,孩子的人格就被按照父母的意愿来扭曲形成了。我们现在有时可以在市场上买到方形的苹果或葫芦型的西瓜,非常有趣,自然价格也要贵出许多。据说这些瓜果师在他们还没有长成前就涛在各种方形或葫芦型的模型中,于是这些瓜果就会按照模型所规定的形状生长起来。这种方法固然很有趣,但是把自己的孩子塑造成方形的苹果可就不是那么有趣的事情了。
很多父母,他们虽然在孩子的依恋期和探索期都能较好的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但是对于孩子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自我的诞生”并不欢迎,孩子的这种自我形成使他们感到了不安,因为这些可能不符和某些社会文化的偏见,或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期待。我们中国人历来讲究对孩子的“家教”,于是他们对那些孩子表现出来的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的行为特点和性格特点给予批评、拒绝、压制或惩罚:“女孩子不要那么疯,丑死了!”“这些东西是女孩子玩的,你是男孩子,羞死了!”“不要这么闹,静静地坐在那儿才是好孩子,”好孩子应该这样,好孩子应该那样......。
于是,孩子的人格就分裂成了两部分:一个是受到父母和社会赞同和强化的部分,所谓光明面的部分,另一个是受到父母和社会否定因而被压抑下去的部分,所谓“阴暗面”的部分。从此,孩子形成一个单一的,片面的人格,不再是一个拥有完整的自我的人。孩子会本能地对自己的“阴暗面”感到羞耻,甚至否定了它的存在。孩子将自己分裂成了“好的”和“坏的”,他会努力地压抑自己的所谓“坏的”一面,表现自己的所谓“好的”一面,并将它作为自己唯一的自我形象固定下来。他总是在努力地控制自己,控制他的自然的人性中被否定和压抑下去的部分不要“?露”出来,以免受到羞辱。
成年:古板的人格
刻板的儿童到了成年之后即可能形成古板的人格,这种人性格固执,通常自我中心,缺乏灵活性,较少有感情的自然流露和缺乏同情心。他以自己的“精确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性思维”以及高度的理智为骄傲,而以流露内心情感为耻。因为这种人格较适于技术工作,显得比较冷静、理智、工作认真、一丝不苟、计划性强,在社会的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常常事业成功,是公司或机构中的高层管理者或技术骨干。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也往往吸引了很多那些性格上较为感性、不理智、依赖性强的异性。但是一旦组成家庭,这些性格特征就成为配偶痛苦的源泉。他们也往往会选择一个与他性格相反的异性作为配偶,因为她的身上具有自己失去的那些人格特点,只有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才会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完整,即我们常说的“性格互补”。可是不幸的是,要不了很久,他就会开始不断地挑剔对方的毛病,正如他的父母当年对自己一样。,不能忍受对方身上的自然的、自发的和任何看起来“不符合理性”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一切事情都应该是预先设计和计划好的,因此常常指责配偶:“头脑不清楚”,“自己都不知自己想要什么。”“好好想想再说。”他们视配偶为自己的支配对象。他们通常情感冷漠,甚至不近人情。
他们最怕丢脸,过分强调自我控制,认为做人不要随心所欲,要有理性。他们把真正的自我深深地藏起来,于是显得很有城府。在婚姻中他们控制欲很强,固执己见,并喜欢用冷漠来惩罚对方。
儿童:对被忽视的恐惧
另一些父母由于过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或自己的情感生活,完全忽视了孩子的这种自我确认的重要心理过程,对他们的自我认同的游戏完全地不予理睬,不给予任何反应,拒绝与孩子一起游戏,完全不在意孩子在玩一些什么游戏,对孩子的游戏认为是幼稚可笑,不屑一顾,更不会对孩子在有些中扮演的角色给与积极的反应。如果父母从不对孩子说:“嘿!我们的小‘花木兰’回来了,”“你真是一个‘小精灵’,”不参与孩子的游戏,……,孩子将无从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结果,孩子将缺乏自我认识,缺乏个性,不知自己是谁,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观念,不能清楚地区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和与他人的界限,在内心里也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形象。他们总是表现出多重人格的特点,并在自己的不同人格特征中间徘徊不定。他们情绪往往不稳定,常会无道理的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悲伤,一会儿生气。他们害怕被别人忽视,他们最受不了别人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因为这样会为使他们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
这些孩子总是想得到父母和别人的注意,因此想尽办法表现自己,好象总是生活在舞台上似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正是这种过多地需要别人的关注和认可,造成了他们的人际之间的界限的概念模糊,也不能建立自己的界限。他们总是试图侵入别人的生活领域,也不能合理地保护自己的生活领域不被别人侵犯。
成年:顺从型人格
不被重视的儿童在成人后往往形成一种“扩散型”人格。他们常常会抱怨:“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需要什么”,“你无视我的存在”。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甚至情感,总是附和别人的想法,别人的情感,而不敢成为真正的自我,象变色龙一样,随时会根据环境来改变自己的颜色。他们总是在察言观色,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总是过分地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对自我的认识完全依赖于别人的反应,他们的精力总是集中在如何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和关注。他们最怕被忽视,不被关心和关注。他们做人的标准是不要出风头,不要太有主见。他们总是努力地讨好和取悦对方,相信只要对方高兴自己就会得到关注、爱和幸福。然而无论对方给与他多少关注,他仍然在抱怨自己没有被重视,没有被爱,或没有被承认。他们总是在抱怨对方控制欲太强,情感迟钝,他们常说;“你从不关心我,什么事情都要按你的意思去做。”
能力的确定
孩子在确定自我的同时,或稍後的时间,通常从四岁开始,试图确定自己对外界世界的影响,看看自己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和极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成功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自我评价。他们开始与同伴甚至父母竞争,炫耀自己的能力。他们尝试做各种恶作剧,并注意观察父母的反应。如果得到父母的赞许,他们就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尝试,直到受到父母的禁止或责骂,他们才会停止。
在这一阶段,父母的职责是鼓励、强化他们的各种尝试,同时建立明确的界限,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如果顺利,孩子学习到如何正确的适应社会,并建立自信心。父母的价值观就会开始内化为孩子的价值观,并在将来的生活中知道他们的行为以及人际关系。
儿童:对失败的恐惧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尝试努力不是给与持续的鼓励和强化,他们对于自己孩子的奖励显得十分的吝啬,因为生怕孩子会由于得到过多的奖励而“骄傲自满”。当孩子考试的了95分而欢欢喜喜地回到家,向父母报喜时,他们就会说:“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你怎么不跟人家得100分的比?”
于是他们的孩子就会几乎每做一件事都在寻求父母的赞扬和奖励。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赞扬和鼓励,他们机会继续努力,直到得到父母的赞扬和奖励。由于父母的鼓励和赞扬是如此的不易得到,孩子感到永远不够好,于是永远在追求成功和赞扬。他们不能面对失败,成功使他们自大,而失败则是他们自卑和抑郁。但是无论多么成功,他们都不能享受自己的人生,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还没有足够的成功。
成年:强迫性竞争型人格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成为一个狂热的竞争者。他们往往事业成功,蔑视道德,缺乏同情心。他们总是指责别人不努力,太苯。他们生活的一切目的就是竞争,竞争,再竞争。只有在不断的竞争中不断获胜,才能维持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不能容忍和承受任何失败。他们做人的标准是不要失败,不要犯错误,永远在追求完美。因为他们深信:“如果我是最优秀的,就会得到爱。”他们在婚姻中总是要居高临下,控制对方,家庭也是他们竞争的战场,而对家庭的支配权就是他们竞争的目标。他们倾向选择一个能力明显比自己差的人作配偶,一方面要求配偶服从自己,崇拜自己,但又同时不断地抱怨对方胸无大志,太苯。
儿童:对竞争的恐惧
有些父母从不给与孩子鼓励,总是在批评和指责。他们总是对孩子说:“你看人家xxx多聪明,xxx多优秀。”“这孩子好不了”“这孩子将来怎么办?”这样的教育是孩子不知如何表现自己的能力,即使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也往往不被父母认可;“学习不好,歌唱的再好也没用。”“这都是些歪门邪道的玩艺。”孩子常常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敌意。他们从不公开地与他人竞争。他们表面上从不竞争,也不愿意参与那些与竞争有关的游戏,如象棋,扑克,体育竞赛等等。但他们胜利的方法是如何让别人失败,如背后说一些坏话,告状。他们为了避免失败或批评总是回避做出决定,却对别人的决定充满了不满或敌意,而且常常抱着幸灾乐祸的心理,等着别人的失败。他们缺少同情心和良心。他们回避一切竞争,却总是在抱怨不公平。
成年:巧妙的妥协型人格
这些孩子长大后,如同他们小时候一样,不喜欢参与具有竞争性的游戏和运动。在人际关系中,喜欢当面奉承但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贬低和破坏别人的名声和形象,使别人痛苦而从不自责。他们通常从事低于自己能力的工作。从不公开与看起来比自己能力强的人竞争。而是表示无兴趣参与竞争,说:“我从来不愿出风头”然后通过贬低别人而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
他们在婚姻中表现为表面上顺从,实际上消极抵抗,或通过巧妙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他们总是指责对方太要强:“什么都要听你的”“你什么都要占上风”。总是抱怨自己被控制,自己的能力不配对方承认。
点评: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情。可是如何去爱却是学问。用积极的态度养育孩子,可以给孩子一生的快乐;用消极的态度来养育孩子,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生也难以磨灭的痛苦。身为人父人母,岂能不注意?

文章来源:http://m.qg13.com/q/487553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